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期)期末试卷语文

合集下载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答题纸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答题纸

高二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第Ⅰ卷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答题纸一律用碳素笔书写,其他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语言知识(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玄妙/管弦筵席/赝品塑料/朔风凛冽B.苑囿/宛如绯闻/菲薄偌大/若无其事C.箴言/信笺糜烂/奢靡被褥/相濡以沫D.验证/入殓秘鲁/分泌陨石/殒身不恤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苍桑伶俜屈指可数鞠躬尽粹B.脉膊涣散欢渡良宵汗流夹背C.喝彩毛燥金榜提名再接再励D.商榷撕杀各行其事融汇贯通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B.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C.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D.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现在人们认识到,不但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而且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

B.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C.对于中法间因为圆明园文物拍卖而产生的争端,许多法国普通民众,无论对中国友善与否,都倾向于以法律为理性评判标准。

D.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郅都者,杨人也。

以郎事孝文帝②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B.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②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C.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②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D.①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②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6.下面八个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③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④何功之有哉⑤威王大说,置酒后宫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⑦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⑧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A.①④/②③⑧/⑥⑦/⑤B.①③/②⑥/④/⑤⑦/⑧C.①③/②⑥⑧/④⑦/⑤D.①④/②③/⑤⑦/⑥/⑧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山东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山东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山东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天文学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人类对天体、天象认识和研究的历史,以历史上的世界模型、天文仪器、天文观测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科学水平的发展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但事实证明,如果仅仅从知识发展史的角度,把天文学史的研究目标放在对历史上天文学知识“科学性”的挖掘与论证上,就会使这一领域的工作产生很大局限性,也难以产生更大的知识效应。

其实,与一般科学门类一样,天文学也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文明史角度探讨天文学历史就十分必要。

首先,天文学是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的自然知识类别之一,自然会成为早期文明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谈到“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时,恩格斯把天文学作为最早出现的自然科学部门:“首先是天文学——单单是为了定季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绝对需要它。

”尽管恩格斯在这里只举了“定季节”的例子,但他关于天文学知识是最早形成体系的自然知识的这一判断却是合理的。

因为,认识时间和空间的一些基本秩序和规律,以此来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这无疑是早期文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

很难想象,在年月日时不分、东西南北不排的情况下,一个文明会怎样对自己的社会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

其次,尽管今天所说的天文学一词源于希腊名词“星”和“规则”或“认识”的组合,但这并不是说在希腊人之前没有天文学,更不是说在希腊之外就没有天文学。

由于其重要性,天文学在世界各大文明中都得到系统发展,从而成为这些文明发展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丽水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题卷(2024.6)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写诗、作画、谱曲、跳舞、开演唱会、当主持人……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在丰富文艺创作手段和文艺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文艺观念、艺术形态等产生巨大影响。

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虽然带来了清新的文艺风景,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程序进行创作。

人工智能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创作”,其对于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作。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

以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模糊、似是而非、意指不明、所指不清、解释多样、歧义纷出、缺乏个性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

它们跟人类创作的朦胧诗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而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作品,生成机制和程序则完全不同,它缺乏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实质是围绕关键词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艺自身固有的局限。

人工智能在各文艺门类中的发展并不均衡,在某些模仿性和规律性较强的领域(如舞蹈艺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更富独创性、更复杂的文艺领域(如长篇小说),人工智能显然还没有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唐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李白一直受到后代读者的喜爱。

对李白诗歌的注释、评点、和韵、拟作等数量很多,形成丰富的接受史。

但也有一些读者发现李白诗歌存在不完美的地方,因此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删改。

对李白诗歌的删改有两种方式。

第一,改动诗歌的字词。

如《静夜思》宋刻本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但在明清时期的选本中,文字逐渐发生变动。

“看月光”在李攀龙《唐诗选》、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等选本中均为“明月光”,“望山月”在李攀龙《古今诗删》、乾隆《唐宋诗醇》等选本中均为“望明月”。

经过众多名家名选的接力,以及《唐诗三百首》等普及性较大的蒙学著作的推动,《静夜思》今天通行的版本变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如《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啼不尽”,在高棅《唐诗品汇》、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乾隆《唐宋诗醇》、孙洙《唐诗三百首》等选本中,均改为“啼不住”。

这些对诗歌字词的改动,并没有版本依据,是后人从审美角度出发作出的主观判断,却得到诸多选本的赞同。

第二,删去部分诗句。

这种删改的方式最为常见,有时删去部分诗句,会改变诗歌的体式。

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是乐府诗,陆深删去此诗后四句,刘大櫆《历朝诗约选》亦然,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也认为:“去后四句,竟似五言律矣。

2023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作家如何选择和书写细节?首先必须准确。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

”我读许多小说,时间一长,会忘掉情节,甚至是主人公的名字,但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细节。

我常常折服于优秀作家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扎实表达,他们目光如炬,不耍花招,像技艺高超的渔夫,一叉下去就是一条鱼,鱼身上水淋淋的,散发出腥气,鱼还在挣扎,但已经被捕获了。

许多人描写细节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花哨的比喻,看上去很美,让人感觉作者有才华,却华而不实,词不达意,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也有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我们翻开许多杂志一眼就能看到,这样的细节准确但无聊、无神。

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生活中确实存在,还能打动你。

一般作家就捕捉不到,因为它们太平常、太普通了,看上去不够美,也不够感人。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

这类细节,是优秀小说的基础,使小说具有了真实性。

好作家描述的细节除了来源于真实生活,还有一种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呈现。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写的内容都是假的,《不存在的骑士》中的骑士没有身体;《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永远待在树上不下来;《分成两半的子爵》中的子爵被打成两半活了下来,一半代表善良,一半代表邪恶。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

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

《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

农时观强调“不违农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并用它来指导农业生产;地宜观就是要因地制宜、因物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地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从而趋利避害,比如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梯田、垛田、砂田、圩田等土地利用方式;节用观主要是用之有度、用养结合。

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即指用和养要平衡。

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提高了小农家庭经济比例。

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这也因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

比如,哈尼族先民在梯田农耕实践中,将积累的关于自然山水保护、动植物利用、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编成“四季生产调”,在父子、母女、师徒中流传。

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的兴趣,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使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改善了用户的体验,但是也可能引发用户信息来源片面、价值现念极化等社会问题。

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是长期依赖算法技术推送用户喜好的信息,很可能导致用户形成信息茧房,严重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从长期看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对现代互联网环境的描述,指的是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信息壁垒内,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固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进而在思想和情感方面产生对这一类信息的亲近和对其他类信息的排斥,久而久之,人们在信息选择上愈发局限。

信息茧房恰当地描述了信息如同“蚕茧”一般,包围着人们,让人们无法以不同的态度与视角认识社会。

依照桑斯坦的观点,信息茧房的前置条件是“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受众身边存在同质化的信息反复传播的情况,强化了信息受众对这一类信息的偏听偏信,也为茧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茧房内部自然充斥着用户个人兴趣倾向的信息内容,而不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的信息就会被排斥于茧房外部,长此以往,用户会固化认知,甚至产生偏见。

2023-2024学年亳州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亳州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亳州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

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

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

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

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

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

《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

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轱辘绕轴旋转一样。

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

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

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

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春高二(下)期末测试卷语文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所共知,东方国家普遍受“华夏文明”影响,朝鲜、越南等都使用汉字;但是20世纪以后,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纷纷去汉化,朝鲜、越南文字改革后,可以全盘不用汉字,韩国为了“去汉化”,把“汉城”改为“首尔”;而唯一一个国内华人不占主体却没有完全抛弃汉字的国家,就是日本。

这是为什么?回顾日本文字变迁,不能说日本的文字没有改革,比如源自英美的外来语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外来语再多,日语里的当用汉字终归无法取消,因为一旦取消汉字,同音不同字的功能马上消失,日语马上就会出现词义的混乱局面。

恐怕到时日本人也无法看懂他们的字母要表达什么意思。

所以,今日“东京”还是“东京”,在字面与中国昔日开封并无二致。

可见,汉化日本,着实化到了“腠理”。

有人认为,“汉和”本来就有血缘关系。

迄今依然有人认为,“万世一系”的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是秦人徐福。

神武天皇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徐福?这个课题已经论证了上千年,几乎成为日本式“哥德巴赫猜想”。

以日本现存的遗迹看来,两千多年前,确有载有徐福和5000名童男童女的中国庞大的船队到了日本,但没有撑得住的文字考据能证明,徐福就是日本“神武天皇”。

而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40年,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臵国郡,编贯户籍。

秦户人数,总七千五十三户。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民定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

所以,说徐福团队是大和国的移民一部分应是靠谱的。

毋庸臵疑的是,中国是日本的第一任“文明课老师”。

历史上的日本经历四次“才变”,一次跟德国有关,一次跟美国有关,两次跟中国有关。

第一次“弥才”,日本史称“弥生时代”,发生在公元前300年。

在此之前,日本是原始社会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令日本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中国《后汉书〃东夷传》和《日本书纪》都留下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弥才”让日本人吃上了大米、用上了青铜器。

“万世一系”的神武天皇与社会飞跃在这个时候猛然出现。

“弥才”的主要成果——种植和青铜器都与秦朝的固有文明相符。

第二次“大化改新”之“汉才”把日本正式带入高度文明的封建新世纪,这段历史没有争议。

孝德天皇大张旗鼓地宣扬“汉才”,言之凿凿地进入了全面汉化时代。

此时“华夏文明”达到鼎盛,唐中国如日中天,大和民族心悦诚服地甘居华夏小弟,把“汉才”举为国家纲领,从政治体制到文化设计,一律照搬“汉才”。

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三省六部”,至今内阁还在沿用“省”称谓。

中世纪前的日本,是“华夏文明”的忠实粉丝。

对于中国,只有崇拜,未曾动过一丝“征服”之念。

我们今天探究日本的汉化深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便“汉和”没有血缘关系,但日本学习古代华夏文明还是任何国家无法比肩的。

(节选自程万军《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方国家普遍使用汉字,但20世纪以后,又都有“去汉化”的行为。

B.韩国将首都“汉城”改名为“首尔”,表明了其“去汉化”的意图。

C.日本的文字也在变革,但始终没有像朝鲜、越南那样完全取消汉字。

D.日语中有不少同音不同字的现象,汉字有助于区别语意,避免混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人徐福是到了日本的,但不能确认他就是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

B.日本历史上两次与中国有关的“才变”都给日本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C.为躲避战争带来的灾难,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

D.日本学习古代华夏文明的认真精神是其他国家无法比肩的,值得学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本首都如今依然写作“东京”一例可以作为日本汉化深入的证据。

B.关于“汉和”血缘关系的认识,既有猜想的成分,也有史实的依据。

C.古代日本将中国奉为“文明课老师”,丝毫未动过“征服”的念头。

D.从日本有了“三省六部”可见华夏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就在政治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后主讳禅,字公嗣,先主子也。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

及即尊号,册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注],以天明命,朕继大统。

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

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绶,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

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

大赦,改元。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

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宦人黄皓始专.政。

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剌史诸葛绪数道并攻。

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

大赦。

改元为炎兴。

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

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奉书曰:“……天威既震,怖骇王师,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顺以从命!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

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

谨遣私署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奉赍印绶,请命告诚,敬输忠款,存亡敕赐,惟所裁之。

舆榇在近,不复缕陈。

”艾得书,大喜,即报书,遣绍、良先还。

艾至城北,后主舆榇自缚,诣军垒门。

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

因承制拜后主为骠骑将军。

诸围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

艾使后主止其故宫,身往造焉。

明年春正月,艾见收。

钟会自涪至成都作乱。

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泰始七年薨于洛阳。

评曰: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

又国不臵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节选自《蜀书·后主传》)【注】格人群正:有识之人和正直的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与:亲附B.宦人黄皓始专.政专:把持C.怖骇王师,神武所次.次:停留D.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书:记载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泰始七年薨于洛阳B.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泰始七年薨于洛阳C.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泰始七年薨于洛阳D.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泰始七年薨于洛阳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备册封刘禅为皇太子时说,自己是在因奸臣篡位、国家无主的时候奉上天之命登上帝位的;他希望刘禅尊敬师傅诸葛亮并听从其教诲,为将来继承帝位打好基础。

B.景耀六年,魏国大举进兵,后主调派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去抗击;这一年的冬天,邓艾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

后主接受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决定向邓艾投降。

C.后主在降书中表达了对曹魏政权认同和投降的诚意,邓艾来到绵竹城北,后主用车装着棺材,把自己捆绑着来到魏国军营门投降;邓艾给了后主应有的尊重和礼遇。

D.作者认为,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帮助很大,对蜀汉的治理作出了显著贡献;但也认为,诸葛亮对后主在登基之年就更换年号、又不设置史官这类事情还是考虑不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

译文:(2)艾使后主止其故宫,身往造焉。

明年春正月,艾见收。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馆娃宫[注]怀古(其一)皮日休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馆娃宫:春秋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在今苏州市灵岩山上。

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8.皮诗前两句是怎样写西施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西施”,借“西施”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摒弃权贵的句子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

(3)李煜《虞美人》中“?”运用设问,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名人墙梅寒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弟每天让他的小公务员带着哥东转西转,把哥转得心疼心焦。

一个又一个景点,得花多少钱?一天又一天的跑路,得烧多少油?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

哥曾经是小清河村村支书,如今早已退了很多年了。

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

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

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弄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

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吗?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我心想着你在外混了这些年,拔根毫毛也比咱乡里人大腿粗……既然你也有难处,哥就不为难兄弟你了,咱回去自己想办法。

哥走了,带着弟给他收拾的一大行李箱东西。

吃的穿的用的,弟媳妇儿热情,恨不得把她家用不上的都掏出来给哥带上。

哥本想推辞的,想想又全盘收下了。

那是弟的心意,他不能拂。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为难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