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 之四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之一.doc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之一.doc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之一《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教学设计之一作者:乐余中心小学陈海瑛教材分析:《七步诗》作者曹植。

“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诗。

曹植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才学。

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

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行”是古代诗歌一种形式。

这首诗用季节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一生当中最宝贵时光是年轻力壮时候。

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

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地区,民族之间战争不断。

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

诗中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关心。

教学目: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七步诗》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1、用上面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五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五

教学设计五:《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包括《长歌行》、《七步诗》、《出塞》的风格、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学习《长歌行》、《七步诗》、《出塞》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能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通过学习分析古诗的表现技巧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够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古诗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进行创作;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简单的课堂谈话,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感知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长歌行》教师讲解《长歌行》的背景和写作环境,具体阐述《长歌行》的表现手法如什么样的句式、修辞手法等。

然后,读一遍《长歌行》,让学生全面感知其风格和文化内涵。

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朗诵和表演,达到感悟古诗的目的。

第三步:学习《七步诗》教师讲解《七步诗》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结合课堂反馈,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内涵,教师可以提供几组画面,让学生将其转化为七步诗,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步:学习《出塞》教师讲解《出塞》的写作背景和反映涵义,继而重点讲解“启示文”体裁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然后,让学生分类分析该诗中出现的意象和几个独特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掌握古诗的写作技巧。

第五步:学习三首古诗互动交流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阅读过古诗三首,因此在此阶段学生应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归纳各自的体会和感悟,并且将自己理解的古诗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诠释表述。

第六步:提供创作启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选择属于自己的主题,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创作一首较为流畅、具有表达性的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打印版)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打印版)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打印版)1.《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9.《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PDF-A4打印版)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PDF-A4打印版)

小学生古诗备背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1、《长歌行》汉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小学生古诗备背80首12、《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长歌行》、《七步诗》、《出塞》三首古诗。

2.分析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歌行》1.导入新课邀请学生分享对《长歌行》的了解,包括作者曹操、诗歌背景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2.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首句“青青园中葵”的象征意义。

解释“朝露待日晞”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短暂,珍惜时光。

分析“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所表达的曹操的政治抱负。

解读“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的忧虑情绪。

3.诗歌背诵与感悟组织学生集体背诵《长歌行》。

邀请学生分享背诵过程中的感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七步诗》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曹植及《七步诗》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兄弟间的矛盾。

提问:曹植如何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激发学生兴趣。

2.诗歌解析分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曹植的内心痛苦。

解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兄弟间的亲情与矛盾。

分析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曹植的文学才华。

3.诗歌背诵与感悟组织学生集体背诵《七步诗》。

邀请学生分享背诵过程中的感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出塞》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出塞》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特点。

提问:边塞诗有哪些独特的情感表达?2.诗歌解析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境,感受边塞的荒凉与战士的艰辛。

解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分析诗歌的韵律美,感受王昌龄的文学才华。

3.诗歌背诵与感悟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出塞》。

邀请学生分享背诵过程中的感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10 古诗三首.ppt《长歌行》《七步诗》《出塞》PPT课件

10 古诗三首.ppt《长歌行》《七步诗》《出塞》PPT课件
▪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写万物盛衰有时,光阴一 去不复返,人应及早努力。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 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 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 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 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
花啊,叶啊全都枯萎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 ▪
千百条江河都滚滚流向东海。

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返回?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

年富力强时不努力发奋作为。

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等到年老体衰时就只能空自悲伤。
2020年10月2日
3
知识拓展:
▪ 只要龙城飞将军李 广在,
▪ 不会让胡人的骑兵 越阴山一步。
2020年10月2日
7
王昌龄简介:
▪ 王昌龄(690—756)唐代诗人。字少伯,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 元十五年(727年)考取进士,虽升至 校书郎,但后来一再被贬,开元二十 七年(739年)前后,被贬岭南。北还 后于开元末被贬江宁丞,后以因事再贬 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13
之乱后回故乡,终在途中被刺史闾丘晓忌才杀害。存诗一百八十多 首,其中边塞、闺怨诗和宫怨诗以及送别的七绝出色,多写妇女生 活。情深意切,语言精练。作品有《王昌龄集》。
2020年10月2日
8
字词训练:
葵: kuí (葵花) (葵扇) (向日葵) 羹: gēng (豆腐羹) (鸡蛋羹) (羹匙) 煎: jiān (煎熬) (煎饼) (煎鱼) (煎剂)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七步诗》《长歌行》《出塞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七步诗》《长歌行》《出塞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七步诗》《长歌行》《出塞》一、教材内容本教案的教材内容为《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古诗三首《七步诗》《长歌行》《出塞》。

《七步诗》作者:曹操穿越人群,你最耀眼,七步之才,踏破铁鞋,从此无心,爱良夜月,任他明月,照耀我行。

《长歌行》作者: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七步诗》、《长歌行》、《出塞》的作者、朝代、创作背景和意境。

2.认识古诗的特点,如句子简练、意境优美、韵律优美等。

3.熟练朗读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古人的感悟和情怀。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熟练掌握语音语调、节奏感和气息控制等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欣赏古典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爱国、敬业、团结协作等价值观。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罗曼蒂克的气息。

2.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3.通过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心情、情感与正能量。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作者、朝代、创作背景和意境。

2.让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熟练朗读古诗。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达到深刻领悟的程度。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朗读自如、感情真挚。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教师用PPT或黑板上展示三幅图片,分别为《七步诗》、《长歌行》、《出塞》的作者和背景图片。

2.让学生看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的含义,感受图片的氛围,引入到今天的主题。

步骤二:讲解古诗知识1.讲解古诗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法。

2.讲解《七步诗》、《长歌行》、《出塞》的作者、朝代、创作背景和意境。

通过PPT或黑板上,让学生看到古诗的画面,理解古人的感悟与情怀。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幺?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幺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幺喜欢?
专注下一代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之四《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四佚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

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

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

(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

(与今天意义不同)箕:豆秸釜:锅泣:哭泣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

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

“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学习《长歌行》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

(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

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

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

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

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

你怎么理解题目?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

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

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

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长歌行葵露待日百川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但使……不叫(联想言志)《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四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开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几位擅长绘画的孩子,根据上节课初读课文的感受,一起在黑板上画枝繁叶茂,独木成林的大榕树。

)(点评:根据本课特点,创新板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师指黑板上的画)远远地望见了这株大榕树。

现在,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们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了!(多媒体播放“大榕树”片段,师配乐诵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生边听边欣赏。

)(点评:自然引入对重点段的学习。

)师:欣赏着榕树,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有关段落,找一找这句话。

(生默读课文)生:作者是这样说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榕树美,美在哪儿呢?这样吧,我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体会体会。

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

(生朗读、勾画、体会)(点评: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

)师:你们喜欢读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生:我觉得这株榕树特别的大,因为作者远望时还以为是几株榕树,可现在走近了,看清楚了才发现,“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生:我还给他补充一点,这株榕树长在一座小岛上,一株树就占据了整座小岛,真的是“独木成林”。

生:我喜欢读这几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榕树的绿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

(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的“榕树”上增添了“一簇簇绿叶”。

)生:我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

榕树的根与众不同,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枝上生根”,使榕树显得特别的奇特。

师:还有哪些孩子体会到了榕树根的奇特?也欢迎你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榕树枝上生根,是因为榕树枝上长着许多气根,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越长越长,一接触到地面,就钻进了泥土里,长成了新的根。

师:哟,你的知识可真丰富!你是怎么了解到气根的知识的?生:我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的“植物篇”里了解到的。

师:多读课外书的确能增长我们的见识!(指黑板上的画)孩子们,你们看,这长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他刚才为我们介绍的“气根”,这直直的根就是由气根长出的支柱根。

生:那这榕树之所以能“独木成林”就是因为长着这些“气根”,难怪课文中说“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从这句话还体会到了榕树的壮观的美!师:你的理解更深刻了!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师:还有谁想读?读出榕树的大、榕树的奇。

(生再读)师:读得真不错!我们继续交流。

生:课文中还有一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榕树富有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美。

师: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生:能!(生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师:的确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点评: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分享学习心得。

)师:孩子们,刚才读书时,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中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师:这样吧,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可以联系着上下文,可以联系着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生自由地读、体会)(点评:联系本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师:想好了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前后的同学听一听。

(生自由交流,师也参与其中)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生: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窝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

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

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这是你的理解,比较独特。

还有不同的见解吗?生: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能联系着上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真不错!生: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孩子,你的感受多深刻呀!生:刚才几个同学都说到了这每一片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生机,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当时吹过一阵阵微风,这些充满活力的绿叶在风中你挤我,我挤你,不停地摇动,才让作者产生了“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觉。

师:你认为“风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颤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