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招式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 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 , 之意与劲, 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形意拳虎克出招表

形意拳虎克出招表
【最新版】
目录
1.形意拳虎克出招表简介
2.形意拳的历史与特点
3.形意拳虎克出招表的内容
4.形意拳虎克出招表的意义与价值
5.学习形意拳虎克出招表的建议
正文
【提纲】
1.形意拳虎克出招表简介
形意拳虎克出招表是一种记录和展示形意拳招式的表格,它将形意拳的各个招式以表格形式进行整理,方便练习者查阅和学习。
虎克出招表是形意拳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提高形意拳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2.形意拳的历史与特点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起源于明朝末年,其创始人为姜容樵。
形意拳的特点是强调形意合一,以形取意,以意领形,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实战的应用。
形意拳的招式简单实用,具有很高的技击价值。
3.形意拳虎克出招表的内容
形意拳虎克出招表详细记录了形意拳的各种招式,包括拳法、掌法、腿法、步法等。
表格中列出了每个招式的名称、动作说明、攻击部位、用法等,方便练习者学习和参考。
虎克出招表是形意拳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提高形意拳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4.形意拳虎克出招表的意义与价值
形意拳虎克出招表对于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虎克出招表有利于形意拳招式的整理和传承,使得形意拳的技艺得以流传和发扬;其次,虎克出招表方便练习者学习和参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最后,虎克出招表有助于提高形意拳的技击水平,使得形意拳在实战中更具竞争力。
中国武术招式名称

形意拳招式名称大全1.进退连环立正起势上步劈拳进步崩拳※退步崩拳顺步崩拳白鹤亮翅拗步炮拳并步盖掌退步钻拳提步横拳落步劈拳冲步横拳狸猫上树进步崩拳狸猫倒上树(反复)进步崩拳退步崩拳立正收势2.鸡形四把立正起势上步劈拳鸡步※鸡形金鸡扦米履手横掌并步马形乌龙搅柱上步横拳金鸡报晓金鸡扦米捋手掖掌转身蛇形(2)乌龙搅柱(反复)转身钻拳上步钻拳转身提步钻拳落步劈拳立正收势3.八式立正起势上步劈拳坐盘蹲捶※青龙出水进步崩拳退步崩拳顺步崩拳白鹤亮翅拗步炮拳拧身滚肘退步鹰捉冲步横拳上步踢打顺步崩拳白鹤亮翅青龙出水弓步钻拳转身钻拳捋手掖掌燕子抄水捋手横掌(反复)顺步炮拳进步崩拳退步崩拳立正收势4.熊形立正起势出洞式※入洞式上步托掌搂膝进步崩拳退步崩拳顺步崩拳武松铐打猛虎扑食入洞式上步钻拳进步劈拳转身竖肘捋手横掌上步掖掌(反复)立正收势5.燕形立正起势打花※凤凰单展翅转身蛇形坐盘搓掌金鸡独立燕子抄水上步飞脚捋手掖掌上步蛇形燕子翻身弓步钻拳转身钻拳捋手掖掌燕子抄水(下托)(反复)打花收势6.鸡形立正起势上步劈拳鸡步※鸡形进步崩拳退步崩拳顺步崩拳金鸡抖翅拗步鹰捉进步崩拳转身劈拳(反复)转身劈拳立正收势7.猴形立正起势劈拳猴探掌(4)倒撵猴(5)劈拳猴探掌(4)白猿献桃扣腮右摆莲腿旋风脚猴形猴探掌(4)倒撵猴(5)劈拳猴探掌(4)倒撵猴(5)劈拳猴探掌(4)白猿献桃扣腮右摆莲腿旋风脚猴形猴探掌(5)倒撵猴劈拳转身猴跳立正收势二十四式太极|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拦雀尾9.单鞭10.左右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式独立17.右下式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要领歌切忌强劲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一. 起式太极起式要自然,含胸拔背头顶悬。
形意拳绝技二十四手

形意拳绝技二十四手
二十四手分上中下共分为三套,称为硬八手、软八手、岳家八手。
这二十四手法为形意门的无尚绝学,如果说八字功授徒极严,这三套绝手则历代只授掌门弟子一人,或老师认为有修养和武德之人所以传世很少,许多人练形意拳数十年,不要说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可知其保守程度的严密了。
这并非老师保守,主要形意门之门规,这套拳法当时传人不多,听先人讲李存义传这二十四手人并不多,好象是只传了尚云祥,傅剑秋,
这二十四路绝手因传人不多,又是形意门拳法精粹所在,拳路把五行拳与十二形拳极为精巧的组合运用,从有刚有柔,到亦刚亦柔,再到不刚不柔的境界,因此拳经上说:“懂劲而知法者,上乘功夫;懂劲而不知法者,中乘功夫;不懂劲也不知法者,下乘功夫;概懂劲难而知法更难。
好多形意名家称二十四手为《形意神打》,上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如钢锉,落如钩竿。
起者去也,落者回也。
未起如摘星,未落如坠月。
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敌手还嫌慢。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中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
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
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
低中望为高,高中望为低,起落如水中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
下八手的劲诀用法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虚中含实,实中含虚。
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正之变,妙用无穷。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即三回九转是一式也。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一、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向前进方向转体45?,转体时足跟做轴,左足与前进方向平行,右足与前进方向成45?角,左足跟与右足弓相贴(图1,图2)。
要点:身体自然直立,放松、沉肩、含胸、拔背、悬头竖项,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腹式呼吸)。
二、起式(三俸式):两手向外翻转,两臂外旋由两侧向上托起,肘部下沉微屈,当前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图3),随即屈肘收掌,前臂内旋,阳掌经面部、胸部下按(随落随变),停于小腹处突变阳拳。
两手下落时,随之屈膝半蹲(图4),目平视前方。
左转身45?,两脚不动,右拳经胸前及下颏,向前钻出,高与鼻平,拳心向上,前臂向外拧劲,小指向上翻转,肘下垂(图5);左足向前进一步,左拳同时向前穿出(沿前臂内上侧),待两拳近于平齐时,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向下劈出,高在肩胸之间,右掌撤回腹脐处,两手要有分挣之力(即三体式),目视左掌食指(图6)。
要点:两掌向上托起时,不要引肩上耸,臂不要挺直;两掌下落时,肘不动,待两掌经过面部、胸部后开始渐变成拳,落至腹前时,突变阳拳,两肘要抱肋,头要顶,气要沉,左脚上步与左拳前钻,双拳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前劈右掌撤至腹脐要同步,要体现拧裹、挣力,掌到脚停。
三、纵步金鸡独立: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掌贴近左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撤至左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右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左足踝处,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右手食指(图7)。
要点:左脚前纵,右足要用力蹬地,以达纵步之远;左脚跟步要稳、快,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穿出、撤回要与脚动作同步进行,两掌穿出撤回要快,要有挣力。
四、退步金鸡独立:右脚靠左脚蹬力,向后纵一大步,左脚随之快速撤回至右脚处。
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右足踝处。
与脚动同时,左掌由右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撤至右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左手食指(图8)。
要点:左脚蹬、右脚后纵,要退步远、快、稳;左掌穿出、右掌回撤要快,要有挣力,要与脚动同步;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要有挣力。
形意拳----七式

形意拳形意拳—站桩第一式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并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茖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平、正。
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重量的70%落在后脚跟,而让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
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
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竖相济的劲力。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姿势调定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
要求轻吸缓呼,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
形意拳—站桩第二式站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第一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式以两手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两手五指一一相对,两中指间的距离很小,但不要互相接触,两掌的高度应与“气海”平齐。
两臂成环抱式,以小指指尖外侧贴住腹部,两肘下沉,在沉的同时向前翻,离开两肋,意想两肘的“曲池”交于正前方一点。
要求两肩松开,两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松并微弯,以利于气血顺利到达梢节。
姿势调定自觉周身舒适自然后,调呼吸,此时呼吸方式改顺腹式呼吸为逆腹式呼吸,吸气则小腹回缩,呼气时小腹隆起,这样可以加强体内脏脏器官的活动量,使脏腑功能得到锻炼,实战技击时均以逆腹式呼吸来增加爆发力,这也正符合呼气为开、为发、为阳的道理。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古人采龙、虎、猴、马、骀、猫、燕、鹞、鹰、鸡、鹤、蛇十二种动物之动作,象形取意,练成十二形象。
夫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跃之灵,马有蹄击之功,骀有竖尾之力,猫有捕捉登高之术,燕有取水之妙,鹞有穿林之巧,鹰有抓拿之技,鸡有斗智之勇,鹤有展翅之用,蛇有拨草之能。
观其形,取其能,其各物之技术,使人兼而有之,专练手眼身法步,必至行动灵敏,立势稳固,起若风,落若箭,形似狸猫,站如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苟能持之以恒心,不畏苦,不惮劳,纯功习练,须数载如一日,不五载而功必成,学者宜勉之。
一、龙形预备式dFr由预备式,左腿向后转旋约200度,屈膝成弓箭步,腰随腿向左拧,左臂上悬,横置头上,手心向上,肘弯处要圆,右手由胯旁,手背向前,往左方平运,至档间,将手藏伏,作裹身藏手式。
注意:眼须随左臂向左平移视线,左臂上裹时要含滚劲。
接前式,两足向右拧,屈右膝,腰随身向右拧,右腿变前弓步,右臂由左肋上举,横悬头上,手心向上,左手由额旁手心向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平运,至档间藏伏,成裹身藏手式二。
再左足向前迈进一步,但足须绕至右足旁向前进,重心点则能稳寄右脚上,左臂由肋上提,横置额旁;右手由额上,手心向地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上运,至裆中将手藏过,作裹身藏手龙形式二。
接前式,右手由额角下按至右胯旁止,左手由裆前提起前推,手心蓄力,作分心掌式。
注意:用掌前推时,劲须发于腰,以腰催膀,膀催腕,掌心蓄力,俟手到敌身一寸间,再发劲推去,敌固不及逃,劲亦难以散.学者注意之。
接上式,右腿前进一步,膝前屈,作弓箭步,右手随腿前推,肩和腰要平,左手指稍屈(作鸡爪式)向后抓,成龙尾式一。
如左步前上,左手随腿前推,右手指稍屈后抓,成龙尾式二。
注意:身须侧进,肩向前,手腕与肩及膝成一直线,后手与后腿亦成一垂直线。
实战用法:敌由左方击来,我以左手上裹敌臂,以右手背击敌左肋。
反之敌由右方击来,我以左手背击敌右肋。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关注“老拳谱”公众号,海量经典老拳谱,免费为您推送;李存义形意拳二十四法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三圆:脊背圆则力催身前,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三挺:挺项则精气贯顶,挺腰则力达全身挺膝则腿坚马稳;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泄,胆量抱身临敌不变,两肘抱肋出入不乱;三扣:肩扣则力气到肘,掌扣则力气到手,手足指扣则周身力厚;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催肘前,肘垂则两腕撑圆;三曲:两肱宜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两腕宜曲曲则力厚;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觊兔之饥鹰手毒如捕羊之饿虎校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说明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必须取形意拳八字诀和象形拳八字诀,依依对照,方能议论的清楚,阐释的明白,以备习拳者参阅。
否则,偏于任何说法,都会论述的不全面了。
故只有一条一条的录其原文,方能较全面的议论清楚,阐释明白。
以八字诀为纲,二十四法为目,这样方能纲举目张。
照录之原文,首条用薜颠先生之八字诀,次条为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诀,然后是我的议论之内容。
下面就依序阐释此中之精义。
顶字诀:薛:头上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顶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故谓“三顶”。
姜:三顶者何?头(后脑骨)向上顶,有冲天之雄。
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
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
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人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顶字诀之顶字,有止于此之意,内气上升至百会上,谓之冲天之雄。
头为天才。
百会为头之最上顶端,内气至此谓之顶。
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顶也。
拳经云:“头若顶千钧,颈如搬树转”。
就是此“顶”字之诀也。
所谓“后脑骨向上顶”之顶字,乃向上竖起之意,还是百会穴放置头的最上端之意。
百会置头最上端则头正,头正领起则一身无懒骨,正所谓“头统健之体,乃全身之总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