200814081060126 朱涛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ESP 开题报告
基于MATLAB的汽车ESP系统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MATLAB的汽车ESP系统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基于MATLAB的汽车ESP系统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二、研究背景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配备了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电子稳定程序)系统。
ESP系统通过激活刹车和减少发动机输出力来帮助控制轮胎在路面上的抓地力,使车辆保持稳定性,防止侧滑、打滑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在汽车安全领域,ESP系统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为了实现ESP系统的精确控制,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并将其实现于实际车辆上。
MATLAB作为一款成熟的科学计算软件,具有许多模型理论和算法库,可以用于ESP系统的建模和控制算法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MATLAB的汽车ESP系统控制模型及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ESP系统基本原理及功能介绍;2. ESP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3. 控制算法的设计及实现;4. 系统仿真与实际车辆试验的对比分析;5. 结果分析及展望。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MATLAB的ESP系统控制模型及方法探索,提高汽车ESP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为汽车安全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理论支撑。
此外,本研究所建立的ESP系统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可为实际车辆上ESP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资料查阅与综述;2. ESP系统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3. 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4. 系统仿真与实际车辆试验;5. 结果分析及展望。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基于MATLAB的汽车ESP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2. 基于MATLAB的ESP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3. 系统仿真与实际车辆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4. 结果分析及展望。
七、进度安排1. 第一至二周:文献查阅与综述;2. 第三至四周:ESP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3. 第五至六周:控制算法的设计及实现;4. 第七至八周:系统仿真与实际车辆试验;5. 第九至十周:结果分析;6. 第十一周:论文撰写。
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电路的可靠性设计分析的开题报告

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电路的可靠性设计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目前,随着人们所拥有的私有汽车越来越多,汽车盗窃事件的也逐渐增多。
为了保障汽车的安全,防盗报警器已成为了汽车的标配。
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作用就是在汽车被盗时,发出警报,通知车主和周围的人警告一种电路设备,主要通过声音,光线等方式告知车主车辆被盗。
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防盗功能可以使车主在不在车辆附近也能了解到车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可靠性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误报、漏报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给车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不安全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可靠性对于保障汽车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可靠性,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电路,通过分析电路的可靠性,在保证抗干扰和抗干扰能力的同时,提高报警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达成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电路组成;2.对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3.设计新的电路,尽可能减少误报和漏报,提高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电路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案的深入研究,提高防盗报警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的技术路线包括:1.理解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基本原理;2.根据防盗报警器的特点,分析其电路组成;3.分析防盗报警器的可靠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设计防盗报警器的新型电路;5.对新型电路进行模拟仿真和实际测试,并进行分析。
四、预期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本研究预计设计出一种更加可靠的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电路,通过对电路的优化,可以有效缓解低电压、高温、EMI等问题所带来的干扰和影响,提高汽车电子防盗报警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研究成果将有望在汽车安防相关领域得到应用,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并为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系统(ESP)(图)

浅谈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系统(ESP)(图)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大大提高。
为了防止车轮抱死,避免车辆在紧急制动时因车轮抱死而失控,1978年博世公司开发了世界首套ABS,并在1985年投产。
据统计在2004年欧洲生产的新车ABS,装备率已达到85%,而欧洲生产协会更保证对2004年7月起生产的新车100%装备ABS系统。
在我国生产的新车中装备ABS系统也达到66%。
由于ABS不能解决车辆在湿滑路面上起步或加速出现的车轮打滑问题,更不能避免车辆发生侧滑。
因此,在ABS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在车辆起步或加速时,如果某个车轮出现了打滑现象(车轮速度传感器不断监视着每一个车轮),TCS会迅速干预制动系统和发动机工作,使车辆能够安全地起步或加速(防止车轮打滑,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牵引性能,同时照顾其稳定性和操纵性)。
1995年博世公司又推出了电子稳定程序(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简称ESP 系统)。
实际上ESP系统也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但是与其它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 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
如后轮驱动汽车出现转向过度时,ESP便会慢刹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防止后轮失控而发生甩尾现象;在转向过小时,为了校正行驶循迹方向,ESP则会慢刹内侧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ESP是一个主动安全系统,通过有选择性的分缸制动及发动机管理系统干预,防止车辆滑移。
ESP判定为出现转向不足将制动内侧后轮,从而稳定车辆。
当ESP判定为出现转向过度,ESP将制动外侧前轮,防止出现甩尾,并减弱过度转向趋势,从而稳定车辆。
如果单独制动某个车轮不足以稳定车辆,ESP将通过降低发动机扭矩输出的方式来制动其它车轮来满足需求。
有ESP系统的与只有ABS的汽车相比,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ABS只能被动地做出反应,而ESP则能够控测和分析车况,并纠正驾驶错误,预患于未然。
汽车侧向稳定性控制器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系部
专业、班级
否外聘 是□√否□
题目名称
汽车侧向稳定性控制器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现状 汽车侧向稳定性控制器的研究是从 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开始的。ABS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国 内对 ABS 的研究始于 80 年代初,国内研制 ABS 的单位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 公路研究所、重庆宏安 ABS 有限公司、陕西兴平 514 厂、西安公路学院等单位和部门。东 风汽车公司从 80 年代初就开始研究 ABS,是较早研究 ABS 的厂家之一,现研究工作的主要 目标是对国外的产品进行消化吸收,如将德国瓦布科公司的 ABS 装于 EQl45 型汽车上进行 各种试验。重庆公路研究所相继开发出了两代 ABS 产品,第一代 ABS 的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采用了 280 芯片。第二代 ABS 产品为 FKX.AC I 型,该装置的 ECU 中的 CPU 微处理器采用了美国 INTEL 公司的 MCS.96 系列 8098 单片机,但距离满足实际应用仍有 一定的差距。1998 年,重庆聚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家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式 ABS 防抱装置,现已达到年产 50 万套的生产能力,是我国国内最大的 ABS 生产基地。 电子稳定程序 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是 90 年代初由德国奔驰公司开发 的车辆稳定系统。从 1995 年至今,伴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 稳定性控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作为选装件安装在一些中高档轿车上。德国 BOSCH 公司一直是这方面技术的领先者,无论是 ABS/ASR(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 ----驱动防滑系统)还是更先进的 ESP 系统,技术上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国际大多数汽车 厂商供应 ABS/ASR/ESP 系统。1995 年,博世成为首家把 ESP 投入量产的公司,早在 1983 年,博世的工程师就通过优化的 ABS 控制系统来增强车辆在全力制动时的稳定性,博世在 1987 年注册了相关的专利,1991 年博世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开始联合开发该项目基地。 1995 年 3 月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开始批量生产。同年,ESP 成功用于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 S 级车型上。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博世不断优化 ESP 的设计使得 ESP 开始广泛占领了轿车市 场。 目前,全球有 6 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生产 ESP,他们是德国的博世,日本电装,日本 爱信精工,德国大陆 Teves,美国德尔福,美国 TRW。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是为了增强汽车在复杂路面上的驱动稳定性和制动安全性,防止车辆因轮胎打滑和滑移而失控和事故的一种重要装置。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即电子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ESC),可以有效的控制车辆的滑动和打滑,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电子控制技术、机械工程、车辆动力学、信号处理等等。
因此,对于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和驾驶的舒适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通过对系统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适合不同路面环境下的控制策略,提高驾驶安全性能和驾驶的舒适性。
三、研究内容1.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2. 汽车在不同路面状况下的驱动方式及情况分析;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其原理;4.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性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5. 基于控制规律的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参数的研究;6.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数值仿真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文献资料收集和综述阅读;2. 建立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平台;3. 分析控制策略及控制规律,研究影响驱动防滑控制系统性能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优化控制策略;4. 因原型车难以得到,采用实验台架搭建好驱动防滑控制系统,通过相应的路况模拟进行试验;5. 分析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五、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研究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和影响因素,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建立适于不同路面环境下的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2. 探究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影响因素,为其性能改进提供参考;3. 分析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仿真数据和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4. 为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能和驾驶的舒适性提供参考。
汽车安全 电子稳定程序ESP——让安全变得更主动、更可靠

汽车安全电子稳定程序ESP——让安全变得更主动、更可靠杨建;罗建东(摄影)
【期刊名称】《汽车驾驶员》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被动安全系统在事故发生时提供安全保护,主动式安全系统能够帮助避免事故。
电子稳定程序ESP是一种创新的安全系统。
可以主动帮助司机在危急时刻保持车辆比较稳定地行驶在路面上。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杨建;罗建东(摄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6
【相关文献】
1.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电子稳定程序ESP [J], 陈天殷
2.汽车电子: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更环保 [J],
3.意法半导体(ST)世界首款汽车级2 Mbit EEPROM让汽车变得更环保、更安全 [J],
4.让汽车更人性化、更智能、更安全——先进的主动安全技术最新进展 [J],
5.ST汽车级2Mbit EEPROM让汽车变得更环保、更安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ESP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的工作原理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的工作原理在现代汽车技术中,汽车电子稳定程序(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简称 ESP)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安全配置。
它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的“电子保镖”,在关键时刻保障着车辆的稳定行驶,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要理解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的工作原理,首先得了解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为什么会失去稳定。
当车辆在弯道行驶过快、突然变道、遇到湿滑或不平的路面时,车轮的附着力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车辆出现转向不足(俗称“推头”)或转向过度(俗称“甩尾”)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车辆就很容易失控,引发危险。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主要通过多个传感器来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
这些传感器包括车轮转速传感器、转向角度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纵向加速度传感器、侧倾率传感器等等。
它们就像车辆的“眼睛”和“耳朵”,实时向电子控制单元(ECU)反馈车辆的速度、转向角度、加速度、车身姿态等信息。
当车辆出现不稳定的迹象时,电子控制单元会迅速分析这些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并计算出车辆的实际行驶轨迹与驾驶员期望的行驶轨迹之间的偏差。
如果偏差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电子控制单元就会立即采取措施来纠正车辆的行驶状态。
对于转向不足的情况,电子控制单元会对内侧车轮施加制动,减少内侧车轮的驱动力,同时增加外侧车轮的驱动力,使车辆产生一个向弯道内侧的力矩,从而帮助车辆回到正确的行驶轨迹上。
例如,当车辆在左转弯时出现转向不足,电子控制单元会对左前轮进行制动,让车辆更容易转向。
而对于转向过度的情况,电子控制单元则会对外侧车轮施加制动,增加外侧车轮的阻力,同时减少内侧车轮的驱动力,使车辆产生一个向弯道外侧的力矩,从而抑制车辆的过度甩尾。
比如,车辆在右转弯时发生转向过度,电子控制单元会对右后轮进行制动,让车辆恢复稳定。
除了制动干预,汽车电子稳定程序还可以通过调整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来辅助控制车辆。
当车辆出现不稳定时,电子控制单元可以减少发动机的扭矩输出,降低车辆的动力,从而使车辆更容易被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 2008 )级专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汽车电子稳定程序ESP
系(部):汽车工程系
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班级:200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三班
学号:200814081060126
学生姓名:朱涛
指导教师:张黎黎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又称汽车电子稳定程序(ESP), 这种系统是博世公司1995年推出的,意为"车辆电子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以下简称"ESP").其工作原理是,传感器按照每秒25次的频率检测驾驶员的行驶意图和车辆的实际行驶情况.如果发现有紧急情况,它会迅速做出反应,中央处理器经过分析传感器传来的信号,通过液压调节器调节每个车轮的制动压力,从而及时调整车辆的行驶状态,维护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它也是一种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通过传感器输入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行状态,通过制动控制抑制汽车过多转向和过度不足转向趋势,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减少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
电子稳定程序(ESP)是改善汽车行驶性能的一种控制系统,可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并提高道路安全。
它整合了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ASR牵引力控制系统,有防止汽车转向时滑移、不稳定和侧向驶出车道的综合控制能力。
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策略,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和PID控制理论设计了两种控制系统。
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车辆稳定控制系统,能够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帮助驾驶员适应各种路面和行驶工况,取得了良好的主动控制效果,大大提高行车安全。
在如今现代化的社会中ESP这种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利用与更新,也将逐渐走入人们的汽车生活中,保证人们的行驶安全,减少汽车之间的碰撞。
到目前为止,欧洲是ESP最大的市场,而且将继续保持几年。
ESP将成为所有车辆的标准配置,它是继安全带之后最具拯救生命潜力的科技。
依相关法规草案,在美国所有总重量低于4.5t的小型车上都将配置ESP,此规定在2009~2012年的车型上逐步推行。
中国目前ESP的装配率还比较低,以往通常只在高档车上才装配ESP,中高级轿车中只有一部分把它作为标准配置,如东风雪铁龙的凯旋一汽大众的速腾和上海通用的君越。
将来它的装配率一定会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显著提高,但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这部分市场将会完全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国内企业几乎无法涉足。
经过数年不断优化设计,到2002年已经发展到第8代。
2005年,适逢博世开发ESP面世10周年,ESP8.0系统这一世界领先的技术实现了在中国苏州国产化。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ESP实际上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他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
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尾,ESP便会对外侧的前轮制动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对内后轮制动,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本文介绍了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工作原理、组成部件、功能及其维修方法。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措施
3.1研究方法
1. 对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技术ESP作简单的了解,并调查国内外在这项技术上的应用及发展状况。
2. 掌握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技术ESP的定义、作用、影响,并进行总结。
3. 阅读了与论题有关的基础性文献,全面解析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检测方法,对各种仪器的使用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4. 对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检测进行分析总结。
3.2措施
首先,根据指导老师提供的课题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
其次,对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技术ESP进行实车调查并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实习。
最后,整理文献,对以了解的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技术ESP故障检测进行分析并说明。
四、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
2010.09 — 2010.10 论题了解、材料收集,阅读了与论题有关的基础性文献,对汽车电子
稳定性控制技术(ESP)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010.10 — 2010.11 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汽车维修车间进行亲自动手操作,用亲身实
践来弥补理论的不足。
2010.11 — 2011.03 论文初稿写作对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技术(ESP)故障原因进
行分析总结,形成论文初稿
2011.04 — 2011.05 论文修改完善对论文内容、格式等修改完善
2011.05 论文答辩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姚国平等.新型汽车电气与电控系统使用维修问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2]鲁植雄.汽车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图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技术报告(2002) (英文)
[4]博世公司技术报告(2002)(英文)
[5]王景祜.奔驰轿车的行驶稳定性电子控制系统.长春:汽车技术.2000年第三期
[6]陈家瑞.汽车构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7]高延龄.汽车运用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
[8]吴际章.汽车构造(上、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9]司利增.汽车计算机控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10]T. H. HWANG. Design of Integrated Chassis Control Logics for Afs and ES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2008,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