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5大题Ⅱ.考点3分析结构技巧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5大题 Ⅰ.考点1 分析概括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5大题 Ⅰ.考点1 分析概括 Word版含解析

Ⅰ.小说阅读考点一分析概括(对应学生用书第39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美]杜鲁门·卡波特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

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

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

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

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

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

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

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

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

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

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

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

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

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

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

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

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考点4翻译句子(含解析)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考点4翻译句子(含解析)

考点四翻译句子(对应学生用书第20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第(1)句中“先”是动词,千万不要译作“先祖”;“以爵也”中的“以”和“也”,“以”是“凭借”,“也”表判断;“若以学”中的“以”亦是“凭借”之义,和“以爵”中的“以”一样,可互译;最后一句中的“北面”是文化常识,古指臣面(拜)君、弟子面(拜)师。

第(2)句中第一小句里的“于”是“对”之义,“知友故旧”是名词,是“殁后”的主语,“衰落”的主语应是“知友故旧的家道”,这里要体会得出;第二小句中的“相”指动作偏指一方,“存”即是“问”,“问”即是“存”,是“慰问”之义,“过”是“超过”之义;第三小句中的“然也”,不能将“然”认为是形容词词尾,最后一句可直译为:大概是因为他的本性忠实厚道使他成为这样的。

【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4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5 归纳内容要点 含解析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5 归纳内容要点 含解析

考点五归纳内容要点(对应学生用书第24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题干已明确根据第三段内容进行概括,且有“治学”“为文”提示。

根据内容,第三段可一分为二,从“先生于六经”至“以下所未有”言其“治学”方面,说明汪中治学涉猎广泛,如经、子、史、词章、金石、三代典礼等;治学精深,抓住文段中的“博”“至于”“深”“识议超卓”等进行概括;之后言其“为文”方面,抓住“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进行概括。

此概括题涉及的范围小,层次清晰,而且文中含有明显的概括、评价语句,这些其实就是答案。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2分)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2分)一、解答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题的技巧1.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

2.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

3.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

二、准确筛选概括内容要点1.由理到事的信息筛选整合型这种题型在题干上往往提出一个较抽象的筛选标准,要求从原文筛选整合出合乎题干要求的事例来,是信息筛选选择题的另一种形式。

做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吃透题干要求,锁定信息所在区间。

(2)转述要全而准,因为这种题型要求答出的是“事”,在将文言信息转换为白话信息时要求全而准,比如每一个事例的主体、原因、经过、结果等信息要齐全、准确。

(3)根据题干要求,灵活选择答题方式。

如果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就要特别注意文言语句中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因为它是暗中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

分析构思技巧及句段作用典例分析+对点训练(教师版)新教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典例分析+对点训练

 分析构思技巧及句段作用典例分析+对点训练(教师版)新教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典例分析+对点训练

2023高考复习专题之散文阅读典例+对点训练(教师版)专题二分析构思技巧+句段作用一、典题展示分析构思技巧1.(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最后写灯。

(6分)①先写街的繁柴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光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2.(2020年全国卷Ⅲ《记忆里的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

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3.(2022年成都二诊《万里江山如是》)本文谋篇布局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①以“我”的奔逃路线(行踪)/奔逃中起伏波折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联全文,再现一路所见万里江山。

②场景转换/空间变化/借景抒情,以黑龙江开江和祁连山暴风雪为主要场景,表现“我”从“启示”到“行动”的自我拯救过程/表现“我”奔逃过程中起伏波折的情感变化。

③卒章显志/文末点题/照应标题。

以“我”这样一个行走于山河之中失魂落魄的渺小的生命个体的角度告诉世人,无论如何,要好好活在这世上。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4.(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6分)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5.(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线索:气味。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6大题考点3分析观点态度(含解析)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6大题考点3分析观点态度(含解析)

考点三分析观点态度(对应学生用书第69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从脸谱说起》),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要求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其实就是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认真审题。

“有规律的自由”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有规律”,二是“规律中的自由”。

在文中找出对“有规律”“规律中的自由”进行陈述的语句就可以总结概括出其内涵。

【答案】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3分)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3分)强化“3种意识”,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1.挈要意识观点是论述类文本之魂,鉴于作者表达观点的复杂性,准确把握其观点态度尤为重要。

所谓“挈要”,就要抓住能表明基本观点与作者情感态度的文眼句、中心句以及句中的关键词,文本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的重要语句,段落的关键句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挈要”。

只要是读论述类文本,答论述类文本题,首先必须拥有并强化这种意识。

2.索隐意识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在文中有时不是都那么直接、集中、明显的,因为它们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来的;而一些关键词句在那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隐含意义)。

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了阅读材料;全面吃透作品的含意,才能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6大题 考点2 分析结构层次 含解析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6大题 考点2 分析结构层次 含解析

考点二分析结构层次(对应学生用书第67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从脸谱说起》),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考题明确要求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那就先要找出该段的层次:“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第一层抓住关键句“菜谱给人一个规范”;第二层抓住关键句“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第三层抓住关键句“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

须注意的是,此段先说菜谱,而后说舞台艺术,相当于比兴手法,所以层次必须先分明;其次,要明确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此类题型多年高考都有涉及,要想多拿分,必须训练有素。

2018年高中高考全国二卷语文教学试卷习题以及答案

2018年高中高考全国二卷语文教学试卷习题以及答案

2018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语文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正确粘贴在条形码地域内。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依照题号序次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地域内作答,高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稿本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定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干净,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严禁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所谓“被忘掉权” ,即数据主体有官僚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相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忘掉,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原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

康价的储藏器。

易于提取。

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但易如反掌,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忘掉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相同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 忘掉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忘掉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忘掉”的格局,默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益,而且有着更深的调治、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第一,“被遭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守自己的隐私不受入侵,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界线。

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忘掉的权益。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相同,“被忘掉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益,其权益主体可自主决定可否执行该项权益时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相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消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益。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遭忘的大数据时代,“被忘掉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遭忘的平衡拥有重要的意义。

若是在大数据时代不能够“被忘掉”,那意味着人们简单被因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缺之中,无论是个人的忘掉还是社会的遗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体系,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将来,而不不过被过去的记忆所拘束。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II卷含答案解析2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II卷含答案解析2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

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分析结构技巧(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比邻而居》),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也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技巧。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围绕这条线索,将各家的气味贯穿起来,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作者对此的感悟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表达出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答案】(1)线索:气味。

(2分)(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2分)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2分)一、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线索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可从如下角度抓线索: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如《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悲愤”的情感为线索,一头挑着的是对烈士的沉痛悼念,而另一头挑着的则是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无比愤怒之情。

2.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如《白杨礼赞》;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海燕》。

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如何解答思路、构思和材料安排题1.分析整体结构和构思(1)分析线索在文中的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揭示主题。

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散文中可以用来作线索的事物有很多,人、物、情、理、时、空等都可以。

一般而言,线索都有语言标志,它在文中反复出现。

(2)看思路特点。

在对全文内容、层次梳理后,再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

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3)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

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4)个别情况下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

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2.分析全文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什么时候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

这种全文结构上的安排也是考查全文构思的一种形式、一种考法。

对于这种考法,一般要综合分析,注意以下三点:(1)受散文文体特点尤其是具体散文类型及手法的制约。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如游记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顺序去写;状物散文的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

(2)出于结构安排的效果考虑。

如使用顺叙,使结构清晰;使用倒叙,巧设悬念,引人入胜;使用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3)服从于主旨表达的需要。

3.分析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要点。

文中的穿插性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其作用如下:(1)衬托突出主题;(2)对比凸显主题;(3)伏笔铺垫,引起下文;(4)欲扬先抑,引出主题;(5)前后照应,呼应主题;(6)渲染感情,烘托气氛,深化主题;(7)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8)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9)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切记:答题时要指出或概括题干中所提到的事或物,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或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59页)[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

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就意味着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

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的不同和季节的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

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

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

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了,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了,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

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

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

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

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

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

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

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红瓦的现出热烈的红色,青瓦的现出深沉的钢青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

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

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婚日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

这时窗缝的封条撕下来了,门上用于抵御寒风的棉毡也取下来了,人们换下棉衣棉裤,家禽们又可以寻觅园田肥美的虫子,作为它们的小点心了!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

我对最美春色的记忆,居然与伤痛联系在一起。

那年5月3日,爱人在归乡途中因车祸罹难,我赶回故乡奔丧。

料理完丧事,回到塔河,正是新绿满枝的时候。

姐姐见我很少出门,有一天领着孩子,拉着我去堤坝走走。

太阳已经很暖了,可走在土路上,我却觉得脊背发凉。

堤坝是我和爱人常去的地方,我们曾在河边打水漂,采野花,看两岸的山影、庄稼和牛羊。

我走下堤坝,看到几棵嫩绿的柳蒿芽,随手采了,那是我和爱人喜欢吃的野菜,把它用开水焯了,蘸酱吃鲜美无比。

我采了柳蒿芽,又看见了野花,白的,粉红的,淡蓝的,星星似的眨眼。

我没有采花,因为以往采回的野花,会放到床头桌上,照亮两个人的梦境。

想着爱人与这样的春色永别了,想着再无人为我采撷这大好春色,伴我入梦,我忍不住落泪了。

我怕姐姐看见,便朝茂密的柳树丛走去。

泪眼中的春色飞旋起来,像一朵一朵的云,在人间与天堂之间绽放,那么迷离,那么凄美!四野寂静,我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

我最爱的词人辛弃疾,曾写过“春风不染白髭须”的名句。

是啊,春风染绿了山,染红了花,染蓝了天,染白了云,可它不能把我们的白须白发染黑,不能让岁月之河倒流。

但春风能染红双唇,让它在夜深时隔着时空,轻唤你曾爱过的人。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本文写春色,却从冬天写起,这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文章首段从冬天写起,“十月便入冬了”“最长的季节是冬天”“一吹就是半年”写出了冬天的漫长,极言冬的难熬,使下文中人们对春天的渴盼顺理成章,为下文的叙写做铺垫。

【答案】突出北方冬天的强悍和漫长;为下文写人们渴盼春天做铺垫。

(每点2分)[综合练]二、(2016·苏北四市联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5题。

(20分)人生树下王开岭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

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

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

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

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老人……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

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

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

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