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
马到成功的成语故事

马到成功的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
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担心他并劝阻他。
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马到成功
成语拼音:mǎ dào chéng gōng
成语解释: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
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典故出处:元张国宾《薛仁贵》楔子:“凭着您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
成语例句:只要不轻敌,相信你们一定会马到成功。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1. 卧薪尝胆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叫勾践的国王,他的国家被邻国吴国所侵略,最终被占领。
勾践为了复国,决定采取一套秘密计划。
他听说吴国国王喜欢马,于是他派人送给吴国一批真正优秀的马作为礼物。
吴国国王接收了这些马,并被打动了。
然而,勾践并没有松懈,他卧薪尝胆,锻炼自己的军队,并研究战略。
最终,当勾践的军队重新有了实力后,他趁吴国内乱之际,成功奇袭并夺回了自己的国家。
这个成语“卧薪尝胆”源自于勾践的故事,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刻苦努力来准备复仇或重振家国的决心和毅力。
2. 马马虎虎相传,古代有一位大臣,他在处理政务时非常马虎。
他经常马上答应别人的请求,却往往不履行承诺,或者出现错误。
有一次,这位大臣答应了一个人的请求,但却忘记了具体内容。
当这个人催促时,大臣回答说:“马跑得快,如果有事发生,我会马上处理。
”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他依然没有处理这个事情。
最终,他被指责为马马虎虎的人。
这个成语“马马虎虎”形容一个人办事不仔细、马虎大意的态度。
3. 噤若寒蝉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寒蝉,它的叫声非常响亮,能引起一片宁静。
人们常说“噤若寒蝉”,形容一个人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
相传,有一位叫魏歧的官员被人诬告,他被关押在崔州监狱。
法官想给他一个机会辩解,于是对他说:“如果你能在三天之内让寒蝉不再鸣叫,我会释放你。
”魏歧很清楚寒蝉是不会停止鸣叫的,因此他选择了保持沉默,三天过后,他被释放了。
从那时起,“噤若寒蝉”就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不发一言。
4. 一马当先“一马当先”这个成语来自于战争时期的故事。
相传战争时,士兵们在战场上被敌人追赶,危机四伏。
这时,一匹英勇的战马突然出现在士兵们中间,带领他们向前冲锋。
这匹马跑的特别快,一马当先,引领着士兵们勇往直前,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一马当先”形容一个人在团队中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领导能力。
5. 骑虎难下相传有一个叫赵孟的年轻人,他犯了错误,被判罚骑虎。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成语“千里马”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齐国有一匹名叫“千里马”的宝马,它奔跑速度极快,无人能及。
有一天,齐国的国君听说了这匹千里马的传说,便派人去捕捉这匹宝马。
经过多次的围捕,终于有一位名叫赵良的少年成功地驯服了这匹宝马。
赵良骑着千里马,来到了齐国的国君面前,向国君展示了千里马的神奇之处。
国君大为赞赏,赐给赵良重赏,同时也将千里马赐给了赵良。
从此以后,千里马成为了赵良的坐骑,为他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另一个成语“马到成功”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唐朝有一位名叫王勃的文学家,他向往功名,希望能够马到成功。
有一天,王勃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若想马到成功,就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进取。
”王勃听后深受启发,从此以后,他勤奋学习,不断钻研文学,最终成为了一位文学巨匠,功成名就。
成语“一鸣惊人”中的故事也与马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他有一匹名叫“骥”的宝马,这匹宝马奔跑速度极快,驰骋千里。
有一天,齐国遭到了外敌的入侵,孟尝君骑着“骥”出战,一举击败了敌人,大获全胜,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骥”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战马,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是与马有关的,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马的崇拜和赞美,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马,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不仅在成语中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更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动物。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对马的热爱和崇拜,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马的成语故事在我们心中永远流传下去。
马的成语故事三篇

马的成语故事三篇马的成语故事一:伯乐原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
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
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
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
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黄色的雌马。
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
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
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马的成语故事二: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
中国古代称为「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
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
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
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
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处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
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马的成语故事三: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
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古语有云:“有马的地方就有勇气”。
从前古代的战场到现代的地面,马一直是人类信仰的象征,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古诗、话语还是成语,都有涉及马的词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探讨这些成语背后的意义。
第一个成语故事:“乘虎归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33年,当时淮阴侯灵和他的兄弟们被大秦帝国的军队包围,因此他们偷了三匹被秦人放养的野兽,就是今天的老虎,用来脱离围攻。
淮阴侯灵他们四个人给每头野兽一人,站上野兽的背上,很快就可以脱离秦军的追捕,并且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这就是“乘虎归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再恶劣的环境下,只要用心去想,也可以想出突破口,这就是“乘虎归山”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第二个成语故事:“绝处逢生”,出自《宋史潘醒传》,描述的是在元朝末年南宋潘醒抗贼,最终成功的故事。
当时元朝末年,蒙古入侵南宋,潘醒凭借他的勇敢和智慧,最终成功抵抗了蒙古的侵略,让潘醒和他的同胞得到了绝处逢生的机会。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境并不理想,只要有着坚韧的意志,也有可能绝处逢生,实现成功。
最后第三个成语故事:“匹夫之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2年,项羽领兵抗击秦军,最终被秦军大败,最后落荒而逃,曹操送他一匹战马,项羽一马疾驰,跃过千仞峰,凭借自己的勇气,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境十分艰险,只要有着勇敢的心,也可以迎难而上,实现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马的三个成语故事,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启示,难以用文字表达,就像一只战马,向着前方疾驰一样,让我们都学会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绝处逢生,勇敢无畏,与艰辛抗衡。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5则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5则范文一:马到功成,虎头蛇尾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解决南征北战中遇到的粮草问题,曾经派人去河南地区的新野地区购买粮食。
当时,新野地区被暴徒骚扰,严重影响了购买粮食的进度,诸葛亮决定亲自前往解决问题。
在途中,他收到当地居民的投诉,称他们的家畜被盗。
诸葛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派人去调查,并且亲自前往现场指挥。
修建了马路,增加了巡逻,加大了乡间宣传力度。
经过他的精心组织和努力,当地的治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同时,他也完成了从新野地区购买大量粮食的任务,功绩卓著。
然而,就在马到功成的时刻,一条遗漏的蛇咬了诸葛亮的马,导致马惊跑失去控制,随后发生了意外,结果交通瘫痪,严重影响了南征北战的进程。
这就是“马到功成,虎头蛇尾”的成语寓意。
重点分析:1.故事情节自然流畅,有条理性,情节紧凑。
2.故事中主人公的行动充满了正义感和责任感,具有感染力,表现出了古人的道德观念。
3.情节转折自然,深化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充分体现了这个成语的寓意,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用词分析:1.在用词上,文笔流畅,朴实无华,符合中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用词简练,不过分注重修辞,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范文二: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大约在2200多年前,荀子提出了“马上成功”的可贵精神。
这种精神是关于战场上爬过竹帘的勇气的,马成为了一种象征。
在今天,我们常常使用一马当先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在前进的时候蓄势待发的充满勇气的样子。
一马当先的成语中包含了奋勇前进、豁然贯穿等寓意。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战争时期,一个勇敢的士兵驾马通过竹帘冲向敌人的阵营,成为了全军的楷模。
在那个时代,象征着变化、无畏和勇气的马,成为了整个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和交通方式。
马,是一个爱自由的动物,喜欢奔跑和随意转动,这种天性也成为了“一马当先”成语背后的象征。
骑马者不仅要知道如何掌控这个四蹄飞奔的追风,还必须要有信心、勇气和毅力来面对各种挑战。
马到成功的成语故事

马到成功的成语故事大家都熟悉这样的成语“马到成功”,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源。
《马到成功的成语故事》就是介绍这句成语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当时中国刚刚统一,刘邦被封为齐国国王,而他在这之前是一个年轻的诸侯。
他拥有一只叫“马文”的赛马,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很快的速度,因此他把它用于战斗,使他的军队能够快速抵达战场,从而获得了很多胜利,这样就建立了他的统治力量。
他一次率军去攻打一个强大的部落,但敌军远远超过了他的军队,使他在势力对抗中受到很大压力。
就在这时,他到了一个偏僻的草原,发现了一匹极速的马,被称为“马文”。
他便把它收入马车里,当他率军回到攻击部落的前线时,用马文超越了敌军,并在短时间内成功攻克了部落。
从那时起,“马到成功”便成为一种哲学,提醒人们即使在绝望的局势下,仍然可以以无尽的勇气和智慧来实现梦想。
到今天,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通过勤奋、努力、勇气和智慧而获得的成功。
表达这句成语的深奥哲理的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把握及时。
虽然目前看来可能失败,但如果我们能够做好准备,抓住机会,不放弃,就可能实现最终的胜利。
《马到成功的成语故事》不仅激发我们勇往直前,不怕失败的精神,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准备好了,才能抓住机会,无论历史多么悠久,关于“马到成功”的精神仍然可以令我们受益。
比起历史,这个故事更是一个人生的智慧。
只要我们为自己努力,总能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这也就是“马到成功”这句成语存在的意义。
走上你想走的道路,不断努力,你就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最终的目标。
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刘邦一样,在混沌与绝望中,抓住机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之,《马到成功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气和智慧,才能走出迷茫,成功地走上成功的路。
无论现在多么艰难困苦,我们都要保持信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地不断进取,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马到成功”的精神。
马字成语故事

马字成语故事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自古以来就在成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成语中都出现了“马”字,这些成语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人生和处世哲理的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关于“马”字成语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讲述一个寓意深远的成语故事——“马到成功”。
相传,古代有一位年轻的士子,他一直梦想考中状元,成为一方官员。
他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终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当他得知自己中了状元后,他激动地说,“我终于马到成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接着,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马”字成语的励志故事——“马上功成”。
相传,古代有一位年轻的画家,他一直梦想成为一代宗师。
他孜孜不倦地钻研绘画技艺,终于在一次大展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一致好评。
当他得知自己成为了一代宗师后,他激动地说,“我终于马上功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再来,我们讲述一个关于“马”字成语的智慧故事——“马耳东风”。
相传,古代有一位聪明的农民,他在田间劳作时听到了一阵风声,便立刻收起了农具,回家避雨。
不久,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田间的庄稼都被淋得萎靡不振。
而其他农民却因为没有听到风声而被雨淋得全身湿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的人不仅要有眼睛看得远,还要有“马耳东风”,能够洞察风声,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我们讲述一个关于“马”字成语的团结故事——“马革裹尸”。
相传,古代有一支部队,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战场上,他们用马革裹尸,把阵亡的战友们的尸体运回故乡,为他们送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
通过这些关于“马”字成语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成语的深刻内涵,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让我们牢记这些故事,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相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能够“马到成功”,“马上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有不少的同学都会时常需要用到一些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那么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老马识途
春秋时,齐桓公率兵汇同燕国和无终国军队征伐孤竹国,并在孤竹国附近击败了逃往孤竹国的山戎大王和孤竹国大将黄花。
到了晚上,齐桓公扎营休息,半夜里黄花前来投诚,还拿着山戎大王的首级,并说孤竹国君答里呵已逃往沙漠,孤竹国的都城是一个空城。
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了孤竹国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
齐桓公让燕庄公留驻在这里,自己带兵让黄花带路到沙漠中去追答里呵。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地人叫它"迷谷",只见平沙一片,跟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大家都辨不清方向,齐桓公赶紧派人找黄花,可黄花早就没影了,齐桓公这才反应过来,是中了黄花的诡计。
这时,齐国的大臣管仲说?我听说北方有个'旱海',是个很险恶的地方,恐怕就是这儿,我们不能再走了。
"挨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仍然不知怎么走出去,人困马乏,随时都有饿死渴死的危险。
这时,管仲猛然想起,狗和鸽子不管离家多远,也不会迷路,便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认得路,不如挑几匹当地的老马,让他们在前头走,也许能走出去。
"
于是齐桓公便让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面领路。
这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还真领着大队人马走出了迷谷。
齐桓公马上回兵孤竹国,杀掉了答里呵和黄花,灭了孤竹国。
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
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
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
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
有一
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
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
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
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
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
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
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
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
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
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
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
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
’”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
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关于马的励志成语故事: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
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