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战略规划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战略规划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战略规划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国家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定新的战略规划,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格局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战略规划,以应对挑战和机遇。

一、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特征新发展格局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它包含了内需、创新和开放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内需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特征。

在国际形势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加重视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增强内部市场的韧性和活力。

其次,创新也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推进技术升级,才能具备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开放也是新发展格局的特征之一。

中国的发展需要与世界接轨,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对外开放。

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风险与挑战,策划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制定新的国家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制定新的国家战略规划,有以下几个必要性:首先,需要顺应时代潮流。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中国需要制定新的战略规划,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需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变幻无常,中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最后,需要统筹全局的发展。

新的发展格局下,需要在照顾内需的前提下,加强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的有机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三、新的国家战略规划的重点制定新的国家战略规划的重点包括:首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要重视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攻关,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支撑。

其次,推进高质量发展。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升级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实现转型升级和卓越发展。

最后,深化对外开放。

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和对外贸易政策,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合作。

四、总结新时代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需要制定新的国家战略规划,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制定新的发展理念,并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本文将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1.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新的特征和要求。

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之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包括: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主要动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目标。

2. 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指在新发展阶段下,我们需要树立的发展思想和指导原则。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具体来说,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共享发展。

3. 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指在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内外联动发展为动力。

具体来说,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内外联动发展。

4. 新发展阶段的影响和挑战新发展阶段带来了许多影响和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将对就业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其次,经济结构的优化需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再次,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和人材培养力度。

此外,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

5. 应对新发展阶段的策略和措施为了应对新发展阶段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其次,要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再次,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改革开放,促进内外联动发展。

总结起来,新发展阶段下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阶段下新发展格局的演进与展望

新发展阶段下新发展格局的演进与展望

新发展阶段下新发展格局的演进与展望随着新发展阶段的到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格局。

在这个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将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经济的演进与展望。

首先,新发展阶段下新发展格局的演进与展望需要从产业结构的转变角度进行分析。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传统产业将逐渐被新兴产业所取代。

例如,在制造业方面,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将逐渐被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取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将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同时,服务业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

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更加灵活和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新发展阶段下新发展格局的演进与展望需要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

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竞争形势更加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市场的挑战。

同时,我国还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形成更加公平和有效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我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和国际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新发展阶段下新发展格局的演进与展望需要从内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

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弱。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投入,以提高经济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水平。

最后,新发展阶段下新发展格局的演进与展望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是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新发展阶段下,我国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的新理念与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的新理念与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的新理念与新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发展速度放缓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也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政策,试图构建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增量驱动到质量驱动的转变。

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和劳动力的扩张,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相反,我们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经济发展。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了推动创新,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该战略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激励创新人才,旨在改变过去中国经济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的现状。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中国的高铁技术和移动支付等创新成果已经引领了全球潮流。

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面临着空气污染、水资源紧缺、生态退化等严峻的环境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绿色发展。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和推动循环经济等。

同时,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是必要的。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经济将实现由高污染、高消耗向高效、低碳的转变,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础。

高质量发展还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意味着需要加大供给侧的改革力度,调整和升级传统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服务业。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将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然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然不够充分。

为了加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竞争政策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地区都在加速发展。

其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展现出了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首先,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包括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在内,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企业众多,创新氛围浓厚。

特别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发展迅速。

深圳的科技、文化、金融等产业日益繁荣,成为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的热门选择。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具备较为完善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经济力量,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发展迅猛。

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城市以创新为驱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蓬勃发展。

江苏的苏州、南京等城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了经济联动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另外,环渤海地区也加速发展,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河北、辽宁、天津等地的经济实力逐渐崛起。

环渤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依托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企业落户。

河北的沿海城市秦皇岛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

辽宁的大连、锦州等城市在装备制造、能源、旅游等领域有着巨大潜力。

天津则成为了国际物流和贸易中心,同时发展现代制造业。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展现出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这三个地区都具备独特的优势,在各自的领域中起到了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此外,这三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经济合作和交流,形成了互补发展的局面。

这种新的发展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浅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今年7月30日的时候,(国家)提出一个新的定断,就是要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家知道,中国过去的提法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

有不少学者还有媒体,把中国的发展的模式,称为出口导向型的。

这次提要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这个论断,很多人就以为,中国是不是改变了发展的模式?要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变成一个内向型的经济?大家也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如果中国转变发展的模式,从外向转为内向,影响就不只是中国了,还会涉及到其他国家,那么这也是最近国内国外媒体,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我相信在座的每位也同样会很关注。

那么为什么,现在要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大家想到的可能性,一些当前的因素,像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每个人、每个国家,它的经济都小了,收入都减少,需求当然会减少,国际贸易受到巨大的影响。

像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国际贸易跟去年的比,可能会下滑13个百分点到32个百分点。

它提出论断的时候,是在4月初的时候,如果现在来判断,我相信更接近下滑32%。

中国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当然出口会减少,出口减少,就代表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国内来消化,也就是国内循环的。

另外的话,大家也关心到中美的摩擦,当然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但是中国经济还要发展,那么生产要增加,如果出口减少的话,当然必须靠国内来消化,也就是国内循环。

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这个论断,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的基本规律。

中国出口最多的年份是2006年,当年的出口占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5.4%,也就是超过1/3的生产是卖到国外去。

到去年2019年,那么我们出口的比重降为17.4%,也就是说这还没有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这个论断的时候,其实82.6%的国内生产,已经在国内消化掉,在国内循环。

那么为什么有这个变化呢?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来讲,我想这两个原因。

论述新发展格局与以往经济发展战略

论述新发展格局与以往经济发展战略

论述新发展格局与以往经济发展战略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在这个新格局中,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存,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

在这个新格局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以往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对其进行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以往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出口导向型。

在这个模式下,许多国家都采用了类似的发展战略: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来打造出一定规模的制造业基础,然后通过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随着国际市场的饱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逐渐失去了优势。

相比之下,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创新和内需。

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即数字化、智能化、联网化和绿色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联网化则体现出协作与共享的理念,绿色化则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机遇。

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下,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的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各种政策来鼓励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同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创新基金来支持初创公司的发展。

政府也应该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该鼓励绿色发展,开展各种环保项目,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经济格局下,消费者需求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可以促进内需的扩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这就需要企业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并注重消费者体验。

同时,企业也需要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环保、品质和社会责任等问题。

另外,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也需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与融合。

在这个新的格局下,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变得十分重要。

不同区域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推动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就业岗位。

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与联系也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从而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到来,这是一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博弈。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展望依然值得乐观。

本文将从新发展格局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阐述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

一、新发展格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即“双循环”发展格局。

这种发展模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大循环为重要支撑,强调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协调配合。

国内大循环,强调以国内需求为主,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等多种手段激发国内市场活力。

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使中国自主发展更为独立,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保持经济的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借助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更为高质量、更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国际大循环,强调通过更开放的贸易政策,推动更为深入的经济合作,实现各类资源、技术、市场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这种发展模式对于拓宽市场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作的应对之一。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加速转型,并加强创新能力。

制造业方面,中国在加速机器人智能化制造、数字化工厂建设、工业云平台建设、新材料研发等技术方面进行投资,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智能水平,进而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服务业方面,中国将在2025年前打造一批服务外包引领区、服务训练示范区和服务科技创新示范区,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

数字经济方面,中国在建设智能物流、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未来,中国还将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加速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

总之,经历了疫情、贸易摩擦等多重挑战后,中国经济还是在逐步恢复中,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新发展格局和产业升级将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奠定更为稳固的基础,带来更多的新机遇,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今年7月30日的时候,(国家)提出一个新的定断,就是要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家知道,中国过去的提法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

有不少学者还有媒体,把中国的发展的模式,称为出口导向型的。

这次提要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这个论断,很多人就以为,中国是不是改变了发展的模式?要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变成一个内向型的经济?
大家也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如果中国转变发展的模式,从外向转为内向,影响就不只是中国了,还会涉及到其他国家,那么这也是最近国内国外媒体,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我相信在座的每位也同样会很关注。

那么为什么,现在要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大家想到的可能性,一些当前的因素,像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每个人、每个国家,它的经济都小了,收入都减少,需求当然会减少,国际贸易受到巨大的影响。

像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国际贸易跟去年的比,可能会下滑13个百分点到32个百分点。

它提出论断的时候,是在4月初的时候,如果现在来判断,我相信更接近下滑32%。

中国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当然出口会减少,出口减少,就代表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国内来消化,也就是国内循环的。

另外的话,大家也关心到中美的摩擦,当然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但是中国经济还要发展,那么生产要增加,如果出口减少的话,当然必须靠国内来消化,也就是国内循环。

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这个论断,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的基本规律。

中国出口最多的年份是2006年,当年的出口占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5.4%,也就是超过1/3的生产是卖到国外去。

到去年2019年,那么我们出口的比重降为17.4%,也就是说这还没有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这个论断的时候,其实82.6%的国内生产,已经在国内消化掉,在国内循环。

那么为什么有这个变化呢?
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来讲,我想这两个原因。

一个是经济规模越大,在国内循环的比重会越高。

第二个是服务业比重越大的国家,在国内的循环的比重会越高,为什么?
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制造业,规模经济非常大,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非常的多。

如果国内是小经济体的话,国内消化不了,但你要发展这种现代化的制造业,你就只能靠更大的国外市场来消化。

如果国内经济体越大,国内生产出来在国内消化的能力就越强。

我们可以拿一个具体的数字,像在2019年的时候,新加坡的出口比重,占它国内生产总值的104.9%;然后像我们的台湾,它在2019年的时候,它的出口比重占它GDP的53.9%。

我前面讲我们大陆的部分,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也只不过只有35.4%,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体量,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国内的消化能力,就比小经济体要大得多了。

那么第二个,我们可以来看,像美国在2019年的时候,它出口的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是7.6%,也就是93.4%的生产是在国内生产国内消化。

那么日本,它在2019年的时候,出口的比重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4%,也就是83.6%是在国内消化的。

那么一个是第一大经济体,一个是第三大经济体,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比重都比我们低呢?最主要的,他们是高收入国家,服务业的比重高。

美国现在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80%左右,日本的服务业的比重在70%左右,那么我们服务业的比重在53.6%。

那么说服务业有什么特性呢?服务业有很多是不可贸易的,所以服务业的比重在经济体当中,由于它不可贸易,那就必然代表你出口占GDP的比重就会比较低。

我们知道在2006年的时候,我前面提到了,我们的出口的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4%,当时我们的人均GDP 是2099美元。

当年,我们的比重,占全世界经济的比重是5.3%,服务业比重是占到41.8%。

到2019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GDP,从2099美元提高到10098美元,然后我们的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从5.3%增加到16.48%,经济体的规模扩大了中国三倍。

服务业从2006年的41.8%,提高到2019年的53.6%,那么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让我们出口的比重,从最高的2006年的35.4%,降为2019年的17.4%。

那么我们展望未来,中国收入水平会继续提高,经济体量占世界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这两个因素加起来那就代表,中国的出口,会从现在的17.4%直接降到15%,渐渐的降到15%,到12%,到10%左右。

在国内循环的部分,就要从现在的82.6%,逐渐升高到90%左右。

那么我想,现在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实际上是认清当前发展阶段的态势,改变大家过去认为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如果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如果出口受到影响,一定对我们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但实际上,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而且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50%。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经济循环,也就是生产出来以后,在国内靠消费,或靠投资来消化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超过80%,将来往90%的方向去前行。

当然,中国的经济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这是一个对事实的认定,让我们认清当前的发展态势。

那国内循环为主体,出口重要不重要?过去讲得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中国经济的这个看法,是不是要改变?其实也不反对。

因为现代的制造业,它的规模经济非常
大。

中国即使是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现在占全世界经济的比重只有16.4%,代表还有83.6%的世界经济。

所以这样的状况,我们产业发展的时候,而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资本越来越密集,技术越来越密集,投资越来越大。

那么你生产了以后,能够进入到越大的市场,利润就越高。

所以这种状况之下,我们还是要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

而且不仅是这样子,每个国家的经济,有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但同样,也有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比如说中国,哪些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人均自然资源非常少,所以自然资源我们不具有比较优势。

另外,我们现在收入水平是1万美元多一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在4万美元、5万美元、6万美元。

那么他们在资本非常密集,技术非常密集的产业上面,他们具有比较优势,我们还不具有比较优势。

那么还有一些传统上我们还有比较优势,像劳动力密集型的这种加工业,随着我们收入水平提高,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我们过去非常的比较优势,是世界工厂,出口的很多。

将来随着我们收入水平提高了,我们在这些产业上面,逐渐地失掉比较优势,那么这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在国际上能买得到,那还是买比较便宜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充分利用国际的资源,资源里面包括自然资源,包括这些含有高技术成分的,这种高科技产品的资源,甚至包括劳动力非常密集的,我们国内生产太贵的这种产品的资源。

只有这样子,我们的经济发展成本才会低,质量才会高。

只有像任正非先生所讲的,那些我能买得到的,我一定要买的,只有那些我买不到的,我才要自己生产。

咱们未来,会不会有一些关系到我们国家安全的,或是我们经济安全的,而且只有美国有的,欧洲没有,日本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之下的话,也许我们必须发挥举国体制,自己来发展。

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产品技术,在世界上都有很多国家很多来源。

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的话,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这也就是在新发展格局上,提出的是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因为必然80%以上的生产是在我们国内自己来消化的。

但是我们也要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这种“双循环”来相互促进,这才是新的发展格局。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新的发展格局下,我想这是认清我们的发展的态势,能够让我们抓住发展的机遇,来推动中国的高质量的发展。

而且大家也清楚,从2008年以后,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左右。

也就是中国现在按市场汇率计算是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第一大经济体;不仅这样,每年30%的市场扩张在中国。

我相信在新发展格局下,同样的这种情形,不管外部有什么不确定性,只要把我们国内循环做好的,中国经济会稳定。

而且我相信,也不管外部的形势怎么样,跟2008年以来的情形比,同样的,每年全世界30%的市场扩张会在中国。

所以在新发展格局之下,我相信中国还是世界上去发展区域最多的地方,新的技术创新,新的平台,在中国大有前途。

我预祝大家抓住这个机会,一起推动中国的发展,也推动各位自己企业的发展,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