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2
合集下载
专题0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历案+课件+教学设计+测试+背

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部侵略与反抗史中最悲壮激烈、荡气回肠的部分,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 填写自学案单的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基本把握,巩固了以前的学科知识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史料实证,
课堂活动一:
1阅读史料,认识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态度认识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
课堂活动三:
阅读材料,说出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罪行
课堂活动四
依据以下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以百团大战为例说出其作用
课堂活动六: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组内合作,完成本单元思维导图,达到整体把握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的目的。
3.通过习题训练,落实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学会从核心素养角度分析试题和完成试题。又因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中考的重难点,所以重点关这两个素养。
4.通过日本支援武汉疫情这一热点时间,增强学生世界公民意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信念。
(2)柳条湖事件。不抵抗。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享能力,在探究中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有
五、小组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补充,指出优缺点,然后展示教师本人自己的思维导图给予改进措施
小组派代表展示,其它学生倾听
教师强调中国经历14年抗战,而1931和1937年是两个重要时间,1945年抗战胜利。思维导图绘制要系统化。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部侵略与反抗史中最悲壮激烈、荡气回肠的部分,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 填写自学案单的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基本把握,巩固了以前的学科知识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史料实证,
课堂活动一:
1阅读史料,认识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态度认识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
课堂活动三:
阅读材料,说出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罪行
课堂活动四
依据以下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以百团大战为例说出其作用
课堂活动六: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组内合作,完成本单元思维导图,达到整体把握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的目的。
3.通过习题训练,落实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学会从核心素养角度分析试题和完成试题。又因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中考的重难点,所以重点关这两个素养。
4.通过日本支援武汉疫情这一热点时间,增强学生世界公民意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信念。
(2)柳条湖事件。不抵抗。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享能力,在探究中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有
五、小组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补充,指出优缺点,然后展示教师本人自己的思维导图给予改进措施
小组派代表展示,其它学生倾听
教师强调中国经历14年抗战,而1931和1937年是两个重要时间,1945年抗战胜利。思维导图绘制要系统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PPT优秀课件

出发时间:1926年
主战场:湖南、湖北
英雄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背景:1927年, 蒋介石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性质 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利益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 地点:江西省城
时间:1927年8月1日(后来定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上面这首诗歌颂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开发新疆的功绩。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大战
爆发时间: 1894年(甲午年)
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马关条约》
签订时间: 1895年 内容:割让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 白银二亿两 允许 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增辟 通商口岸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会议名称:党的“一大”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 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了。
第11课 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的建立
领导人: 校长 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
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
对象: 吴佩孚 、孙传芳 、 张作霖 三个军阀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列强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1860年
➢火烧圆明园
侵略者: 英法联军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总面积: 150多万平方公里 《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
《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
《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
人物
代 表
胡适
2023年安徽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相关作品
《松花江上》 :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愤懑
续表
局部抗战与东北抗联
(1)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 抗日义勇军 ,抵抗日军的侵略(2)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派 杨靖宇 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 抗日游击战争(3)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联 ),与日军战斗(4)国民党爱国将领: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蒋光鼐、蔡廷锴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
影响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 相持阶段 (2022年印次修改:战略相持阶段)
续表
第三次长沙会战
概况
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意义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意义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台儿庄战役
背景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 津浦路 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 徐州
.
概况
1938年3月,日军进攻台儿庄, 李宗仁 指挥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在中国军队的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共歼敌1万余人
历史时序
阶段特征
中国(1)政治: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十四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2)党的思想: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松花江上》 :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愤懑
续表
局部抗战与东北抗联
(1)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 抗日义勇军 ,抵抗日军的侵略(2)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派 杨靖宇 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 抗日游击战争(3)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联 ),与日军战斗(4)国民党爱国将领: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蒋光鼐、蔡廷锴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
影响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 相持阶段 (2022年印次修改:战略相持阶段)
续表
第三次长沙会战
概况
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意义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意义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台儿庄战役
背景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 津浦路 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 徐州
.
概况
1938年3月,日军进攻台儿庄, 李宗仁 指挥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在中国军队的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共歼敌1万余人
历史时序
阶段特征
中国(1)政治: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十四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2)党的思想: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复习课件32张

12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特征
发展阶段:短暂且曲折 发展程度: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 和沿江沿海地区 发展水平:受中国社会性质制约, 整体水平落后
2021/5/22
13
2021/5/22
14
早期的火车头
2021/5/22
据《申报》记载, 1876年的一天,中国 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 奇怪的事:一种新奇 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 上,田地里的老妇人 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 巴;青年人惊喜地两 眼发亮;小孩子则吓 得倚在大人身上。
3
一、状元办的大生纱厂
4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曲折发展:萌芽出现
原因: 洋务运动的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提出“实 业救国的口号”
2021/5/22
5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第一阶段:从1895—1913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 工业的初步发展,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 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2021/5/22
27
社会习俗的变化
•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措施: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 令男子剪掉辫子,妇女停止缠足,用新式的服饰 代替过去的长袍。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 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 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
• 总体情况:当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 化是全方位的。轮船只是在沿海的口岸城市才出 现;铁路的路线也很稀少。电影和报纸,只有在 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上流社 会的人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 势力也是很难再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间有较大发展,但一战后被吞并。
2021/5/2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课件ppt

11、关于俄国侵占我国领土:
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瑷珲条约》 割占库页岛的条约: 《北京条约》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2、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两个强盗指 的是谁?夏宫指的是哪? 英国、法国 圆明园
26、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 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 者的自救运动。(性质)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 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 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 开辟了道路。(积极意义)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是谁说的?当时国家的时局是怎样的? 这首诗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林则徐。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
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的崇高精神。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40年6月
发动国—— 英国
中国皇帝—— 道光帝
主战大臣—— 林则徐
结果——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 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 平等条约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7、“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 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 的白银了。”这是谁给谁说的?它反映 了当时怎样的事实?
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瑷珲条约》 割占库页岛的条约: 《北京条约》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2、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两个强盗指 的是谁?夏宫指的是哪? 英国、法国 圆明园
26、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 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 者的自救运动。(性质)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 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 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 开辟了道路。(积极意义)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是谁说的?当时国家的时局是怎样的? 这首诗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林则徐。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
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的崇高精神。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40年6月
发动国—— 英国
中国皇帝—— 道光帝
主战大臣—— 林则徐
结果——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 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 平等条约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7、“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 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 的白银了。”这是谁给谁说的?它反映 了当时怎样的事实?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课件ppt(共5份) 人教版

·人教版
考点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大侵略权益。 2.列强犯下的罪行 英法 联军火烧圆明园。 (1)1860年,________ (2)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 150 多万平 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________ 方千米。 3.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特别提示] 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
• 人教版历史复习课件 • 八年级上册
学.科.网zxxk.组卷网
第1课时
第2课时
侵略与反抗
近代化的探索
第3课时
第4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5课时
文化
学.科.网zxxk.
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教育与思想
第1课时 侵略与反抗
学.科.网
·人教版
知识整合
考点梳理
·人教版
4.“百日维新”的内容
类别 政治 经济 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 思想文化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人教版
5.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6.结果: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依靠一个没 有实权的皇帝,最终变法失败。 7.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 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特别提示] 戊戌变法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1 虎门销烟(1839年6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课件 (2)

2019
【典型例题】 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张学良问,联蒋抗日行吗? 周恩来立刻答道,可以,只要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只 要他能够同意合作共同抗日,我们就能跟他联合。这历 史场景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 A、南昌起义B、遵义会议C、西安事变D、万隆会议
2019
解析:依据题干的“周恩来、张学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通蒋抗 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的调 停下,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故题干历史场景出现在西安事变中,故C符合题意;A和张 学良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和张学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万隆会议是在1955召开,与张学良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南 京 大 屠 杀
2019
1937年12月中旬,日军攻陷南京,在六周时间内日军在 南京 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 概况
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认识
(1)南京大屠杀是 日本法西斯 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充分证明了法西斯 的残暴性和野蛮性,是反人类的种族灭绝行为,严重践踏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2)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提高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3)日本只有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才能真正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关系 (4)以史为鉴,开创未来。2014年,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 日
2019 目的 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
考点知识回顾
主题
具体内容
(续表)
1937年8月13日,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 背景
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
淞沪
【典型例题】 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张学良问,联蒋抗日行吗? 周恩来立刻答道,可以,只要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只 要他能够同意合作共同抗日,我们就能跟他联合。这历 史场景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 A、南昌起义B、遵义会议C、西安事变D、万隆会议
2019
解析:依据题干的“周恩来、张学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通蒋抗 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的调 停下,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故题干历史场景出现在西安事变中,故C符合题意;A和张 学良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和张学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万隆会议是在1955召开,与张学良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南 京 大 屠 杀
2019
1937年12月中旬,日军攻陷南京,在六周时间内日军在 南京 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 概况
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认识
(1)南京大屠杀是 日本法西斯 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充分证明了法西斯 的残暴性和野蛮性,是反人类的种族灭绝行为,严重践踏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2)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提高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3)日本只有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才能真正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关系 (4)以史为鉴,开创未来。2014年,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 日
2019 目的 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
考点知识回顾
主题
具体内容
(续表)
1937年8月13日,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 背景
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
淞沪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件)-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考真题演练
(2019·深圳中考)1936年,一批爱国将领提出了八项主张(见下表)。由此判
D 断,当时中国发生了(
)
序号 ① ② …… ⑧
知识梳理 考点一:九一八事变。 1. 历史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
定国策,日本蓄谋已久
2. 客观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 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缓和国内矛盾,摆 脱危机,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3. 国 内 局 势 : 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 给予日本可乘之机。
4. 国际形势:英美等国忙于本国经济危机推 行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 日本由此发动全面侵华
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
初步形成。
的开始。
知识梳理
【知识点五】第二次国共合作
课标要求: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 识国共 第二次 合作的 实现和 全民族 抗战的 意义。
红军改编
第 二 合作方式
西北工农红军
八路军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
新四军
党外军事合作
1937 1937 1937 1937. 1938.19381. 938.1940 1941 1943.1944 1945.
.7.7 .8 .9 12.13 3 6 10
12
8
卢沟 淞 平 南 台 武
百第
豫
桥 沪型 京 儿 汉
团三
湘
事变 会 关 失 庄 会
大次
桂
战大 陷 战 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
定军山
渔光曲
《歌女红牡丹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1872年诞生的 《申报》,在当时影响 较大。该报内容丰富, 刊载有新闻、评论,还 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 等等。从报纸中,人们 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 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英国人伶俐曾这样说:“中国人是 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 的猪尾巴、奇装异服以及女人毁形 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 漫族工业的发展 •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黄金时 代的原 因
内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 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 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外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 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 的掠夺。 发展阶段艰难曲折 发展程度极不平衡 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要求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 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 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 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 1、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
轿 子
独 轮 车
1881年,中国人修筑的第 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早 期 火 车
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 期 电 报 机
19世纪 70年代
1880年贝尔电话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早 期 的 照 相 机
小故事:
• 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 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 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 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 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 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 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 料。
根本 原因
主要 原因
旧中 国民 族工 业的 特征
半殖民地 半封建特 征
材料一: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 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 替手工工具的时代。人类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 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 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 材料二: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在沿海地区中国 被迫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为了掠 夺中国的原材料和市场,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定居 下来……
清末民女
民国时期时髦的少女
现代的“三寸金莲”
剪发辫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
废缠足 易服饰 变礼仪 改称呼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 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课堂小结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辛亥革命的冲击 1、变化是有限的 2、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原因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评价
表现
交通、通信
(火车、轮船、 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
(照相、电影、报纸、 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改称呼、 变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