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基本必读书目
使君原是此中人——读《甲骨学五十年》

使君原是此中人——读《甲骨学五十年》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
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 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 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
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
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
近读《甲骨学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殷墟甲骨文发现于189 9 年,甲骨学可以说也是诞生于这一年。
至1949 年,这门学科恰恰走过50 年。
这50 载中近半的时间,即1928 至1949 年,是彦堂先生亲身经历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年发掘、二十年研究” 。
以他对甲骨学的参与之深与挚爱之切,《五十年》的著述势在必行。
这本书先是以若干篇文章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台湾《大陆杂志》第1 卷3、4、6、9、10 期, 第3 卷9 至11 期,后与“甲骨文材料的总估计”合成一册单行本,由台湾艺文出版社于1 955 年7 月出版。
《五十年》与胡厚宣先生的《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写法相近,都是结合着作者本人学术活动的经历侃侃而谈,书里书外弥漫着一种“使君原是此中人”的意境。
胡书着重介绍甲骨文的流传与搜求,董书意在检讨甲骨学的研究与进程;胡书长于讲述,董书偏向讨论,相得益彰。
有人若想了解殷墟甲骨文发现与研究前50 年的情况,这二书当列参考书目的榜首。
治甲骨论著目录之学与学术史的学者,大都重视《五十年》这册精要的小书,宣传的文字已有不少,对书中最主要的贡献也有介绍,如彦堂先生对甲骨学50 年发展与各阶段研究特点的总结、对甲骨文在殷墟地下“存储”、“埋藏”、“散佚”、“废弃”四种情况之推测、将甲骨文片数保守估计为10 万片上下等等。
关于甲骨文的著名文物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龟甲和兽骨上,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甲骨文的著名文物:1. 甲骨文《商王盘庚日书》: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记录了商王盘庚的日常活动和政治事务。
2. 甲骨文《日出行事》: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一篇关于日出时行事的甲骨文,内容包括祭祀、猎捕、出行等。
3. 甲骨文《龟甲》: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一件用龟甲制成的甲骨文文物,
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4. 甲骨文《商祭仪》: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一篇关于商代祭祀仪式的甲骨文,内容包括祭祀对象、祭祀方式、祭祀时间等。
5. 甲骨文《商王武丁日书》: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记录了商王武丁的日常活
动和政治事务,是研究商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6. 甲骨文《商王武乙日书》: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记录了商王武乙的日常活
动和政治事务,是研究商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7. 甲骨文《商王武丁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一件用兽骨制成的甲骨
文文物,记录了商王武丁的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
8. 甲骨文《商王武乙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一件用兽骨制成的甲骨
文文物,记录了商王武乙的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
《甲骨文合集》共收录甲骨41956号。
全书共十三册,前十二册为拓本,第十三册为摹本。
全书的甲骨资料是按期按类编排的。
即分为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五期。
每期中又按卜辞内容分为四大类二十二小类。
四大类是: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其它。
二十二小类是: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方域、贡纳、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其它。
此书所收材料广泛而全面,又经过校重、缀合、辨伪等工作,编排合理,查找方便。
因而,《甲骨文合集》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甲骨文资料,对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推荐一本好书甲骨文学校作文

你觉得,未来的科技会有多先进?我希望会有一台穿梭机,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啊!我在一本书上看见了"鬼市"这种市场,它一般只在半夜开放,卖的都是那些神奇古老的东西,我也希望能去看看。
一本书里,有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小男孩,在鬼市里买到了一个神秘的帐篷。
后来,有三个小伙伴无意间穿梭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甚至是商周时期,可谓甲骨文的时代。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目是《甲骨文学校》,此书目前是四本为一套。
里面分别讲述了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大唐长安城、大明紫禁城的故事(每个故事各一本书),不过这里面的故事可不是全瞎编的,有许多都参考了历史。
这套书可以说是属于科幻书系列,里面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引人注目,令人遐想。
神奇的帐篷为什么能穿越,古代的坟墓上为什么有画他们三人,甚至连几百年前的小蛙都穿越到了现在。
惊心动魄的探险,卖帐篷的那个人似乎是故意让他们穿梭,可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引导着我们往下读,越往下,好奇心越大,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满足了,一本书也看完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里面剧情写得就跟真的一样,书中的剧情就跟一幅幅画面般浮现在我脑中,经久不
去。
反正,看一本书没坏处,看四本书照样没坏处。
你何不去看,去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
甲骨文工具书

第十一章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要籍一、甲骨文字考释的专书1.《契文举例》孙诒让,撰于1904年,但直到1913年此书原稿才在上海被王国维发现,后方得到出版。
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
该书所据材料,仅《铁云藏龟》一书。
1917年《吉金盦丛书》本一册,1927年上海蟫隐庐石印本二册。
《契文举例》共分十章。
即:月日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事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是将甲骨文按内容进行分类的最早尝试。
《契文举例》一书所考释的文字,在今天看来,基本已无可取,但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此书“在甲骨学史上筚路蓝缕,它的草创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2.《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1914年石印本一册,1927年东方学会石印增订本三卷三册。
他在文字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史籍,再考求商代典制,“所得则有六端”:“一曰帝系”,“二曰京邑”,“三曰祀礼”,“四曰卜法”,“五曰官制”,“六曰文字”。
共考释并加以解说四八五字。
至1927年有将其增订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增至五七一字。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国维1917年发表,收入《学术丛书》及《观堂集林》卷九。
此二文不仅考证了甲骨文中所见殷代先公先王,而且是“把甲骨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的重要论文。
4.《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1931年大东书局石印本二册,1982年科学出版社合《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等为一编,以《甲骨文字研究》为书名,作为《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出版。
郭沫若此书,不仅对断片缀合、残辞互补、缺刻横划、分期断代等方面多有发现,而且在文字考释方面也颇有创获。
此书开辟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甲骨文字的新途径,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文字学书籍

古文字学书籍
在古文字学领域,有一些经典的书籍和资料值得一读:
1. 《象形文字学》(《象形文字學》)- 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
2. 《殷墟甲骨学》(《殷墟甲骨學》)- 甲骨文的研究专著。
3. 《金文编》(《金文編》)- 金文的研究和整理。
4. 《说文解字》- 论及汉字的形体、意义及发展。
5. 《字源》(《字源》)- 探讨字的源流及形成。
6. 《考古学与文字学》- 探讨考古学与文字学的关系,以及古代文字的解读方法。
这些书籍囊括了古文字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和解读,以及汉字的形成演变等。
阅读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甲骨文相关著作

甲骨文相关著作
刘鹗(在罗振玉的帮助下)
1903年墨拓了1058片甲骨出版,即《铁云藏龟》,为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甲骨文之书。
孙诒让
1904年在前书的基础上写出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契文举例》,文中说“契人刀笔文字”。
罗振玉
1910年出版了《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从甲骨文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并从考史、正名、卜法、余论等书方面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自此以后,甲骨文为商朝遗物,为学术界所接收。
从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并形成一门世界性的学问-甲骨学。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善于将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与传统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两篇著名论文,证实了《史记》所叙商史并非虚构和《山海经》,《竹书纪年》所言不诬,并系统的考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勾勒出一个大体可信的商代世系,这为以后甲骨文字的断代研究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后世称之为“罗王学派”。
郭沫若是在罗王研究基础上。
1930《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运用甲骨文的材料阐述商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突出著作。
《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卜辞通篡》1933,《殷契萃编》1937年;对甲骨学的各个方面,如文字考释,卜法文例,分期断代,断片缀合,分类篡释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问题:有过于想象,疏于分析,欠于严谨之处。
董作宾
1932年《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象形字的专业书

象形字的专业书
象形字的专业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象形字学术作品:
1. 《甲骨学》:作者吴宓,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甲骨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于理解象形字及其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2. 《金文研究》:作者高明,是中国著名的金文学家,该书详细研究了中国金文的发展历程、演变规律和特点,为理解早期象形字的形态和含义提供了重要参考。
3. 《象形文字文化》:作者杨守敬,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象形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涵盖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等地的象形文字。
4. 《象形字典》:作者朱锡煌,该字典总结了中国象形字的基本形态和含义,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了各个象形字的意义和构造,对于学习和研究象形字具有参考价值。
5. 《象形字考释》:作者卢文弨,该书详细解释了中国象形字的发展历程、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是一部较全面的象形字学术著作。
以上仅是一些著名的象形字学术书籍,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专业书籍可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的基本必读书目
2006-10-1711:15:31
大中小
以下是甲骨文必读的基本书。
叶剑辉。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此书集80年来甲文研究之大成,资料全面,引用极为方便,首先推荐之。
其将800余种著述甲骨的书刊汇集齐全,且版本较佳,于国内外公私所藏甲骨实物拓本、照片和摹本,尽行墨拓、摹写和翻照。
全书计5224版,41,956片,分订13册。
1至7册为武丁时期,8册为祖庚、祖甲时期,9至11册为廪辛、康丁时期及武乙、文丁时期,12册为帝乙、帝辛时期。
13册为摹本,分期同前。
《甲骨学通论》王宇信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本书论述了甲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评价了重要的甲骨学论著,对90年来甲骨学研究的成果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可以一看。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王宇信著。
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初版。
书末附《建国以来甲骨文编年论著简目》(1949一1979.9)、《建国以来甲骨文作者论著简目》。
《契文举例二卷》孙诒让著,本书于甲骨学有开山之功,必读。
1917年吉金庵丛书本一册。
1927年8月上海蟫隐庐石印本二册。
1993年12月,齐鲁书社出版楼学礼校点本,有校刊记。
《殷商文字贞卜考》罗振玉著。
1910年玉简斋石印本一册。
《殷虚书契》罗振玉编。
1911年国学丛刊石印本三期三卷,不全。
1913年影印本9册,1932年重印本9册,中国书店影印精装本一册。
原分20卷,后改编为8卷著录了2106片。
《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著。
1914年王国维手写石印本一册,1927年2月东方学会石印增订本三卷二册。
《殷虚书契后编二卷》罗振玉编。
1916年3月影印本一册,又艺术丛编第一集本,又重印本。
《殷虚书契续编六卷》罗振玉编。
1933年9月影印本六册。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国维著。
1917年自写石印本,编入《学术丛书》。
又收入《观堂集林》卷九。
1929年《王忠悫公遗书》本,又1940年《王静安先生遗书》本。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王国维著。
1917年2月自写石印本,编入《学术从书》。
又收入《观堂集林》卷九。
1927年《王忠悫公遗书》本。
1940年《王静安先生遗书》本
《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著。
本书是作者研究甲骨文字第一个集子。
1931年在上海出版。
1952年作者删去了9篇,增入《释ㄉ勿》一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9月与《殷契余论》《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其及其刻辞》合为一册,由科学出版社,作为《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出版。
《卜辞通纂》郭沫若著。
日本东京1933年初版。
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列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出版。
是书择卜辞菁华800片分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杂纂八类而排比之。
每片均有拓本、释文,施以句读,如有疏证,则附于辞后。
别录中央研究院藏大龟四版,新获卜辞拓本,何遂氏藏甲骨拓片,日本所藏甲骨择尤。
《殷契粹编》郭沫若著。
1937年4月初版于日本。
科学出版社1965年5月重印。
是书取刘体智所藏甲骨菁华1595片分类排比之。
分类与《卜辞通纂》大抵相同。
先列拓本,后逐片考释,或加以解说。
末附《索引》、《殷代世系表》、《干支表》。
《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著。
中华书局1979年6月初版。
本书将作者解放前所写甲骨文考释加以删订,和解放后所写甲骨文考释汇集一起,共计100篇。
《殷虚文字记》唐兰著。
中华书局1981年5月初版。
本书为作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所写讲义,1934年曾用手迹石印。
《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杨树达著。
中国科学院1954年5月初版
《耐林庼甲文说、卜辞求义》杨树达著。
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11月初版线装本一册。
此书与上书计四种合为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诚著。
中华书局1993年6月初版。
这是一本断代文字学,主要讲述甲骨文字的性质、构成、形符系统,声符系统、词义系统以及发展变化等。
《甲骨文字学》李圃著。
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这也是一本断代文字学,着重描写甲骨文的结构要素——字素,造字方法,结构类型和结构层次,表词方式,以及甲骨文文辞的用字特点,甲骨文的性质特点等。
末附《甲骨文字例释》、《甲骨文文辞举例》、《商周六国秦汉文字对照表》、《甲骨文字检索表》。
《甲骨文选注》李圃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本书为甲骨文入门书。
从大量甲骨材料中择取菁华,精工摹写,逐字疏解,尽量反映研究的新成果。
凡六十篇。
《甲骨文编》孙海波编纂。
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10月石印本五册。
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新改编,1965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此书充分利用甲骨出土后已经著录的资料,从中录定了正编1723字和附录2949字,共计4672个单字。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
常正先、伍仕谦副主编。
彭裕商等编纂。
入录之字一般以具有典型特征写法之字形为主,均据五期断代法予以分期。
各字均依《说文》次序排序,并冠《说文》篆文于每字之首。
《说文》所无字,均附于各部之后。
每字下有“解字、释义”两项,释义之义项以解字所定之义训为据,举出卜辞辞例且加隶定、说解之。
《甲骨学文字编》朱芳圃著,上下两册,线装。
本书辑录甲骨各家之说。
诸家所释正确者录全文,瑕瑜互见者从善删违,至于谬误无须辨证者概削不录。
互相依袭,只录一家,说可两通者则并存之。
《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集释。
八本,正文十四卷,卷首一卷,补遗、存疑、待考各一卷。
博采众说而后定以已见,检一字而诸说并陈,考一字而渊源悉备。
在所收录文之下如金文亦有此字,则于按语中就容庚《金文编》,录其异体以利比勘。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再版。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姚孝遂、肖丁合著。
中华书局1985年8月初版。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姚孝遂主编,肖丁副主编,中华书局1988午8月初版。
本书对目前已经著录的全部甲骨刻辞进行了整理和释读,包括《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
采取摹本与释文互相对照的形式。
《殷虚甲骨刻辞类纂》姚孝遂主编。
肖丁副主编。
中华书局1989年1月初版。
《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胡原宣著。
中华书局1952年1月初版。
本书为纪念甲骨文发现50周年而作,辑录1899至1949五十年来中外甲骨文专业和论文目录,共计876种,分类编纂。
后附著者、篇名、编年三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