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八下10桃花源记含解析202102261169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测试(附答案)

(一)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4)便要.还家(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酒食..,鸡犬相闻..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桃花源记》(附答案)

1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八下10桃花源记(含解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品味作品的语言,抓住富有表现力并彰显内在情韵的语言,仔细揣摩,深入体味,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方面溪水虽长,但渔人一路行来,景致奇绝,所以并不嫌其长,一路上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便到了山前;另一方面通过溪水,既写出曲径通幽之感,又通过溪水之美之长,为桃源的最终出现做铺垫。
“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既陶醉又震撼。
“芳草鲜美”中“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望之身心俱醉。
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
作者也正是通过层层渲染铺垫,有意识地一步步“成就”桃花源的意蕴。
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看似简单,意蕴却十分丰厚。
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
后半句“皆叹惋”只三字,但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
愈读而感慨愈多,意味愈深。
故事复述渔人捕鱼发现了桃花源,进入后看到一派美丽祥和景象。
渔人做客其中,受到桃花源人的热情款待。
出来后再寻桃花源,已不见踪迹。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2.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 今义: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原意为:记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F原意为:前面,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形容词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4.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F______________②中.无杂树F ______________②屋舍.俨然F ______________③同舍.生皆被绮绣F(《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④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⑤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______________(3)闻:①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②闻.之,欣然规往F ______________③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______________④卒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4)作:①其中往来种作.F ______________②设酒杀鸡作.食F ______________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④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⑤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⑥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5)出:①不复出.焉F ______________②皆出.酒食F ______________③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⑤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⑦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6)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②遂.迷F ______________②寻.病终 ______________5. 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__(2)夹岸数.百步数F:______________(3)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英:______________缤纷:______________(4)复.前行,欲穷.其林复F:______________穷:______________(5)林尽水源.源:______________2018(6)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___(7)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8)复.行数十步复F:_____________(9)豁然..开朗豁然:____________(10)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F:_____________属:_____________2019(12)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__(13)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14)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__(15)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_(16)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F:_____________(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______________2017(19)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__间:_____________隔: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F:_____________2013延:_____________(22)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23)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_______足:_____________道F:____________(24)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25)及.郡下及:______________(26)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27)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28)未果..,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 (2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_津:_____________6. 文言虚词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______________(1)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①忘路之.远近 ______________②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2)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④具答之. ______________⑤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①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3)其②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__(4)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5)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①乃.大惊 ______________(6)乃②乃.不知有汉20182014 ______________(7)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8)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9)问今是何.世 ______________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10)也②高尚士也. ______________(11)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性默写、阅读理解选择题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义:今义:黄颜色的头发(4)率妻子..妻子:古义: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女子是男子的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句中意为:(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①处处志.之原意为:标志,句中意为:②未果.原意为:果实;结果,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缤纷:(3)欲穷其林穷:(4)林尽水源尽:(5)仿佛若有光仿佛:(6)初极狭,才通人才:通:(7)豁然开朗开朗:(8)屋舍俨然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10)阡陌交通阡陌:(11)悉如外人悉:(12)并怡然自乐怡然:(13)咸来问讯咸:(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7)停数日,辞去辞:(18)诣太守诣:(19)欣然规往规:(20)后遂无问津者问津:5.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2)异①渔人甚异.之②得无异.乎③奇山异.水(3)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4)具①具.答之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③百废具.兴④各具.情态(5)志①寻向所志.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志.怪者也④志.虑忠纯二、文言虚词1.乃①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三、句子翻译1.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2便舍船,从口入。
2021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测试八下桃花源记

八年级(下)·古诗文桃花源记1.常识概要(1)本文作者是(朝代)诗人,又名,字元亮。
本文选自《》。
(2)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在写法上大多以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陶渊明的。
2.重点实词(1)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 )(3)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悉.如外人( )(6)具.答之(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8)无论..魏晋(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0)便扶向..路( )( )(11)处处志.之( )(12)诣.太守( )(13)欣然规.往( )(14)未果.,寻.病终( )( )(15)后遂无问津..者( )(16)便要.还家( )3.一词多义(1)舍(2)志(3)寻(4)为(5)之(6)其(7)遂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1.(2019湘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2.阡陌交通, 。
3.土地平旷, , 。
4.问今是何世, , 。
5.黄发垂髫, 。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2.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时间:20分钟满分:38分)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中考真题及答案

21桃花源记陶渊明一、填空1、《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时期人,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芳草鲜美(..( )...)(2)屋舍俨然(3)阡陌..()..()(4)阡陌交通(5悉.如外人()(6)便要.还家()(7无论..魏晋()(8)此中人语.云()(9)便扶.向路( ) (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11)闻之,欣然规.往。
( ) (12)寻.病终( )三、选择3.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便舍船太丘舍去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8.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桃花源记》(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经典练习课文整体把握1.《桃花源记》一时间为顺序,一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叙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吧、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全过程。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的用意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答案】1《桃花源记》一时间为顺序,一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叙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吧、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全过程。
2.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3.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基础知识积累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题干中所示语句的内容。
此句中“落英”是写落花,所以答案是A。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
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
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
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根据具体情节分析其表达作用,比较判断正误。
“忘”3.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C4.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中:晋太元中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皆:皆叹惋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寻病终【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字词含义,比较判断。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含解析)

《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②。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
②。
③。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二、词语解释题1.武陵人捕鱼为.业。
2.便舍.船,从口入。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见渔人,乃.大惊。
5.寻.向所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未果,寻.病终。
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三、翻译句子题(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四、内容理解题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2.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回答,试说说渔人是怎么回答的?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1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1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品味作品的语言,抓住富有表现力并彰显内在情韵的语言,仔细揣摩,深入体味,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方面溪水虽长,但渔人一路行来,景致奇绝,所以并不嫌其长,一路上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便到了山前;另一方面通过溪水,既写出曲径通幽之感,又通过溪水之美之长,为桃源的最终出现做铺垫。
“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既陶醉又震撼。
“芳草鲜美”中“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望之身心俱醉。
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
作者也正是通过层层渲染铺垫,有意识地一步步“成就”桃花源的意蕴。
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看似简单,意蕴却十分丰厚。
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
后半句“皆叹惋”只三字,但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
愈读而感慨愈多,意味愈深。
渔人捕鱼发现了桃花源,进入后看到一派美丽祥和景象。
渔人做客其中,受到桃花源人的热情款待。
出来后再寻桃花源,已不见踪迹。
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2.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 今义: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故 事 复 述(4)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原意为:记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F原意为:前面,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形容词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4.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F______________②中.无杂树F ______________(2)舍:①便舍.船F______________②屋舍.俨然F ______________③同舍.生皆被绮绣F(《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④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______________⑤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______________(3)闻:①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②闻.之,欣然规往F______________③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______________④卒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4)作:①其中往来种作.F______________②设酒杀鸡作.食F______________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某某楼记》) ______________④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⑤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⑥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5)出:①不复出.焉F ______________②皆出.酒食F ______________③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______________⑤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⑦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6)遂:①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②遂.迷F______________(7)寻:①寻.向所志F______________②寻.病终______________5. 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__(2)夹岸数.百步数F:______________落英:______________(3)落英缤纷....英:______________缤纷:______________(4)复.前行,欲穷.其林复F:______________穷:______________(5)林尽水源.源:______________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___(6)仿佛..(7)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8)复.行数十步复F:_____________开朗豁然:____________(9)豁然..俨然:____________(10)屋舍俨然..(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F:_____________ 属:_____________交通阡陌:____________(12)阡陌..(13)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14)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__(15)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_(16)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F:_____________(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______________间隔:____________(19)遂与外人间隔..间:_____________隔: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F:_____________ 延:_____________(22)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23)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_______ ..足:_____________道F:____________路扶:______________ (24)便扶向..向:_____________(25)及.郡下及:______________(26)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27)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 (28)未果..(2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_ 津:_____________6. 文言虚词①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___(1)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①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2)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④具答之.______________⑤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①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3)其②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___(4)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5)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①乃.大惊______________(6)乃②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7)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8)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9)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①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10)也②高尚士也.______________(11)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019某某B卷)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7某某)5.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18某某省卷,2017某某)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017某某)9.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017某某)11.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三、文意理解1.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武陵郡的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整个故事可分为“发现桃林”“入桃源”“在桃源”“出桃源”“寻桃源”五个部分。
B.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忽”字使节奏变快,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好奇。
C. 渔人因迷路误入桃源,离开时“处处志之”,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D. 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色是全篇的“某某”,蕴含作者创文的“真意”。
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但读来却诗意盎然,清丽醇厚。
2.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描写渔人所见村落、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生活某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中的生活风貌,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中,“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
“鲜”字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望之身心俱醉。
C. 第3段写桃花源中人自述来此地的原因、经过,表现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折射出作者对秦汉以来尤其是东晋黑暗现实的不满。
D. 本文叙述从容,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生动简洁,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一、(2020原创)文言文阅读。
(10分)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B. 欲穷.其林穷.冬烈风C. 悉.如外人悉.以咨之D. 处处志.之必先苦其心志.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渔人甚异之.小大之.狱B. 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C. 得其.船其.真不知马也D. 及.郡下及.下船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第1段中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绚丽景色,“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仙境一般,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做铺垫,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
B. 第3段中桃花源众人听到渔人所讲的外面的世界后“皆叹惋”,是因为桃花源的生活枯燥乏味,不如外面的世界精彩有趣,他们向往外面的生活。
C. 本文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情形,详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情节环环相扣,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