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渔阅读附答案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语文试题

南康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大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 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开阔视野, 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 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 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用小石小木之大山, 四海之在天地, 礨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 梯米之在大仓, 万物与人, 九州与人, 毫末之在马体, 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 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 本文经过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 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 用大量的比喻, 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反诘的修辞手法, 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 考核课文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D;试题难度: 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七年级语文期末课外现代文阅读复考点梳理:1.把握文章的线索,概括中心事件;2.分析人物形象;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体会文学作品语言的特色,进行鉴赏和评价;5.运用想象,丰富作品的内容。
一)老师像渡工,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渡工》,赞扬渡工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渡工表示,自己不能离开渡口,要一直为更多的人服务。
老师对这篇作文进行了评阅,只批了一个“阅”字。
第二天,老师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你眼中的老师》,但有一名学生却交了一篇与前一天一模一样的作文,老师没有批改,只买了一箱蜡烛。
十多年后,一位工程师来到这个地方,邀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指出工程师还应该邀请老师的老师。
在上,老师和渡工的故事得以重温。
问题:1.选文主要记叙了老师像渡工,学生写了一篇赞扬渡工的作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你眼中的老师》,以及十多年后工程师来到这个地方邀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的故事。
2.文中⑦中"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学生交了一篇与前一天一模一样的作文。
3.在文中第八段中,老师没有签字,只是去了供销站买了一箱蜡烛。
这表明老师可能正在经历一些困难,需要节约开支。
4.在文中第十段中,"老师的老师"指的是老师的前辈或导师。
老师这样称呼他可能是出于尊重和感激之情。
5.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工程师拉电闸,点蜡烛的用意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让人们更加放松和享受聚会的时光。
6.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与儿子剥豆比赛的故事,通过这个小小的比赛,母亲教育儿子要有自信,要经历失败和成功,并且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文章表达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挫折和伤痛的认可和尊重。
四)一位老人在繁华马路上守候,偶尔会拦住行人,塞给他们一些东西,然后微笑着离开。
深夜回到俱乐部,告诉负责人已经发放了奖金。
原来俱乐部委派专家守候一天,确认快乐的人会得到奖金,而老人确认的快乐人只有22人。
似儒似丐又似仙阅读答案

似儒似丐又似仙阅读答案熊十力先生是我的老师,现在要谈他,真真感到一言难尽。
这一言难尽包括两种意思:一是事情多,难于说尽;二是心情杂乱,难于说清楚。
记得熊先生在《十力语要》里说过,哲学,东方重在躬行。
这看法,专就“知”说,很精。
熊先生的可贵是凡有所知所信必能“行”。
这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谈一些琐细的,一般人会视为怪异的,或者可以算作轶事吧。
他是治学之外一切都不顾的人,所以住所求安静,常常是一个院子只他一个人住。
三十年代初期,他住在沙滩银闸路西一个小院子里,门总是关着,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
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此门。
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
五十年代初期他住在银锭桥,熊师母在上海,想到北京来住一个时期,顺便逛逛,他不答应。
我知道此事,婉转地说,师母来也好,这里可以有人照应,他毫不思索地说:“别说了,我说不成就是不成。
”师母终于没有来。
后来他移住上海,是政协给找的房,仍然是孤身住在外边。
不注意日常外表,在我认识的前辈里,熊先生是第一位。
衣服像是定做的,样子在僧与俗之间。
袜子是白布的,高筒,十足的僧式。
屋里木板床一张,上面的被褥等都是破旧的。
没有书柜,书放在破旧的书架上。
只有两个箱子,一个是柳条编的,几乎朽烂了。
另一个铁皮的,旧且不说,底和盖竟毫无联系。
且说这个铁箱,他回上海之前送我了,七十年代我到外地流离,带着它,返途嫌笨重,扔了。
享用是这样不在意;可是说起学问,就走向另一极端,过于认真。
他自信心很强,简直近于顽固,在学术上决不对任何人让步。
还可以举一件有意思的。
四十年代晚期,废名冯文炳也住在红楼后面,这位先生本来是搞新文学的,后来迷上哲学,尤其是佛学。
熊先生是黄冈人,冯是黄梅人,都是湖北佬,如果合唱,就可以称为“二黄”。
他们都治佛学,又都相信自己最正确;可是所信不同,于是而有二道桥熊先生三十年代的一个寓所互不相下,至于动手的故事。
熊十力隐居在番禺阅读题答案

熊十力隐居在番禺阅读题答案《熊十力隐居在番禺》阅读原文:1948年底,著名哲学家、新儒学理论奠基人熊十力在内战的战火中来到广州番禺区化龙镇,在学生黄艮庸的祖屋观海楼隐居一年多。
1948年,熊十力还在杭州时,在写给徐见心的信中说:“世乱,而年力日衰,惮耗心力。
颇思依黄艮庸,度残年于南海。
”可见他是颇为向往岭南这片避世修养之地的。
时局混乱,地方不靖,熊十力也不敢离开观海楼到处跑。
他就靠书信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并通过学生黄艮庸、张北海等与广州社会存在一些学术互动。
比如,为纪念明代硕儒陈白沙诞辰520年,他写了一篇重要的论文《陈白沙先生纪念》。
熊十力隐居观海楼,在义女熊仲光的协助下,完成了《十力语要初续》与《正韩》两部重要著作的编辑和补充写作。
当时,人们不知这个满脸胡子的老头子是什么来历,只知他是个怪老头。
熊十力有时坐在门前休息,有时在屋内写字。
他的书法很特别,看不出是好看还是不好看。
如今在观海楼一楼里屋的墙上,还有熊十力亲笔题写的一块匾,写着“仁宅”,落款“十力”。
在村人的眼中,和熊十力的书法一样难以用常理判断的还有他的行事方式。
熊十力喜欢吃鸡,声名在外。
有一次赴宴,一碟白切鸡一上桌,就被熊十力拿到自己跟前吃起来,完全不管别人。
因为有黄艮庸的帮助,熊十力得以在1948年至1950年这段风云漫卷的历史时期,安居乡间,待抉去留。
熊十力早在1917年11月来过一次广州,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参谋。
次年5月离开。
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思索良多:“吾亦内省三十余年来,皆在悠悠忽忽中过活,实未发真心,未有真志……于是始决学术一途,时年已三十五矣。
此为余生之一大转变,直是再生时期。
”从此远离政治,潜心学术。
三十一年后,熊十力再次来到广州,迎来了人生第二次重大抉择。
熊十力因避乱一路南下,从杭州乘汽轮抵达广州,随行的有幼女熊再光、养女熊仲光和一男仆。
黄艮庸把他们带到了番禺化龙老家的观海楼安顿。
这是观海楼迎来的第二位大儒了。
1928年,梁漱溟就曾来住过。
[熊十力全集]熊十力阅读答案
![[熊十力全集]熊十力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a67f9a4b35eefdc9d33332.png)
[熊十力全集]熊十力阅读答案【素材及写作指导】熊十力阅读答案篇1: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阅读答案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余世存①人们给予熊先生的评价,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这都有意无意拉开了我们众人跟熊先生的距离,这其实是不理解熊先生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②他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
父母相继病亡后,他读了半年乡塾而游学乡间。
后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王船山书,萌发革命之志,欲物色四方豪杰,共图天下事。
③他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中年改行学艺,“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
革命家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
熊十力没有像胡适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一样,为当时的政治革命作补注;他是近似鲁迅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
所以他改号十力。
“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先生取采加诸自身。
④在熊十力那里,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
而这种“没规矩”的言行在儒生或自以为“新”的人类眼里,都显得怪诞、书呆子气、不懂人情世故:好听一点儿的,也就是天性旷达,不喜雕饰。
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雨非世故地禁钢人情。
初入北大,他即把通行的课堂教学改为旧式师生交流。
每讲到精彩处,他常意兴陡发,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
因为拍得太重,久之,学生听熊先生讲课,都要找个远离他的座位。
在北犬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舍,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
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
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一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
熊十力因学问与粱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时,熊十力不甚解气,趁粱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体,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
湖北十堰市高三(最后冲刺)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湖北十堰市高三(最后冲刺)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简单地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
这涉及两个概念:一是去中心化,与传统中心化的方式不同,这里是没有中心,或者说人人都是中心;二是分布式账本数据库,记载方式不只是将账本数据存储在每个节点,而且每个节点会同步共享复制整个账本的数据库。
做一个简单比喻,假如你们家里有个账本,让你来记账,你想用点零花钱,又不想被父母知道,可能账本上的记录会少十几元。
利用区块链技术以后,相当于用全家总动员的方式记账,你在记账,父亲、母亲也在记账,全家都能看到总账,谁也不能改。
也就是说,区块链这个分布式的数字账本记录了所有发生并经过系统一致认可的交易。
(摘编自《区块链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0月31日)材料二: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区块链+”新闻发布会11月7日在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发布会上,上海市商务委(市口岸办)会同上海海关、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药品监督局、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等,共同发布并推出了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区块链+”多项应用成果。
政企双方代表还共同签署了《上海电子口岸区块链联盟倡议书》,标志着上海电子口岸区块链联盟正式成立。
据介绍,目前,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形成兼具“监管+服务”的10大功能板块、53项地方应用,对接22个部门,覆盖监管全流程及国际贸易主要环节。
平台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延伸推广到数字金融保险、数字供应链、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商业环境领域,为广大企业免费提供国际贸易相关的公共服务。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巴丘书事》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巴丘书事》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丘书事【宋】陈与义三分书里识巴丘①,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②须鲁肃③,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①巴丘处在东吴上游。
①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15.(3分)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的局面,引出下句避乱巴丘的现实。
B.颔联写的景色苍凉激越,意境雄浑阔大。
这两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用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
C.最后一联用“九分头”去呼应首句的“三分书”,写自己避难飘泊中,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
D.陈与义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忧国忧民的杜甫诗的风格相近。
16.(6分)《唐宋诗举要》中赞赏本诗的颈联“吐”字,说“言水落而洲出也,吐字下得奇警”。
“奇警”是指文字或言论含义新颖、深切,请结合诗句鉴赏“吐”字的“奇警”之处。
【答案】15.C 16.①“吐”字化静为动,新奇特别。
诗人眼前是洞庭湖中的沙洲因水少而露出来的静景,作者用“吐”写出了江湖主动吐出了沙洲的动态。
②“吐”字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出了生命,生动形象。
江海是自然之物,作者赋予它们生命力,能吞吐沙洲。
(此条答“比拟”也可。
)③“吐”字包含了作者的奇特丰富的想象:丰水期江湖吞进了沙洲,枯水期江湖吐出了沙洲。
(此条答“虚写”也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错,诗句用的“空白九分头”,意为“大部分头发白了”。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十月江湖吐乱洲”意思是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
“吐乱洲”是指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十力:乱世为儒朵渔阅读附答案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
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
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
1917到1918年间,参与孙中山幕府。
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
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
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
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
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
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
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
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
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
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
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
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
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
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著述讲学。
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
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
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1946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
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自己自安其素,为所欲为,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
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
”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
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学生涯,然而内战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1948年2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1949年5月16日,他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武汉,极为兴奋,大书三个字:解放了!50年代初,熊十力留在大陆,生活是安定的,然而此时熊十力的内心是孤独的。
他的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了,著作也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
他在暮年哀叹道:“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
绝无向学之青年,亦鲜有客至。
”1956年他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
1968年5月23日上午,一代大儒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程。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圣贤讲仁,讲性命无道,讲良知,都不是一假定,而是一真实生命的呈现……熊先生是一个真人。
他真之所以为真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不用说得太玄远,太严肃,而只从他日常生活上说。
(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7.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一项是(3分)
A.熊十力在南京内学院求学时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有人送给他“空空道人”的绰号。
B.熊十力性格峻急,脾气暴躁,缺少儒者的典雅,与他人争论学术问题,一言不合竟至于老拳相加,粗话詈骂。
C.熊十力对蒋介石差人邀请自己见面十分恼火,蒋介石欲赠资百万他也断然拒绝,他说他不需要要专款资助,只要不受干涉,自安其素。
D.熊十力定居浙江时将住所命名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过“漆园吏”的先哲庄子。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荡的时代极大地影响了熊十力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立场,无论是早期弃政
向学,还是后来的避世研道、留在大陆,都与相应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B.熊十力十分用功,有真学问,但对学生极其严厉,讲课效果也欠佳。
带着“不能得英才教之”的遗憾,他干脆在家授徒,聚集数人传讲学问,也乐在其中。
C.熊十力治学勤勉、严谨,学术上既能够分辨前人著述的优缺点,择取精华,又有“六经注我”的精神,能够打通各家学说,形成并坚守自己的独特见解。
D.熊十力不喜追逐风气,不善迎合他人,对受资讲学的章太炎之流极为厌恶、反感,称其为学术上的“逐臭”之徒。
9.熊十力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在熊十力本人身上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三)(12分)
7.(3分)D(牟宗三评价熊十力所谓“真”,是指熊氏绝无伪饰的真性情。
D项主要体现的是熊十力避世治学的态度)
8.(3分)D(熊十力所说的“逐臭之徒”并非针对章太炎。
)
9.(6分)①虽生处乱世,颠沛流离,常陷衣食无着、一贫如洗之境,求学治学从不懈怠。
②人格上有孤傲之气,蔑视当权者,厌恶善于周旋、迎合他人的浮华名士,抨击追逐时尚风气的“逐臭之夫”,一心想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
③治学敢于坚持己见,不墨守师说,不随便依从他人,即便自己的学说已被边缘
化,仍坚守绝学。
(每点2分,三点一从生存处境说,一从人格精神说,一从治学立场说,大意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