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合集下载

武术秘籍,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下部

武术秘籍,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下部

武术秘籍,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下部第七段行第六段功夫之后,休息片时,再续行此第七段。

两足紧并,全身直立,昂首突视,鼓气闭口如上。

两手则各将四指握在里面,而大指则扣手指节之外,拳握甚松,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提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时,略停片时,即运力于肱,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为度,掌心向上。

上身则略向后仰,惟不能过度。

在两臂分开之后,即将两足尖徐徐抬起,离地约一寸许,专用两足跟着地;同时,将拳徐徐握紧,从鼻中吸入清气一口,吸尽一口,再将足尖轻轻放下,两拳缓缓放开;同时,从口吐出浊气一口,以复原状。

如此共行四十九度而功毕,式如第七图。

按:此段乃运使气力旁行之法,而兼调内府者也。

伸臂握拳,所以增加气力;一呼吸所以调内脏,即吐浊纳清之意也。

故行时上身必须后仰,始足以使胸廓开展。

而可以尽量呼吸也。

至于足尖上抬之故,亦无非欲使下盘固实而不虚浮。

盖足跟点地,气力若不贯注,非但动摇,且立见倾跌。

学者于此,宜三注意焉。

一清散人练法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跨下坐,含胸圆背,头微微上顶,两眼平视,两手平伸于两侧,手与肩平,双手握拳,拳向两侧外伸,肘往下沉;两拳与肘之力对争,两拳握紧后,一次紧过一次,共紧49次。

收功:与一式相同。

要点:四肢肌肉绷紧,在第一次紧的基础上,一次比一次紧,在紧的过程中,肌肉不可放松,直至不能再紧时,用意念去紧,呼吸自然,在紧的同时,意想两腕力挑千斤。

作用:着重训练腕关节上挑之力,在实战中的拧、裹之力。

洪门十二把练法第七把[歌诀] 大鹏展翅势七把劲大鹏展翅,两臂平抬左右伸;挺胸扩臂脚尖跷,数息意拳往后排。

《全图易筋经》练法接前式,数四十九字毕,全身往后一仰,以脚尖离地之意,趁势一仰,将两臂横伸直与肩平,虎口朝上,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想两拳往上往后用力,胸向前合,拳加一紧。

《易筋经图说》练法前式已毕,将身往后一仰,以脚尖离地为度,趁势将两手分开,直与肩齐,虎口向上,数一字,拳一紧,想两拳往后排,胸微向前,合数四十九字。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现用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现用图解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一、易筋前功练法: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

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

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

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

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要点:混元一气之势,乃先天之象也。

一翘一捺,得手动机,停顿贯气,得手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主矣。

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手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

最新《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学习资料

最新《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学习资料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现用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现用图解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解析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解析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现用图解汇总情况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现用图解汇总情况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一、易筋前功练法: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

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

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

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

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要点:混元一气之势,乃先天之象也。

一翘一捺,得手动机,停顿贯气,得手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主矣。

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手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

若神气涣散,力不专注,是为大忌。

在两手上提之时,切不可过至腰上,否则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慎之慎之。

鼓气于腹,毋使走泄;在手掌根下捺手指上翘时,先要很自然的用鼻孔吸进一口气,不可快,不可粗,要很平静的吸一口气。

当手指用力上翘时,自然而然会停止呼吸,不必用力去鼓气,用力鼓气,会弄成很不自然,反而做得不畅顺。

毋使走泄,这种凝神,贯气,用力的时侯,是不能呼气的,一定要停息几秒钟,等手指手掌恢复原状时,才呼出一口气,此时呼气是要由鼻孔慢慢呼出,不可张口,也不可很快的呼出气;象皮球泄气一样,万万不可,切忌切忌。

运气的方法要特别注意,姿势、动作程序以及做法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运气贯力更为重要,更为行功成败的关键。

在做的时侯,先要平心静气,凝集精神,心无杂念。

在两臂气力下注时,并非真正用力下注,而是意想着力往下注,这就是以意运气,练习日久,即可意到气到。

在手指上翘手掌根下捺时,此时是真正用力,而且是用极大的气力,同时要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

当手指手掌放松的时候,精神还是要集中,不能散乱,随便胡思乱想,或听声音,嗅气味,向人谈话等分心的事都不可做。

有关运气、凝神、贯力,在练习每节动作时,必须融会贯通,注意如何运用,日久纯熟,自可心神领会,运用自如。

凡遇鼓气于腹、毋使走泄、闭口鼓气、凝神鼓气、屏息鼓气、开口屏息、鼓气于中……等名词时,应将本段说明详加研究,因其用意相同,不再重复说解。

势站定以后,全身各部肌肉要一律放松,不可紧张,只有指明要提精神或运气贯力以至极度之肢体,始得用力,因为每次行功时,并非全身都要紧张用力也。

练易筋经,应先练两段,俟熟练后,再练两段,如此陆续增加,自不易发生错误,亦不致感到困难,否则贪多务得,反而不易熟练,将影响学习兴趣。

易筋经前功,着重在增加实力,使力与气相随,大力强身,收效神速。

易筋经后功,乃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

然实力不足之人,欲其气力运行,诫不易言,故前后两部须分开练习。

专线前部,其效用已至为宏伟,如专练后部,则不能单独收效也。

易筋前功第二段.凝神功:行毕前段功,将气力收起,各部放松不再用力,回复平常站立状态,很轻松的站一两分钟,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

练习本段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立定,鼓气闭口,昂首突视,头部向上微昂,两目向前睁视,与第一式完全相同。

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惟拇指伸直,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

握定之后(现在两拳在大腿两边),则将拳移置于大腿前面,掌心与腿面相贴,两手大指则遥遥相对,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手拇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要特别出力)。

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而两臂之力,则须同时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在手指用力的时侯很容易使两臂用力上提,这是绝对错误。

略停片刻之后,两拇指徐徐放下,其余四指亦慢慢松开,以复原状,此时两臂则宜用提劲,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

行功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行四十九度。

要点:此一段,坊本有将两拳贴于大腿旁侧,而拇指向前者,殊不得势,不得势则力不充,力不充则气不行,精神亦因而涣散,以之求功,尚可得手,实谬误之甚也。

至于翘指之时,不能稍杂提劲者,则以气力下注,贯于指掌之间,俾拳能愈握愈紧,指能愈翘愈高也。

行此段功夫,宜出之以徐缓。

紧时则气力下注,松时则气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气使力也。

在表面观之,似乎功夫仅及手指臂,实则遍及于全身,盖以人身肢体,无不通连;而气之源流,又从内腑行流而至,无所不及也。

在练功时,最忌口鼻呼吸,也就是在行功用力的时侯,要停止呼吸,此在前面已有说明。

身体不可动摇,在行功用力的时侯,身体要稳定不可动摇,因皆足以耗气散力也。

凝神即集中精神,勿使涣散,要时常反复练习,即专想某一问题时,勿使其它思想混入,时时惊觉,心一分散,即刻收回,持久练习自可思想集中。

易筋前功第三段.全达全敛功:行毕第二段功,略事休息,再续行第三段。

此段正立如前,先将两足分开,中间距离约一尺左右,务使趾与跗成并行线,足趾与足跟要成并行线,忌作八字形。

腿部宜运力下注,自己用意想在无形之中把气力往下注,不可稍有松浮,否则身体易于动摇,而致神气涣散矣。

头昂目睁,口闭牙接,鼓气腹中,与第一、二段同。

两手则将拇指先曲置掌心,余四指则紧握拇指外面。

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两侧,掌心贴腿,拳背向外。

在开始之时,臀部并不用力,拳也握得极松,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拳缓缓握紧,至极度为止,要尽量用力。

时运力于臂,在用力握拳的时候两臂也要用力,用意想将气力下注。

即用力将两臂挺直,使肘节突出,把肘节用力向前挺,但系无形之力,不可用拳贴紧在腿面上用力,则气力易达手指掌之间。

停约五六秒钟的时间,徐徐放松臂力,放松拳指,回复原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

要点:要特别留意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固与上段无所区别,但其间不同之处,亦不止一端:彼并足,而此则分开;彼伸直拇指,而此则屈握拇指;因皆各有其用意者。

夫两足分开,所以使下盘牢固,不易动摇也。

握拇指手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着力也。

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也。

而各段之动作相异无几,在功效上则相差甚大也。

行功时,除动作之外,尤须注意神气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会一起,在用力的时候必须聚精会神,心无二用;达则全达,敛则全敛,要运气到某一部份,即用全神贯注运气过去,要做得彻底,不能好像做又好像没有做,这种做法就是不能全达;又收敛心神的时侯,一定要凝聚精神,心无二用,专心致志,否则思想散乱,就不能算为全敛。

若精神气力不相融,虽练百年,亦是无益,宜加注意。

无论练习何种内功或运动,必须与深呼吸相配合,始可有完满之收获。

故练习易筋经时,必须练习深呼吸。

易筋前功第四段.平行贯气功:行毕第三段功,休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续行第四段。

此段与以上各段不同,先全身立正,两足紧并。

用足将两腿之力下注(心意运力下注),以固下盘。

然后将两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握之成拳。

两拳由前面向上举起,注意由前面上举并非由左右上毕,动作要慢。

以平肩为度,掌心相对,虎口相向,两拳间之距离则与肩膀之阔度相等。

在上举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

略略停顿,即运力将拳紧紧握拢,要用最大气力以至极度,而两臂同时向前伸,位置虽不能伸前若干,但气力则完全前注,这里要特别注意,必须运\气,要意到神到,气到力到,要想着两臂是在往前伸。

停顿几秒钟,则将拳放松,而收回两臂之伸劲,此时将两臂之力收回,两臂略微松弛并非放下。

在两臂伸出时,切忌左右荡动。

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

要点:此一段功乃注气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之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

盖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肩向前探,背部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

待松手收力,臂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而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矣。

此段最忌者,即为用力时两拳向左右荡动,因两拳荡动,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功散神乱,行之非但不足以获益,反足以招害,是宜特加注意。

易筋前功第五段.气走全身功:行毕第四段功,稍事休息,续行此第五段。

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睁目,闭口咬齿,不可咬紧,凝神鼓气,凝神吸一口气,如第一段之形状。

将两手握拳放轻松,翻掌掌心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上方,掌心相向,虎口向后,肘节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处,切不可紧靠两耳。

在两臂上牵时,把两足后跟提起,以两踵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略略停顿片刻,乃将两拳紧紧一握,两臂则用力向下挫,似拉住铁杠,将身上提之状,同时两踵再乘势向上举起,至极度为止,即是用全力,再把两足后跟尽量提高。

停顿片刻,并专心致志注意运气,及很自然的停止呼吸,再将两拳徐徐放松,收回气力,两踵亦缓缓放下,仍至离地一寸左右为度,这时足跟并未完全落地。

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

要点:此段功乃将气力流注全身,盖举踵垫趾,则腿胯等处,必气力贯注而后坚实。

若气力不注,则腿胯虚浮,腿胯虚浮,势必全身动摇,不能直立,难于行功。

至于两臂上举,欲使肩背胸胁腰腹等部筋肉,处处紧张,以便气力易于流注进退。

此段功夫最须注意者,即在紧握双拳之际,下挫其臂,乃运其两臂之全力,向下挫去,即用力向下拉,并非真将两肩作有形之动作。

此实为运\意而役使气力之法,宜当特加注意。

两踵之起落,务宜徐缓,切忌猛疾;因起落猛疾,两踵易受震击,足以影响头脑与心房,为害甚烈,是宜切记。

易筋前功第六段.臂指功:行毕第五段功,略事休息,然后再续行第六段。

全身正立,昂首睁目,闭口鼓气,用鼻吸一口气,勿太用力,使气在腹中稍停,站稳后,再让呼吸恢复原状。

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左右,趾踵须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式,因八字式力不专注,且易动摇。

两手则将大拇指放在外面,以余四指握拳,再将拇指放于指节之外。

握拳时须松弛,不可遇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