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经典成语故事
马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马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马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古往今来,赞美马的诗词歌赋,神话寓言不胜其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马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马的成语故事1:天马行空: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
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
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
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
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
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
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
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马的成语故事2:驷马难追:五代时期,石敬瑭起兵反唐被契丹王野律德光册立为晋国儿皇帝。
石敬瑭死后由儿子石重光继位即出帝。
944年,契丹进犯晋国,出帝率军抵抗失败,皇太后李氏写降书请求皇帝阿翁放他们一条生路,表示自己说过的话驷马难追。
马的成语故事3:声色犬马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马的成语故事4:马不停蹄释义奔波忙碌,不得休息。
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
”示例~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远,方始勒住马。
(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马的成语故事5:马前泼水元杂剧《渔樵记》写汉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行歌诵书,妻羞之,求去。
后买臣拜太守,妇要求复婚,买臣泼水于马前,令妻收回,以示夫妻不能再合。
后因以“马前泼水”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10篇)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10篇)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有关马的成语故事1万马齐喑宋朝时期,朝廷命将士们讨伐前来侵犯的青唐羌族大将鬼章青宜结。
在抓获鬼章青宜结的时侯还缴获了很多西域的马匹,在这批马里有三匹马头似蛟龙胸像凤,脊背如猛虎纹理却像豹,个头高大身体健壮,嘶叫起来的时侯身边的马都寂静无声。
周围的人听到马的叫声都跑过来围观称赞,这样的马匹一生可能都难得碰到一回。
苏轼当时在京城任职,他正好看到了这些骏马,之后马的样子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浮现,苏轼请来画家李公麟先生,一边描述一边把这三匹马画下来。
李公麟先生画技高超,三匹马在他的笔下一气呵成地被勾勒出来,马的神形比例相当准确,甚至让人隐隐约约的听到了马的嘶鸣声,苏轼看了以后不禁拍案叫绝。
后来苏轼在绍圣四年的时侯被贬到惠州,在家里闲着没事他把以前的收藏品翻出来看,当他看到《三马图》的时侯想到了很多往事,不禁感叹万分,于是写下了《三马图赞》。
【万马齐暗的意思】:喑:哑。
所有的马都肃然无声。
也指人们沉默不语的沉闷局面。
比喻人们都不发表意见,沉默着一片死气沉沉。
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
现在也用来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2车辙马迹春秋时期,楚王有一次推心置腹地跟右君子革谈论起国事来,楚王说:“我当时跟晋、鲁、卫、齐四国侍奉周康王,除了我他们都得到了宝鼎,如果去周要鼎的话周天子会给我的吧。
”子革实事求是地回答说:“这是肯定的。
”楚王又说:“我伯祖父在许住过,郑国现在霸占着,如果我去要地郑国会还给我的吧。
”子革顺水推舟回答道:“郑国在楚王面前哪里敢吝惜土地呢?”楚王又道:“我把城墙修起来,各诸侯就会怕我了吧?”子革仍然附和楚王道:“楚国的强大有谁敢不怕啊。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成语“千里马”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齐国有一匹名叫“千里马”的宝马,它奔跑速度极快,无人能及。
有一天,齐国的国君听说了这匹千里马的传说,便派人去捕捉这匹宝马。
经过多次的围捕,终于有一位名叫赵良的少年成功地驯服了这匹宝马。
赵良骑着千里马,来到了齐国的国君面前,向国君展示了千里马的神奇之处。
国君大为赞赏,赐给赵良重赏,同时也将千里马赐给了赵良。
从此以后,千里马成为了赵良的坐骑,为他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另一个成语“马到成功”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唐朝有一位名叫王勃的文学家,他向往功名,希望能够马到成功。
有一天,王勃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若想马到成功,就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进取。
”王勃听后深受启发,从此以后,他勤奋学习,不断钻研文学,最终成为了一位文学巨匠,功成名就。
成语“一鸣惊人”中的故事也与马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他有一匹名叫“骥”的宝马,这匹宝马奔跑速度极快,驰骋千里。
有一天,齐国遭到了外敌的入侵,孟尝君骑着“骥”出战,一举击败了敌人,大获全胜,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骥”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战马,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是与马有关的,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马的崇拜和赞美,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马,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不仅在成语中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更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动物。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对马的热爱和崇拜,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马的成语故事在我们心中永远流传下去。
关于马的成语寓言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寓言故事就是作者把想要说明的道理,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让学生从虚构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那么有关于马的寓言故事你了解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马的成语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马的成语寓言故事篇一:老马识途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关于马的成语寓言故事篇二:马到在秦始皇于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xx年来荣成成山头拜日途中,听说花斑彩石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神石,能保佑江山稳固,便专程礼拜花斑彩石。
当时他率领万马千军,沿着修好的专用驰道,直奔花斑彩石所在处,恭敬而拜。
回朝后果然事事如意,天下太平,便龙颜大喜,让百官做诗庆贺。
当时便有术士徐福(就是后来出海求仙不归的徐福老先生)诗曰:“万马千军御驰道,始皇拜石得成功。
”可惜当时这首文采一般的贺诗没得到秦始皇的青睐和众人的喝彩。
但花斑彩石所在的附近沿海却因此称之为“马道”。
“马道”地名的出处一是秦始皇曾率万马千军到此拜石,二是秦始皇东巡所修驰道由此经过。
一直到了元朝,著名大作家关汉卿慧眼识宝,由“秦皇拜石”的典故创造出了“马到成功”这个成语。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古语有云:“有马的地方就有勇气”。
从前古代的战场到现代的地面,马一直是人类信仰的象征,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古诗、话语还是成语,都有涉及马的词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探讨这些成语背后的意义。
第一个成语故事:“乘虎归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33年,当时淮阴侯灵和他的兄弟们被大秦帝国的军队包围,因此他们偷了三匹被秦人放养的野兽,就是今天的老虎,用来脱离围攻。
淮阴侯灵他们四个人给每头野兽一人,站上野兽的背上,很快就可以脱离秦军的追捕,并且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这就是“乘虎归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再恶劣的环境下,只要用心去想,也可以想出突破口,这就是“乘虎归山”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第二个成语故事:“绝处逢生”,出自《宋史潘醒传》,描述的是在元朝末年南宋潘醒抗贼,最终成功的故事。
当时元朝末年,蒙古入侵南宋,潘醒凭借他的勇敢和智慧,最终成功抵抗了蒙古的侵略,让潘醒和他的同胞得到了绝处逢生的机会。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境并不理想,只要有着坚韧的意志,也有可能绝处逢生,实现成功。
最后第三个成语故事:“匹夫之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2年,项羽领兵抗击秦军,最终被秦军大败,最后落荒而逃,曹操送他一匹战马,项羽一马疾驰,跃过千仞峰,凭借自己的勇气,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境十分艰险,只要有着勇敢的心,也可以迎难而上,实现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马的三个成语故事,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启示,难以用文字表达,就像一只战马,向着前方疾驰一样,让我们都学会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绝处逢生,勇敢无畏,与艰辛抗衡。
马的成语

马的成语有关马的成语故事:1。
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伯乐相马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马的成语故事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典故一:马首是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
众诸侯国都不甘受欺。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共同反秦,让荀偃做联军总帅。
苟偃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
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
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
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
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种命令。
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
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他诸侯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
联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典故二:害群之马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
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滑稽在车后随从。
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都迷路,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那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
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推辞不说。
黄帝又继续追问。
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
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光的毛病。
有一位长者教道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
’如今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
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50字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50字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动物形象,与马有关的成语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吧。
成语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伯乐的人,他善于鉴别马的品质,能够发现千里马。
有一次,伯乐看中了一匹马,他认为这匹马是千里马,但是却没有人相信他的话。
后来,这匹马果然成了一匹千里马,名垂青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里马虽然常有,但是能够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也就是说,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并不常见。
成语二,马到成功。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做赵奢的人,他非常喜欢养马。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匹名叫“骥”的马,这匹马非常出色,赵奢对它非常宠爱。
后来,赵奢因为这匹马而成了大功,所以人们就用“马到成功”来形容一个人一到便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机遇,就能让一个人获得成功。
成语三,马革裹尸。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做陈胜的人,他是一位抗秦义军的领袖。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所杀,但是他的战友们却用马的皮来裹住他的尸体,将他的尸体带回了家乡。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为国捐躯,为民捐生的英雄壮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正义和民族利益,甚至可以舍身忘死。
成语四,马失前蹄。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做李广的人,他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将军。
有一次,他率领军队出征,却因为马失前蹄而无法前进。
后来,他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替代马的前蹄,继续前进,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就必须要有牺牲精神。
成语五,马不停蹄。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王翦的将军,他率领军队出征,一路上马不停蹄,最终取得了大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就必须要有不怕困难,不怕疲劳的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每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马的经典成语故事
1、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
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
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
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
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
也会有理解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
认路的本领,能够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 齐桓公同
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
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
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
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
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
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
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
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
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
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
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
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
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
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
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
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
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
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
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
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3、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
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
代的人。
因为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
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
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
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
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
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
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
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
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
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
我吧。
”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
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
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
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
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
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
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
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
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
骋沙场立下很多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4、塞翁失马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
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
他
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
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
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
邻居们又来劝慰他。
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
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
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
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
住了一条命。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有时反而能够变成好事。
4、马革裹尸
马革,指马皮,指在战场上死去以后,没有棺木盛殓,用马皮把
尸体包裹起来。
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英勇作战,拼死疆场。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
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
东北人),字文渊。
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很多人前来欢迎
慰劳。
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
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
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
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
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
我现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