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案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说明书籍演变过程的写法2.学习运用做诠释、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各阶段的书籍教学方法:结合书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正音解词懿(yì)煎熬(jiān)(áo)造诣(yì)殷商(yīn)肩胛骨()祭祀(sì)雏形(chú)牍(dú)东方朔(shu)帛书(bó)谍报(dié)解题:“从……到……”句式,常常用来表示空间位置的移动,或表示事物的发展过程。
甲骨文是我国起源最早的殷商文字,“缩微图书”是采用电子或激光技术把图书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
课文的题目“从……到”表示了一种演变过程,文章说明的既不是“甲骨文”也不是“缩微图书”,而是书籍的发展历史。
快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各类书籍名称,出现时代、使用材料、制作方法及特点。
按要求填写书后练习一的表格(订正)。
根据上面的图表,看看书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雏形阶段(甲骨文)(二)远古阶段(简牍、帛书)(三)古代阶段(手抄、雕版、活字书)(四)近代阶段(形形色色的书)(五)近年阶段(奇妙的书)在介绍书籍演变过程中,哪些阶段详细介绍?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古代以前的书籍介绍较详细――因为这些知识一般人知道得不多,详细些才能说清书的源流。
近代书籍,说明得简略――因为平时使用多,比较熟悉,所以从略。
近年出现的“奇妙的书”介绍较详细――因为它代表先进技术,预示书籍发展的前景,一般人还比较生疏,所以介绍得较具体。
)就从古至今的这些书籍来看,哪些介绍得具体?(甲骨文,不但具体介绍,它的材料制法、内容,还特讲了一个故事,说明了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因为甲骨文是书籍的“雏形”,是源头。
甲骨文的由来和演变过程作文研究报告

甲骨文的由来和演变过程作文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对甲骨文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
我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甲骨文是什么?甲骨文重要吗?甲骨文都分为哪些类型?二、研究方法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在网络上查找资料。
三、资料整理1.甲骨文,又称表意文字。
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约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
中国的甲骨文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开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中国最初的文字甲骨文就属于象形文字。
2.甲骨文很重要。
甲骨文让人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开始步入了文字的时代。
甲骨文是古人用来交流的东西,是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
甲骨文之后的各种汉字,仍然需要建立在原有的甲骨文上,以甲骨文做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有些形声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声符或者形符创造出来的。
3.甲骨文主要分为文字起源早期形式的东巴文;汉字早期形式的甲骨文;中国纳西族使用的民族文字纳西文;由苏美尔人所创的楔形文字;美洲玛雅人在公元前后创造的玛雅文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族先民创制的雏形文字水书……四、研究结论1.甲骨文是利用图形的样子来做文字的字体,这些文字与它所代表的那个东西本身很相像,写(与其说是写,更像是在画)起来既慢又不容易看懂,是古埃及人发明了甲骨文。
是老祖宗们以前临摹事物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到今天保存最完好、最久远的一种文字。
2.甲骨文对人们很重要,它让人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它是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
因为在甲骨文之后的各种汉字,都需要建立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慢慢改变。
有些形声字,就是在原有的甲骨文的基础上不断的增加声符或形符改变出来的。
甲骨文可以说是推动了人类的文字发展史了。
甲骨文教学的好处

甲骨文教学的好处
甲骨文教学有许多好处:
1. 增强认知能力:学习甲骨文需要进行深思熟虑和逻辑推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增进文化了解: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字,通过学习甲骨文,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文化自信心:学习甲骨文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 提升语言能力:甲骨文是古代汉语的雏形,学习甲骨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语文字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5. 增加就业竞争力:甲骨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掌握甲骨文技能可以为学生增加一项特殊的技能,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总的来说,甲骨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进文化了解、培养文化自信心、提升语言能力以及增加就业竞争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学生汉字起源演讲稿(3篇)

第1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课题——汉字的起源。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汉字的世界,探寻它的起源。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学家研究,汉字起源于距今约6000年前的甲骨文。那时,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为了记录生活、传递信息,他们创造了最早的汉字。
二、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这一过程中,汉字的形态、结构、书写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最早形态,主要用于占卜、祭祀等活动。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简单、结构严谨,但数量较少。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用于铸在青铜器上。金文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复杂,结构更加严谨。
3. 小篆:小篆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而推广的一种字体。小篆笔画规整,结构对称,成为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4. 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一种字体,笔画简化,结构紧凑,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从篆书向楷书的过渡。
5. 楷书:楷书是汉字的成熟形态,笔画规范,结构严谨,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楷书分为唐楷、宋楷、元楷等,各具特色。
6.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形式,笔画连绵,结构灵活,书写速度较快。 7. 草书:草书是行书的进一步简化,笔画更加流畅,结构更加自由,但不易辨认。 8. 简化字:简化字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而推广的一种字体,笔画更加简化,结构更加规整。
三、汉字的特点 汉字具有以下特点: 1. 单一性: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和意义,不会像拼音文字那样出现字母组合。
2. 规范性:汉字的笔画、结构、书写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保证了汉字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3. 传承性: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千年而不衰。 4. 创新性: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体系。 四、汉字的重要性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以下重要性: 1. 传承文明: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高考作文备考:甲骨文的魅力 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备考:甲骨文的魅力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甲骨惊天下”,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被发现。
此后,代代中国学者焚膏继晷,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被一一破译,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
世界古文字体系中的其他几种都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汉字体系,从未中断,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汉字以它强大的超方言性、严密的构型体系、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特征著称于世,越来越为世界各民族所瞩目。
2019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正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汉字。
看到中国汉字的根脉与发展,你一定有很多感触,请以青年学生参观者的身份,完成一篇观后日记。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
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以青年学生参观者的身份,完成一篇观后日记。
具体过程: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由三部分,前两节文字说的是被发现的甲骨文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并引起了世界各民族的瞩目。
第二节说的是中国举办“正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汉字的根脉与发展。
材料的第三部分给出了“安”“贝”“朝”“鼓”“虎”这五个汉字以及它们的甲骨文字形。
当我们穿越千年,用现在眼光重新审视这些“甲骨文”的时候,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传承中华文化、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语文教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学目的一、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进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二、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式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了解“韦编三绝”、“念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辉煌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一、作诠释知道说明方式二、通过题目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前后为序的说明方式。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式,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五、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进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窗们,前面咱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如何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著名的故宫博物院,座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
《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讲解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自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普遍地发展开来。
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又出现了哪些书?此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咱们一路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甲骨文概论分析

甲⾻⽂概论分析篆书字体与书体研究⼩序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和学问。
艺术——然,学问——所以然。
书法是以⽑笔为表现⼯具、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结构为表现语⾔借以抒情写意的⼀种民族艺术形式。
书法的基本要素:⼀.表现⼯具——⽂房四宝。
※⽑笔★以篆书举例1.产⽣于甲⾻⽂之前,历史悠久。
2.特点鲜明,“唯软则奇怪⽣焉”3.表现⼒强(⼤⼩、中侧……)⼆.表现⼿段——写意-⼩篆(兰亭序)、抒情-⾦⽂(祭侄⽂稿)、表现-六国⽂字(徐渭、郑板桥)。
三.表现语⾔——笔法(执、使、转、运)--执笔五字法字法(正、欹、擒、纵)章法(起、承、转、合)墨法(浓、淡、燥、湿)四.表现对象——汉字。
1. 创⽣观河图洛书仓颉造字“苍⾸四⽬,通于神明”———————形象“仰观…俯察…,采众美,合⽽为字”—过程“天⾬粟,⿁夜哭” ————————效果结绳⽽字汉字是中华民族⽂明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明传承的载体。
2. 艺术素质甲⾻⽂的象形性.doc①形象性(六书)②丰富性(量⼤、形丰、体多)③独特性(组合、⾏⽂⽅式)④传承性(发展过程、包容书家书作)张怀瓘有⾔:“其后能者,加之以⽞妙,故有翰墨之道⽣焉。
”形象性————抽象性————泛象性(甲⾻、⼤篆)(⼩篆)(其余书体)五.表现内容宏观:——宇宙观念、⾃然意识。
(天圆地⽅、阳舒阴惨、⼆仪有象)——传统意识、民族⽂化。
(崇古观念、⼈本思想、道技两进)——哲理精神、辩证思维。
(易变、儒仁、道逸、释虚)——⼈⽣观与君⼦风范。
(为⼰之学、君⼦儒)微观:——书法素质——艺术积淀。
——情感变化——⼼理状态。
——⽣活阅历——另类情绪。
唐代张怀瓘有⾔:“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何幽不贯,何远不径?”如:如其⼈、如其境、如其才……舒:舒其⼼、舒其情、舒其意……著:表其⼼、叙其思、发其愤……记:记其事、录其史、臧丕其⼈……不能数典忘祖,耻崇家范,做“⽆根的漂浮”篆书篆书的种类——见另⽂篆书种类2.doc甲⾻⽂概述⼀释名: 1.殷墟⽂字(着眼于材料出⼟地)2.契刻⽂字(着眼于书写⽅式)3.⼘辞(着眼于⽂字内容)4.龟甲兽⾻⽂字(着眼于⽂字载体)5.甲⾻⽂(全⾯、准确。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01更新时间:2004-3-26文章录入:admin ]一、现代文部分(一)《回忆我的母亲》(第6册)回到开头①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②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③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④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⑤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⑥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⑦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始担相处都很和睦。
⑧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⑨她自己是很节省的。
⑩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1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摩,至今还在我。
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1.“母亲管束着我们……”一句用“管束”而不用“管教”,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下面两句的句式,原句有什么作用?原句: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
改句:到八九十岁还要耕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A.最能体现“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的”一句是第__句B.最能体现“勤劳的家庭是有组织的”一句是第句。
4.找出从宽厚、仁慈、教子严三方面写母亲的具体内容。
(用原文回答)①写母亲宽厚:______③写母亲仁慈:_。
③写母亲教于严:_。
5.对写家人起床、家人劳作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家人起床句式整齐,写家人劳作用语错落有致B.写家人起床句式整齐,写家人劳作句式整齐C.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句式整齐d.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用语错落有致6.这段文字写了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下面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分类:教学研究∙作者:侯咏梅∙字数:2826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第3期关键词甲骨文,书籍,殷商,典册由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主编并为之作序的《中国藏书楼》认为,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
可追溯到文字和图书已有相当发展的殷周时代,专藏甲骨的龟室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史官贞人是早期的文献管理者。
这就是说,把书籍的最早源头追溯到了这种以甲骨为载体的古老文字形式。
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并被认为是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流变之作的钱存训著《书于竹帛》,也是将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书籍来看待,认为“这些甲骨刻辞都是商代后期和周初的文字记录,也是三千年前王室档案的一部分”。
这是两部关于中国古代图书发展史的颇具代表性而且影响较大的著作。
翻检众多关于图书发展史的著作和论文,也多讲到中国最早的文献形态,是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商代后期的甲骨文献和金文文献。
正是由于这些权威学者的观点,影响着世人对甲骨文和古代图书之间关系的看法。
比如在一些中学课本中,同样也持这样的观点。
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课,以中国古代书籍的演变过程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古代书籍从“龙骨”“竹简”到缩微型书籍的演变历史,开头第一自然段说到了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把刻写甲骨文字的“龙骨”当作古代书籍的雏形来讲。
在江苏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走进图书馆”,说到中国古代图书发展史时,也是把甲骨文当作了书籍的源头:“殷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0世纪),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
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
这些属于档案性质的文献资料。
我们称之为初期书籍。
”对于这种说法,本人不敢苟同,愿在此作一下辨析与补正。
自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
经过数代甲骨学家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如今学术界对甲骨文的年代和性质,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这说明殷商民族是一个非常迷信鬼神的民族,商人凡事不敢自专,总要通过占卜问诸鬼神,听凭鬼神的旨意。
占卜材料多为龟甲(主要:是龟腹甲,及少量龟背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也有少数的牛肋骨、鹿头骨、虎骨、人头骨等),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
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兆”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
甲骨占卜主要是用于商代王室或宗亲贵族的占卜活动。
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佑。
殷墟甲骨文就是商代后期人们为了记录占卜过程而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
所以又称甲骨卜辞。
甲骨占卜可以说是上古社会先民的一种宗教活动,也可以说是其日常生活和思维的一种模式。
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甲骨占卜。
但是直到商代晚期,占卜甲骨上才有了大量的刻写文字出现。
这些文字刻写,是在占卜后把占卜经过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这其中包括占卜的时期、占卜者(贞人)名字、占卜的事项、占卜的吉凶推断、占卜的最终结果等等。
所以说,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可以分为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
文字详略不等,多者一版甲骨上达400字,而少者一条卜辞仅一两字。
大多数甲骨卜辞都不完整,多作省略。
其中最主要的也是一般不做省略的部分是命辞,即占卜的事项,主要涉及王室的祖先神祗祭祀、对外征战、商王出游田猎、贵族疾病、往来礼聘以及社会生活层面的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等等,内容包罗万象,后人可以通过对这些甲骨卜辞的分析研究当时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即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出土了大约十多万片的甲骨片。
这些甲骨,时间持续较长,是从盘庚迁殷到殷纣灭亡273年间的甲骨占卜遗物。
经过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的分期断代研究,将它们分为武丁及武丁以前、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等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目前这些材料已被汇编成《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以及《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等大型甲骨材料著录书出版发行,为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细的甲骨文字材料。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如今经过几代甲骨学家的研究考释,文字可识者约1/3。
它的基本词汇、语法、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
用古代汉字学的“六书”理论来研究,在字形结构方面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均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
甲骨文仍以象形文字为主,其中较为复杂的造字结构如会意字和形声字,也是以常见的象形字为基础而形成的。
总的来说,甲骨文在文字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繁简化和形声化的趋向。
繁简化,是指早期甲骨文字中一些形体复杂的字,至晚期日趋简单,笔画减少;而同时一些形体较简单的字,到晚期出现了日趋复杂、笔画增多的趋势。
形声化,是指甲骨文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合体会意字,尤其是出现了更多的声符加形符的形声字,满足了表达繁杂社会事务的需要。
这些都表明,甲骨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早已不是文字起源初期的原始形态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河南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的甲骨文。
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二里岗遗址扰土层中发现了一版牛肋骨刻辞,上有十字:“又屯土羊乙贞从受十月”。
2003年3月24日在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发现了时代相当于殷墟文化二三期的晚商甲骨文。
大辛庄遗址距地面50厘米的四个探方土层中,出土了十多片甲片。
经过清洗缀合,在八片有文字的甲片中,有七片甲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
在这块长约15厘米、宽约8厘米的龟甲上,计有25个甲骨文字,由兆辞、兆数和前辞组成。
据初步研究,其内容是对某位“母”进行祭祀占卜的记录。
不论是甲骨修整、钻凿形态,还是字形、文法,都应与安阳殷墟卜辞属于同一系统。
除商代晚期甲骨文之外,历年来也陆续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如在陕西周原的岐山风雏、扶风齐家、长安张家坡、丰镐遗址、周公庙遗址、山西洪洞坊堆、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镇江营d等地也先后发现了西周甲骨文。
但西周甲骨文的数量、规模以及文字形态(大多数字体细小,近似微雕)都远不如商代的殷墟甲骨文为盛。
这种情况表明,甲骨文字至商代后期达到鼎盛,其后由于甲骨占卜已被其他形式的占卜所逐渐代替,甲骨文字的发展也渐趋末流。
从以上所分析的殷墟甲骨卜辞的内容和形式,可约略知道甲骨文的性质。
虽然甲骨卜辞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但主要是记录王室或王公贵族占卜情况(卜辞之外还有所谓记事刻辞和表谱刻辞等,但与卜辞相比数量极少)。
甲骨卜辞只是殷商晚期社会一个极其独特方面的部分展示与再现,并且只是对可能要发生事项的占卜与吉凶判断,而不一定是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
对于当时文字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甲骨文只是文字的众多使用方式的一种,而不是主要使用方式。
当时文字的使用,除了甲骨文字之外,还有简牍文字、玉石文字、钟鼎铭文、陶器文字等等,其中简牍文字应该是最主要的文字使用方式。
所以,甲骨文只是占卜文字,不能以甲骨文来直接判断当时社会实际。
本人认为,把甲骨文作为“书籍的雏形”来看是没有道理的。
在当时,甲骨文不是作为书籍而制作的,因此它也不具备书籍的性质和功能。
它不是供人们阅读信息、增益知识、交流思想的载体,只是占卜者为了日后验证占卜结果是否应验而刻写的备忘文字。
在甲骨文的埋藏中,虽然也有一些是以类而聚、同时同处的有意埋藏,如殷墟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的甲骨窖藏坑:127坑、大连坑、小屯南地甲骨坑、91花东甲骨坑等,但仍有大量的甲骨是被作为废物遗弃的,分散在遗址的地层中。
这也是与书籍的搜集和档案的庋藏不一致的地方。
与此相关的是,在档案学界有关甲骨文是否属于档案的争论。
20世纪50年代,著名甲骨学家陈梦家先生在谈到甲骨卜辞的性质时说:“这些卜辞可以视作政治的决定记录……属于王室的文书记录,是殷代的王家档案。
”于是长期以来,档案工作者多将甲骨文看做是最早的档案雏形,几乎所有的档案学教科书和研究论文都认定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而无异议。
实际上,甲骨文虽然是商代人们在占卜活动中的过程记录,是第一手原始记录材料,但它并不符合历史档案所应有的条件和性质。
首先,商王朝后期没有特定的存放所谓“甲骨档案”的场所。
甲骨文出土地点十分分散,在小屯村东北、村南、村西南、村西、村中以及花园庄东地、南地甚至洹河对岸的侯家庄一带皆有大量甲骨文出土。
其次,商代后期并未有意要把甲骨文当作档案长期保存下去。
发现的甲骨文,皆出土于室外灰坑或所谓的“窖穴”之中,不仅不能遮风避雨,而且这些坑没有经过特殊的防潮、防渗水加工处理,著名的H127、花东H3等甲骨坑,都是作为垃圾坑的灰坑,其中破碎陶片和生活垃圾与甲骨伴出共存,且不久即遭到别的灰坑的破坏。
再者,甲骨文不具备查考利用价值,其存放状况无法查考;当时人没有对甲骨文内容进行系统的捡选整理,原始文件没有转化成档案;而且大部分甲骨坑甲骨排列混乱,看不到用绳捆成束或用装具盛装的现象,更没有确凿无疑的编目现象;而那些掩埋于土坑内且上面经过土层夯实的甲骨文,也无法供后人查考利用。
甲骨文不是商代的档案,更不是商代的书籍。
说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商代前期或者先商文化时期(即商汤未建立统治政权的商族先公时代),已经有了书籍——“典册”了。
《尚书·多士》中曾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这里是说,只有殷商民族的先人有“典册”。
大概文字的发明和利用,最早是在殷商民族中发生,因此殷商先人最早拥有了文字记录的历史档案“典册”。
中国古代在发明纸张以前,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子或木头制成的“简牍”,长方的木板叫“牍”,长条形的竹条叫“简”。
“简牍”用丝绳或牛皮条(古书称“苇”,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即是此义)编缀起来就是“册”。
“典”就是大册,重要的简册。
甲骨文中有“典”“册”二字。
“册”字,(《甲骨文合集》9356),正像众多竹木简条以丝绳或牛皮条横编连缀起来的形状。
“典”字与“册”字相关形似而作(《甲骨文合集》38305),像以手捧“简册”或将“简册”捧放到案几上供起来之形。
甲骨、辞中多次出现与“册”有关的辞例,如“作册”“称册”“册用”“册祝”“册入”等。
“典”字用法与“册”相同,二字字形有时也可互作相通。
根据甲骨文字形,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并参照近世考古发现的战国秦汉简牍来推测,商代或商代以前已经出现了将刻写字迹的竹木简牍编缀而成的“典册”了。
所以,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最早的书籍不是甲骨文,而是早在甲骨文之前的先商时代即已产生,并在甲骨文时代仍然存在的“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