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配图)

合集下载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

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

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

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

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

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

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

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纯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

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

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

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

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

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形意拳混元桩

形意拳混元桩

劲意:
猫洗脸的要“活”,此式变化无穷,可能衍生出许多手法打法,练时要旋腰胯,带动肩背,肩要里裹,肘有沉处9,全身一体,两手下护膝上护头,要把膝以上的部位“包裹”起来,保护好,运动时身形如浪,手抄起后,肩关节尽量打开,把劲灌于手臂。
用法:
猫洗脸在实战中经常用到,用时不要囿于形式,猫洗脸在于变化和与其它势法的组合,平时应多揣摩与其它的势法的配合,当敌用右手直拳攻击时,我则可用左手以猫洗脸左手以猫洗脸的手法,顺敌之劲化掉来拳使敌劲的方向偏离,产生不了作用,同是可用刮地风击敌胫骨之后可配和鹰捉,大劈等势法。
言归正传,下势桩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倘若明白了要领,那么桩架高低,双脚间距大小,跟练功效果关系也就不大啦。站的时候,以四平马步站立,双脚要平行站立,双手于胸前合十,虚灵顶劲、含胸、坐胯。注意双肩松沉,双肘有前合之意,而合十的双掌则力量有分开之意,此外,将全身力量前倾,重心落于前脚掌上(膝与地面的垂线不可以过脚尖)。同时背部后*,整体之前倾与背部后*形成微妙的平衡,则足心自然含空;如此,全身放松静心体会,此为下势桩之第一步练法!
三、自由步(走功)
自由步是走动的一种。上身及其它要领同前,两手背撑腰,走时两腿同时弯曲,两膝似向下跪,腿部肌肉放松,随势沉气,一脚平起,抬至踝上如,然后平落于前脚尖内侧,两腿微直,但仍保持一定的曲度,如此反复迈步前行。步法要慢,速度要匀。练功结束时双手放下,缓缓散步而止。
四、坐功
劲意:
刮地风出脚要快,擦地踢出,踢时脚有踩劲,踢出后膝微有提意,脚尖上勾。(前手上提以腕部击人下额,后手下按于裆部,有护裆及防人腿之意)
用法:
乱地风因其隐蔽、好用、在实战中用的非常多,并且心意拳讲究进身打法,利用刮地风可起到进身的作用。一般与动手,不管手法,身法如何,都可以用刮地风。踢完可顺势踩住敌脚,或提膝攻击。

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桩功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
上顶。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微含胸。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
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完全放松,采取腹式
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式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式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孙禄堂先生早年三体式图孙禄堂先生晚年三体式图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

【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

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

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

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

【两眼看左手食指梢】。

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

【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

【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

【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

】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

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

【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

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

实则内外相合。

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

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

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

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

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

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形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

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

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形意拳入门 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入门 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万功之基——桩功

万功之基——桩功

万功之基——桩功桩功,是传统武术的万功之基,是“功拳一体”圆融汇通之基,是内家拳各门派入门的必修功夫,也是长久功夫。

“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

” “练拳不站桩,到老一场空。

”“练十年拳,站十年桩。

”“未习打,先练桩。

”等等拳谚,都说明了练拳与站桩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

在各种拳术套路中,其实深涵着各式桩功。

可以说每招每式都是桩,只是修练的形式有所不同。

譬如起势和收势,这种典型的无极态,就是一个无极桩。

又如健身气功的主要形体就是马步桩。

其实,武术的桩功即来源于古代的导引吐纳术。

站桩和盘拳其实是一回事。

许多拳家静中求动的站桩练功时间,会远远超过动中求静的盘拳走架时间。

平时本人练拳,就是以站桩为主。

早晚站桩一般半个小时,而练拳的时间仅10分钟左右。

站桩后练拳,感觉特别舒畅和谐。

所有站桩中得以感受的阴阳、动静、虚实、松沉、开合、神意、内气、内劲等等,都在行拳走架中得到体验。

那种心静意远、神情飘逸、圆润自如、轻灵松柔、稳固浑厚、空盈虚灵的感受,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在武术桩功中,各拳种、各门派都有各自不同的桩功桩法。

然而,万法不离其宗,都离不开内家拳的基本拳理拳法和功理功法,体现无极而太极的自然法则。

桩功是以调心、调身、调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独特的功架形式和“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辩证理念,以及修炼养生和技击功夫的一种最基本手段。

桩功可分养生桩和技击桩。

养生与技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既不对立,又相互融会贯通。

养生桩中寓技击,技击桩中寓养生。

养生固本,没有强健的体魄,技击无从谈起;技击不修心养性,则有害体魄的强健。

养生与技击只在修炼的功理功法上各有侧重而矣。

养生桩以畅通经络、调和气血、颐养心性、延年益寿为主要目的。

技击桩在养生的同时,根据各拳种、各门派在技击上的不同要求,又各有各的功法和练法。

例如宁波松溪内家拳,有“无极桩、天门桩、地门桩、云门桩(亦称浑元桩)、龙门桩、虎门桩、鸟门桩、蛇门桩” 八桩功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

前辈先哲早有名训:“入门先站三年桩”[今有人改为入门先站三体式,而尚派认为,三体式只是劈拳的定式,应着意于鹰招及力学之习练]。

桩功乃入门之正轨,深造的阶梯,若舍此他求,则一切招式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外形,终不能窥拳道的真谛。

本拳桩功计有十二种,但若能精于一桩,则其它各式均能触类旁通。

尚先生初拜于李师存义门下之时,李仅授一桩式。

先生之异于常人之处甚多,究其至要,恒心与专一也。

尚先生站桩之初,点烛记时,艰苦备尝,二年未问其它,李深嘉其志,始授绝学。

尚先生遂留“三柱高香得真传”之佳话。

本文只介绍四种基本桩法。

抱丹田[图一],又称混元桩。

此桩为诸桩之基础,初学者如不先致力此桩,其它各桩难以习成。

这是因为此桩中正、均衡,身体各部均能得到滋养、锻炼、修复,无偏废之病。

历代大师无不终生习此,而戴龙邦师祖更是由此入门,洗净“二驴”之拙力.换得内家之纯功。

其它各桩均依此桩为原则.只是方向、角度、刚柔、虚实等稍有变化。

其法主养气摄生、强筋健骨、补脑益髓,诚养生秘诀.修身至要。

而拳中之自然整体力,自不难由微而著,不求自至。

此桩以外形和意念来调整运动量,但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应注意饱练伤胃,饿练伤气,冬防冷风吹,夏忌烈日晒。

练功时要环境安静,空气清新。

练功过程应如汽车之行驶,做到三稳,起动稳、行驶稳、刹车稳。

概述如下:
入门阶段:双足分开同肩宽,平行而立,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腋下半虚,将双手抬起,十指分开稍弯置腹前,手与自身之距为三拳,意念中双手如抱一大气球,浑身肌肉群有松散下坠之意,目以垂帘,似葛蒲低眉,于远方收神,耳边如闻细雨风声。

此桩意念,头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松为目的,应有舒适无比,欣欣自得之意。

简言之,不可死板拿劲,不求绝对人静,避免不愉快之回忆。

天高地阔之境,鲜花绿树之趣,均可意想。

此阶段愈深愈久,对日后拳学造诣愈有助,原因极简单,欲得内劲须放松,松至极处必真紧。

或问:“不用力何以长力?”决曰:“世之柔者莫过于水,攻坚者莫过于水。

”望初学者三思之。

再浅喻之,世人皆羡虎豹之威,龙蛇之灵,仿生而造拳,而多数人却忽视了最根本所在。

在此奉劝初学诸君观察一番牛马和虎豹的体质,牛马负重拉载,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却能将牛马扑食之,盖牛马长期劳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负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却十分松软,猫犬亦如是。

简言之,动物愈凶猛,自身愈松软,而观之者以为其无力也。

内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

而人体幼时,身体亦松软也。

郭老云深曾言:“练得躯柔婴孩似,打遍天下不费难。

”以谓习拳之最关健处,希初学者必须于放松上用功,切切。

寻整阶段:此阶段只有全身基本放松之后,方可习之。

外形同上,只是意念改变而已。

习桩之时;意想双手腕之间,双手腕与后脖颈之间,双足脚尖与双手腕间,双足后跟与后脖颈之间各有一条皮筋牵连。

初学时会顾此失彼,久之则纯熟自然。

待牵连自然后,尚需意想头向上顶,背向后靠,双手外撑,双足下蹬时[许想不许作]各条皮筋随之拉起再放松,反复如是。

不可用力,全悉意想,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而百枝摇,整体内部运动,自然整体力自萌。

深入阶段:此阶段须待上述两功有得后方可习练。

不然,非但无益,且有前功尽弃之患。

此桩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虚,肩松肘横,双手抬起置胸前,头顶项竖,膝顶足蹬,十指分开。

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条皮筋拉紧放松的频率逐渐加快,继而以此桩与外界发生联系,如目视前方大树、楼顶、夜晚暗星等。

意念中将一条弹簧套在树尖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拴在自己双手腕处或脖子上,以全身整体运动将外界物拉来送去。

目光三十五度向前上方平视。

但只需意会,切莫着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丝毫紧张,如憋气用力必身僵气滞,全体皆非。

虎抱头:此桩仍以基本桩为原则,只因对敌决斗时应侧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以正,乃侧身对敌而求身法中正之桩。

此桩是历代前贤总结中华武术最为科学之技击间架及预备式。

习之有得,不但能随机而发力,随势而动转,而且使自身受敌面积减至最低限度。

其练法将自身安排为龙身[曲折有面积],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谱所谓含胸竖项、拔背、吊顶,以及双臂横撑皆为此也]、鸡腿[分虚实、单双重合一]、虎抱头[如虎豹扑食,双爪护
住自己头部]。

此桩须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尤重气势浩然,其势似饿虎搜山,威而镇定,似狸猫捕鼠,欲捕待机,故名之虎抱头。

历代名家对此桩阐述较为详尽,在此仅谈为今人最易忽视的虎抱头。

前年曾有刊物发表了抱同豹之争多篇文章,同门中细心者竟去观察虎豹的形态,断言虎豹无抱头之态,应为虎豹头。

其探讨真理之情可敬,然而大可不必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

我国仿生拳种颇多,真义乃取动物搏击之长,切莫把人动物化,抱同豹皆为护头之意,俗称“保护头”即此。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四肢百骇,目之视,耳之听,手之举,足之动,莫不由头主宰。

因此,各家拳派尽皆重视头部保护与应用,形意拳亦复如是。

不懂护头,岂可奢谈技击入门之道,望初学者三思。

欲在技击中攻守得当,必须在站桩时养成习惯和配备合理之间架.必以虎抱头之桩,入门而深求。

此桩主要站法有二,因习者自身条件及发拳习惯而各有专擅。

要求如下:
单抱头[图二]此桩丁八步站立,前腿膝部前顶而上提,脚尖实着地,后脚跟离地一纸高,后腿膝顶胯缩,双腿成前四后六之比例,左臂前出至头部前,右臂置于胸腹
前,全身须均整庄重.威严肃穆,头顶项竖,肩松肘横,胸窝含蓄,小腹松圆,指分腕翻,背紧腰直[勿塌腰],目正额收。

此桩所得之力为:正面前撞力[崩拳.包括直拳、点拳];左右翻滚力[炮拳,包括撞掌、撩掌等];两侧长短力[横拳,包括圈锤、钻拳、栽拳、削掌,裹肘为钻、平肘为、扬肘为栽、后肘为削];前辈中郭老云深、尚先生云祥均多致力于此桩。

双抱头[图三],此桩要领同上,只是双臂抬起,齐护头部,此桩亦能得单抱头之力,但所侧重者乃前后螺旋力[劈拳,包括单、双劈掌]及前后冲撞力[撞掌,包括刀手、虎扑等],历代通家精通此桩者当数刘奇兰等先辈。

虎抱头桩法无论单双,均应做到浑身上下牵挂成圆满之整体,各关节均有松开放长之意,无论何处,角度绝不可小于九十度,今人有将后手贴于腹部者,实为大谬。

双肩与胸腹部必须放松。

此桩意念,依次为:松静无为,松紧互为,临敌假象,但最根本者为河间刘老晓兰所云:“如撕撑六面力。

”六面力者何也?乃前后撑抱力,左右开合力,上下托按力,两侧翻滚力,横竖长短力,反向交替力。

习时左右互换,久之功深,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金刚大力桩[图四],此功长功最快,但初学者切不可习练,须待虎抱头桩有得之后,方可习练。

不然欲速不达,身心必受害无穷。

此桩站法要领同上,只是双腿大弯曲,双臂抬起横撑,臀下坐而背后靠,目远望而怒视。

意念中似有一股源力在周身上下循环,习之有得,常有身形不自觉猝然一颤之感觉,不知何力所摧。

得此力者,与敌决斗,擦掌对方便倒,轻者身残,重者无不登时而毙命。

同友试艺亦一触即发,发人如抛弹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