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速度比较

合集下载

微机控制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控制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控制原理与接口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机控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机控制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实现微机控制系统的关键,本文将对微机控制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微机控制原理微机控制原理是微机控制系统的基础,它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产生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微机控制原理主要包括采样、量化、编码和控制算法等几个方面。

1. 采样:采样是将连续信号转换为离散信号的过程。

在微机控制系统中,采样通常通过模数转换器(ADC)来实现。

ADC将模拟信号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将采样值转换为数字量。

2. 量化:量化是将模拟信号的幅度转换为数字量的过程。

在微机控制系统中,量化通常通过ADC来实现。

ADC将采样值按照一定的量化精度进行量化,将模拟信号的幅度转换为一系列离散的数字值。

3. 编码:编码是将数字量表示的信号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形式。

在微机控制系统中,编码通常包括二进制编码和格雷码等形式,用于表示不同的控制信号。

4. 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是微机控制原理的核心部分,它根据输入信号和被控对象的状态,计算出控制信号,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常见的控制算法包括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等。

二、接口技术接口技术是微机控制系统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重要手段,通过接口技术,微机控制系统可以与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和通信。

1. 数字接口:数字接口通常通过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来实现。

并行接口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比特的数据,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串行接口通过逐位传输数据,适用于远距离传输。

2. 模拟接口:模拟接口通常通过模数转换器(DAC)来实现。

DAC 将数字量转换为模拟信号,用于控制模拟设备或传感器。

3. 通信接口:通信接口通常通过通信协议来实现。

常见的通信协议包括RS232、RS485、CAN和Ethernet等,它们可以实现微机控制系统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远程控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串口通信的特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串口通信的特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串口通信的特点
串口通信是一种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串口通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低速传输:串口通信的传输速率相对较低,通常在几十到几百kbps之间。

与现代高速网络相比,串口通信的速度较慢。

这主要是因为串口通信使用的是串行传输方式,每次只能传输一个比特,而不像并行传输那样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比特。

2. 长距离传输:串口通信可以实现较长距离的数据传输。

由于串口通信使用的是差分传输方式,信号幅度较大,因此能够在较长的距离上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

这使得串口通信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如工业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等)得到广泛应用。

3. 硬件简单:串口通信的硬件结构相对简单,通常只需要一个串口芯片和几根信号线就可以实现。

这使得串口通信的成本较低,适用于一些对成本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4. 可靠性高:串口通信的差分传输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干扰,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此外,串口通信还支持奇偶校验、停止位等机制,可以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进一步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

5. 支持点对点通信:串口通信是一种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即一对一的通信方式。

每个串口通信的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通信时只
需要指定目标设备的地址即可进行通信。

这种点对点的通信方式适用于一些需要直接与设备进行通信的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串口通信具有低速传输、长距离传输、硬件简单、可靠性高和支持点对点通信等特点。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学习串口通信的原理和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串口通信,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首篇:微机基本概念和结构微机是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和电源等组成的一种小型计算机系统。

而微处理器则是微机的核心部件,常见的有Intel、AMD、ARM等品牌。

微机的主频和CPU处理器数量决定了其计算能力和响应速度。

存储器是存储数据的地方,包括ROM和RAM两种类型。

其中ROM是只读存储器,通常用来存储系统的启动程序和BIOS等基本信息;RAM则是随机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和打印机等,是微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

总线是将微机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通道,主要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电源则为微机提供电能。

微机的结构是由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与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和电源等部件组成的体系结构。

微机按照其计算能力和规模可分为个人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等不同类型。

随着技术的发展,微机体积越来越小,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第二篇:微机系统原理微机系统原理是指微机系统运转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的技术问题。

其中涉及到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的原理、总线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操作系统的原理、以及编程技巧和调试方法等内容。

微处理器是微机的核心部件,其内部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等多个功能模块。

运算器用于执行各种计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则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行。

寄存器则用于暂时存储数据和指令。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指令集执行各种操作,并根据指令之间的关系完成整个程序。

存储器是存储数据的地方,其中RAM需要电源供电,当电源关闭时内存中的数据即被清空,ROM则不需要外部电源供电,因为其中的程序和数据不会改变。

输入输出设备则是用于外部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互,包括鼠标、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

总线是将微机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通道,主要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地址总线用于传输存储单元的地址信息,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信息,控制总线用于传输和控制命令。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一、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作为微机技术的重要基础,对于了解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微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微机与外部设备的接口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微机的结构微机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MEM)、输入/输出(I/O)接口电路、总线(BUS)等部分组成的。

CPU是微机的核心部分,它能对数据进行处理、控制微机的运作;内存是储存数据和指令的地方,CPU可以直接对内存进行读取和写入操作;I/O接口电路是微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桥梁;总线则是将CPU、内存和I/O接口电路连接在一起,并传递数据和控制信息。

三、微机的工作原理微机的工作过程主要由指令执行和数据存取两个部分组成。

当CPU需要执行下一条指令时,会从内存中读取这条指令,然后进行解析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当CPU需要访问数据时,会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写入内存中。

而CPU与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通信也是通过I/O接口电路完成的。

CPU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存进行读写操作,这是因为内存与CPU的速度非常接近,对内存的操作是非常快速的。

而CPU与外设之间通过I/O接口电路进行通信,则是因为I/O接口电路需要实现对不同类型的设备接口进行适配,对设备的操作速度也受到限制。

四、微机的接口技术为了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通信,需要通过不同的接口技术来实现对不同类型设备的连接。

常用的接口技术有串行接口(Serial Interface)、并行接口(Parallel Interface)、通用串行总线(USB)、蓝牙接口(Bluetooth Interface)等。

其中,USB接口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普遍的接口技术之一。

串行接口技术和并行接口技术是早期应用比较广泛的接口技术,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数据的传输方式不同。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串口通信的特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串口通信的特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串口通信的特点串口通信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及其外设之间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串口通信具有以下特点。

1. 简单可靠:串口通信使用的是简单的硬件接口和通信协议,不需要复杂的电路和软件支持,因此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此外,串口通信还具有较低的成本,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系统。

2. 适用性强:串口通信可以连接各种类型的设备,包括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等。

并且,串口通信可以通过串口转换器与其他类型的接口进行兼容,例如USB、以太网等。

3. 独立性强:串口通信不依赖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因此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上进行通信。

这使得串口通信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4. 传输速度较慢:串口通信的传输速度相对较慢,一般在几千到几十万位/秒之间。

这是由于串口通信使用的是串行传输方式,每次只能传输一个位,而不是同时传输多个位。

因此,对于需要高速传输的应用,串口通信可能不太适合。

5. 数据传输可靠:串口通信使用的是异步传输方式,数据传输时会包含校验位,可以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这使得串口通信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可靠性,适用于对数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6. 通信距离较短:串口通信的通信距离一般较短,一般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

这是由于串口通信使用的是电压信号传输,信号的衰减和干扰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7. 配置灵活:串口通信可以通过设置波特率、数据位数、校验位、停止位等参数进行配置,以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

这使得串口通信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8. 数据格式简单:串口通信使用的数据格式相对简单,一般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

这使得数据的解析和处理相对容易,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传输。

总的来说,串口通信是一种简单可靠、适用性强、独立性强、传输速度较慢、数据传输可靠、通信距离较短、配置灵活、数据格式简单的通信方式。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了解串口通信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对于设计和实现各种接口和设备之间的通信非常重要。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简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本介绍微机原理以及接口技术的教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微机系统、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内部总线结构、存储器系统、微机的中央处理器、系统总线与接口技术等。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为读者提供深入学习和研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机系统1.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微机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微机系统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和输入输出(I/O)设备组成。

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组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通信方式。

1.2 微机系统的发展历程本节将回顾微机系统的发展历程。

我们将从早期的微处理器发展到如今的微机系统,探讨微机系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应用。

1.3 微机系统的分类微机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微机系统的几种常见分类方式,并讨论各种分类方式的优缺点。

第二章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2.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2.2 计算机的结构计算机的结构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计算机的结构,并详细讨论计算机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通信方式。

第三章内部总线结构3.1 内部总线的概念和作用内部总线是计算机中各个组件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

本章将介绍内部总线的概念和作用,并详细探讨内部总线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内部总线的分类内部总线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内部总线的几种常见分类方式,并讨论各种分类方式的优缺点。

3.3 内部总线的设计本节将介绍内部总线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我们将讨论内部总线的带宽、传输速率、传输方式等设计参数,并详细介绍内部总线的设计流程和方法。

总线接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彭虎

总线接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彭虎
带宽优化
为了提高总线的带宽利用率,总线接口技术也在不断优化。例如,采用数据压缩、多通道传输等技术,提高总线 的传输效率。
低功耗、低延迟总线接口
低功耗设计
随着移动设备和便携式设备的普及,低功耗设计成为总线接 口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通过降低电压、优化电路设计、采 用低功耗模式等方式,降低总线接口的功耗,延长设备的续 航时间。
低延迟技术
在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中,低延迟技术显得尤为 重要。总线接口技术通过优化数据传输路径、减少传输环节 等方式,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
无线、蓝牙、WiFi等无线总线接口
无线化趋势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无线总线接口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线总线接 口具有灵活性和移动性,可以方便地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和数据传输。
通信设备总线接口的应用案例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服务 器等网络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 。通过总线接口技术实现设备的快速数据传输和高效能通 信,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计算机硬件总线接口应用案例
计算机硬件总线接口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硬件设备,如CPU、内存、硬盘等,实 现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常见的计算机硬件总线接口有PCI、AGP、SATA等 。
总线标准
为了规范总线的连接和通信,制定了一系列总线标准,如ISA、EISA、 PCI等。
04
常见总线接口技术
并行总线接口
定义
并行总线接口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它通过多个数据线同 时传输多个数据位。
特点
并行总线接口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传输距离短、连接线 数多、成本高等特点。常见的并行总线接口包括ISA、 EISA、PCI等。
总线接口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定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机原理是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系统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进行算术逻辑运算等任务。

存储器则用于存放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和程序。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互。

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指计算机是如何根据指令执行任务的。

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指令执行的基本步骤、运算器和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等。

指令执行的基本步骤包括取指令、解码指令、执行指令和访问存储器等。

运算器是处理器的核心部件,它负责进行算术逻辑运算。

控制器则负责解释指令、控制数据的传输和处理过程。

接口技术是指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技术。

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通过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控制。

接口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的定义、数据传送模式的选择、数据传输速率的控制等。

接口技术的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传输速率和成本等因素。

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与外设的接口是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桥梁,用于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

存储器接口负责将数据从存储器传送到处理器,或将数据从处理器传送到存储器。

外设接口则负责将数据从外设传送到处理器,或将数据从处理器传送到外设。

存储器与外设的接口技术需要考虑数据的传输速率、数据的可靠性和接口的成本等因素。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在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还是计算机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总而言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重要课程,它涉及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与编码、存储器与外设的接口等内容。

了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通道的最大数据传输率达到10Mbps。
FlexRay控制器CIC310内部功能框图
RS-232
目前RS-232是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RS-232被定义为一种在低速率串行通讯中增加通讯距离的单端标准。RS-232采取不平衡传输方式,即所谓单端通讯。
RS-232C标准规定的数据传输速率为每秒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19200波特
RS-485
自动化领域,随着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总线能适合远距离的数字通信。在RS-422标准的基础上,EIA研究出了一种支持多节点、远距离和接收高灵敏度的RS-485总线标准。
RS-485的数据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
自动收发转换的RS-4t85接口电路
并行通信5种工作模式下的数据传输速度(50K Bits/s到2MB/s不等)
/article/85/126/2010/20100126159587.html
/z/q329566772.htm
/ceshi/ruanjianceshikafajishu/rjcshjdj/wlzs/2007/0623/83377.html
SPI通信快于UART通信,两者都可以用在中等速度外设的通信中,例如非易失性EEPROM存储器。然而,SPI更常用于EEPROM或数模变换器的通信中。
I2C总线
I2C是由飞利浦公司开发的双线同步总线。像SPI一样,该总线可用来与EEPROM、ADC、DAC和LCD这类慢速器件进行通信。I2C是一个半双工、多主总线,该总线网络有一个或几个主控器件和很多个从器件。信息由两条串行线传输:串行数据线(SDA)和串行时钟线(SCL)。
短距离通信(NFC)
(Near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传输)是一种类似于RFID(非接触式射频识别)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和RFID不同,NFC采用了双向的识别和连接。在20cm距离内工作与13.56 MHz频率范围。
NFC的基本标签类型有四种,以1至4来标识,各有不同的速率:
USB1.0:1.5Mbps(192KB/s)低速
USB1.1:12Mbps(1.5MB/s)全速
USB2.0:480Mbps(60MB/s)高速
USB3.0:5Gbps(640MB/s)超速
FlexRay
FlexRay是一种用于汽车的高速、可确定性的,具备故障容错能力的总线技术,它将事件触发和时间触发两种方式相结合,具有高效的网络利用率和系统灵活性特点,可以作为新一代汽车内部网络的主干网络。FlexRay是汽车工业的事实标准(facto standard)。
EPP模式:
Enhanced Parallel Port增强并行接口,允许任一方向的高速字节传输Enhanced Parallel Port增强型并行端口,可实现高速双向数据传输
以ISA总线速度传输,数据率从500KB/S到2MB/S,在其他平台上可能达到10 Mbytes/s。
EPP模式允许任一方向的高速字节传输,但不是同时,是半双工方式,为光盘机、磁带机、硬盘机和网络适配器设计
一、设备连接。
二、实时预定。比如海报或展览信息背后贴有特定芯片,利用含NFC协议的手机或PDA,便能取得详细信息,或是立即联机使用信用卡进行票卷购买。
三、移动商务。
参考网址:
/2012/0602/74268.html
/sevensixy/item/59e2752d1ac26cde0f37f960
工作模式
简介
速度
应用
SPP模式
Standard Parallel Port标准并行接口,也称为Compatibility mode兼容模式。提供基本的信号,包括8-bit数据线,4条控制线(Strobe、Initialize Printer、Select Printer、Auto Feed line)和5条状态线(Busy、Acknowledge、Select、Paper Empty、Fault),需要三个不同的寄存器来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起初,采用IrDA标准的无线设备仅能在1m范围内以115.2kb/s速率传输数据,很快发展到4Mb/s以及16Mb/s的速率。
目前它的软硬件技术都很成熟,在小型移动设备,如:PDA、手机上广泛使用。
无线局域网802.11(Wi-Fi)
该技术使用的使2.4GHz附近的频段,该频段目前尚属没用许可的无线频段。其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非常快,不用耗费资金来进行网络布线接入,节省成本。
I2C总线设计用于三种数据传输速度,每个都向下兼容性:
低速,数据传输率为0到100kbps;
快速,数据传输率可以高达400kbps;
高速,数据传输率可以高达3.4Mbps。
控制器区域网络(CAN)
控制器区域网络(CAN)是一个多主异步串行总线。由于它具有优良的错误处理机制及可靠的数据传送性能,该总线在汽车工业中非常普遍,在高安全系数要求的医疗行业中也正在得到普及。
/view/702464.htm
/Tech_news/Detail/22122.html
/2007/4-9/08222095309.html
/info/detail/6-6648.html
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11mbps,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属于在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
zigbee
Zigbee主要应用在短距离范围之内并且数据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可以说是蓝牙的同族兄弟,它使用2.4GHz波段,采用跳频技术。与蓝牙相比,zigbee更简单、速率更慢、功率及费用也更低。
同步外设接口(SPI)
同步外设接口(SPI)是由摩托罗拉公司开发的全双工同步串行总线,该总线大量用在与EEPROM、ADC、FRAM和显示驱动器之类的慢速外设器件通信。在SPI传输中,数据是同步进行发送和接收的。
SPI传输串行数据时首先传输最高位。波特率可以高达5Mbps,具体速度大小取决于SPI硬件。例如,Xicor公司的SPI串行器件传输速度能达到5MHz。
第1类标签:通信速度为106 kbit/s
第2类标签:通信速度也是106 kbit/s
第3类标签:通讯速度为212 kbit/s
第4类标签:速度介于106 kbit/s和424 kbit/s之间。
此外NFC还可以将其它类型无线通讯(如Wi-Fi和蓝牙)“加速”,实现更快和更远距离的传输。
NFC有三种应用类型:
用于从打印机或外部设备得到反向数据的常用方式,利用4条状态线把数据从外设传回电脑。
Byte模式
8-bit双向传输
Byte模式利用数据线把8-bit数据从外设传输到主机。
速度和由电脑到打印机的一样,在50KB/s到150KB/s之间,使用新型CC-cable可在10米电缆上达到500kbps。
标准并行口的8-bit数据线只能从主机向外设单向传输,需要抑制住控制数据线的驱动器,使数据可以从打印机传到电脑。
数据率在50KB/s到150KB/s之间
SPP模式是最基本的工作模式,异步、字节单向传输。
Nibble模式
从PC机到外设8-bit数据线,反向4-bit数据线,支持单向打印机接口,提供了全速率的前向传输和半速率的反向传输。
数据率为150 kbps
Nibble模式的优势在于具有并口的PC机都可以执行这种方式,但只能用于反向通道为低速率的场合。
通信速度比较
串行通信速度
类别
简述
速度
图片展示
通用异步接收器传输总线(UART)
UART是一种通用串行数据总线,用于异步通信。该总线双向通信,可以实现全双工传输和接收。在嵌入式设计中,UART用来与PC进行通信,包括与监控调试器和其它器件,如EEPROM通信。
微控制器中的UART传送数据的速度范围为每秒几百位到1.5Mb。例如,嵌入在ElanSC520微控制器中的高速UART通信的速度可以高达1.1152Mbps。UART波特率还受发送和接收线对距离(线长度)的影响。
数据传输速率低,只有10kb/s~250kb/s,专注于低传输应用。
可以比蓝牙更好的支持游戏、消费电子、仪器和家庭自动化应用。人们期望能在工业监控、传感器网络、家庭监控、安全系统和玩具等领域拓展zigbee的应用。
超宽频
UWB
超宽带技术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他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
传输速度
应用领域
蓝牙技术
(Bluetooth)
蓝牙技术诞生于1994年,Ericsson当时决定开发一种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接口,以建立手机及其附件间的通信。
1Mbps
它以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可为固定的或移动的终端提供廉价的接入服务。
红外(IrDA)
IrDA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点对点通信的技术,使第一个实现无线个人局域网(PAN)的技术。
/articles/article/item/83982
/small_nick/blog/static/43554716200811335943741/
/bennyfun79/article/details/5887684
UWB有可能在10m范围内,支持高达110Mb/s的数据传输率,不需要压缩数据,可以快速、简单、经济的完成视频数据处理。
这种新技术适用于对速率要求非常高(大于100Mb/s)的LANs或PANs。
较适合家庭无线消费市场的需求:UWB尤其适合近距离内高速传送大量所媒体数据以及可以穿透障碍物的突出优点,让很多商业公司将其看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诸如将视频信号从机顶盒无线传送到数字电视等家庭场合。
数据字节的传送首先从LSB开始,LIN总线的最大速度是20kbp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