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课外阅读练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含答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课外阅读练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含答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课外阅读练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含答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dú)。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的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短文,具体说说“册”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3自然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中的“一般”可以删掉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列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4自然段运用( )和( )的方法将“册”与“缩微图书”的特点进行了说明。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年级水平: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认识甲骨文及其与现代汉字的关联。

2. 使学生掌握缩微图书的概念、制作方法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在数字化时代下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甲骨文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汉字的关联,缩微图书的制作方法和应用领域。

难点:甲骨文的识别和解读,缩微图书的制作技巧。

教学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甲骨文和缩微图书的相关资料、实物或图片。

二、第一章:甲骨文概述1.1 甲骨文的定义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定义、产生背景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甲骨文的定义,即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 讲解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如古代祭祀、占卜等活动。

3. 分析甲骨文的特点,如线条简练、形态各异等。

1.2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发展历程,认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关联。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甲骨文的发展历程,从商周时期到秦汉时期。

2. 讲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关联,如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许多现代汉字的形状和用法都能在甲骨文中找到依据。

三、第二章:甲骨文的识别与解读2.1 甲骨文的识别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甲骨文的识别方法,提高甲骨文阅读能力。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甲骨文的识别方法,如观察字形、对比字典等。

2. 进行甲骨文识别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判断其与现代汉字的对应关系。

2.2 甲骨文的解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解读甲骨文,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活动:1. 向学生讲解甲骨文解读的方法,如结合历史背景、参考字典等。

2. 进行甲骨文解读练习,让学生通过解读甲骨文,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事件等。

四、第三章:缩微图书的概念与制作3.1 缩微图书的概念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缩微图书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缩微图书的定义,即利用光学、电子等技术将书籍或文献缩微化的一种出版物。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指瑕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指瑕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8 期 9
《 甲骨 文 到缩 微 图书》指 瑕 从
姜其 欣
( 山东省莒 南县坊 前 中学 , 山 东 莒 南 261) 767
摘要 : 本文分析 了《 甲骨文到缩擞 图书》 从 一文在 内容方面存在的 问题 扣在语 言中存在的 用字 、 击、 辞、 语 修 逻辑等 方面的
甲骨可 说是书籍的雏形 。 ” 笔者认为 , 上文对我 国文 字产生 时间的说 明及对 甲骨 文的定义不科学 . 关于 书籍雏形 的说 法也是 欠妥 的。熟 悉
十” “ 为商之 属国 ,人” (雀” “ 即贡进 ) 可见 , 当时的商 来 , 对 说. 龟甲为珍 物—— 而 日常其他需要书写刻记的内容 , 主 就 要用来源丰富 , 取材方便 的竹片 、 术片 , 样 ,册 ” 这 “ 这种载 文 的 就可能 由此 而产生 =这 虽是一种 可能 , 书“ 也不可 断然 予 以否定 。所 以 ,我 国 3 “ ∞0多年 前” 的 文字 是刻在 乌龟

现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 . 他感 到惊讶 。于 是把这 家药铺里 刻有这 种文字的 ‘ 龙骨 ’ 买下来 , 全 凭着他 对 中国古文字 的 很深的造诣 , 考证出这些 骨 ’ 龙 是殷商时 代遗 留下来 的乌 龟壳和 牛的肩胛 骨 , 上面 刻 的文字 就是那 时 使用 的 文字。 在这些 一片片的甲骨上记 载 了殷代 的祭祀 、 战争 、 农业 、 牧 业、 手工业 、 气象 、 组织 , 政权 以及文化生 活等方面的概况。 ” 这段 文字有 四处语病 。( 一)有一 次 , 他……发现许多 好像文字 的东西 , 他感到惊 讶。 是一个 由两个 分旬构成 的 复句. 中各分句的主语 均为“ , 其 他” 本着 省略能 “ 使得 句子 结构简化 . 语意 明快 . 后一 分句 的主语 “ 应 承前 省 其 他 略。( ) 于是把 这家药铺里 刻有这 种文字 的 ‘ 二 “ 龙骨 ’ 垒买 下来… …牛 的肩胛骨 。一 句缺 主语 . ” 应在 “ 是 后面加 主 于 语“ ” 三)凭着他对 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 . 他 。( “ 考证 出 这些 ‘ 龙骨 ’ 商时代 遗留 下来 的乌龟 壳和牛 的肩胛 骨 , 是殷 上面刻 的文字就是那 时使用 的文字。 抛开这话叙 述的事 正 ” 确与否不谈 . 只语言逻辑上就有错误 : 凭着对古文 字的很 深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中二單元五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內容理解1. 在發明紙張之前,古代的人曾經用過哪些材料作為書籍用材?你認為後人為甚麼不再使用這些材料呢?2. 文中作者寫蔡倫發明了紙張以後,印刷術也隨之發明,兩者有甚麼關係?試簡單說明。

3. 作者說明了哪幾種「奇妙的書」?試以自己的理解介紹一下。

能力學習一理清篇章的中心思想1. 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下表。

2.根據以上資料,分析本文的中心思想。

3. 說明你是通過下面哪項來綜合出上面的中心思想,在適當的方格內加P。

(可選多於一個答案)□標題□段意□中心句二認識說明的順序——時間順序根據課文,說明書籍用材及印刷發展的時間順序。

三認識說明的方法——描述說明1. 找出描述說明甲骨文的一段,並簡介作者說明了甲骨文的哪一方面。

2. 分辨下面哪個片段運用了描述說明,在適當的方格內加P。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

(第3段)□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

這種書叫做帛書。

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

(第5段)□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第6段)□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板,佔用大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別字也不好改。

(第8段)□有一種書,插圖都是立體的。

把書打開,書裏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第13段)四認識說明的方法——引用說明1. 說明第4段怎樣運用引用說明,並指出它要說明的事實。

2. 找出課文中其他運用引用說明的例子,並加以說明。

進階訓練1. 本文概括地說明了中國的書籍由古代至現代的演進情形。

作者先說書寫材質的出現,再寫紙張的發明,後說印刷術,最後說到電子化書籍,這種說明順序能反映甚麼?如果不按這個順序,隨意由其中一件事說起,會影響這篇文章的說明作用嗎?2. 根據課文中書籍的發展情況,用紙造的書籍將來會給淘汰嗎?試說出你個人的看法和理據。

3. 現代書籍日益多樣化,技術先進,但怎樣的書籍才能吸引你閱讀呢?試發表你的意見。

17科普说明文说明方法 (1)

17科普说明文说明方法 (1)

• 1.科学性
• 2.知识性
• 3.生动性(趣味性)(一般编成生动有趣
的故事或运用成语)
• 4.通俗性(或客观性)
• (三)科普文的形式
• 1.描述式
• 2.自述式
• 3.故事式
4.谈话式
• 科普文: • (四)明确说明对象 • (五)对象特征或特点(文中找) • (六)说明顺序: • 1.空间顺序 • 2.时间顺序 • 3.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
• 3.诗歌题属句子赏析题:赏析句子要注意思考 三点:一是手法,二是内容(文本义),三是 情感。如果手法有多种,可分别列点作答① ②③,每点为手法+内容分析+情感。 4、语言运用题考查连贯补写,还有徽标徽 形图,写出构图要素及寓意;

科普文:
• (一)科普文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
• (二)科普文的主要特点: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 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 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 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 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 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真实、更有说 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成语、谜语、 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 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 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 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 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附答案阅读附答案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附答案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附答案阅读附答案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

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这些文字,直到1899年才发现。

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

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

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

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

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

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

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1.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在第一、二自然段中:①主要介绍了什幺?答:______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幺?答:_______3.在第四自然段中:①作者采用了什幺层次安排方式?()A连贯式B.递进式C.总分式认并列式②作者使用了什幺说明方法?()A分类别、列数字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复句练习题(含答案)

复句练习题(含答案)

句练习及参考答案汇复句练习题一、关联词练习1、()风吹雨打,我们()坚持到校学习。

2、()成绩再好,你()不能自满呀!3、我()这么用功,()成绩还是不如你4、有人口头上()讲得很好,()行动却做得很少。

5、()雨再大,路再滑,我们()要按时报到。

6、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

7、()怎么拥挤,他()能挤过去。

8、四合院的房子与房子之间,()相互连接,()各自分开,有分有合。

9、雷锋()死了,()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10、这个橡皮()我的,()李明的。

11、这样的住宅()有些拥挤、杂乱,()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12、()水再上涨,江堤()有危险。

13、()困难再大,我们()要坚持上学。

14、()明天天晴,秋游()按期举行。

15、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6、上海()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一个科学文化中心。

17、世界上的事物()有简单的联系,()有不少复杂的联系。

18、诚实是美德,()做什么,()要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19、()想参加书法培训班,()得主动提出申请。

20、()靠别人,()靠自己。

21、刘胡兰()牺牲自己,()不出卖同志。

22、星期天你()去公园,()去奶奶家。

23、妈妈()看电视,()织毛衣。

24、做事()坚持不懈,()成功。

25、小明()学习好,()体育也很棒。

26、我()写完了作业,()写了些课外题。

27、这支笔()你的,()小红的。

28、()是学生,()应该好好学习。

29()天下雨,我们()不能在室外上体育课。

30、()鄞奋学习,()能提高成绩。

31、()明天爸爸不上班,他()会带我上公园。

32、为了祖国的边疆的安全,()忍受寂寞,()是值得的。

33、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34、()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加倍珍惜时间。

35、()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6、小艇()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 作诠释 ) 2. 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
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 举例子 )
3.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 牍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 列数字 举例子 )
4. 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 型的书等等。 ( 举例子 )
5.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这种书比竹简轻便, 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 作诠释 作比较 )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 二、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本段文字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列数字、作引用
(方法)
(2)“竹简”、“木牍”与“竹片”、“木片”的区别


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叫竹简或木牍。
(的区别是

把竹简、木牍用麻绳、丝绳或皮条串编起来叫“策”。 (概念)
(4)在两千多年前出现的“正式的书籍”的名称是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书的名称
时间
书的特点
会说话的书
电视唱片 (视盘) 立体的书
近年来 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 带
近年来 把图像和声音录在“视盘” 上,外形像普通的唱片
近年来 书上的插图都是立体的
缩微图书 近年来 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说明书籍演变过程的写法
2.学习运用做诠释、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各阶段的书籍
教学方法:
结合书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正音解词
懿(yì)煎熬(jiān)(áo)造诣(yì)殷商(yīn)
肩胛骨()祭祀(sì)雏形(chú)牍(dú)
东方朔(shuò)帛书(bó)谍报(dié)
解题:
“从……到……”句式,常常用来表示空间位置的移动,或表示事物的发展过程。

甲骨文是我国起源最早的殷商文字,“缩微图书”是采用电子或激光技术把图书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

课文的题目“从……到”表示了一种演变过程,文章说明的既不是“甲骨文”也不是“缩微图书”,而是书籍的发展历史。

快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各类书籍名称,出现时代、使用材料、制作方法及特点。

按要求填写书后练习一的表格(订正)。

根据上面的图表,看看书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雏形阶段(甲骨文)
(二)远古阶段(简牍、帛书)
(三)古代阶段(手抄、雕版、活字书)
(四)近代阶段(形形色色的书)
(五)近年阶段(奇妙的书)
在介绍书籍演变过程中,哪些阶段详细介绍?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
(古代以前的书籍介绍较详细——因为这些知识一般人知道得不多,详细些才能说清书的源流。

近代书籍,说明得简略——因为平时使用多,比较熟悉,所以从略。

近年出现的“奇妙的书”介绍较详细——因为它代表先进技术,预示书籍发展的前景,一般人还比较生疏,所以介绍得较具体。


就从古至今的这些书籍来看,哪些介绍得具体?
(甲骨文,不但具体介绍,它的材料制法、内容,还特讲了一个故事,说明了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因为甲骨文是书籍的“雏形”,是源头。

简牍,详细说明了制作方法,还讲了三个故事,以证明确有这种书,说明了简牍的笨重,增加文章知识,趣味性,活字印刷的书——因为它一直沿用至今,是书籍演变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视盘和缩微图书——它们是“奇妙的书”的代表,而且技术新颖,需向读者说明,且缩微图书以其小,方便、容量大与笨重不便的远古简牍形成鲜明对比,是本文介绍书籍演变进程的终点。


第二课时
课文分析:
“早在3000多年前”点明演变过程的开始时间。

2节、由甲骨文上记载的内容,推断出是殷商时代的收籍,进一步推断出“书籍的雏形”,“可以说”三字,对雏形予以限制,说明这是根据现在发现的材料所作的结论。

3节、点明“正式的书籍”出现的时间,照应了雏形书籍出现的时间,说明这是书籍演变过程的第二阶段。

准确的说明事物的概念,也就是准确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课文在这里就解释了“简、牍、策”的概念,在说明“策”的时候,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引用传说)概念给人以抽象的印象,而传说则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制书的材料有哪些呢?比较缺点:
8节、比较两种印刷技术
总结1.书籍演变的总特点?(由落后变为先进)
2.为什么书籍在不断演变呢?(科学技术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