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简称“冀”,“冀”为“希望”之意。

河北古为“燕赵”之地,习惯上,“燕赵”也是河北省的别称。

河北是京畿之地,沿海大省,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有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文物古迹和革命历史文化遗址众多,在区位、资源、交通、通信、产业等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河北省区域经济背景1、区域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中国范围内的国民经济)河北所处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河北内环京津,外环渤海,与京津两市共同构成环渤海核心区域,有487公里长的海岸线,是拱卫首都的京畿之地和北京联系全国各地的必经之所,也是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区域连接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枢纽地带。

近年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和大都市的地位不断提升,天津正在崛起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地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有1.2亿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10%以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三省市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河北发挥环京津、环渤海优势,统筹环京津地区、冀东经济区、冀中南地区发展,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河北省交通便捷,由北京通往全国各地的干线铁路和公路,均须经过河北向外辐射。

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五位;铁路营运里程居全国第三位,石太客运专线已经通车,京沪、京石、石武、津秦等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快速施工中。

全省目前拥有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秦皇岛山海关机场、邯郸机场、唐山机场四个民用机场,航空运输发展迅速。

河北沿海的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等大型港口,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西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研析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研析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研析摘要: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在区域层面上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在特定区域打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遵循中国式产业演化关联法则,以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要目标。

在区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正确看待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与机遇,加大区域产业治理力度,充分发挥出区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是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效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产业经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遵循的主要发展方向。

区域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中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也是区域经济学家与经济地理学家们长期关注并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重点在于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定位特征与要求,明确区域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高质量发展在改善地区经济环境,扩大内需市场,增强产业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一、二十大报告关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二十大报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如下具体的建设目标和方向: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视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大力推动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与交通强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先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带动农村产业、文化、人才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严格把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做好主体功能区与重大生产力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形式。

二、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区域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居民收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

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二、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5)1. 科技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6)2. 区域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7)3.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 (8)三、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9)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 (10)2.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 (11)3. 新世纪以来(2012年至今) (13)四、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15)1. 东部地区 (17)2. 中部地区 (18)3. 西部地区 (19)五、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21)1.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2)2.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23)3. 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24)4.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26)5.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27)六、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28)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 (29)2.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与特色产业 (30)3. 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32)4.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32)5. 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与环境氛围 (34)七、结论与展望 (35)1. 研究结论 (36)2. 研究展望 (37)一、内容概括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科研事业,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区域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在不同阶段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这些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反过来也为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分 布 格 局 —— 沿 海 “ 状 ” 分 布 格 局 带
“弓 ” 状 分 布 格 局 — — “ ” 状 井 分 布 格 局 — — “ 盘 ” 状 分 布 格 局 棋
— —
关键词 :区域 经济
发展 模 式
分布格局
18 9 5年 ,上 海 、南 京 、武 汉 、重 庆 四
结 论
综 上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 过 程,在这个过程 中区位优势、国家政策、 地 方自然资源 、 地方人文特征等 因素都有可
得长江流域成 为沿海开发后 的第 二个 国家
重点 发 展 区域 。 2 世纪 8 年代 中后 期 开 从 O 0 始 , 家在 实施 “ 海 发 展 ” “ 江 发 展 ” 国 沿 和 沿
洛阳、 武汉 , 西部地 区的兰州、 西安等大 中 城市。 这段时期 , 中央政府主要从行政化的
角 度 去 考察 中 国 工 业 化 布 局 ,使 中 国 区 域
展 规 划 。 中央 的这 些 经 济 发 展 举 措 使 中 国 逐 步 形 成 了棋 盘 状 的 发展 格 局 :以 大 中城
4))7) (】 (6 (
_
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使东部沿海地 区成 为
内 容 摘 要 : 中 国 的 区 域 发 展 模 式 的 演
中国最活跃 的经济地 带。从 北到南依 次出 现大连 、青 岛、烟 台、连云港 、上海 、宁 波 、温州 、厦 门、深圳 、珠 洲等 沿海经济
此时的 中国经济发展形成 了陇海一 兰
新 国立 来 中成 以

新地带 、沿江地 区、京广 线地 带、沿海地 区的四大经济带 ,如 果放 到中国地 图上我
们 可 以 看 到 这 四 大 经 济 发 展 带 恰 好 组 成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3)践行均衡发展战略的结果
一、新中国区域战略演变过程
2、非均衡发展战略(1980-1999)
(1)原因 ①国际形势缓和 ②美日韩区域优先发展的成功实践
一、新中国区域战略演变过程
2、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原因及结果
“两个大局”
第二个大局: 第一个大局: 沿海发展到一定的时 让沿海地区先发展 候,要帮助内地发展。 起来,带动内地更 好地发展。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一、新中国区域战略演变过程 二、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统筹区域发展的部署及成效
一、新中国区域战略演变过程
1949-1979
均衡区域 发展战略 1980-1999 非均衡区域 发展战略 2000统筹区域 发展战略
各区域同步发展
部分地区优先 各地区协调 发展 发展
一、新中国区域战略演变过程
3、统筹区域发展战略2000统筹发展战略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一、新中国区域战略演变过程
3、统筹区域发展战略2000-
生态环境改善
二、统筹区域发展提出的原因
(1)区域问题亟待解决 (2)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3)国外的成功实践
二、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
恶性竞争
亟需政府促成区域 经济一体化。
2001、新中国区域战略演变过程 西部 ②构建新经济格局 2、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 ③其它配套措施
四轮驱动
开发
3、统筹区域发展的部署及成效 中部 东北
振兴
崛起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一、新中国区域战略演变过程 二、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统筹区域发展的部署及成效
3、统筹区域发展的部署及成效 (2)统筹区域发展成效 城市群的发展 河南区域发展成效 工业发展

从文化视角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从文化视角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从文化视角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日常工作中始终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在实施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因素,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为文化因素是塑造区域发展的某种力量,它引导着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因此,包容和发扬地方文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并为地方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二、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1、区域文化是地方特有的精神优势文化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思想、信仰、风俗、语言和艺术等方面的共同体验。

区域文化作为地方特有的文化体系,既是地方居民生活的基础,也是地方精神的代表。

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别特色以及民族属性,不同的地方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从宏观上看,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既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同时文化也是经济实体利用的资源。

从微观上说,文化对个人、企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历史和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的城市,更容易吸引人才和资金,而一些有着不同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新加坡,也借助其多元文化繁荣了当地的旅游业和创意产业。

3、地方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启示在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每个地区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深度和文化价值。

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历史故事、饮食文化、地方习俗等特点,这些不同支持着地方文化的持续发展和沉淀。

比如,在中国,以生肖文化、阳明文化、去俗存真文化等为代表的国内文化表现出了很纯正和鲜明的区域文化特点,这些地方文化正在带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

三、从文化视角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问题1、文化自觉和素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今时代,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升级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由于受制于教育水平的现状,大多数地区的文化素质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提高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提升地方教育质量、加强文化自觉等方式来积极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6.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46.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肖菲摘要:区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积累财富的重要平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本研究运用尺度重构的理论,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尺度固化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以尺度下移为特征的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0年)和尺度上移与尺度下移并存的新时期(2001年至今)。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尺度重构对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推动作用,发现尺度下移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尺度上移有利于中央政府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研究还从尺度重构的视角对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借鉴。

关键字:尺度重构,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动因1.引言随着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球要素的流动不断加速,区域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积累财富的重要平台[1]。

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实现特殊战略区域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基础各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不同的发展背景,以“公平”、“效率”为主题[2],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数次重大转变。

近年来,我国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的角度不断丰富着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重塑。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以区域发展战略为基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梳理我国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对我国未来空间格局的构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尺度重构反映了不同等级的政府权力在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

因此,本文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从尺度重构的视角,尝试讨论尺度重构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的动力作用,并分析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布格局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的演化:“点状”分布格局—沿海“带状”分布格局—“弓”状分布格局—“井”状分布格局—“棋盘”状分布格局。

中国的区域发展模式的演进是中央政府政策、各地区位优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催化的结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况
(一)点状分布格局
从“一五计划”到“三线建设”期间,中国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数个大城市,如东北地区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中部地区的唐山、太原、洛阳、武汉,西部地区的兰州、西安等大中城市。

这段时期,中央政府主要从行政化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工业化布局,使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若干个大城市异常发达,而其他非“一五计划”支持的地区异常贫困的区域发展局面。

此时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典型的非均匀的点状分布状态。

从“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依然没有摆脱非均匀的点状发展格局,但点状的区位却有了变化:通过三线建设使整个西南地区成为中国重工业集中地之一,重庆、成都等西南部城市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一些重工业城市,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是典型的点状分布图。

(二)带状分布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逐步从政治导向转为经济效益导向,发展的重点也逐渐从内地转向沿海。

这一时期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中央所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优势和所处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地带。

从北到南依次出现大连、青岛、烟台、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厦门、深圳、珠洲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大城市连结起来像一条玉带镶嵌在东部沿海,成为中国最为活跃、经济实力最强的发展区域。

(三)弓状分布格局
1985年,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发展协调会,由此国家拉开了长江经济开发的序幕。

长江作为我国航运的“黄金水道”,以及南京、武汉、重庆等大型工业城市的存在,使得开发长江流域成为国家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也使得长江流域成为沿海开发后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发展区域。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在实施“沿海发展”和“沿江发展”战略的同时,又重点实施了“京广线开发”。

“京广沿线”开发虽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殊性使得京广沿线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此时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弓状”:即沿海地区是弓背,京广线是弓弦,长江开发带是箭头。

(四)井状分布格局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童大林就提出国家应实施以陇海-兰新线铁路为枢纽,以沿线中心城市为骨干的新欧亚大陆桥发展战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发展,陇海—兰新经济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东端的黄淮海经济区以连云港、徐州为中心在机械、盐化工、水产等方面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在中端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黄河干流形成了关中经济区和以兰州为中心的化工产业区;在西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区也已显露雏形。

此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陇海—兰新地带、沿江地区、京广线地带、沿海地区的四大经济带,如果放到中国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四大经济发展带恰好组成“井”字状。

(五)棋盘状发展格局
进入新世纪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并相继批复了多个经济发展改革实验区。

特别是2009年至今国家批复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

中央的这些经济发展举措使中国逐步形成了棋盘状的发展格局:以大中城市为区域发展带动的增长点,以铁路、城际铁路、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干道为骨干,形成大中小城市、城乡互动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区域格局中大中城市好比棋盘上的棋子、交通干线好比棋盘,呈现出“棋盘发展模式”。

结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中央政府总体上实行的是扶持性的发展策略,旨在平衡区域之间的差距,但发展的结果却是区域间普遍的贫穷;自1978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1978至1999),中央政府坚持“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了非均衡发展策略,这一发展策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发展但造成了区域间极大的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问题较为严重;新世纪以来,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国家先后提出了多个区域发展战略,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位优势、国家政策、地方自然资源、地方人文特征等因素都有可能给区域发展带来机遇,其中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模式在中央政府、地方区位优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展现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2.包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鲁勇.行政区域经济[M].人民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