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的大陆

合集下载

大陆漂移及其影响

大陆漂移及其影响

大陆漂移及其影响地球的大陆表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演化的过程中会发生漂移。

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洲自古至今在地球表面的变动过程中相对于大洋地壳的运动。

这一现象的发现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早在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就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学说,但是该观点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家们通过对海洋地壳扩张现象的研究,以及构造地质学、地磁学等多领域的综合研究,才逐渐认识到了大陆漂移的重要性。

大陆漂移的原因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而引起的。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外核、内核层组成的,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它是相对较轻的岩石层。

而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高温岩石层,它的物质密度要大于地壳。

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形成了类似岩石的物质,像岩浆一样密度较低,从而推动地壳向上浮动。

这种地幔岩石上升和地壳下沉的运动形成了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的速度很慢,大约每年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但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却是非常显著的。

大陆漂移对地球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大陆漂移造成了地球上大洲的形成与变动。

例如,包括欧洲、非洲、亚洲等大洲的形成都与大陆漂移有关。

根据现代大陆漂移理论,6000万年前,此前处于北美洲东边的大块地壳从北美洲撕裂出来,并开始与欧亚大陆碰撞,最终形成了现今的阿尔卑斯山脉以及喀尔巴阡山脉。

这意味着现如今的地球蓝图与数千万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大陆漂移还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

大陆漂移导致了地球上陆地的重新组合和重塑,这使得各地气温和降雨分布发生了变化。

以南极洲为例,6000万年前南极洲曾是一个温暖的、适合生命繁荣的地区。

随着大陆漂移的进行,南极洲逐渐漂移到了南极圈附近,温度骤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气候和冰川。

大陆漂移还导致了不同大洲间生物种类的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此外,大陆漂移还与自然灾害有一定的关联。

大陆漂移过程中,地壳会发生断裂和变形,这导致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 漂移的大陆|湘教版(一起)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 漂移的大陆|湘教版(一起)
6、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交流对大陆漂移说的认同或质疑。(漂移力、地壳的厚度等方面来质疑)
(三)、大陆漂移说的发展:
1、交流畅想: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科学界从未停止对大陆漂移的研究,找到了更多更全的证据,逐渐发展为目前全世界普遍认同的板块学说。你们在资源包看到的有些证据,就是后人陆续找到的有力证据。
板书设计:
6、漂移的大陆
魏格纳
问题猜想证据 假说
教学反思:
执教者:王平
培养观察、思考能力,调动主动参与的意识,发现更多的图形轮廓线相符,引导提出更大的猜想,为建构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奠定思维基础。将被动学习科技史的过程设计成主动研究、重演科技史的过程。
发散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培养学生研究的习惯,提升寻求证据的严谨科学精神。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网站上寻找证据、整理证据,提高处理证据的能力,拓宽学生对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认识深度与广度。同屏展示、学生在平板上学习、处理证据,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凸显STEM在科学学习中的有效性与重要性,培养实证精神与能力。
3、PPT回到世界地图,引导观察思考: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还能找到其他板块间相符的轮廓性吗?(生交流,师在课件上随机点出板块间相符轮廓性的箭头)那你们有更大胆的猜想吗?
4、PPT出示,师讲述: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发现了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线特点,提出了猜想。他又仔细观察地图,和大家一样,有了更惊喜的发现,提出了更大胆的猜想!同学们,你们是最棒的,和魏格纳的发现与猜想不谋而合。可是在当时,魏格纳提出的猜想如石破天惊,遭到一片讽刺与嘲笑。面对质疑,同学们,你想当年的魏格纳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板书:证据
难点:自主提出猜想并借助地图及资源包,获得大陆漂移说的证据,重演魏格纳研究的完整过程。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漂移的大陆》公开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漂移的大陆》公开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漂移的大陆》教学与评析教学内容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按教材的编写结构,三年级下册的探究能力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

而最后这个单元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这是一个特殊的单元类型,目的是通过分析他人的成功案例和对自己探究活动的反思,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科学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提高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猜想与假设,理解科学探究,理解科学的内涵。

魏格纳构建、完善大陆漂移学说是个典型的建立科学假说的案例,教材以此为切入点,学生在分析、思考案例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进行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及其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然后再反思自己的猜想与假设经历,展示“我的科学探究经历”,进一步认识如何进行科学的猜想与假设,使探究技能达到新的高度。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的科学课学习,虽然他们也曾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过猜想、推测,但那种经历是零散的、肤浅的,缺乏系统、深入、全面的指导,很难形成较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教材的前六个单元对“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了有侧重、有层次的针对性训练,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本单元将对此进行回顾和总结,达到温故知新、全面提升的目的。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科学探究1.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2.知道猜想与假设要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

3.能开展模拟大陆漂移的活动,列举支撑此学说的证据。

4.能回顾令自己满意的猜想与假设经历,反思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难点)(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大胆想象,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

(三)科学知识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理论。

2.认识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的分布。

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师主要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案例分析法和以目标带学习的任务驱动法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学生则主要是通过探究情境的模拟重演、对自身探究经历的回顾反思达到认识上的升华。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 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发展历程
1
提出学说
2
历史分析
3
特点
4
历史著作
5
考察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且在几年后 (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 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 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 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来源
大陆漂移学说 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 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 (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 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 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运动理论
漂移假说 运动假说
进一步解释 地质学

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大陆漂移是地球地壳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它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阐述它们的定义、原因及影响。

一、大陆漂移的定义与原因大陆漂移指的是地球上大陆陆地的运动现象,即大陆板块相对于地壳其他部分的移动。

它的发现与提出背后有着许多科学家的贡献,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的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是浮在地幔上的,它们像浮冰一样随地壳运动而漂移。

大陆漂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即地壳的板块构造运动导致了大陆板块的移动;第二是“地壳演化”引起的,即地球内部岩浆的上升和下沉作用推动了大陆板块的漂移。

二、板块运动的定义与类型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一系列板块(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根据板块间相对运动的类型,可以将板块运动分为三类:边界对称运动、边界非对称运动和内陆底流。

边界对称运动既包括板块的推移性运动,也包括板块的相互接触和碰撞。

主要代表性地质现象有:构造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

其中著名的例子就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

边界非对称运动指的是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移不完全对称,比如两个板块之间的平移、旋转和转角等。

非对称运动导致了地质构造上的错动,造成了地震和构造地貌的形成。

内陆底流是指板块内部地幔物质的上升和下沉带动板块运动。

它是板块运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大陆漂移具有重要影响。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的一部分,而板块运动则是大陆漂移的根本原因。

首先,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基础。

大陆板块作为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它的漂移与其他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运动的种类和方式影响了大陆板块的漂移速率和方向。

其次,大陆漂移也影响着板块运动的发展。

大陆板块的漂移引起了地壳的变形,导致了板块间的摩擦力增加,从而影响了板块的运动速率和方向。

大陆漂移ppt课件

大陆漂移ppt课件
地层学证据
地层学的证据显示,不同大陆上的地层在地质年代上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这表 明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地球物理学的证据
重力异常
地球重力场的测量结果表明,不 同大陆上的重力异常存在一定的 关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重 力场中是相互关联的。
磁场异常
地球磁场的研究表明,不同大陆 上的磁场异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 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磁场 中是相互关联的。
古生物分布
不同大陆上的古生物分布表明,许多 物种在数亿年前是相连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物种的分布区域发生了 变化,这表明大陆也在移动。
化石记录
化石记录揭示了不同大陆上的生物历 史和演化过程,这些证据表明大陆的 位置在过去与现在有所不同。
地质构造和地层学证据
地质构造
不同大陆上的地质构造表明,许多地壳板块在过去是相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板块发生了分离或碰撞,导致大陆的位置发生变化。
生物交流与散布
大陆漂移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间 的生物交流与散布,使得一些物
种在新的地区繁殖和扩散。
05
大陆漂移学说的未来研究 和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地震波探测、重力测量 等,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大面积的观 测和测量,研究地表形变、板块运动等现象,验证大陆漂 移学说的预测。
数值模拟技术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地球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预测未来板块运动趋势,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理论支持。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古地磁研究
通过对古地磁的研究,了解古代板块位置和运动轨迹,验证大陆 漂移学说的历史记录。

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大陆漂移,是指地球表面上特定地域距离另一特定地域的距离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在20世纪中期,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之后,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的原因和机制仍有争议。

本文将介绍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及其相关的理论和假说。

大陆漂移的第一个证据是从地质学的分析来看,各地的沉积物和岩石形成了有规律的横向和纵向带状结构。

地质学家们认为,跨越大陆的地层构造显示了一种横向的连续性,这表明某种力量使这些地层结构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平坦的平面,否则这些地层会分散而不会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第二个证据是来自古生物学的研究,其指出大陆漂移的独特性质。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世界各地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分布与当地地质形态及海洋地貌有关,许多orgin物种似乎只能在特定的区域生存,而无法克服海洋或大陆障碍扩散到另一个位置。

第三个证据是大陆漂移的构造特征。

地质学家们观察到,构造带和构造洼地都伴随着大陆漂移的过程,它们在大陆漂移前后形成了一种不同的地貌构造,这也表明地球表面上特定点位移动的可能性。

最后,大陆漂移的火山活动也是证据。

火山活动伴随着大陆漂移,在大陆漂移的过程当中,火山的发生是一种见证。

大陆漂移运动的过程温暖地层,将温升到地壳的表面,从而可能引发火山活动。

大陆漂移的发现,为地质学开启了新的探索领域,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最著名的是德国地质学家奥斯特特伦贝格提出的太阳系中地球心理动论。

他认为,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开始旋转,而地球的外部壳体有轻重之分,这使得地球内部的岩石层产生新的旋转运动,从而引起大陆漂移现象。

除了特伦贝格的理论外,还有一个叫做海洋幔理论的假说,指出地壳在构成太阳系中地球心动论体系的过程中,海洋及其相关的活动是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幔理论认为,海洋的热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温度,从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温差变化之后,大陆被推移到另一个地点。

综上所述,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构造特征以及火山活动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是由多个研究领域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也曾出现过。

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地质学家弗里德曼·弗兰克(Alfred Wegener)在1912年发表的一种地质理论,他根据当时已有的大量地质、气候、生物及海洋学资料,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一新的地质构造理论。

弗兰克认为,地球原来只有一个巨大的“原陆”,然后经过漫长的时间漂移,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分散在海洋中的大陆,就是由这个原陆分裂出来的碎片。

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学上的证据。

我们可以从地壳和地表形态上发现,大陆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比如南美洲和非洲的沙漠以及澳大利亚和印度的雪山,这些类似的地质形态极有可能是由一个原来的大陆分裂出来的碎片。

此外,人们还发现,不同大陆之间的岩石类型也有相似之处,比如非洲和南美洲的岩石类型,都属于下部古元古界(Paleozoic),这也支持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二、地球物理学上的证据。

地球物理学家发现,洋底有着明显的条纹状结构,这些条纹状结构正好与大陆之间的分隔线相对应,这说明大陆构造是由洋底不断变动所形成的,也就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

三、生物学上的证据。

生物学家发现,某些物种在大陆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比如在南美洲和南非洲,有着相似的动物种类,这说明它们有可能曾经是一个物种,而后经过大陆漂移,分布到现在的不同地方。

四、海洋学上的证据。

海洋学家发现,太平洋西部的沉积物比四周的沉积物要厚,而且有着明显的“V”字形结构,这暗示着太平洋西部的洋底正在不断扩大,这也支持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以上就是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它的确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为我们了解地球构造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漂移的大陆
一、教材分析
本课取自于大象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七单元第一课。

按大象版教材的编写结构,三下的探究能力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

而最后这个单元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这是一个特殊的单元类型,目的是通过分析他人的成功案例和对自己探究活动的反思,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科学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提高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猜想与假设,理解科学探究,理解科学的内涵。

魏格纳构建、完善大陆漂移学说是个典型的建立科学假说的案例,教材以此为切入点,学生在分析、思考案例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进行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及其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然后再反思自己的猜想与假设经历,展示“我的科学探究经历”,进一步认识如何进行科学的猜想与假设,使探究技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的科学课学习,虽然他们也曾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过猜想、推测,但那种经历是零散的、肤浅的,缺乏系统、深入、全面的指导,很难形成较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三下教材的前六个单元对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了有侧重、有层次的针对性训练,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本单元将对此进行回顾和总结,达到温故知新、全面提升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㈠科学探究
1. 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
2. 知道猜想与假设要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

3. 能开展模拟大陆漂移的活动,列举支撑此学说的证据。

4. 能回顾令自己满意的猜想与假设经历,反思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难点)
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大胆想象,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

㈢科学知识
1.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理论。

2. 认识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的分布。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师主要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案例分析法和以目标带学习的任务驱动法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学生则主要是通过探究情景的模拟重演、对自身探究经历的回顾反思达到认识上的升华。

五、教学准备
拼图游戏一副,世界地图,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故事引入
首先,教师结合教材讲述魏格纳在病床上看到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出示地图),突然产生了什么灵感,做出什么大胆的假设?
这个环节要让学生明白魏格纳只是凭他的直观感觉做出了一个推测: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原先是联在一起,后来才破裂、漂移开来。

这种推测只是一种假设,是不是真的这样?还不能肯定,必须要充分的证据来支撑。

从而引入下面寻找证据的环节。

2.寻找证据
最直接的证据是什么?就是两个板块的轮廓边缘互相吻合。

下面教师就带领学生用报纸来模拟魏格纳拼接板块的实践活动。

教师课前将报纸按世界地图的七大洲撕成六块(亚洲欧洲是一块),现在发给学生,让他们做拼图游戏。

学生会发现这几张报纸可以组合成一个大致的整体。

仅此还不能说明魏格纳的假设就是正确的,教师在这里还要更深入地分析,让学生知道验证假设必须有更多的证据。

教师提示:以报纸拼图游戏为例,要证明这几块报纸原先是相连的,除了轮廓吻合,我们还发现了什么证据?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列出其他的证据。

比如:报纸上的字是相连的、分开的字连起来后能表达完整的含义、两纸边缘的颜色也是相同的,甚至报纸上的污迹、折痕也相连,等
等。

以上证据合起来,我们就不能不说它们原先是一张报纸上的相连部分。

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师再来组织学生看看魏格纳是怎样寻找证据的。

让学生在书上划出魏格纳找证据的过程及结果:魏格纳去世界各地考察、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地质构造、地理、生物、古气候等方面获得了丰富的事实与证据,他甚至还实地测量了地球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扩张。

他以严密的推理,证实大陆确实经历了漂移的过程,他的“大陆漂移说”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播放教学课件,学生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3.完善理论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并利用这个理论在勘探矿物、预报自然灾害等方面取得了实效。

要让学生知道的是,限于科学技术的进展程度,魏格纳的学说当时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大陆漂移的方式和动力等问题。

后人相继创立的其他假设支持和完善了“大陆漂移说”,这也说明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而且,“大陆漂移说”在将来也可能被更新、更科学的理论所推翻或取代。

4.总结升华
现在我们再和学生一起来回顾建立“大陆漂移说”的大致过程,画出“流程图”:魏格纳经历了观察提问(观察司空见惯的世界地图时发现了问题)——猜想假设(这些大陆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寻找证据(地质构造、地理、生物、气候、实地测量等)——形成结论(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的猜想与假设最终获得了证实。

他的成功来自于什么?
体会和感悟:成功的猜想与假设离不开仔细的观察,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尊重证据,更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等等。

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
善于发现
漂移的大陆大胆假设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寻找证据
形成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