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干预要点及意义评析
慢性肾炎患者的护理要点及观察指标

慢性肾炎患者的护理要点及观察指标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长期以来临床上对慢性肾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其护理要点和观察指标的认识也逐渐加强。
本文将就慢性肾炎患者的护理要点和观察指标进行详细探讨,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患者的照护。
一、慢性肾炎患者的护理要点1. 药物管理:慢性肾炎患者必须长期服药以控制病情,护理人员应准确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并帮助患者遵循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报告医生。
2.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十分重要。
推荐患者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高磷食物的摄入,并鼓励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制定适合个体情况的饮食计划,并监测其饮食的执行情况。
3. 保持水平衡:慢性肾炎患者容易出现水潴留和水肿的问题,因此在护理中需要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避免过多的水分潴留。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心理支持:慢性肾炎患者长期患病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我康复信心。
二、慢性肾炎患者的观察指标1. 血压观察:慢性肾炎患者可伴有高血压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压状态,定期记录并向医生报告。
若患者血压升高,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以避免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
2. 尿液观察:护理人员需要收集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检测,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透明度以及是否有蛋白质、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异常成分。
这些观察结果能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肾脏功能状态。
3. 水潴留观察:慢性肾炎患者容易出现水潴留的情况,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浮肿情况,特别是面部、眼睑和下肢等部位的肿胀情况。
同时,要留意患者体重的变化,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4. 血液检测观察:定期进行血液检测能够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的监测。
护理干预模式在慢性肾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

·临床医学·137护理干预模式在慢性肾炎选择时间段2016年1月—2017年9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该时段内的60例慢性肾炎患者的个体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样本,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后,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0。
实验组患者年龄值为45~73(67.3±4.9)岁,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6∶14=53.33%∶46.67%);对照组患者年龄值为43~74(68.1±5.2)岁,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15=50.00%∶50.00%)。
所有患者个体资料在纳入实验前,均由我院医务人员进行资料统计,确认患者不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患者的个体状况良好,具有随访耐受性,患者的相关资料录入Excel表格统计分析后未见明显差异,可比性良好(P >0.05)。
知其需要控制脂肪的摄入,但得摄入充足的营养蛋白质和钾,并随着身体营养状态随时调整,防止出现低钾或高钾等情况。
为了减轻患者的肾脏负担,应当禁止选择蛋白质饮食,待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可转变为低盐饮食,鼓励患者多食用水果以及糖果,这样能保证充分的糖量摄入,以增强体质。
1.3 评价标准应用本院自制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和比较,分析两种护理方案的效果。
生活质量评分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138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康安医院(原传染病医院)急诊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本次研究中实验数据选择SPSS 2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收集校正。
本次研究统计操作由同组检验人员开展,计量资料(年龄、评分值)选择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满意度)选择X2值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界限,说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1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实验组相比更差,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病程长、进展缓慢。
对于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的角度,探讨其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患者的效果。
一、营养护理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等问题,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导致患者体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发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针对性地实施营养护理。
营养护理的内容包括:营养评估、计算能量与蛋白质需求量、饮食指导及监测等。
营养护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便更好地抵抗疾病的侵袭。
在营养护理中,具体应用一些较为营养丰富的饮食,例如常食固体质量较小且富含优质蛋白质、突出维生素C等的食品,饱和食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方案,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对于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以及再透析前的饮食控制等。
营养护理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保证了患者营养的供给,缓解了患者的身体疲惫和消耗。
二、心理护理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常会因长期治疗,以及身体的病痛、不适等因素,呈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问题,甚至可以导致患者心理抑郁。
由于患者长期跟踪治疗,护理人员可以在日常的患者管理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主要包括:加强对患者的情绪支持,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增强患者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护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患者减轻情绪负担,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与信心,以更好地面对疾病。
在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了解患者的信息,将疾病的知识与患者详细地讲解,以方便患者从根本上了解疾病。
心理护理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得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从而更有可能对抵抗疾病产生益处。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病,患者需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
护理干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护理干预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一、积极控制病情的进展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中,积极控制病情的进展非常重要。
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控制病情的发展。
同时,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也应加强患者的营养监测,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加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病情发展的可能。
二、合理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副作用。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认真了解患者所用的药物,掌握每种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防止药物过量、误用等情况出现。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进行监测和护理,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控制水电解质平衡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伴有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饮食、补液、补钾等措施,充分发挥护理干预的作用。
四、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长期治疗的疾病,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理不适等情况。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心理,建立信心和勇气,积极应对疾病。
综上所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注重科学合理地制定护理计划,加强护理干预的效果,控制病情进展、合理用药、控制水电解质平衡、强化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模式在慢性肾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护理干预模式在慢性肾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摘要】慢性肾炎是一种具有长期发展和复杂病情的肾脏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困扰和心理压力。
在慢性肾炎的护理中,护理干预模式被广泛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护理干预模式的分类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护理工作者进行慢性肾炎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并改善生活质量。
实践经验表明,护理干预模式在慢性肾炎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护理干预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在慢性肾炎的护理过程中,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慢性肾炎、护理干预模式、康复、生活质量、实践经验、重要性、应用价值、护理效果。
1. 引言1.1 慢性肾炎的特点慢性肾炎是指肾脏慢性进行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
患者通常表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尿液混浊,且可能伴有高血压、浮肿等症状。
慢性肾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糖尿病、高血压、感染等。
在慢性肾炎患者中,肾小球和肾小管受损,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炎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都会产生影响。
及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慢性肾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至关重要。
护理干预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值得临床重视和应用。
.1.2 护理干预模式的概念护理干预模式是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特定需求和疾病特点,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和干预方案,以达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护理干预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护理计划,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护理方法,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实施过程、评估标准、目标设定等。
通过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护士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慢性肾炎护理中,护理干预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慢性肾炎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多种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护理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有效治疗,改善血液生化指标,调节血压,改善和控制病情,减少合并症发生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效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内容主要有:建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重要性认识,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宣传、生活调整;重视营养支持,提倡适量有限的膳食,并且能够补充相应的营养支持;重视功能活动性促进,指导患者低强度、长期有氧运动。
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安排定期的接受护理检查,及时发现与病情有关的病理变化,对病情的演变也能更好的了解;增加对病情的认识,便于正确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提高药物的疗效;引导患者进行体检,检查肾脏的功能、病理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以及预防相关的合并症。
此外,以心理支持为基础,定期检查患者的心理情况,并且充分尊重患者,在心理上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帮助患者正确处理、控制患者的病情,缓解克服相关病情所带来的压力。
护理干预运用了一系列有效护理技术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提供了有效护理,运用有系统的护理评估护士能够及时有效的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操作。
根据临床情况的不同,对病人的体征进行检查,对病人的病重病情进行考察;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并且严格按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及时执行护理记录;协助医生科护士处理病情,及时反馈患者的护理状况。
慢性肾炎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

慢性肾炎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帮助慢性肾炎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疾病,以下是一些日常护理的要点:1. 饮食调理慢性肾炎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减少高蛋白、高盐和高糖的食物摄入。
建议采用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此外,患者需限制饮水量,以减少肾脏负担。
2. 控制血压慢性肾炎患者常伴随高血压,需要定期测量血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此外,患者需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控制血压。
3. 合理用药慢性肾炎患者在用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随意更换和停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利尿剂、降压药等。
同时,患者要定期进行药物的检查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4. 积极控制并发症慢性肾炎患者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贫血、水肿等并发症。
为了控制并发症的发展,患者需要按时复查肾功能,定期进行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
同时,定期监测尿蛋白、尿酸等指标,以早发现并控制并发症的发展。
5. 保持适当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慢性肾炎患者的身体康复和肾脏功能的改善非常重要。
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情,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6. 注意防护慢性肾炎患者的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
因此,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晒被褥,并避免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接触。
若出现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咳嗽等,应及时就医治疗。
7. 管理心理状态慢性肾炎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可能给患者带来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
患者需要与家人、朋友和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寻求支持和帮助。
同时,适当参加一些愉快的活动,培养健康的心态,有助于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
慢性肾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上护理要点。
除此之外,患者还需定期复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以期控制病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干预对慢性肾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展开讨论。
针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护理干预包括护理人员和医生共同协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通过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
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慢性肾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要严格控制膳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地进行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病情的恶化。
护理干预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疲乏、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也需要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从而积极地应对疾病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贫血、心脏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控制血压、维持良好的血糖水平等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在护理干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为慢性肾炎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护理干预在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干预要点及意义评析
发表时间:2017-01-10T14:42:31.0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9期作者:吉蓉蓉[导读] 探讨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干预要点及意义。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干预要点及意义。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慢性肾炎患者75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甲组行一般性护理;乙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慢性肾炎缓解率;护理后躯体功能、整体健康以及情感、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情况;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乙组患者慢性肾炎缓解率显著比甲组高,P<0.05;乙组护理后躯体功能、整体健康以及情感、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情况显著比甲组好,P<0.05;乙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比甲组低,P<0.05。
结论:慢性肾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肾炎;临床护理干预要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185-02 慢性肾炎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以蛋白尿、水肿等为主要表现,发病因素复杂,临床表现不一,治疗上难度较大。
若治疗不及时,病情可进一步进展,出现肾功能衰竭和肾衰竭[1]。
而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也非常关键,本研究就慢性肾炎的临床护理干预要点及意义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慢性肾炎患者75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所有患者以腰部疼痛、疲倦乏力为主要表现,经尿液检查等确诊,有典型水肿、蛋白尿等症状。
其中甲组慢性肾炎患者37例,男、女患者各有27例、10例,年龄23~56岁,年龄平均值(35.73±5.11)岁。
慢性肾炎病程1~6年,平均(2.17±1.02)年g。
乙组慢性肾炎患者共38例,男、女患者各有26例、12例,年龄21~56岁,年龄平均值(35.68±5.43)岁。
慢性肾炎病程1~6年,平均(2.21±1.16)年g。
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控制血压、抗凝、氨基酸等常规治疗,并给予低蛋白饮食。
甲组行一般性护理;乙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1)心理疏导。
因慢性肾炎病程长,病情反复,患者存在较大心理压力,需跟患者有效沟通,讲解成功治疗案例,使其树立治疗信心,保持良好心情。
(2)饮食护理。
严格控制饮食,以低蛋白饮食为主,并预防营养不良发生,如给予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食物,每天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d),并严格控制能量摄入,鼓励患者多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油腻刺激食物。
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尤其是高血压者需控制在3~5g/d以内。
水肿者为1-2g。
若出现营养不良需及时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
(3)用药护理。
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对服用降压药者需嘱咐其服药后静坐几分钟再缓慢站起,避免发生眩晕。
避免服用肾毒性药物,以免加重肾功能损伤。
(4)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并做好生活细节护理,如根据气温变化调节室内温度和增减衣物,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勤剪指甲和定期进行病房消毒,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2-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慢性肾炎缓解率;护理后躯体功能、整体健康以及情感、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情况;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
完全缓解:症状均消失,尿液蛋白和血细胞正常;部分缓解:症状改善,尿液蛋白和血细胞接近正常;未缓解: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
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4]。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x-±s表示)。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慢性肾炎缓解率比较
乙组患者慢性肾炎缓解率显著比甲组高,P<0.05。
见表1。
3.讨论
慢性肾炎为常见肾脏疾病,病程长且病情反复,在有效治疗的同时需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5]。
综合护理干预是一项新型护理措施,其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通过多种护理措施综合,实现对患者的全面、连续护理,使其在身心、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得到帮助[6]。
在慢性肾炎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可从强化饮食干预、降压药物用药护理、住院环境护理和心理疏导等,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改善其机体状况,缩短康复时间[7-8]。
本研究中,甲组行一般性护理;乙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乙组患者慢性肾炎缓解率显著比甲组高,P<0.05;乙组护理后躯体功能、整体健康以及情感、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情况显著比甲组好,P<0.05;乙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比甲组低,P<0.05,说明慢性肾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静.40例慢性肾炎病人的中医临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748-6749.
[2]刘雁军,于翠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与自我调护[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0):186-187.
[3]娄秀清,刘燕.产后会阴水肿20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
[4]赵桂华.浅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22):216-217.
[5]王欣.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肾炎患者自我效能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211-212.
[6]吉改红.慢性肾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2):74-74.
[7]谢涛.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护理[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12(1):64-65.
[8]张燕,徐珺.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和生活干预对慢性肾炎患者的健康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