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六期) 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合集下载

全国汇编(10月 下)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全国汇编(10月 下)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色孵市树茶阳光实验学校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根底目录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根底 (1)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F2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 (1)F3 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1)F4 遗传的分子〔物质〕根底综合 (1)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卷(解析〕·高三上学期十月月考〔202110〕】39.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示意图,对此的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本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本选用噬菌体作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C.中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在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答案】【知识点】 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解析:噬菌体是病毒,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标记的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获得的,A错误;该病毒简单而且在侵染细胞时能够让DNA与蛋白质完全分来,所以被选择作为材料,B正确;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将上清液与沉淀物分开单独研究他们的放射性情况,C错误;在本组中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也没有看出个体与DNA的关系,D错误【生物卷(解析〕·高三上学期十月月考〔202110〕】38.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那么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答案】【知识点】 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解析:分析该过程最初是由于R型细菌没有荚膜保护会被小鼠免疫细胞处理死亡数量而下降,一段时间后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S型细菌有毒性,会使小鼠免疫力下降,直至死亡,因此R型S型细菌数量都会增加,B正确【思路】此题要先了解两种类型细菌的作用,结合各自的作用来分析【生物卷(解析〕·高三上学期十月月考〔202110〕】37.艾弗里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备战】全国高考生物试题汇编(10月 上)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含解析)

【备战】全国高考生物试题汇编(10月 上)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含解析)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目录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1)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F2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 (3)F3 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7)F4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综合 (15)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201409)word版】24.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①DNA是遗传物质②RNA是遗传物质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体内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A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内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并成功表达了某些性状。

A正确。

【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201410)word版】7、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但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C.本实验的目的是独立研究DNA在遗传中的作用D.本实验说明了DNA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答案】【知识点】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解析: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使大肠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B错误【典型总结】知识点拨:1、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F1[2012·江苏卷]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2.B[解析] 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遗传因子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但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并没有证实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

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虽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而是DNA,但因为在提取DNA时还不能将其中的0.02%的蛋白质去掉,受到当时一些科学家的质疑。

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则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没有掺杂任何蛋白质的DNA,因此比艾弗里的实验更具说服力。

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总是等于嘌呤数。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能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证明其他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2.C5、F1、I1[2012·福建卷] 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2.A[解析] 细胞学说要点之一是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A项符合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

B项中只能说明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B不匹配。

C项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在叶绿体,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条件,C不匹配。

D项是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说明S型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D错误。

F2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5.F2[2012·福建卷] 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

全国名校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含解析)

全国名校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含解析)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目录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F2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 (1)F3 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1)F4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综合 (2)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6.F1(2014·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可以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来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中DNA的复制【知识点】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

【答案解析】C解析:培养噬菌体的培养基必需含有细菌;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的时间需适当,不能过长,否则部分细菌会裂解死亡释放出噬菌体,影响实验结果;DNA复制不需要嘧啶核糖核苷酸作原料。

【思路点拨】根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原理及过程分析。

7.F1(2014·浙江效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答案解析】B 解析:噬菌体是寄生生活的,必须在有活细胞的培养基中才能生存,不能直接培养在普通培养基上;实验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通过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认是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思路点拨】根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名师原创】生物·2015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六期(11月)--J单元 生物与环境

【名师原创】生物·2015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六期(11月)--J单元 生物与环境

J单元生物与环境目录J单元生物与环境 (1)J1 生态因素 (1)J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1)J3 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3)J4 生物与环境综合 (5)J1 生态因素J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生物卷(解析)·2015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201410)】29.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A.第三年捕捞量为(K/2-O)B.第四年捕捞量为(n-K/2)C.第五年捕捞量为(m-n)D.第六年捕捞量为(K-m)【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答案解析】B【生物卷(解析)·2015届浙江省温州十校(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33.下列有关种群说法错误的是(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集群分布B.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疾病C.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上下波动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答案解析】B解析:雪松种子形成集群,属于种群中的集群分布,A正确;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寄生、捕食,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B错;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一定上下波动,C正确;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D正确。

【理综卷(生物解析)·2015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201410)】2、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B.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5C.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最大D.种群数量越高,该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答案】【知识点】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答案解析】A解析:由图分析,甲代表的是“J”型增长曲线,乙代表的是“S”型增长曲线,甲曲线所代表的种群增长过程中无生存斗争存在,A正确;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4,B错;达到K值是,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在S/2时,增长率最大,C错;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物种数量,营养结构等有关系,物种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则其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低,D错。

2013高考生物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2013高考生物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F单元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5.C2F1[2013·北京卷] 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A.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B.提取组织DNA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C.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D.PCR呈指数扩增DNA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5.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理解。

噬菌体无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其增殖只能在活细胞中进行,A项正确;利用蛋白质和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 溶液和酒精中溶解度的不同,可提取组织DNA,B项正确;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C项错误;PCR呈指数扩增DNA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D项正确。

5.F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物质发现历程的科学史。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 的X光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

综上所述,C项正确。

F2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28.F2G1F3[2013·广东卷] 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

一对夫妇生有一位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分析发现,患儿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点突变(C→T)。

【名师原创】生物·2015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六期(11月)--M单元 实验

【名师原创】生物·2015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六期(11月)--M单元 实验

M单元实验目录M1教材实验 (1)M2实验综合 (1)M1教材实验【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35.染色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细胞中的脂肪,把苏丹Ⅲ染液滴到载玻片的花生子叶薄片上,并用清水洗去浮色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步骤:制片-解离-漂洗-染色-观察C.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D.观察线粒体,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答案】【知识点】脂肪的检测,DNA与RNA的分布实验M1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答案解析】D解析:观察细胞中的脂肪,把苏丹Ⅲ染液滴到载玻片的花生子叶薄片上,并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步骤:解离-漂洗-制片-染色-观察,B错误;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C错误;观察线粒体,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色呈现蓝绿色,D正确M2实验综合【理综卷(生物解析)·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4.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在观察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细胞进行解离②经健那绿染液处理,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③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能鉴定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④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⑤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 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⑥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中观察不到染色体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知识点】M2物质以及细胞器的鉴定酶专一性实验设计色素提取【答案解析】C解析:在观察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相结合,①错误;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②正确;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用来鉴定二氧化碳的,而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没有二氧化碳产物,③错误;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用碘液无法鉴定蔗糖的存在以及蔗糖是否水解了都无法证实,碘液只能证实淀粉的存在,而斐林试剂可以检测两者是否产生了还原性糖,④错误;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 Na2CO3后可提高滤液中色素的含量提高溶解度,⑤正确;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出现染色体,染色体出现处于细胞分裂期,⑥正确;因此说法正确的有②⑤⑥,答案为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DNA和RNA分布,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及物质的检测鉴定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015年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2015年生物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目录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1)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F2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 (6)F3 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13)F4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综合 (24)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501)】29.下面提及的科学家实验中有精心设置对照(或对比)实验的是()①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②鲁宾和卡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③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在噬菌体中DNA是遗传物质④格里菲斯证明了促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是DNA ⑤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⑥萨克斯利用绿色叶片研究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是淀粉A.②③⑥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答案】【知识点】C5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及光合作用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F2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G5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答案解析】A解析: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论没有设置对照实验,①、⑤错;证明促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是DNA的科学家是艾弗里,④错;鲁宾和卡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萨克斯利用绿色叶片研究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是淀粉、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在噬菌体中DNA是遗传物质都设置了对照实验,②、③、⑥正确。

故选择A。

(解析)·2015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201412)word版】12.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但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C. 本实验的目的是独立研究DNA在遗传中的作用D.本实验说明了DNA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答案】【知识点】 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解析: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正常情况下是要进入细菌体内传到子代噬菌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目录F单元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 (1)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F2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 (11)F3 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18)F4 遗传的分子(物质)基础综合 (32)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卷(解析)·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36.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C【生物卷(解析)·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23.用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群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都具有放射性C.DNA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子代噬菌体的1/32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解析:用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细菌内只要含有P的结构都能被标记,除了DNA 外,还有细胞膜、核糖体等结构,因此A选项错误;子代噬菌体的DNA是利用亲代DNA为模板(未标记的噬菌体)利用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利用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由于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都被放射性物质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故B 选项正确;根据DNA复制的过程可知,由于细菌的核苷酸有放射性,因此合成的所有DNA都有放射性,因此C选项错误;64个噬菌体,说明繁殖了6代,总共用了9个小时,说明繁殖一代需要的时间是1.5小时,故D选项错误。

【思路点拨】根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生物卷(解析)·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5.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原核生物的DNA上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D.在真核生物细胞内,既能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RNA,也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C解析: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可以存在于RNA分子中;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真核生物细胞内的RNA不能发生逆转录。

【思路点拨】注意遗传信息、密码子、逆转录等含义。

【生物卷(解析)·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1.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答案】【知识点】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解析:豌豆的遗传物质就是D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有硫元素;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

【思路点拨】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就是DNA,少数含RNA的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生物卷(解析)·2015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201410)】2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D【生物卷(解析)·2015届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410)】38.某实验小组做了两组实验,甲组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32P标记的细菌;乙组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甲乙两组新产生的众多噬菌体中的元素情况分别为()A.甲:全部含有32P和35S;乙:部分含有32P和35SB.甲:部分含有32P,全部含有35S;乙:全部含有32P,全部不含35SC.甲:全部含有32P,全部不含35S;乙:部分不含32P,全部含有35SD.甲:部分含有32P,全部不含35S;乙:全部含有32P,全部含有35S【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C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DNA进入细菌体内,合成子代噬菌体DNA模板来自亲代噬菌体原料来自细菌,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来自细菌。

【思路点拨】关键是理清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及原料。

【生物卷(解析)·2015届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410)】37.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在噬菌体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借助了化学知识重新整理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建构了物理模型C.魏斯曼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精子成熟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必然减少一半D.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20.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B.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C.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D.本实验结果说明DNA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答案】【知识点】 F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C解析:因为噬菌体较轻,故搅拌后会浮在上面,A正确。

32P主要在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和指导蛋白质合成,噬菌体合成后主要在细菌体内,如果时间过长细胞裂解有少量释放到细菌外,或者部分噬菌体未进入细胞内,B正确。

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导致大量噬菌体释放,故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加,C错误;本实验结果说明DNA在噬菌体增殖起到连续性作用, D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能力。

【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4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需长时间恒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离心后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此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知识点】 F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解析】C 解析:噬菌体是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 错误;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过长则可能含有32P 的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B错误;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理论上应该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而使得部分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 C 正确;噬菌体侵染实验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D 错误。

【生物卷(解析)·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0)】47.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 型、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答案】【知识点】F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时,由于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存在,杀死一部分R 型细菌,同时在S 型细菌的DNA 作用下出现S 型细菌,破坏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直至小鼠死亡,导致两种细菌的数量均增加,故B 正确。

【生物卷(解析)·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0)】34.下列有关科学家实【答案】【知识点】F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 用含35S 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

【生物卷(解析)·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0)】15.如果用3H 、15N 、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无放射性),分析正确的是()A.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DNA没有被标记B.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3H、15N、35SC.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D.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部分含有3H、14N、32S【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C DNA分子中含有H、N元素,所以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被标记了,A错误;由于3H、15N、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3H、15N标记的DNA 分子进入但不能用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以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应该没有放射性,B错误;由于3H、15N也标记了DNA分子,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C正确;由于35S只标记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部分含有3H、14N,但不含有32S,D错误.【典型总结】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生物卷(解析)·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0)】9.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①有毒R型②无毒R型③有毒S型④无毒S型A.①④B.②③C.③D.①③【答案】【知识点】F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B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S型细菌在鼠体内促使了R型向S型的转化,其实质是S型某些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细胞中,与R型细菌的基因发生重组,故细胞中出现了有毒的S型细菌,另外在小鼠体内还有没有发生转化的无毒的R型细菌,B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