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
合集下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PPT课件

美莫 芹随 悲鸿 黍雁 冀南 南飞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
1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 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 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 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 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 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 院别称)
登
建 康 赏 心
水 龙 吟
.
11
.
12
1.直译上片。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
13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
建 康 赏 心
水 龙 吟
亭
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
术风格以 豪为放主,与苏轼并称为“ ”,
传苏世辛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
发
强,烈倾的诉爱国热情的悲愤,壮.
6
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 从小就受到“忍辱待时”,伺机报国的思 想的教育。22岁时,辛弃疾率领两千人马, 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始抗金 救国的活动。不久以后,耿京为叛徒所杀 害,辛弃疾激愤万分,以五十骑人马,直 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兵包围, 驰奔南宋。
.
19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
1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 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 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 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 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 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 院别称)
登
建 康 赏 心
水 龙 吟
.
11
.
12
1.直译上片。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
13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
建 康 赏 心
水 龙 吟
亭
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
术风格以 豪为放主,与苏轼并称为“ ”,
传苏世辛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
发
强,烈倾的诉爱国热情的悲愤,壮.
6
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 从小就受到“忍辱待时”,伺机报国的思 想的教育。22岁时,辛弃疾率领两千人马, 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始抗金 救国的活动。不久以后,耿京为叛徒所杀 害,辛弃疾激愤万分,以五十骑人马,直 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兵包围, 驰奔南宋。
.
19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课件(32张PPT)

• 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
•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
辛词的艺术特色
1.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艺 术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场景;“挑灯看 特 剑”的将军; 色 《水龙吟》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词,完成题。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 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 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遣兴∶遣发意兴;觉:觉悟;信着:随便写;何 如:怎样。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中陈登在许汜拜访时,对他很不礼
貌,不和他谈话,让他睡下床,自己睡高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
备,刘备对许汜说:“如今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人人希望你
能忧国忘家,有救世之志,而你却只知买田置屋,没有可取的言论,
这是陈登所憎恶的,怎能会和你交谈呢?假如我是陈登,我将睡在高
楼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别!”
3.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艺 术 《水龙吟》中,全词在苍凉浑茫的主色上,又以“玉簪螺髻” 特 “红巾翠袖”添抹了一些清秀婉丽的色彩,豪艳相映,刚柔相济。 色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 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 完善而达到高潮。
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念奴 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 色方面的相同点。
辛词的艺术特色
2.以文为词,用典抒情 艺 术 通过典故,引发联想,创新意境,既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又 特 丰富诗歌的内容。 色 《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借桓温的典故表
•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
辛词的艺术特色
1.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艺 术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场景;“挑灯看 特 剑”的将军; 色 《水龙吟》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词,完成题。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 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 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遣兴∶遣发意兴;觉:觉悟;信着:随便写;何 如:怎样。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中陈登在许汜拜访时,对他很不礼
貌,不和他谈话,让他睡下床,自己睡高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
备,刘备对许汜说:“如今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人人希望你
能忧国忘家,有救世之志,而你却只知买田置屋,没有可取的言论,
这是陈登所憎恶的,怎能会和你交谈呢?假如我是陈登,我将睡在高
楼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别!”
3.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艺 术 《水龙吟》中,全词在苍凉浑茫的主色上,又以“玉簪螺髻” 特 “红巾翠袖”添抹了一些清秀婉丽的色彩,豪艳相映,刚柔相济。 色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 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 完善而达到高潮。
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念奴 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 色方面的相同点。
辛词的艺术特色
2.以文为词,用典抒情 艺 术 通过典故,引发联想,创新意境,既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又 特 丰富诗歌的内容。 色 《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借桓温的典故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整版课件

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不愿意做一个 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恒温 叹息
揾英雄泪:不能
表达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 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自伤 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 与慰藉。这里的“英雄”既指恒温也指 自己。
三、本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 意”的?
1.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断 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
上片写景,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 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 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闻所 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 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 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
1.背诵默写此词。 2.体会本词的豪放词风,指出它的具体表现。 3.积累成语“美芹之献”“求田问舍”
美芹之献:谦辞。言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 道置产业,谋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打拍栏 杆来发泄。寄寓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之情。
2.下片用了哪些典故?突出了形象什么特 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张翰 归隐
休说:不会
许汜 求田 应羞见:不愿
表达了自己不会像季鹰那样置国事不 顾而辞官归乡,也写出了有家难归的 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 的激愤。
书记”,于万人之中取叛敌首领首级。23岁到42岁 :雄心 勃勃,上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方略,但未被采纳。在 湖南任上,创置“飞虎军”,雄镇一方。43岁到67岁: 遭弹劾被迫归隐18年,六十四岁时,宰相主张北伐, 年迈的词人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可以说,他一生都在
恒温 叹息
揾英雄泪:不能
表达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 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自伤 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 与慰藉。这里的“英雄”既指恒温也指 自己。
三、本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 意”的?
1.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断 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
上片写景,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 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 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闻所 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 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 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
1.背诵默写此词。 2.体会本词的豪放词风,指出它的具体表现。 3.积累成语“美芹之献”“求田问舍”
美芹之献:谦辞。言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 道置产业,谋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打拍栏 杆来发泄。寄寓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之情。
2.下片用了哪些典故?突出了形象什么特 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张翰 归隐
休说:不会
许汜 求田 应羞见:不愿
表达了自己不会像季鹰那样置国事不 顾而辞官归乡,也写出了有家难归的 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 的激愤。
书记”,于万人之中取叛敌首领首级。23岁到42岁 :雄心 勃勃,上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方略,但未被采纳。在 湖南任上,创置“飞虎军”,雄镇一方。43岁到67岁: 遭弹劾被迫归隐18年,六十四岁时,宰相主张北伐, 年迈的词人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可以说,他一生都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 (共43张PPT)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家乡沦陷,国家残破,而一人独自 徘徊于赏心亭上,就已够悲伤的了, 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呢! ,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 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 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 悲苦。
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国势衰颓 的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 的孤雁也正好是飘零身世和心境孤寂的 “江南游子”即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 交融,虚实相兼,形象鲜明,含义丰富
3、树犹如此:
晋朝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 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 伤。
作者的用意:
时光流逝,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是北 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一直不能实现。人已渐渐 老去,什么时候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表达了自己 的无奈、遗憾和悲愤之情。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
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 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字词积累
岑cén:小而高的山。 簪zān:别住头发的簪子。 游子:久居外乡的人。 吴钩:钩,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 故称。 脍kuài:把鱼、肉切细。 揾wèn:拭擦。
朗读体味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ppt课件(39页)

山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 目,献愁供(gōng)恨,玉簪(zān)螺髻(luó jì)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本句点明了时间、作者的位置和身份。 ➢断鸿:失群的大雁,失群的大雁的叫声是凄惨
的。 ➢江南游子:游子,出门在外,在异乡生活的人
。 作者是北方人,来到南方十多年,渴望率领
这首词就作于他南归十二年之际。
辛弃疾生平 1.1140年出生于历城(在今山东济南市) 2.21岁,参加耿京组织的反抗金兵的起义队伍。 3.22岁,带部队投奔到南宋。 4.25岁,任职江阴。后任职多地,官职不高。 5.42岁,自号稼轩居士。同年被免职,此后做官时 间很少。 6.64岁,起用做官绍兴、镇江等地。后被免职。 7.68岁,去世。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 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 子站在楼上瞭望。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 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
➢ 玉簪螺髻: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远方的山丘比作 歌女插着玉簪、梳成海螺形状的发髻。
➢ 献愁供恨:远处的山丘就像歌伎插着玉簪、盘着螺形 的发髻,她们唱着无声的歌谣,让人听了,内心充满 忧愁和暗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luó jì)。
翻译: 眺望远处的山丘,仿佛插着玉簪、盘 着螺形发髻的歌女,在唱着让人内心充满忧 愁和暗恨的歌谣。 ➢本句作者写到了:远方的山(遥岑) ➢前两句主要写作者登高远望所见的江景和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 目,献愁供(gōng)恨,玉簪(zān)螺髻(luó jì)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本句点明了时间、作者的位置和身份。 ➢断鸿:失群的大雁,失群的大雁的叫声是凄惨
的。 ➢江南游子:游子,出门在外,在异乡生活的人
。 作者是北方人,来到南方十多年,渴望率领
这首词就作于他南归十二年之际。
辛弃疾生平 1.1140年出生于历城(在今山东济南市) 2.21岁,参加耿京组织的反抗金兵的起义队伍。 3.22岁,带部队投奔到南宋。 4.25岁,任职江阴。后任职多地,官职不高。 5.42岁,自号稼轩居士。同年被免职,此后做官时 间很少。 6.64岁,起用做官绍兴、镇江等地。后被免职。 7.68岁,去世。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 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 子站在楼上瞭望。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 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
➢ 玉簪螺髻: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远方的山丘比作 歌女插着玉簪、梳成海螺形状的发髻。
➢ 献愁供恨:远处的山丘就像歌伎插着玉簪、盘着螺形 的发髻,她们唱着无声的歌谣,让人听了,内心充满 忧愁和暗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luó jì)。
翻译: 眺望远处的山丘,仿佛插着玉簪、盘 着螺形发髻的歌女,在唱着让人内心充满忧 愁和暗恨的歌谣。 ➢本句作者写到了:远方的山(遥岑) ➢前两句主要写作者登高远望所见的江景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18张

课堂小结
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丽的愤撼不平,所 以全词始终充满着激昂慷慨的词调,放送出雄浑、高亢 的最强音,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用典
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 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 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 赅,以一当十。
意境: 雄浑壮阔 苍茫悲凉
情感: 愁苦孤寂 忧心国事 思念故土
品读探究:析动作——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看“吴钩” , 拍“栏杆”这两个动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吴钩”本是杀敌利器,现在却闲置身旁只能看看,“看”吴 钩表现了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壮年无用武之地,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胸中的 抑郁之气,表现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急切与苦闷悲愤的强烈。
品读探究:解典故
请同学们从下片中筛选,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后,想到了 哪些人?
季鹰归未 (张翰)、求田问舍(许汜) 刘郎才气(刘备)、树犹如此(桓温)
下片用典抒情
典故
出处
中心 态度
情感
张季鹰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
西晋 莼菜羹、鲈鱼脸,遂命驾便归。— 张翰 —《世说新语》
放下国事 乐于归隐
反对
忧心国事,不愿归隐: 有家难归,对金人的 仇恨,对朝廷的愤慨。
品读探究:赏意象
首先请问,辛弃疾登上赏心亭,都看到了什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品读探究:赏意象——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①这两句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件31张

用典的方式:
• 正用: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 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 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 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 “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 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 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 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 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 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 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 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 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要 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式,
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 其意而用的。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用典
的知识。
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
犹如此
——树
(一)《水龙吟》: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 1、张翰——“尽西风,季鹰归未?“作者写晋人张 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 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 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
• 2、许汜、刘备——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 气”,写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 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 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人教版必修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14张PPT)

“江南游子”在赏心亭看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
游子所见之景
江天 山景 落日 断鸿 游子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 壮阔雄浑
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比喻南宋国势的衰颓。 心情:愁苦悲凉。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 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自喻,表明作者飘零的 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乐 景 衬 哀 情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 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 国耻 他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他所忧惧的是国事飘 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 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自己杀敌报 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耻
下片:
用典
借古 抒怀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
—乡思、激愤 —为国为民、不谋私利 —追慕英雄、雄心壮志
—年华消逝,壮志未酬
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 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
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
与痛苦。
“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
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
江
山故 沦乡 陷的 愁思 恨念
壮 志 难 酬 悲 愤
缺 少 知 音 感
归 隐 的 不 屑
慨
时
谋 取
光 流
私逝
利 的 羞
的 可 惜
国 家 前 途 的 忧 愁
哀 景 衬 哀 情
意境: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5/5
3
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 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 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 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从 43 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 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 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 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 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 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 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 岁志未遂而死。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 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 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 关情况。
2016/5/5 19
典故的运用是《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一 大特色,作者借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说明自己的心境,由于作者贴切自然 地运用了这些典故,非但没有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反而让人更 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季鹰归未”说的是张翰因不满于官场的混浊不堪,见到秋风起, 便想到家乡的鲈鱼脍,于是弃官返乡。此典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 朝政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尽管壮志难酬,但也不愿学张翰 弃官归隐,一个“休说”表明了作者绝决的态度。“求田问舍,怕 应羞见,刘郎才气”,则通过许汜在国势艰危之际不思报国却讲 究个人生活的舒适与否的典故表明了作者尽管难以见用于朝廷, 但却渴慕刘备的英雄气概而厌弃许汜的胸无大志。“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有关桓温的这一典故颇富深意,一方面作者 借桓温北征来表达自己北征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 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这三个典 故的运用,既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又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作者 深挚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016/5/5 4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作者35岁时。其 时词人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尽管朝廷不
给他带兵抗金的机会,他仍胸怀报国壮志,其
志愈烈,而孤愤愈甚。故《水龙吟》更多地表 达了词人不甘就此退隐,无所建功立业的情怀。 而这种渴望有人理解的心理,正是词人雄心壮 志还没有彻底沉沦的表现。
2016/5/5 5
15
5.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 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 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 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 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 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2016/5/5 14
4.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 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 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 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 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 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 楚可想而知了… …
2016/5/5
2016/5/5
辛弃疾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阮郎归
6
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 传统束缚。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 放出来,使词跳出花间月下而有了广阔的 社会生活。辛弃疾更是将爱国情怀填入词 作,成为时代最强音。与之相先后,李清 照的词,抒家国之痛,成为婉约中最
具真情的绝响。
2016/5/5
2016/5/5 13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 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 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 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 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 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 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 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 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 世和孤寂的心情。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 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 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 清和冷寂。
2016/5/5
22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 么呢? ——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 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 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 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 登临意”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 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2016/5/5 17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 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 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பைடு நூலகம்光流逝
2016/5/5 18
2.词人对这些人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_____(反)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_____(正)
2016/5/5
24
1.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 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 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2016/5/5
23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词眼在哪里?它的含 意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围绕它展开描写的? 词眼在“登临意”三字。词人登上赏心亭,目的 是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对国家前 途命运的深深忧愁。词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 远山、落日、断鸿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 的意境,以烘托“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 的动作来表达“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桓温等 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登临意”。
2016/5/5 20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 用意吗?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 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 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 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 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 “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016/5/5 8
岑cén:小而高的山。 簪zān:别住头发的簪子。 游子:久居外乡的人。 吴钩:钩,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 钩,故称。 脍kuài:把鱼、肉切细。 揾wèn:拭擦。
2016/5/5
9
楚地千万里是清肃秋天,江水流向天边, 秋色漫无边际。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直插的 玉做的簪子和像青螺状的发髻,呈献着忧愁。 流寓江南的游子,落日时分登上楼头,听失群 的孤雁哀鸣。看完了宝刀,再拍着栏杆,却没 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心意。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 已吹遍,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 怕会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 水,经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 能忍受!请谁人唤来美女,用红巾翠袖揩拭英 雄热泪?
2016/5/5 12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 了吗? —— 借景抒情。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 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 样的心绪呢?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 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 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 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 笔力遒劲。
2016/5/5 16
下阕怀古抒情。词人用历史故事, 表达自己理想的困顿和情感的悲愤。晋 张翰官于洛阳而生莼鲈之思,他曾两难 于官、隐之间。三国许汜不问天下大事, 只想买田置产,词人很是不屑。而晋桓 温北伐,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他曾感慨时光如电,大业未成。词人思 及古人油然而生进退皆不如意 的悲感。他既不愿弃官归田,又不肯买田置产, 便决定为实现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始终。词 末的一滴英雄泪,涂抹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 却义无反顾的激昂慷慨的悲壮色彩。
2016/5/5
11
上阕写景叙事。建康为东吴、东晋、宋、 齐、梁、陈六朝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 的亭子。词人极目远眺,满目秋色、流水、青 山。而状如玉簪、螺髻的远山最能引发人的忧 患。词人置身于楼头,眼见落日、耳闻雁啼, 倍感江南游子的寄寓人生。两个动作表达了词 人内心的情怀。一是把玩吴钩,一是拍打亭栏。 持剑却无挥刀之时,发力却无用武之地。北伐 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竟无人理会。词人用 长天、落日、秋水、远山、断鸿等一组自然景 物,烘托他游子心境,使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016/5/5 1
2016/5/5
2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 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 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 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 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 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 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 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 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