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3张课件

首小诗 的 ,
的
,而 ,因而
而
, 诗人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甚至是曲解诗意,除 了不能“以意逆志”(即不能整体把握、不能 由表及里)这个原因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请阅读“欣赏指导”的“知人论世”部分。 (1)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 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 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 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 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境遇不同, 诗情有别。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 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练习一
学生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 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切忧虑。
1
凉州词 唐-王之涣 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
3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 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 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
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练习二、《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严州 (今浙江建德)。《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 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 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在阐释过程中的关系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在阐释过程中的关系纵观“以意逆志”作为诠释方法的发展史,“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结合始于清朝。
周裕锴先生在《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中考证:尽管孟子的这两个观点早在宋代就为“尚意”、“释史”的解诗者所推崇,但都是在不同的场合下被分别引用,相互之间并没有关系。
明代人更少“论世”的概念,直到王嗣奭在《杜臆原始》里才首次提出“诵其诗,论其世,而逆其意”,而这时已是清初顺治二年了。
从此之后,“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结合,便有了一种理论的自觉,几乎成为清人解诗不言而喻的通则。
并且同时指出:声称“以意逆志”者,多主张以“知人论世”为前提,……,而号称“知人论世”者,多标举以“以意逆志”为目的。
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中也持同样看法:在《孟子》书中,“以意逆志”和“论世知人”是在不同的地方讲的,孟子并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
后世有人指出这两者是不可分的。
“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
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不得也。
……故必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之。
”(《孟子正义》引顾镇《虞东学诗》语)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
不论世知人,不了解诗的作者的时代和思想、生平,所谓“以意逆志”容易陷入主观臆断。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命题这种结合和统一是清代论者自己理解观念的产物,是从自己的观念出发,对孟子原有命题重新组合、改造的结果。
李畅然先生在《清人以“知人论世”解“以意逆志”说评议》一文中认为,“‘知人论世’在本质上具有同‘以意逆志’一致的共相性的方法论取向”。
“知人论世”以及要达到“知人论世”所需要的手段,如考据等,尽管它们都对理解文本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还是区别于作为阐释对象的文本的。
只有文本才是“历史”的真实代表。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相结合的方法来正确理解作品,评论作品的理论和实例都比较多,如吕华明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考论》一文中通过对一些诗歌作品重新理解,向我们展示了这两种方法的积极作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还有其它影响诗歌情感和风格的因素吗?
欣赏边塞诗: 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 些不同?
感伤
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郁郁葱葱的翠柏 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 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 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 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 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 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பைடு நூலகம்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 的好朋友
②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 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 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红 藕 香 残 玉 簟 秋 。 轻 解 罗 裳 , 独 上 兰 舟 。
雕 内界 丽达 赵《 琢 心优 , 了 明如 一 境 , 感美 意她 诚梦 剪 遇 给 受怡 象 早 分令 梅 人 蕴 期 别》 ,人 不 以 藉生 后以 是 体, 同 美 , 活 的李 现风 , 的 抒 的 思清 了格 享 发 情 念照 哀清 诗 受 了趣 心特 写 婉新 情 。 凄 和 情有 与 悱明 凉 心 。的 她 恻快 有 独境 文方 的 的, 别 处 , 词式 丈 风不 的境 清表 夫 格事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课件】

方法一: 解读文辞,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问题2、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 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
清新、幽静、恬淡、优美。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 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渔 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 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 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 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 意 逆 志 知 人 论 世
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用; 意,自己的切身体会; 自己的切身体会; 逆,推测; 推测; 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 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揣摩作 者的本意。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 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 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 的诗歌鉴赏方法。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 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 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 受。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 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 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 词作的开朗明快。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愤懑, 愤懑,哀痛
用几个词语概括诗中作者的情感。 用几个词语概括诗中作者的情感。
原因?
高中诗歌鉴赏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 也病死在任上, 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 苦痛。 苦痛。
悲壮, 悲壮, 凄婉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盛唐: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中晚唐: 虽然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 虽然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 夹杂了多少悲壮 多少惋伤 悲壮, 惋伤。 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 愤懑, 哀痛。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 归家无望的哀痛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 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 更多一些惆怅 凄厉, 惆怅。 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理解诗作的主旨, 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 作者的本意。 作者的本意。 自己的切身体会;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 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五噫歌 梁鸿虽然很有学问,却不愿为官,曾作一首《五噫歌》 而被当权者追杀。梁鸿夫妇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 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 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 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 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有 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 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 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夫妻 二人过着清贫而和谐的生活。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 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 怨。 留下了举案齐眉的千古美谈。
倾城倾国:
这时李夫人的姐妹们也入宫问病,见此情形,都很 诧异。待武帝走后,她们责备李夫人:“你想托付 兄弟,见一见陛下是很轻易的事,何苦违忤至于如 此?”李夫人叹气说:“你们不知,我不见帝的原 因,正是为了深托兄弟。我本出身微贱,他之所以 眷恋我,只因平时容貌而已。大凡以色事人,色衰 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今天我病已将死,他若见我 颜色与以前大不相同,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置不 及,怎么会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兄弟?”
一、 概述内容,梳理结构
概述内容:
第一部分: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爆发,贵妃因兵变殒命 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
第三部分:李返回长安后对杨的无限 思念 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四部分:已登仙界的杨心系尘寰,对李思念 不已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倾城倾国:
溯源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 顾倾人国。”此语出自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 诗。李延年懂音律,善编舞,武帝爱之。每为 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 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 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 阳公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 善舞,由是得幸。武帝闻此曲后,遂纳其妹为 妃,即史上所称的“李夫人”。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作者意图和时代背景。
1.2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第二章:意象分析2.1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事物,它通过作者的描写和表达,具有了超出自身意义之外的象征意义。
2.2 意象的作用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意象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和美感。
2.3 意象的分析方法通过描述和解释意象本身的意义。
通过分析意象在文中的出现位置和频率,理解作者对意象的重视程度。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意象,理解意象的普遍意义。
第三章:情感分析3.1 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3.2 情感的作用情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情感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3 情感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情感,理解情感的普遍意义。
第四章:知人论世4.1 什么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指的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4.2 知人论世的作用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增加对文学作品的同情和理解。
4.3 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阅读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理解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五章:课程实践5.1 实践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意象分析和情感分析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
5.2 实践活动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意象分析和情感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教学参考
0526 2303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单元说明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提高欣赏诗歌的水
平,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
联想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领悟欣赏诗歌的
一些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
用,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
当然,欣赏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
方法。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
要,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
发,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
理解。“意”,有人认为是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后者的看
法更合理些。“志”,有人认为是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还
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或作品
所表达的原意。“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
求。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
“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
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不难
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
离对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
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
的。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的生平及其时
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
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
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
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
且顾及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
集·“题未定”草(七)》)当然,“知人论世”是围绕着审美来进行的。清
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
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野鸿诗的》)推测境遇要结合
审美吟咏,否则成了堆积材料史实,反而会破坏对诗歌的欣赏。
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重点介绍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有关
知识和赏析方法,写得有理有据,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运用这种赏析方法去
欣赏诗歌。在“赏析示例”中,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作了运用“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的示范,供学生参考借鉴。
“自主赏析”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共包括四首诗歌。这些诗歌都适于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
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
剧,正折射于《湘夫人》执著、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之中。鲍照生活于门阀
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寒微而郁郁不得志,这促使鲍照把对门
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路难》中。杜甫从年轻时起就抱有“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腐败的封建政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却
不仅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
苦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陆游是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对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
的报国壮志付诸东流充满愤恨。《书愤》就是抒发这种愤恨感情的作品之一。
我国古代理论家说过,“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这四首诗便是典型的
例证。因此,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顺利地探究这些诗的意旨。至于“以
意逆志”的方法,适用于一切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当然也适用于这四首
诗。
“自主赏析”的课文后面,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指导学生在
欣赏诗歌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每篇
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这对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眼界,有一
定好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课
文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对学生欣赏课文很有帮助。
这个单元的“推荐作品”,推荐了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五首诗,供学
生课外欣赏。这些都是名家名作,指导学生在课外读读背背,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