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勾兑中国故事的若干方法_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片_花木兰_为例

合集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女性形象的错位表达——以迪士尼真人版《木兰》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女性形象的错位表达——以迪士尼真人版《木兰》为例

品艺长廊Art Salon 43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女性形象的错位表达—以迪士尼真人版《水兰》为例◎陈梦婷“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通过中西方主流 文化的艺术表达,已成为自我革命、勇敢独立的 新女性代表被世界所认同。

迪士尼经典i p中,木 兰无疑是独特的,她异国、平民的身份定位,从 很大意义上扩展和丰富了迪士尼公主的外延。

但 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经典形象,通过全明星的演 绎和巨资制作后,在全球电影市场的成绩却不尽 如人意,北美烂番茄、豆瓣评分均一路走低,究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 对中国女性形象二次编码的错位解读造成的。

_、被局限的女性主义表征《木兰》由好莱坞担任主创团队,在美国“M e Too”“政治正确”主流价值观兴起的背景下,制 作团队对木兰形象进行了多维编码。

传统中国文 化中,花木兰是封建社会“忠、孝”精神的外化,为家的孝悌之道,为国的报效尽忠。

在西方流行 文化的重塑下,弱化了这一精神内核,从中国传 统女性形象化身为美式女英雄。

影片通过一系列 的符号化表达,企图为观众展现女性主义觉醒的 命题,但由于跨文化差异,影片尚停留在文化表征,是有局限和误读的。

(一)形式大于内容的“凤凰”影片中多次出现“凤凰”这一元素,从创作 者角度来看,一是意图将此作为女性意识觉醒的 具象化符号,同时也意在弥补“木须龙”这一经典形象的缺失,但在运用和表现上迪士尼仍陷入 “他者文化”的局限。

凤凰第一次出现是花家门 前的石雕,传统中国文化中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往往出现在高处,而这里雕像的位置在低处,视 觉的位置差势必造成文化内涵的错位。

后面凤凰 的出现都是在木兰遇到挫折时,它为主人公在迷 途中指明方向、在御敌时激发能量。

作为一部女 性觉醒主题的影片,凤凰形象本应比木须龙更能 贴合影片精神内核,但相较于个性鲜明、幽默讨 喜的木须龙,凤凰没有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迪士尼擅长的特效也谈不上出彩,从视觉层面上 被网友谑称为“大号风筝”,从叙事层面上没有 与人物内心转变相呼应,作为人物命运转折的外 化表达有失偏颇,更别说弥补一批“木须粉”的 观影预期了。

好莱坞动画影片中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动画影片中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动画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作者: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包文瑞【摘要】西方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业巨头们在成功进军中国市场以后,开始了巩固市场的商战,但是中国有自身的本土文化,有本土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国动画影片与好莱坞动画影片可以分庭抗礼,加之日韩动画的介入使得中国的动画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能够不遭遇滑铁卢,他们被迫的引入了中国元素,就此好莱坞的动画影片中有了中国元素。

【关键词】好莱坞中国元素花木兰功夫熊猫早期的好莱坞并不注重动画影片,直至迪斯尼公司的成功才唤起各大影业集团,逐步形成好莱坞动画(迪斯尼、皮克斯、梦工厂等影业集团多集中在洛杉矶市的好莱坞山,这几个影业公司是主要的动画片商,简称好莱坞动画。

)当时的动画影片注重角色的表演,受西方“表现主意”的影响很深。

电影艺术借用以后贯彻的宗旨是将静态的画面运动化,加速,更具有扩张的力度,当有人回味“表现主意”先驱蒙克代表作《呐喊》时,动画此时却能给人的是无尽的回味。

好莱坞动画影片进军中国市场以来半壁河山一尽归旗下,但是中国有自身的本土文化,有本土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国动画影片与好莱坞动画影片可以分庭抗礼,加之日韩动画的介入使得中国的动画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中国的市场毕竟是14亿人口的市场,中国的日益强大全世界不得不时时刻刻注意中国,注意中国的文化。

开放的中国,能量无限的市场,西方诸强盯着中国这块每时每刻在扩大的市场,基于这种想法,好莱坞的动画影片先是将题材扩大,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影片老幼皆宜,但是这种做法好景不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市场格局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商们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们中有人很快的意识到只有在动画影片中加入当地的文化特色才能更多的吸引当地人,好莱坞终于改变了以改编《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传统做法,将中国元素引入动画影片中,而这一做法不仅带来的中国市场,同时世界市场也为中国元素的动画影片所折服,中国元素在世界动画影片中从占据一席之地,到了独领风骚!谈论一下好莱坞迪斯尼公司进行的中国式的尝试,《花木兰》是迪斯尼最早尝试引入中国元素的动画影片作品。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作者:李杨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2期【作者简介】动画电影《花木兰》海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被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在全美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迪士尼公司五年内制作的口碑最佳的一部电影。

在美国,观众们给予这部影片高度的评价。

然而,这部由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在它生长的故土却受到了冷遇。

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对中美两个版本花木兰故事进行内在联系与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认同释义文化认同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文化认同具有民族性,是人们对于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

文化与人的“自我”、人的“存在”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否定了文化,在心理上就等同于否定了人的“个体”和“共同体”的存在。

文化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人们的饮食、起居、艺术创作等文化的外在表现可划分为表层文化范畴;而社会、宗教、语言等隐藏的层面则可称为深层文化。

文化认同亦可从表层和深层来划分。

表层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表象,容易认知和模仿,也容易产生文化认同。

而深层的文化是文化的内核,一般很难向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传递,并使其理解和接受,即难以产生文化认同。

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

在信息时代,大众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但是文化传播的实现取决于它是否对受众提供共同性的信息和观点,也就是文化认同。

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在大陆受到的冷遇即在于其未能获得国人的文化认同。

二、表层文化的认同中美两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在基本的基调上存在着相互联系。

中国民间传统故事《花木兰》,源自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的是在国土受到侵犯的时候,国家大举征兵,甚至连花木兰年老的父亲也被征召。

为了使父亲免受战争之苦,孝顺的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这样一个“抵抗侵略、奋勇作战、保家卫国、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文化背景下,都会受到欢迎。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成为了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好莱坞电影制作方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并开始在电影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以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中国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运用,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调,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体验。

接下来,我们将从电影角度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

中国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角色、布景、服饰和故事情节。

角色是最为直观的体现。

在一些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角色通常是中国人物或者具有中国背景的角色。

在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中,主角花木兰就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角色,她在电影中穿着中国传统的服装,使用中国的武器,展现了中国式的自信和勇敢。

在另一部知名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主角是一个充满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电影中展现了中国功夫、中国美食和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角色的设计,不仅让观众更容易地接受这些中国元素,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

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中,布景和服饰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很多好莱坞电影会选择在中国的历史名胜或者风景如画的城市进行取景,比如在《变形金刚4》中就有一部分场景是在中国的五粮液景区取景拍摄。

这些美丽的中国风景,给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情调,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国观众。

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服饰的运用也是相当普遍的,比如电影《功夫瑜伽》中,主角成龙就穿着中国传统的功夫服饰,这样的服饰设计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给电影增添了更多的华夏情怀。

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也体现在故事情节上。

很多好莱坞电影都会选取中国的传统传说或者故事情节作为电影的背景,比如电影《功夫熊猫》就是以中国的“龙战记”为故事背景创作而成,而《英雄》则是以中国的古代战国时期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历史武侠片。

这样的故事背景设计,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也使得好莱坞电影在故事情节上更显得丰富和具有独特的特色。

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化元素移植与美国式改造

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化元素移植与美国式改造

第16卷 第4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6 No.4 2015年8月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Aug.2015[收稿日期]2015-05-11[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XW006)[作者简介]冯莉颖(1980—),女,河南省新乡市人,信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

[文章编号]1009-3729(2015)04-0065-04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化元素移植与美国式改造冯莉颖(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动画片《花木兰》在从中国历史故事中汲取素材、保留蓝本传统思想和传统意象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好莱坞的故事勾兑方法,对人物形象与价值观进行了美国式改造:按照美国人眼中对中国美女形象的标准对花木兰重新进行打造,女性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花木兰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

同时,对故事人物与情节也进行了美国式改造:添加了几个贯穿始终的关键人物和动物;在尊重花木兰原故事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将封建忠孝故事变成了女性实现自我的故事。

另外,迪士尼制造商为迎合西方大众的猎奇心理,将一系列中国意象通过复制、拼贴与戏拟手法,用后现代改写方式拼凑成一个具有东方异国情调和狂欢化色彩的迪士尼喜剧。

通过分析影片的外在表征和拆解影片的精神内核发现,好莱坞惯用的嫁接影片的故事构成方法是:嫁接影片=蓝本的基本外在表达+好莱坞固有价值观念+成熟的商业营销模式。

正是基于这种相对成熟、固定的操作模式,好莱坞影片才让观众感到既熟悉又总有新鲜的文化与情感体验。

[关键词]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中国化元素;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13 1998年迪士尼推出了以中国历史故事人物花木兰为题材的动画片《花木兰》(Mulan),夺得了“全美电影票房排列榜”的冠军;2005年初,迪士尼又推出了《花木兰Ⅱ》(Mulan2)。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影片分析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影片分析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影片分析作者:孙珊代晨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这部取材自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的动画电影是迪士尼推出的第36部经典动画,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雌“花木兰”介绍到全世界。

本文将以动画电影《花木兰》为实例,详尽分析中西方文化和精神在影片中的融合以及产生真实幻觉的各种手段和途径,从而揭开迪斯尼的造梦之法。

作为影视作品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这些方法需要后天习得,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符合人们的视听思维习惯,符合人们的生活感知经验,只有这样,观众才容易产生认同感。

制作者要对各种方法正本清源,理清脉络,创作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关键词:中式风味;西方文化;二维;影视结构;全球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33-01一、中西文化的融合(一)中式风味的保留由好莱坞执导的《花木兰》并没有将其改编的面目全非,花木兰也并非摇身而变成西式美女,改编后的电影无论是思想主题、情节结构,还是表现手法、艺术风格都能较好的忠实于原著,体现出原著的精神风貌,在花木兰身上,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与伦理意识的精髓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如忠义、孝道还有对祖先的崇拜情结也被展露无余,为了渲染一种东方的神秘色彩,影片中仍保留了许多西方人眼中的属于东方的东西。

(二)西式文化的渗透动画片《花木兰》毕竟出自美国人之手,影片虽然仍保留了中国化的情境和神韵,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渗入其中,如女权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美式幽默,美国式的细节也给《花木兰》平添了不少异国情调,从《木兰诗》到动画片《花木兰》,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美国文化气息。

二、整体风格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

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好莱坞开始注重中国主题电影。

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备受好评,里面充满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杂技等。

时隔20年,真人版《花木兰》上映。

但是真人版电影并不成功,里面充斥着“东方主义”,这是西方人解构后重新建构的产物。

本文通过中西方视角分析影片中的文化因素,希望对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东方主义;《花木兰》;一、介绍1.选题背景及意义2020年9月,真人版《花木兰》上映,影片由刘亦菲饰演“花木兰”,甄子丹饰演“董将军”,巩俐饰演“女巫”,李连杰饰演“皇帝”,国内大咖云集。

但等到正片在国内上映,网友一片压倒式差评。

有网友认为电影一如既往的大场面,武打效果震撼;但大部分网友给出差评,吐槽女主角妆容、剧情荒腔走板、杂糅中西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问题。

在中国木兰替父从军家喻户晓,但在该影片中,中国观众认为木兰的形象走样,是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的化身。

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主义与他者的想象化,这一点始终体现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

因此,本文选取东方主义为研究方向,分析影片中的由于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造成的中西杂糅现象,希望更好促进电影的发展,为中国观众打造优秀的影视作品。

2. 东方主义与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2.1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1920年左右,好莱坞成为全球影视中心。

但好莱坞一直存在“中国妖魔化”的现象,历史原因还是“黄祸论”。

1920-1950期间,不少电影中出现负面的中国人形象。

如西方经典影片《傅满洲》,里面的傅博士是一个邪恶阴暗、带有神秘东方色彩的人物。

之后,他的儿子上气背叛家族,向西方示忠。

1950-1990期间美苏冷战,电影延续冷战思维,好莱坞电影中不乏中国人帮助苏联人破坏美方的军事行动等情节,这些都从西方视角出发诋毁中国。

再以《末代皇帝》为例,里面的皇帝认为西方人庄士敦是自己的心灵导师。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国际影视动画界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美国影视动画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元素,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也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下面将介绍几部美国影视动画中体现中国元素的作品。

1.《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系列是美国梦工厂的一部非常成功的动画电影系列。

影片中的主角——熊猫宝宝“阿宝”面临着学会功夫的任务,最终成为了铜锣湾暴雷鸣龙脚下的小儿子。

该系列的背景设定是一个中国风格的古代中国世界,角色形象和故事剧情也都具备浓郁的中国风格。

功夫熊猫的武术和中国元素融入的非常巧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和哲学思想。

2.《花木兰》(Mulan)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是一部受到许多人喜爱的经典作品。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女子花木兰通过伪装成男人参军战胜敌人的故事。

电影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华夏文明、儒家思想、中国剑术、汉服等。

花木兰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被视为一个坚强、独立和有女性典范意义的角色。

3.《大力水手》(Popeye)《大力水手》是一部经典的美国卡通,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该卡通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江大蜥。

江大蜥原本是一个解放军士兵,后被敌人击中脑袋,导致无法讲话。

他非常有力的嘴巴特征使得它成为了该卡通的焦点。

江大蜥是一只非常有趣和善良的角色,它体现了中国角色的幽默与智慧。

4.《一条狗的使命》(A Dog's Journey)虽然这部影片不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它中的一个关键角色——中国女孩“孟迪”给影片带来了浓厚的中国元素。

孟迪热爱狗,与主人合作开展了一次跨国寻找命运之旅。

孟迪的人物设定不仅在性格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爱小动物”的观念,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女孩的独立和善良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好莱坞勾兑中国故事的若干方法3———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片《花木兰》为例白彩霞(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甘肃 兰州730020) [摘 要]好莱坞对中国传统题材的挖掘工作已全面启动,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历史上众多的英雄传奇将陆续在他们的改造和包装下,贴上好莱坞的标签而再度登上中国市场来高价叫卖。

身为炎黄子孙,与其眼睁睁看着列祖列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横遭掳掠,何不奋起直追,快快担当起保护与抢救这宝贵资源的重任? [关键词]中国故事;好莱坞;大片;方法 [中图分类号]I053.5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前翻阅王安忆的一些文学评论集,见她反复感叹着“城市无故事”,[1]当时虽觉她出语惊人,但私下却以为作家未免有些言过其实,甚至,还不无几分危言耸听之意。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娱乐之风的盛行,当我们每每看着———大到不断刷新着全球收视率超高记录的美国好莱坞,小到引领着中国影坛疾风骤雨的几匹“黑马”张艺谋、冯小刚,他们都无不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苦恼着,那就是,在文学艺术日益走向大众化、通俗化的今天,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堪称为“精彩”的故事。

至此,本人才真正地领略到了王安忆作为一个名作家曾经所具有的那种罕见的敏锐、深邃以及充斥在其中的深深忧虑。

“城市无故事”,我想,王安忆当时所言的立足点是中国的文坛。

当我们的作家们不遗余力地跻身于城市逼仄的空间、冷硬的楼房时,当“清宫戏”、“戏说剧”、“警匪片”一时间竟成了当代中国13亿民众最最普遍和最最主要的文化大餐时,王安忆之所言是提醒那些常年被城市生活所幽禁、局限以及所腐化、软化了的一些失去了创作方向的作家们,好“故事”其实不在城市,而在城市以外的无限广阔的天地里。

她希望作家们能抛开环境过于优越、情趣也过于虚无和狭隘的城市,而亲自到城市以外的广阔天地里去寻找和创作出一些好故事来。

联系王安忆当初的这种对于“故事”的深切忧虑,我以为如果能进一步放眼全球,那么还可以顺便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这就是“世界无故事”。

好莱坞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热衷于拍续集,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今年来华时,好莱坞电影大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自己就曾坦率地表达过这样的一个观点:“题材创新成了好莱坞目前最大的难题。

”[2]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1996年就来华创建了艺玛电影公司的好莱坞知名独立制片人、自称至今还手握着数亿好莱坞资金的彼得・罗异也说过:“上百年来,好莱坞电影人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的3[收稿日期]2007-09-01[作者简介]白彩霞(1968-),女,陕西风翔人,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文学评论。

本土题材。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3]那么,他们所谓的世界市场主要是哪里呢?彼得・罗异进一步所透漏的消息不能不叫我们喜忧参半。

他说:“中国的丰富题材、众多电影人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将吸引国际电影资本流向中国。

”[4]就在国内影视创作热衷于“清宫戏”、“戏说剧”和“警匪片”的时候,就在我们的张艺谋、冯小刚他们这些电影界的大手笔们耗巨资翻拍着莎士比亚版的《王子复仇记》(《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曹禺版的《雷雨》(《夜宴》)的时候,好莱坞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一方面在紧锣密鼓地复制着日本的《午夜凶铃》、《谈谈情跳跳舞》,韩国的《我的野蛮女友》、《蔷薇红莲》,香港的《无间道》、台湾的《藏龙卧虎》,大陆的《花木兰》等,另一方面,他们已经悄无声息同时又是肆无忌惮地把他们贪婪又犀利的目光聚集到了对“中国传说题材”的挖掘工作上。

据报道,“目前,他们已完成前期的诸多筹备工作,《孙子兵法》按计划已正式开拍,耗资达5000万美元以上。

以后陆续还要与观众见面的是《天仙配》、《成吉思汗》、《杨家将》、《西游记》等等。

”[5] 也就是说,好莱坞的领航人面对本国故事资源的枯竭,他们捷足先登地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即,走出美国,走向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中国。

战无不胜的好莱坞因此完成了它的自救。

而与此同时,它还为世界上所有才思枯竭的一代“骑士们”指出了前行的道路。

否则,为什么从别国、别人那里不断地“攫取”、“拿来”,竟成了时下国籍不同、价值观也不同的影视奇才们不约而同的一致选择?当这些天才、大腕们凭借着他们那“以旧翻新”的才华与功夫,频频地把人家的“旧酒”理直气壮地贩卖并装运到自己的“新瓶子”里,继而,也能成功地制作出一部又一部广受世人推崇和热爱的世界级超叫座的大片的时候,除了惊愕于他们的纵横驰骋、自由开合的架势,我们不禁也为翻拍和复制这些旧故事的人所拥有的高超技术和奇妙方法而拍手称快。

本人在多次观赏迪士尼经典动画片《花木兰》的时候就反复地揣摩过,认为好莱坞勾兑中国故事有若干方法或曰技巧,相信这些方法或技巧在他们日后频频挪用、大肆改编我国传统故事时还会屡屡套用,因此阐述出来以供我国业内人士研究、借鉴。

一、渲染和铺陈已有的故事 这是好莱坞针对我国故事原型而在情节上所做的一系列补充和丰富工作。

好莱坞喜爱别国故事,但他们从不原原本本地照抄照搬。

比如在《花木兰》里,我们的故事对于他们而言,也只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

他们清楚,要将其勾兑成世界性“大片”,以适应各国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观众之要求,便必须进行大量地渲染、铺陈以及加工和改造工作。

张艺谋曾简称这种做法是“拉平动展。

”[6]而要把浓缩的情节拉平动展,以下几个要素的添加是好莱坞必不可少的一些手段。

(一)添加喜剧性人物 迪士尼的艺术创造力早已闻名全球。

他们的经典动画片《花木兰》虽然也是脱胎于我们世代相传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但北朝民歌中,一览全诗,尽数所有的人物,也只是如下简单的几个:木兰、爷(父亲)、娘(母亲)、天子、阿姊、小弟、军中伙伴。

其中,木兰是主要人物,其他的都是陪衬,在木兰的事迹中几乎全是过往性人物,有时一笔就带过了。

但看迪士尼经典动画片《花木兰》,围绕着木兰这一个中国女英雄的成长过程,却衍生出了一支阵容庞大并且色彩缤纷的队伍,这个队伍人数众多,结构复杂,老少俱全,性格各异———当然,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好莱坞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

这个阵容庞大、用笔酣畅淋漓的队伍是由以下这三个层面的人物建构的:(1)人的世界。

原作中木兰的家庭是两代关系,而好莱坞制作中,木兰被放置在了一个三世同堂的背景下,新添了一位戏份还不少的老祖母形象。

原作中的木兰,从军前是单纯善良的纺织女,军旅中是一心杀敌的勇猛战士,几十年征战结束,凯旋而归的她,经历本来还是比较简单的,包括她的女儿身———可以说是密不透风地一直掩饰到了她回家后脱下戎装。

然而,在好莱坞动画中,待字闺中的木兰却多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相亲闹剧,肥胖挑剔的媒婆就是在这时出现的。

她借助三从四德的世俗观念,给了年轻气盛的木兰重重一击,乃至于使她坚信以后再也嫁不出去了。

艰苦的军旅生涯中,女扮男装的木兰,训练和战斗之余,居然也情窦初开,爱意绵绵。

发现了这一矛头的木须对此很不满:“怎么,你看上了他?”这个他,就是李翔,原作中没有这一人物,可动画片中,这个莫须有的人物却被塑造成了一个和木兰有同等分量同等地位的威武青年,他有显赫的家世、战功卓著的父亲,是将门之后。

这个在战前被紧急任命为“校尉”的年轻人,开始以木兰的初恋情人而出现,在剧情结束时以上门求婚的准女婿而圆满。

在木兰他们征战沙场的日子里,还多了一个形象猥琐、状如奸臣的平庸丞相,他是作为木兰、李翔他们这些年轻有为、智勇双全的勇士们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当然,木兰他们所面临的更强大的敌人是正在大举入侵中原的匈奴首领单于及其身边狡猾的谋士和凶猛无比的将士。

除此以外,木兰的身边还被添加了几个形影不离的患难兄弟:阿宁、金斗和阿勇,添加了守边的将领、京城探子、稻田里正在插秧的村姑和农夫、宫殿内外排山倒海团结一心的黎民百姓……总之,人物结构和人物数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原有故事内涵的完全改变。

如果说本土传说中的花木兰还是一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英雄的话,那么在西方版里,她则变成了群体英雄中的一个,在和众多的男英雄交相辉映之中尽显着其巾帼本色。

(2)鬼的世界。

这可是东方文化中最神秘的现象。

尽管在原作中丝毫都没有表现过这个世界,可是在迪士尼经典动画里,当木兰下决心替父从军时,屋外顿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这亘古未有的举动不仅震动了上天,同样也惊动了花家的列祖列宗。

这些虚无缥缈但同时又通透明亮的影子在夜半的祠堂里被紧急唤醒,他们的幽魂纷纷如烟雾一般渐渐成形、归位,然后喧闹不已,各执一词。

有的称赞木兰的这一行为堪称壮举,有的认为她女扮男装不成体统……不过,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担心还是羡慕,最终,他们都一致认为事已至此,给木兰———他们花家的这一个“小宝贝”如何挑选并派遣一个守护神才是当务之急。

只见老态龙钟的众祖宗一个个手拄拐棍,慈眉善眼,满腔的热忱,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这一场面,使人一点也联想不到冥府的阴森和鬼魂的可怖,相反,是人与鬼互帮互助,老与少荣辱与共的动人画面。

(3)神的世界。

花家的列祖列宗们决定要帮木兰一把,可是木兰要奔赴的是万里边关,要加入的是千军万马,而作为普通的鬼魂,他们又不具备这样的力量,怎么办?只有求助于比他们的法力更高超的神去庇护。

在迪士尼经典动画里,体型弱小但魔力无边的木须龙(其实是一只小壁虎),这时自然而然地就担当起了保护神的重任。

从此,它与木兰出生入死,形影不离,帮木兰解脱困境,让木兰逢凶化吉,直到把木兰如愿辅佐、保佑到成为一个女英雄的那一天。

而这个保护神木须,其在动画片里的露脸机会几乎与木兰、李翔这两个主要人物呈“三国鼎立”之势。

(二)添加调皮诙谐的小动物 原作中提到过战马,提到过明驼,但它们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即仅仅只能算交通工具。

前者是出征前木兰准备的行头之一,后者是凯旋归来后想家心切,向天子提出的特别请求:“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可在好莱坞的勾兑中,就像他们能神奇地给木兰创设一个人、神、鬼和睦共处的宏伟世界一样,凭借出神入化的非凡想象,围绕着新木兰故事的悬念迭起,这些迪士尼乐园的精英们同样也再造出了一个等级分明、趣味无穷的动物世界。

这个世界按动物与人的贵贱尊卑高下之关系,可以划分为如下两类:(1)人是动物的主宰,是动物的保护神。

像影片一开场,在木兰身后穷追不舍的那一群家鸡,就是一些没有任何悟性的纯粹的动物,它们什么时候的奔忙劳碌都不过是为了主人手中的那把米。

还有随叫随到的家犬“小白”,它可是木兰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好搭档。

闺阁中的木兰,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她泼辣、捣蛋,小动作也很多。

比如,她以逸待劳,把本属于自己的家务活(养鸡)转手就当作一项任务交给了“小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