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

合集下载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

少林传统功夫老架捶谱系列之二十四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是少林寺众僧演练的最早的功夫之一,经过千余年的实践证明,确有养生之益,据传易筋经是少林寺大乘祖师菩提达摩,根据众僧锻炼身体之验所集成,约于宋代译撰成法决,公开出版,广传于世。

易筋经内可运气,外可活动肢体,故说:“内外兼修,练者可得皮、得肉、得骨、得髓。

”历代学者认为练此功法可以是人体的神、体、气三者周密地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之锻炼,使五脏六腑、十二筋脉及全身得到充分的调理,又能平衡阴阳,舒筋活络,调理人体之新陈代谢,增强各部之生理机能,从而达到强健体质,抗疫祛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之目的。

易筋经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力比较大,来龙去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谁人所创由于年代的久远,也很难考证,有一条肯定的是从少林寺传播出去,相传达摩祖师自印度航海到中国带了三本经典楞伽经洗髓经易筋经。

易筋经是其中一部,经过中国历代高僧的演练,而逐步幸承形成了一套有独特效果健身价值的一套功法,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能够提高人的精神活力,让人体更充沛更有精神,少林寺,随体育锻炼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细的脉络,由一开始的八段锦八个动作,到现在演变为易筋经十二个动作,以后再发展有罗汉十八手,罗汉先天十八手十八个招式,二十一个动作,再以后发展少林罗汉拳是这个三十六个动作现在称小罗汉,我们现在为了系统地认识学习少林功夫,就奉献出少林易筋经。

深受民间群众的喜爱,因为它确有强身健体的价值,通过一千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它对人体的身体健康,确实是利益很大,练起来要求一气呵成意气相连,要柔要缓缓慢适合中老年人进行这个活动筋骨的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打通你周身的气脉、任脉、督脉、血脉让你周身顺畅,我们身体只有周身顺畅,气血相通,才能感觉到身轻如燕,身体舒服。

分解教学:起掌聚气--- 预备式韦驮献杵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三式第四式:摘星换斗式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式第六式:击爪亮翅式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式第八式:三盘落地式第九式:青龙探爪式第十式:饿虎扑食式第十一式:打躬式第十二式:掉尾式(双手盘膝固肾腰)收势(意气还原)收功:练习功法一定要有起势和收势,否则对我们身体有损害。

少林内功常用公式

少林内功常用公式

少林内功常用公式
1.坐禅功:坐禅功是少林内功中最基本的修炼功法。

它的公式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正念不乱,忘却杂念。


2.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练习气功的方法,它的公式是“头顶,两手,两脚,两肩,两胯,双目,鼻息,养神。


3. 易筋经:易筋经是少林内功中的代表作之一,修炼易筋经的公式是“以意运气,以气驭身,以身涵气,以气御身。


4. 石锁功:石锁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力量功法,它的公式是“以重量锻炼身体,以坚韧锤炼意志。


5.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集身体、意志和内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功法,它的公式是“以身行意,以意驭气,以气化神,以神舒体。


以上是少林内功常用公式的简介,希望对练习少林内功的朋友有所帮助。

- 1 -。

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绝非易筋十二式

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绝非易筋十二式

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绝非易筋十二式少林内功与易筋经少林门中之内功,以易筋、洗髓二经为最精纯。

洗髓一经,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奥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领悟,且其原本,早已失传。

世间即有此书,要皆后人搜集道藏,附会而成,牵萝补屋,固不见其能收若何效果也。

惟易筋一经,少林门中,犹多传法,并未泯灭,惟与世间刊本,颇有出入。

今人之言易筋经者,每分为外功易筋经、内功易筋经,是亦牵强之说也。

吾人试考其命名之义,即可知易筋之止有一经。

有不容强加分析之处也。

易者换也,筋者筋脉也。

易筋云者,盖言去其原来羸弱无用之筋。

而易以坚强有用之筋也。

亦即言练习此功之后,可以变易其筋骨,而使坚强有用也。

由此观之,则功既同名易筋,而易筋之功夫,又属于少林之内功门中,又乌得而强分之耶?此实世人不细味其命名之义,而妄加分析也。

就予所知,易筋一经,实传自震旦初祖达摩禅师,全部共二十四段,分为前后二部。

其前部较易练习,为入门之秘诀;其后部较为精奥,为成功之途径。

今人不察,皆以前部为外功易筋经,而以后部为内功易筋经,实大误也。

且有云外功易筋经为十二段,即今日通行之法;内功易筋经共二十四段,今已失传,殊不知前后共止二十四段也。

此步功夫练成之后,即入内功之中乘,能运柔或刚,以御外侮。

所谓易筋者,非真能将人体之经络取出,而换以坚强之筋,犹言练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坚强,胜于未练之时,如脱胎换骨。

易筋云者,比喻之辞也。

洗髓之经,予不得而见。

易筋经则非但所见之本甚多,且曾事学习。

同邑蒋觐园先生,曾得真传于少林老僧,且藏有真本。

其文孙小溪曾假予抄录,且为予言其精奥之处。

予以多病之身,练习一年之后,虽未能变懦夫为壮汉,而病魔远避,身体康宁。

而所练者,犹仅其前段。

于此可证此项功夫,实具有绝大功效也。

闻小溪言,觐园先生,能运气于全身,尝命人以利刀刺之不能伤,惟力避耳目又两颊耳。

其功夫皆从易筋经中练得,此又可证易筋经之可以御枪刀,并非虚语也。

蒋之本,与坊间之刊本,互有异同,兹即以此本刊行,以正谬误。

六式内功易筋经

六式内功易筋经

六式内功易筋经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08期少林门中之内功,以易筋、洗髓二经为最精纯。

洗髓一经,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奥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领悟,且其原本早已失传。

世间即有此书,皆人搜集道藏附会而成,牵萝补屋,故不见其能收若何效果也。

唯易筋一经,少林门中犹有传法,并未泯灭。

易筋一经,实传自达摩禅师,此功练成之后即能运柔成刚,以御外侮。

所谓易筋者,非真能将人体之经络取出而换以坚强之筋,犹言练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坚强,胜于未练之时,如脱胎换骨。

易筋者,比喻之辞也。

1第一式面向东方而立,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开阔。

足之位置须趾与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摒除一切杂念,鼓气于腹,毋使走泄。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舔住牙关,两目向前睁视,睛珠须定,不可稍有启闭。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唯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桌踊身之状。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

行时须极徐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而第一式功夫完毕。

2第二式行前式功夫既毕之后,则将气力收起,复平常小立状态,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之弊。

其休息之时间则不必限定。

行第二式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鼓气闭口,突视昂首,与第一式完全相同。

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唯大指伸直。

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

握定之后,则将拳移置于大腿之前面,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指则遥遥相对。

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每手之大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

而两臂之力则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之后,两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也慢慢松开以复原状。

两臂则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

行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

行四十九度,第二式功夫毕矣。

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及下部功法(曹英峰)

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及下部功法(曹英峰)

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及下部功法(曹英峰)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前部十二式练法此部易筋经所列各法,即俗传外功易筋经。

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旷清洁之地练习。

待十二式行毕,即从第一式复习,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

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

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有易筋换骨之妙。

但须每日行功,不可间断,方有效验。

第一式面向东而立,两足平行分开,相距一尺左右。

凝神调息,排除杂念,蓄气于腹,毋使走泄。

头向上微抬,闭口,舌抵上腭。

两目向前视,不可瞬眨。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肘关节,将手提起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两手虽上提,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雀跃之状。

略停,两手十指向上翘起,掌根则运力向下捺,行时须极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1)。

要点:此式名混元一气式,乃先天之象。

一翘一捺,得乎动机。

停顿贯气,得乎静定。

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

以下各式,皆由此式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

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连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

两手上提时,切不可上过于腰,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切记!第二式前功已毕,则将气力收起,回复原状,舒展全身筋骨,以免过劳。

行第二式时,先将两足并紧,全身正立,蓄气闭口,昂头睁目,与第一式完全相同。

两手握拳,惟大拇指伸直,握拳极松。

握完,拳置于大腿前,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拇指遥遥相对,略停顿,两手大拇指向上翘起至极度,同时两手其余各指用全力紧握。

两臂之力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两大拇指徐徐放下,余指慢慢松开,回复原状。

两臂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2)。

要点:此式伪本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两旁,而大指向前,殊不得势,则气力不充,精神涣散。

至于翘指时,手指不可提劲,则气力得以下注,而贯注于拳指之间。

中国传统武学上乘内功——10式易筋经

中国传统武学上乘内功——10式易筋经

中国传统武学上乘内功——10式易筋经易筋经是中国传统武学上乘的内功,一直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武林至宝”。

在民国时期的著作和评述中都常常被提到,比如平江不肖生的《侠义英雄传》,评书如《三侠剑》、《白眉大侠》中曾经多方涉及。

另外不同时期也曾有多种著述,更早可追溯到唐朝孙思邈的著作,明清时期紫凝道人、周述官也曾经分别著述论述。

民同时期还曾出版过多种版本,少林弟子王祖源曾写过内功图说,连一代大侠甘凤池都有易筋经的传承,今天少林寺也曾推出几个版本,可以说众说纷纭。

其版本之多,涉及到的名人数量之大,可以说在几千年的武林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其中既有小说家的推动,也有千百年来其笼罩的神秘面纱迟迟未被揭开的原因。

本人无意去探讨武林人士的易筋经情结,只想从具体的训练上阐述个人的观点,以供武林同道参考。

易筋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的都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

在此我们重点申明,易筋经是一个体系,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十二大劲,训练内容应包括内经、外经、内养经,这远非几页纸就能概括的。

外经主要以十二大劲为基础,现在大多传授的练功方法是每一式四十九下,使肌肉绷紧和层层加力来增长自身的劲力,有些再加一些意念相互配合,使习武者迅速增长功力。

普通体育爱好者的利用器械和加大运动量以增强体能的锻炼方法,虽然也能很好地增强力量、速度和耐力,但这种方式和易筋经训练出来的效果区别很大。

易筋经讲究易筋、易骨、易髓,是在十二大劲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姿态,同时通过特殊的呼吸方法,使气血鼓荡、滋润周身。

易筋经又注重与呼吸相配合,用松紧转换的特殊用力方式,对全身筋骨进行抻拔。

以下姿势皆是静态的,待姿势摆好后,用逆腹式呼吸,调息36次!0、预备式一、韦驮献杵势二、独立金刚势三、降龙势四、伏虎势五、天地趸势六、虎坐势七、龙吞势八、御风渡江势九、回回指路势十、观空势。

南少林寺内传易筋经

南少林寺内传易筋经

南少林寺内传易筋经红日书生这套功法源出:南少林寺(福建泉州),是我的恩师洪峰前辈授意他的儿子传授给我的,让我终生受益。

这套功法随着火烧少林寺而消失武林,只有少数传人掌握,从不对外轻传。

鉴于当前武术界伪功风行,特别把这套武术瑰宝贡献出来,揭开“易筋经”的神秘面纱,打击那些骗人,惟利是图的武林小人。

有的武林人士曾以本经部分内容劲力为主干,创造名动一时的“某某结构”,还有“某某拳学”的主要功法等--- 当前武术界个个说自己是正宗,我没有精力与他们挣什么“正宗名牌”公开的这套功法大家练练就知道,比说一万句话都管用!笔者不善言辞,只希望广大武术爱好者走出误区,粉碎神话,坚持大道至简,至易!自本人1999年正式开馆授徒以来,这套功力宏大的功法尽在我的学生身体上体现实战功力的!身体抗重击无恙!等等实效,都激励着我尽快的让天下武友受益!这套功法看似简单,也要吃大苦的,不管怎么样,你按要求坚持练习30天就完全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第一式:虎背熊腰力拔撑基本姿势:双脚平行站立,两脚内侧可容双肩,两膝曲至与脚尖相垂直,上身直立,小腹不可外凸,臀部不能翘起,将脊柱放直,上身以大腿跟为轴,直立前倾,直至两肩与双脚尖,双膝尖,三点垂直线相等,两臂曲肘抬起,大小臂内侧夹角为90度(不得小于此标准),双手与心口相平行高度,双手十指直立分开,手掌向后翘,与地面为45度角,两掌相距中间可容自己头部。

双目看自身距离2--3米处的地面。

(图1-1、1-2侧面)图片描述: 手势稍微改变,不会影响效果!筋骨训练:一、脊柱的矫正练习由于脊柱是人体神经的传感系统,绝大部分人体动作,都是由大脑将命令传送给脊柱,再由脊柱传达到其他部位完成的,所以脊柱的健康是致关重要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脊柱的不健康引起的,而大多因素都是由脊柱的后天弯曲而形成的,通过"脊柱的矫正练习"可以迅速有效的改善人体健康指数,许多疾病都会在练功中不治而愈。

少林易筋经内外功全文(免费)

少林易筋经内外功全文(免费)

少林易筋经内外功全文(免费)少林易筋经内外功法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

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

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

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

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

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

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

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

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

易者,乃阴阳之道也。

勇即变化之易也。

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

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

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

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

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

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

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

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绝非易筋十二式少林内功与易筋经少林门中之内功,以易筋、洗髓二经为最精纯。

洗髓一经,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奥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领悟,且其原本,早已失传。

世间即有此书,要皆后人搜集道藏,附会而成,牵萝补屋,固不见其能收若何效果也。

惟易筋一经,少林门中,犹多传法,并未泯灭,惟与世间刊本,颇有出入。

今人之言易筋经者,每分为外功易筋经、内功易筋经,是亦牵强之说也。

吾人试考其命名之义,即可知易筋之止有一经。

有不容强加分析之处也。

易者换也,筋者筋脉也。

易筋云者,盖言去其原来羸弱无用之筋。

而易以坚强有用之筋也。

亦即言练习此功之后,可以变易其筋骨,而使坚强有用也。

由此观之,则功既同名易筋,而易筋之功夫,又属于少林之内功门中,又乌得而强分之耶?此实世人不细味其命名之义,而妄加分析也。

就予所知,易筋一经,实传自震旦初祖达摩禅师,全部共二十四段,分为前后二部。

其前部较易练习,为入门之秘诀;其后部较为精奥,为成功之途径。

今人不察,皆以前部为外功易筋经,而以后部为内功易筋经,实大误也。

且有云外功易筋经为十二段,即今日通行之法;内功易筋经共二十四段,今已失传,殊不知前后共止二十四段也。

此步功夫练成之后,即入内功之中乘,能运柔或刚,以御外侮。

所谓易筋者,非真能将人体之经络取出,而换以坚强之筋,犹言练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坚强,胜于未练之时,如脱胎换骨。

易筋云者,比喻之辞也。

洗髓之经,予不得而见。

易筋经则非但所见之本甚多,且曾事学习。

同邑蒋觐园先生,曾得真传于少林老僧,且藏有真本。

其文孙小溪曾假予抄录,且为予言其精奥之处。

予以多病之身,练习一年之后,虽未能变懦夫为壮汉,而病魔远避,身体康宁。

而所练者,犹仅其前段。

于此可证此项功夫,实具有绝大功效也。

闻小溪言,觐园先生,能运气于全身,尝命人以利刀刺之不能伤,惟力避耳目又两颊耳。

其功夫皆从易筋经中练得,此又可证易筋经之可以御枪刀,并非虚语也。

蒋之本,与坊间之刊本,互有异同,兹即以此本刊行,以正谬误。

且述小溪之语,使世之学武者,知易筋经之但分前后二部,以便练习者得以渐进,皆属于少林内功门中,实无所谓外功内功之分也。

否则强分派别,徒贻讥于识者耳。

易筋经前部练习法此部易筋经所列各法,即俗传之外功易筋经是也,共十有二段。

每段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事,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

待十二段行毕后,再从第一段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

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洵有易筋换骨之妙。

但须每日行之,切不可稍有间断。

若荒怠不勤,绝不能克期收效也。

第一段面向东方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开阔。

足之位置,须趾与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摒除一切杂念,鼓气于腹,毋使走泄。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舐住牙关,两目向前睁视,睛珠须定,不可稍有启闭。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踏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桌踊身之状。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

行时须极徐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而第一段功夫完毕。

须默记其势。

(括号内的字请忽略:易筋经,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按:此段名混元一气之势,先天之象也。

一翘一捺,得乎动机,停顿贯气,得乎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矣。

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者也。

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

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

若神气涣散力不专注,是为大忌。

在两手上提之时,切不能过至腰上,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

慎之慎之。

第二段行前段功夫既毕之后,则将气力收起,复平常小立状态,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之弊。

其休息之时间,则不必限定。

行第二段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鼓气闭口,突视昂首,与第一段完全相同。

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惟大指伸直。

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后,则将拳移置于大腿之前面,掌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指则遥遥相对。

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每手之大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而两臂之力,则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之后,两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亦慢慢松开,以复原状,两臂则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

行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

行四十九度,第二段功夫毕矣。

式如第二图。

按:此一段,坊本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之旁侧,而大指向前者,殊不得势。

不得势则力不充,力不充则气不行,精神亦因之而涣散,以之求功,尚可得乎?实谬误之甚也。

至于翘指之时,不能稍杂提劲者,则以气力下注,贯于拳指之间,俾拳能愈握愈紧,指能愈翘愈高也。

行此段功夫,亦宜出之徐缓,紧时则气力下注,松时则气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气使力也。

在表面观之,似乎功夫仅及于指臂,实则偏及于全身。

盖以人身肢体,无不通连,而气之源流,又从内府行流而至,无所不及也。

在行功之时,最忌口鼻呼吸,身体动摇,因皆足以耗气散力也。

(括号内的字请忽略:易筋经,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第三段行第二段功夫既毕之后,略事休息,再续行第三段。

此段正立如前,先将两足分开,中间距离约一尺左右。

务须趾与跗成平线,忌作八字形。

腿部宜运力下注,不可使稍有松浮,否则身体易于摇动,而致神气涣散矣。

头昂目睁,口闭牙接,鼓气腹中,与上二段同。

两手则将大指先屈置掌心,余四指则紧握大指之外面,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之两侧,拳心贴腿,拳背向外。

在上手之时,臂部并不用力,拳亦握得极松。

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拳缓缓握紧,至极度为止;同时,运力于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将两臂挺直,使肘节突出,而气力易达于指掌之间也。

略停片刻后,更徐徐矣住臂力,放松拳指,而回复原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三段功夫毕收。

式如第三图。

按:此段主力之点,在于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

固与上段无所区别,但其间不同之处,亦不止一端。

彼则并足而此则分开,彼则伸直大指而此则屈握大指。

要皆各有用意者,夫两足分开,所以使下盘牢固,不易摇动也。

握拇指于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着力也。

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也。

而各段之动作相异无几,在功效上则差甚大也。

行功之际,除动作之外,尤须注意于神气之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汇一起。

达则全达,敛则全敛。

若精神气力之不相融。

虽练百年,亦是无益,学者宜加意焉。

(括号内的字请忽略:易筋经,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第四段行第三段功夫既毕之后,体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续行第四段。

此段与以上各段不同。

先全身正立两足紧并,用足两腿之气力下注,以固下盘;然后将两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掘之成拳。

两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掌心相对,虎口向上,两拳间之距离,则与肩膀之阔度相等。

在上举之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

略略停顿,即运力将拳紧紧握拢,以至极度,而两臂同时向前伸去,位置虽不能伸前若干,但气力则完全前注。

停顿片刻,则将拳放松,而收回两臂之伸劲。

在伸出时,切忌左右宕动。

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第四段功夫既毕矣。

式如第四图。

按:此一段乃气注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之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

盖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背部之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

待松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而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矣。

此段最忌者,即为用力时两拳向左右宕动。

因两拳宕动,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

势散神乱,行之非但不足以获益,反足以招害也,是宜特加注意。

第五段行第四段功夫毕,略事休息,更续行此第五段。

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紧目,闭口咬齿,凝神鼓气,如第一段之形状。

将两手握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之上面,掌心相向,虎口向后,肘节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处,切不可紧贴。

在两臂上举时,两足即随之踮起,两踵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略略停顿片刻,乃将两拳紧紧一握,两臂则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铁杠,将身上收之状;同时,两踵再乘势向上举起,至极度而止。

停顿片刻之后,再将两拳徐徐放松,收回气力,两踵亦缓缓放下,仍至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五段功夫毕矣。

式如第五图。

(括号内的字请忽略:易筋经,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按:此一段功夫,乃将气力流注全身之法。

盖举踵踮趾,则腿胯等处必气力贯注而后坚实。

若气力不注,则腿胯虚浮;腿胯虚浮,势必全身动摇,不能直立,难于行功矣。

至于两臂上举者,欲使其肩背胸胁腰腹等部之筋肉,处处紧张,以便气力易于流注进退也。

此段中之最须注意者,即在紧握双拳之际,下挫其臂。

所谓下挫者,乃运其两臂之全力,向下挫去,并非真将两臂做有形之动作也,此实为运意而役使气力之法。

是当特加注意者,两踵之起落,务宜徐缓,切忌猛疾。

因起落猛疾,两踵易受震激,足以影响及于头脑与心房,为害甚烈,是宜切记。

第六段行第五段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再续行第六段。

全身正立,昂首睁目,闭口鼓气如前。

先将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左右,趾踵须成平行线,切不可踏成八字式,因八字式力不专注,且易动摇也。

两手则将大拇指放在外面,以余四指握拳,再将拇指放于指节之外。

握时亦须松弛,不可过紧。

然后将两臂从旁侧举起,掌心向上,至臂平直时,更屈转肘节,引肱竖起,至拳面适对两耳,全臂成三角形。

拳以离耳一寸许为度,掌心则向肩尖。

略略停顿后,即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小臂则用力向内折,大臂则用力向上抬。

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式行也。

略事停顿后,即徐徐放开,以复原状。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四十九度,而第六段功夫毕矣。

式如第六图。

按:此段功夫,乃运使气力,进而流注于臂肘指节之间,退则流注于肩背胸廓之部。

小臂内折,则筋肉紧张,气力易于前达;大臂上抬,则胸廓开展,肩背紧张,而气力易于流行,內府诸官,亦必因而舒伸,处处着力,毫不松懈。

惟行此之时,上身切忌动摇,两臂切忌震荡。

欲免除此弊,在乎用力之时,徐缓从事,若举动猛疾,则必难免也。

(括号内的字请忽略:易筋经,少林寺,武术,形意拳,桩功,站桩)第七段行第六段功夫之后,休息片时,再续行此第七段。

两足紧并,全身直立,昂首突视,鼓气闭口如上。

两手则各将四指握在里面,而大指则扣手指节之外,拳握甚松,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提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时,略停片时,即运力于肱,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为度,掌心向上。

上身则略向后仰,惟不能过度。

在两臂分开之后,即将两足尖徐徐抬起,离地约一寸许,专用两足跟着地;同时,将拳徐徐握紧,从鼻中吸入清气一口,吸尽一口,再将足尖轻轻放下,两拳缓缓放开;同时,从口吐出浊气一口,以复原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