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水安全技术措施
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禹州市花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15/3/1目录一、建立健全防治水工作领导小组 (2)二、防治水措施 (2)(一)地面防排水 (2)(二)井下防治水措施 (3)1、顶板水的防治措施 (3)2、底板水的防治措施 (4)3、断层水的防治措施 (4)4、老空水的防治措施 (5)5、掘进工作面探放水措施 (5)6、采煤工作面探放水措施 (12)7、其他综合防治水措施 (19)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为搞好我矿防治水工作,彻底杜绝水害事故,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特制定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如下:一、建立健全防治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专设防治水办公室,同志兼任防治水办公室主任。
二、防治水措施(一)地面防排水1、加强雨季防水工作,建立防洪组织和防洪队伍,配齐防洪工具及防洪材料,制定防洪措施。
2、搞好全矿生活区、工业广场防洪、防建筑物倒塌及排水沟的清挖和维护工作。
3、由生产科、技术科、安全科负责调查影响我矿安全的地面塌陷区裂缝,并对可能造成洪水渗入井下的地面裂缝进行充填压实。
4、配备平面防治水专用工具,锨、镢头各50张,雨衣、胶鞋各50双,水泵三台,电缆1000米,坑木100余方,编织袋1000条,矿灯50盏,手电50盏,做到有备无患。
5、雨季时各井口要备足砂袋,预防洪水灌入,影响我矿安全。
6、成立专职防汛抢险小分队,抢险小分队由年轻力壮、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30余名组成,分成三班,明确责任,在矿24小时严阵以待,并定期对防汛小组人员进行各种训练,组织防汛演习,提高防汛抢险队员的素质,使之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井下防治水措施1、顶板水的防治措施(1)在采面回采过程中要求:A、严格坚持“有采必探,先探后采”探放水制度,做好探放水工作。
B、放净顶煤,保证顶板水顺利流出,并做好切巷导水工作。
C、对上、下付巷水沟加强维护,及时清除水沟淤煤、杂物,保证水流畅通。
D、加强切巷及上、下付巷超前支护段工程质量管理,尤其是加强采面涌水段煤墙和老塘管理,打双层荆笆,三排柱下必须站道木。
掘进工作面突水征兆处置措施

1302掘进工作面突水预兆处置及防治安全技术措施一、概况1302运输巷、回风巷掘进工作面,上部为1202采空区,掘进过程中可能会有突水情况发生,为加强预防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发生突水,特编制本安全技术措施。
二、具体要求及职责(一)施工区队1、巷道掘进施工单位安排专职的突水、涌水观测人员,配合技术科跟随掘进面进度进行观察,及时对对巷道周围变化作出观测判断,突水观察员名单报矿调度室、安全科备案。
2、观测员加强日常探放水工作面突水预兆知识培训,技术科负责对观察员突水知识培训。
3、观测员对每班掘进情况进行观测,查看巷道有无突水预兆,并及时记录、备案。
(二)技术科及探水队1.切实做好矿井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在生产中,随采掘工作的进展,搜集、调查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采掘范围内可能出水的断层、裂隙的分布,弄清井下岩层的组成及性质,查明含水层的涌水量及影响范围。
2.做好超前探放水在不能确保没有水害的情况下,在采掘工作之前,必须进行探水,认真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水原则,探明水源后,将水有计划地安全放出,当水源的水量、水压不大时,直接利用探水钻孔排水,如水压较大,另打放水钻孔排放水。
3.注浆堵水注浆堵水是将预先制好的浆液,通过井巷前方的钻孔压入岩层裂隙,浆液在空隙中渗透扩散,凝固硬化形成隔水帷幕带,堵截水源。
由于注浆工艺流程简单,其效果较好。
4.注意加强对突水征兆的观测与分析对现场工作人员加强安全知识培训,掌握突水征兆。
5.矿井水的隔离为防止井下开采过程中各种水流入井下,在受水威胁的地段,留设一定或厚度的煤(岩)柱作为防水煤(岩)柱。
三、采掘工作面透水前的征兆及发现后采取的措施(一)采掘工作面或其它地点透水前,一般都有以下征兆。
1、挂红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缝时,附着在裂隙表面,出现暗红色水。
2、挂汗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煤岩壁上凝结成水珠,此时巷道接近积水区,但有时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漏煤块时也会挂汗。
突水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突水事故现场处置方案1. 突水事故的定义及影响突水事故是指在采矿、隧道、地下工程等施工中,由于突然出现水文地质条件不稳定或水体破堤流入等原因,导致施工现场水淹事故。
突水事故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如生命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因此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2. 突水事故现场处置方案2.1 前期准备工作1.制定突水事故应急预案;2.定期开展突水现场应急演练;3.安排专人负责突水现场处置工作;4.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工具。
2.2 突水事故应急处理2.2.1 紧急切断电源突水事故后,首先要切断电源,避免电气设备引起的二次事故,同时防止电气设备造成的短路、电击等危险。
2.2.2 停止有害作业停止有害作业,封堵水源。
施工现场中如果能够立刻停止施工,办理撤离手续,严防更多的人员受到伤害。
2.2.3 排水降渗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排水和降渗措施,尽快排除水体,保证现场安全稳定。
2.2.4 受灾人员伤员救治对受灾人员和伤员要及时救治,将伤员迅速送往医院治疗,防止后续病情发展、人员伤亡扩大。
2.2.5 现场清理和恢复当施工现场灾害得到控制后,要立即进行现场清理和恢复,尽快恢复生产,减少损失。
3. 突水事故预防和管理预防是最好的治理,突水事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探,制定详细的水文地质资料,及时发现和掌握地下水位、水压等地质信息;2.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严格按照规定施工,减少因施工操作不当引起的突水事故;3.定期进行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和安全评估,及时排除隐患;4.加强事故应急演练,提高突水现场处置能力。
结语针对突水事故这一特殊情境,必须十分重视其处置工作,要有一个完善、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处置方案,及时救治和疏散人员,减少灾害损失。
同时,预防措施也同样不能忽视,要能够及早排查潜在隐患,规避灾害的发生。
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为更好地防止矿井生产中水灾事故的发生,对矿井水患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我矿防治水有关制度,保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特制定本措施。
一、矿井开采所采用的安全保证措施1、采掘工作面的防治水措施1〕、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状况,并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状况等。
2〕、针对主要含水层〔段〕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并制定相应的“探、防、堵、截、排〞综合防治措施。
3〕井巷掘进必须严格执行“逢掘必探,边探边掘〞的探放水原则,掌握前方水文状况,假设发现有水患时,应及时采用措施,待确认安全后方可向前掘进,并将出水点位置标于井上下对照图或采掘工程平剖面图上。
井巷揭露的主要出水点或地段,必须进行水温、水量、水质等地下水动态和松散含水层涌水含砂量综合观测和分析,防止滞后突水。
4〕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特别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用措施,马上报告矿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5〕井下和地面排水设施保证完好,所设沉淀池、水沟要及时进行清理,每年雨季前必须清理一次。
每年雨季前对矿井防治水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成立防洪抢险队伍,并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
6〕在矿井采掘工程中保持“有掘必探〞的原则,避免再次碰到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溶洞水。
7〕查明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做到水文地质条件可靠。
2、地面防治水措施必须先查清矿区及其四周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漏状况,与水力有关的水利工程,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资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
二、防水安全煤岩柱留设1、防水煤〔岩〕柱的留设原则1〕、在有突水威胁但又不宜疏放〔疏放会造成成本大大提升时〕的地区采掘时,必须留设防水煤〔岩〕柱。
《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安全规程》第七章防治水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百八十二条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基本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百八十三条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各项防治水制度,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储备必要的水害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煤矿,应当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
第二百八十四条煤矿应当编制本单位防治水中长期规划(5~10年)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当每3年修订一次。
发生重大及以上突(透)水事故后,矿井应当在恢复生产前重新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矿井应当每月至少开展1次水害隐患排查,其他矿井应当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
第二百八十五条当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时,应当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第二百八十六条矿井应当对主要含水层进行长期水位、水质动态观测,设置矿井和各出水点涌水量观测点,建立涌水量观测成果等防治水基础台账,并开展水位动态预测分析工作。
第二百八十七条矿井应当编制下列防治水图件,并至少每半年修订1次:(一)矿井充水性图。
(二)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五)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第二百八十八条采掘工作面或者其他地点发现有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者裂隙渗水、钻孔喷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受水患威胁地点的人员,报告矿调度室,并发出警报。
在原因未查清、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
第二节地面防治水第二百八十九条煤矿每年雨季前必须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受雨季降水威胁的矿井,应当制定雨季防治水措施,建立雨季巡视制度并组织抢险队伍,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
当暴雨威胁矿井安全时,必须立即停产撤出井下全部人员,只有在确认暴雨洪水隐患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防治地面洪水、地下突水、涌水的安全措施

防治地面洪水、地下突水、涌水的安全措施姓名:XXX部门:XXX日期:XXX防治地面洪水、地下突水、涌水的安全措施1、防洪标准及防洪坝墙设计要求(1)为使工业场地生产区不受山洪的威胁,在井口及工业广场东侧高地设计梯形断面的截洪(水)沟,使山洪水流入工业广场两侧的自然冲沟中,确保工业广场的安全。
(2)场地内设计排水明沟、盖板沟。
地面雨水流经水沟就近排入附近小溪沟。
矿井工业场地扩建时,将对原有排水沟进行修缮和改造,采用分散的排水方式,可减小水沟的断面,且使水沟的沟底纵坡保持5‰~10‰,确保雨水快速汇入附近小溪沟。
(3)由于矿区冲沟发育,雨季时冲沟水可能直接进入采空区,使矿井充水,造成淹井事故,应注意地表冲沟采动裂隙的治理。
(4)对地表透水和积水区域采取防堵、防漏措施,定期清理水沟,保持流水畅通。
2、开采塌陷、裂隙对地表水系和降雨渗漏的影响在采空区影响范围内将诱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灾害,大气降水将渗入井下,形成水患。
因此除留保安煤柱外,在矿井后期生产中,对采煤可能引起的裂缝应及时用土石进行填平夯实,应对地质环境变化加以监测和防护工作。
设计中要对地表沉陷影响的重建筑设留保安煤柱,对地表沉陷形成的塌陷坑,要尽量整平,回填造地,易产生滑坡的地方应提前修筑挡土墙,打抗滑桩或削坡减载等,另外,平时应经常有巡视人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地表水防治1、煤矿必须查清矿区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漏情况、第 2 页共 16 页疏水能力和有关水利工程等情况,熟悉当地水库、水电站大坝、江河大堤、河道、河道中障碍物等情况。
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
2、井口和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标高必须高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在山区还必须避开可能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地段。
井口及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标高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时,必须修筑堤坝、沟渠或采取其它防排水措施。
3、煤矿井口附近或塌陷区内外的地表水体可能溃入井下时,必须采取措施,并遵守下列规定:(1)严禁开采煤层露头的防隔水煤(岩)柱。
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

煤矿防治⽔安全技术措施1矿井防治⽔措施为了更好地贯彻执⾏《煤矿防治⽔规定》切实抓好矿井防治⽔⼯作。
确保安全⽣产,特根据我矿实际编制矿井防治⽔措施及⽔害预警程序。
⼀、建⽴健全防治⽔领导机构1、成⽴了矿井防治⽔⼯作领导组矿长 : 郭爱权总⼯ : 马锡友成员 : 闫志刚、黄明光、王占东、曹继伟、李清⾂、郝达来、刘学全、史永成、朱彩飞、赵强⼆、地形地貌井⽥内的地形特征为东北⾼,西南低,地形标⾼为1160m~1260m,⾼差为100m。
以风积沙漠地貌为主,呈波状起伏,微地貌形态有新⽉形沙丘、沙垄等,流⽔地貌分布在井⽥西部的乌兰⽊伦河,河流两侧可见Ⅰ、Ⅱ、Ⅲ级阶地,第四系萨拉乌素组湖积地层多为风蚀地貌。
三、地表⽔系区内地表⽔系较发育,主要河流为位于井⽥西部的乌兰⽊伦河及位于井⽥东南部的乌兰⽊伦河⽀流~考考赖沟,乌兰⽊伦河发源于鄂尔多斯市巴定沟,流径鄂尔多斯市、伊⾦霍洛旗,于陕西省神⽊县汇⼊黄河,全长228km,流域⾯积8706km2,内蒙古境内长117km,流域⾯积3041 km2,为常年径流,年平均流量为337mm3,其中净⽔304 mm3,年含砂量44Mt,据黄河⽔利委员会所设王道恒塔⽔⽂站历年观测成果,该河最⼤洪流量为9760m3/s(1976.8.2),贫⽔期流量⼀般为3.13m3/s。
最低侵蚀基准⾯为1228.23m,最⾼洪⽔位为1238.66m。
考考赖沟发源于⼯作区中北部,呈东北~西南⾛向,全长约6km,⾄⽯圪台井⽥东南⾓流⼊乌兰⽊伦河,该溪为常年性地表径流,流量⼀般为0.158m3/s,⾬季有所加⼤,是神东煤炭公司的供⽔⽔源地。
四、⽓象本区⽓候属于半⼲旱、半沙漠的⾼原⼤陆性⽓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全年少⾬,昼夜温差⼤,⽆霜期短。
降⾬量多集中于每年7、8、9三个⽉,年降⾬量为100.8~593.5mm,年蒸发量为2297.4~2833.7 mm,是降⽔量的4~5倍。
⽓温最⾼为36.6℃ (1975年7⽉16⽇),最低为-30.1℃(1974年12⽉14⽇),年平均⽓温为6.2℃。
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XXXXX有限公司XXXX煤矿防治水措施编制单位:XXXX煤矿编制时间:2018年1月目录一、建立健全防治水领导机构 0二、地形地貌 0三、地表水系 0四、气象 (1)五、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1)六、工程地质 (11)七、矿井水害的类型及易发突水事故的地点的分析 (16)八、矿井发生突水事故的预兆 (17)九、矿井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7)十、突水事故的应急预防措施及安全注意事项 (20)十一、防水煤柱留设 (24)十二、地表水防治措施 (24)十三、探放水原则 (25)十四、防治水措施 (25)十五、探水前应注意事项 (26)十六、探水时注意事项 (27)十七、放水时的注意事项 (27)十八、矿井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8)xxxx煤矿防治水措施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切实抓好矿井防治水工作。
确保安全生产,特根据我矿实际编制矿井防治水措施及水害预警程序。
一、建立健全防治水领导机构1、成立了矿井防治水工作领导组组长:XXXX副组长:XXXX成员: XXXX XXXX XXXX等二、地形地貌矿区地处滇东北部的乌蒙山区,山脉走向近似于北东~南西向。
地势总体呈中部及东部高,西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黄石渣包包,海拔+2206m;最低点位于西北部干河沟谷,海拔+1876.6m,相对高差达329.4m,一般标高为+2000.0m~+2200.0m,属构造剥蚀、侵蚀的中山地貌。
三、地表水系区内地表水多为季节性山沟溪流,呈树枝状展布。
较大的溪流为矿权区西北部的干河、东北部的贮木站溪流及宝山小河。
以黄石渣包包山脊为分水岭,西部冲沟水汇入干河,东部冲沟水汇入宝山小河及贮木站溪流。
区内各溪流流距为500~2000m,一般流量为0.5~10l/s,各溪流具有暴雨骤涨,雨后骤降的特点,暴雨流量为0.5~1.5m3/s。
区内各溪流最终汇入北盘江,属北盘江流域,珠江水系。
四、气象区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春夏干湿分明,秋冬低温多雨,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6℃,最低气温-2℃,最高为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水安全技术措施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突水安全技术措施2101工作面运巷布置在11#煤层中,自11#煤带式输送机大巷开口由南向北施工掘进。
其对应地表位于202号钻孔西侧110m由南向北穿过自西向东方向持续下山的半山腰中部,距办公楼东西方向约450m。
对应地表整体呈西高东低,南部较陡,北部较平缓。
地表无建、构筑物,无电线线路通过。
井下位于11#煤辅助运输大巷、11#煤带式输送机大巷北部,东、西、北均为实体煤。
2013年7月份,2101工作面运巷掘进至运2前33m处出现顶板灰岩裂隙水,初期涌水量20m3/h左右,后随裂隙逐步增多工作面涌水量最高增至70m3/h,后工作面停掘,涌水量逐步稳定在35m3/h左右。
2014年6月份该巷准备复工掘进,为了有效预防水害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以下防突水专项安全措施。
一、地质水文条件
2101工作面运巷沿11#煤层底板布置,11#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厚度为5.26-7.88m,平均6.78m。
含3-5层夹矸,结构复杂,顶板为K2
石灰岩,底板为铝质泥岩,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综合井田三维地质勘探成果及2#煤层巷道揭露情况,未显示现巷前方存在断层等地质构造。
11#煤层顶板为太原组石灰岩(K4、K3、K2)岩溶裂隙含水层主要由K4、K3、K2三层石灰岩组成,K2灰岩平均厚度7.62m,岩石致密坚硬,K3灰岩平均厚度2.30m,K2、K3灰岩裂隙多由方解石脉充填,裂隙不发育,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较大,在施工过程中,K2灰岩大部分钻孔出现掉钻漏水现象,水质类型为HCO3.CO3·Na型水,属富水性弱的溶隙含水层。
井田地表及井下瞬变电磁勘探成果未显示巷道前方存在顶底板富水区、采空富水区,但不排除存在隐伏地质构造及水害。
二、突水因素分析
采掘过程中,造成巷道突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现场实际观测及有关理论分析,认为影响突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矿压
巷道采掘活动过程中受矿山压力影响,对工作面顶、底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产生新裂隙,并“活化”原有断裂,导致底板突水。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板任一断面总是经历超前支撑压力压缩破坏、采后悬顶卸压膨胀破坏、采空区周边剪切破坏、最后顶板冒落压实的再受压过程。
其中采空区卸压膨胀及其周边剪切对顶板破坏最严重,
产生的裂隙最多。
工作面初压及周期来压时顶板悬顶面积最大,工作面周围煤体的支撑压力及煤壁处的剪切力达到最大值,煤层最易造成破坏,顶、底板最易突水。
断层
断裂构造是突水的主要因素之一,综合分析其作用主要有:
(1)断裂构造的存在破坏了底板完整性,降低了巷道顶、底板的支护强度。
(2)断层上下两盘错动的结果,缩短了煤层与含水层的距离,甚至使煤层与含水层直接对口。
(3)断裂带破碎、软弱,易形成导水通道。
断层带充水成为充水带,更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
一般情况下,在断层交叉复合部位、尖灭端、拐弯处、向斜轴部、转折端及隐伏裂隙存在的工作面因应力集中,易造成底板破坏突水,是预防的重点。
3、隔水层
隔水层对突水起阻挡作用,其阻水能力是由其厚度、岩性组合及力学强度决定的。
厚度越大,越不易出水。
其岩性组合及力学强度是控制顶、底板岩层受采动影响的重要因素。
当煤层顶、底板岩层软硬相间时,不易形成裂隙;当顶、底板岩层自近(煤层)而远,强度由弱到强时,岩层间易形成采动裂隙。
起阻水作用的主要是有效隔水层厚度。
如果矿压对底板破坏深度大,导高又大,则有效隔水层厚度相对减小,工作面底板就容易出水。
因而我们只有采取防治水措施,减少矿压对顶、底板的破坏深度,减小导高,才能增加有效隔水层厚度,预防出水。
4、含水层
含水层的富水性及水压对工作面顶、底板突水具有重要作用。
含水层的富水性是突水大小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突水后水害的规模及对矿井的威胁程度。
富水性与其岩溶裂隙发育程度、迳流条件、构造发育情况及埋藏深度等因素有关。
含水层的水压是工作面顶、底板突水的动力,表现为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两种形式。
未突水前表现为静水压力,静水压力对隔水层裂隙具有顶劈扩大作用,水压愈高,作用愈显着;出水后承压水头降低,含水层的水位能转化为动能,这是以动水压力为主。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出水
后,裂隙被冲刷扩大,充填物质不断被带走,通道越来越畅通,出水量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造成巷道突水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矿压、断裂、隔水层、含水层4个方面。
针对以上突水因素,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就能有效地预防出水。
三、工作面突水防治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工队施工实际,我们认为搞好巷道突水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采用11#矿用工字钢棚支护,减少矿压对巷道的破坏作用。
我队施工的2101工作面运巷原设计采用锚网支护,因巷道压力大,现调整为工刹网支护,支护棚距为800mm,有效增加巷道支护强度,在施工时必须坚持正规循环作业,施工过程中每班坚持检查矿工钢变形情况,坚持矿压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向生产部汇报,制定相应的支护措施。
预防断裂出水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分析区域构造特征,研究断裂展布规律.根据每个面的巷道揭露情况及钻探资料,查明工作面断裂分布情况,为预防断裂出水提供依据.
(2)对断层交叉点、尖灭端、褶曲轴部等构造发育地段要重点缩小巷道支护棚距。
(3)巷道穿过断层带时,要加强支护,以防滞后出水.
(4)认真研究滑动构造特点,滑动构造易形成“层状”充水带,对底板威胁面大.要及时分析资料,对构造明显的地段要重点防治.
3、疏水降压
水压是造成工作面出水的重要因素,通过探放水疏水降压可以降低水头压力,减少水压对巷道的“顶劈”作用,预防出水。
井下应加强超前物探,综合物探成果编制专项探放水设计,适时组织进行探放水,有效预防突水事故发生。
4、完善排水系统
工作面连接4寸双排水管路距离工作面距离不超出50m,并连接工作泵,排水管路连接至车场联巷水沟上方。
工作面水泵配备要求,扬程不小于70m(随巷道下山掘进,适当增加扬程配备),排水量不小于50m3/h水泵3台。
施工队组机电工负责日常维护,确保水泵工作时能正常运转。
工作面发生突水时,应采取紧急排水措施,将静压水管、压风管路改造为排水管路,工作面增加水泵配置,积极组织进行抽排水工作。
排水管路吊挂在巷道非行人侧,每500m安设一个总阀门便于拆接水管,排水管颜色为黑色,检修工每天必须对本队排水管路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发现跑水、滴漏及时处理。
5、掘进过程中发现有透水预兆(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等)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向调度室汇报,采取相应措施。
6、钻进、打探眼时,发现岩壁松软、片帮、来压或钻孔中的水压、水量突然增大,以即有顶钻等异状时,必须停止工作,但不得拔出钻杆。
现场负责人员应立即向调度室汇报,并派人监测水情。
如果发现情况危急时,必须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7、巷道内有积水时要及时将水排出,减少水与岩石的接触,防止岩石遇水膨胀,巷道发生底鼓。
8、巷道掘进中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行超前钻探。
9、加强顶板管理,随时观察顶板动态变化情况,如果出现下列征兆时,立即停止作业,将所有人员撤至安全地点,并向值班领导汇报,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1)顶板压力急剧增大,出现顶板破裂声。
(2)围岩松软,片帮严重。
(3)顶板掉渣增多,漏顶,片帮频繁,局部冒顶增加。
(4)敲帮问顶时,声音不清,发出“硿硿”响声。
(5)顶板裂隙增大,顶板出现淋水加大。
四、避灾路线
1、火、瓦斯、煤尘:
掘进工作面→2101工作面运巷→2101运巷车场→11#煤辅助运输大巷→井底车场联络巷→井底车场→副斜井→地面。
2、水、顶板:
掘进工作面→2101工作面运巷→2101运巷车场→11#煤辅助运输大巷→井底车场联络巷→井底车场→副斜井→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