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湿化方法在重症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重点
脑外科患者人工气道两种湿化法的效果评价

1 2 0分钟滴入 1次湿 化液 , 套管 分泌 物
多, 延长清洗时间 , 均增加 了护理 工作量 ,
并引起交叉感染 。
明, 肺部感染率随着气道湿化程 度的降低 而 升 高 J 。 因此 人 工 气 道 充 分 有 效 湿 化, 是保持 呼吸道通 畅 的一项 重要 措施 。
2 0 0 9年 1 2月 ~2 0 1 2年 6月 在 临 床 护 理
水肿 。③ 由于痰液黏稠 , 为 了吸 出分泌物
必 须 增 加 吸 痰 次 数 和 延 长 吸痰 时 间 , 加 上
危 重患者建立 人工 气道 是抢 救及 治 疗的重要措 施, 是 危 重 患 者 的 生 命 通
稀痰 , 痰如米 汤或 白色泡 沫杨 ; 能 轻易 咳 出; Ⅱ度 : 中度 黏痰 ; 痰 液 外观 较 1度 黏
果, 使痰液变黏 稠 , 易形成 痰痂 不易 吸 { H 或 咳出, 阻塞气道 , 易 出现肺炎 , 加重呼 吸
道感染 , 不 均 匀 的 湿化 也 易 发 生 医源 性 肺
观察指标 : ① 刺激 性 咳嗽 : 指 在气 道
湿化 效果评价
关 键 词 人 工 气道
湿 化 过 程 中发 生 剧 烈 呛 咳 , 将 出现 剧 烈 呛 咳 者 设 为 阳 性 。② 观 察 痰 液 稠 度 : 1度 :
2 0 0 9年 6月 ~ 2 0 1 2年 7月收治 因重
型颅 脑 损 伤 、 自发 性 脑 出血 疾病 所 致 建 立
人工气 道患 者 1 5 2例 , 其 中气 管切 开 4 5 例, 气管插 管 8 1例 , 先 气管 插 管 4 8~7 2
小 时后再 行气 管 切开 2 6例 。 其 中 男 8 7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护理中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

科学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护理中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李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目的:探讨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气管切开护理中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20年1~12月接诊的34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提供基础护理、湿化干预、排痰处理和感染管理。
观察堵管时间、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堵管时间为(28.45±6.00) d,每日吸痰次数(5.11±1.21)次,吸痰间隔时间为(2.25±0.54)h。
34例患者中,出现1例刺激性咳嗽,并发症发生率为2.94%。
结论:气道湿化有利于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气道湿化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
患者多表现出颅内压升高、昏迷、反射性咳嗽等症状,致使呼吸道极易因痰液受阻,引发缺氧或者窒息,因此,患者术后多采取气道切开,通过建立人工气道帮助其恢复正常呼吸。
有相关研究指出,针对性实施气道湿化处理,能够帮助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更好实现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确保呼吸道黏膜纤毛的正常运作,降低感染风险[1]。
本研究探讨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气管切开护理中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接诊的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患者34例,女12例,男22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0.68±3.15)岁;跌倒6例,交通事故15例,高空坠落6例,其他7例。
1.2 护理方法1.2.1 基础护理将患者床头稍微抬高15°~30°,确保室内温湿度适宜,每日做好空气、地面相应的消毒处理,将湿度控制在60%~70%,温度控制在20℃~22℃;对陪护和探视人员的数量进行限制,且要求室内人员严禁吸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若出现异常,必须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给予处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气道湿化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气道湿化的护理发表时间:2012-03-21T09:24:36.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蒋安惠[导读]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损伤的15%—20%,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
蒋安惠(四川省天全县人民医院 625500)【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320-02【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护理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损伤的15%—20%,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昏迷,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易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和缺氧。
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一种技术,作为有创通气,选择合理安全有效的湿化方法,增加有效通气,便于吸痰,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科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对5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术,经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等护理措施,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4例,其中男41例,女13例。
年龄18岁~75岁,置管时间30-180天,其中脑挫裂伤43例,高血压脑出血11例,经治疗痊愈出院29例,其中5例发生肺部感染,3例植物生存,12例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2 护理2.1一般护理2.1.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意识,瞳孔,安置心电监护仪,随时记录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及SPO2等情况,及时发现脑疝的早期表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2.1.2体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偏向健侧可防止舌后坠或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及时清除口、鼻内分泌物。
2.1.3充分吸氧,改善低氧血症,保持SPO2在95%以上,根据SPO2调节氧流量,一般供氧浓度在30%~50%,以免脑缺氧而加重昏迷。
2.1.4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最好安置在单间病室,室内空气定期用紫外线消毒,每天2次,床位,床头柜,地面用1:200的巴氏消毒液擦抹,拖帕湿式拖地,病室外,门口用1:200的巴氏液侵湿脚垫。
人工气道湿化技术操作及效果评价标准

人工气道湿化技术操作及效果评价标准操作标准为确保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操作标准的要点:1. 安全操作:操作前应检查人工气道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确保无损坏和污染。
操作人员应佩戴手套和口罩,以防止交叉感染。
2. 适当选择湿化设备: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湿化设备,如湿化器或加湿瓶。
确保湿化设备的可靠性和功能正常。
3. 选择合适的湿化液: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湿化液,如生理盐水或药物溶液。
确保湿化液的纯度和有效性。
4. 正确设置湿化参数: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医生的建议,合理设置湿化设备的参数,如湿化流量和湿化时间。
确保湿化效果最佳。
5. 清洁和维护:操作后应及时清洁和维护湿化设备,确保其持久使用。
定期更换湿化液,以防止细菌滋长和污染。
效果评价标准评价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常见的评价标准:1. 咳嗽改善:湿化技术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减少黏液及分泌物的堆积和黏稠度。
2. 呼吸道通畅:湿化技术是否能够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减少粘连和阻塞。
3. 水合状态:湿化技术是否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水合状态,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和损伤。
4. 湿化效果:湿化技术是否能够充分湿化患者的呼吸道,增加湿气含量,改善呼吸功能。
5. 安全性评估:评估湿化技术对患者的安全性,包括无菌操作、湿化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湿化液的纯度和无刺激性。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份简要的操作和评价标准,具体的实施细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临床指南进行调整。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

【 中图分类号】R 6 5 1 . 1 +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2 — 8 6 0 2( 2 0 1 5 )0 3 — 0 2 0 2 — 0 1
重度脑损伤病人约 占脑损伤病人的 1 3 %, 多发生于青壮年 , 病死率高达 3 0 %。 为了抢 救病人生命 , 保 持呼吸道通畅 , 是 治疗 重度脑损伤病人 的重要措施 , 对 昏 迷深 , 短时间内不 能清醒的病人行 气管切开术建立 人工气道 为抢救病人赢得 了时 间。因此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可减少呼吸道无效腔 ,增加有效通气量 ,便于吸痰 , 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1 临床资料 1 . 1 一般资料 2 0 1 3 年7 月一 2 0 1 4 年7 月共收治重 型颅脑 损伤人 工气道患者
8 8 例 ,其中男性 5 6 例 ,女性 3 2例 ,年龄 & 一8 O岁 ,平均 4 6 岁。其 中特重型 、 重型颅脑外伤 6 8 例 ,脑干损伤 2 O 例 ,气管切开时间最长 3 个月 ,最短 7 天。 1 . 2 临床变化 与转归 医生根据病人 的病情需要 , 适 时行气管切开术后 给予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 人工气道湿化是以液 态水或水蒸气 的形式湿润气道 黏膜 , 稀 释痰液 , 保持黏膜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 物理疗法, 是人工气道管理的 个标准过程 。 通过人工气道湿化后吸 出大量痰液 , 改善 了通气和换气功能 , 降
一
延长 l e m或者以胸骨角上 2 e r n 3 e m处测量到气管插管或套管末端的长度为宜。 3 - 3 . 4 吸痰 的方法 保持病 人头颅、 躯干呈一轴型线 , 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 吸痰管每次更换 , 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 管应分开。吸引时间不超过 l O s 一1 5 s , ,先将导管尖端放 人无菌盐水 中吸引少许 , 以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 并有润滑作用 。 如分泌物仍存在 , 应使病人休息片刻 , 再 重复抽 吸。吸痍前可 配合翻身 、叩背 ,加大肺部通气量 , 刺激咳嗽使分泌物排出 , 以利吸痰。 必要时可根据药敏结果行气管滴药后及 时吸 痰, 吸痰前后 应增加吸氧浓度 , 痰液性状不 同可采用不同的吸痰管 . 如对稀薄痰 液, 用较细多孔的硅胶软管并用低负压 吸引 , 较短 时间可吸尽痰液 , 且多孔结构 可减轻气管黏膜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对较黏稠痰液选择较粗 的硅胶软管 , 直接置 人痰液中 ,边吸边提旋 转吸引 , 避免在气道 内反复上下提插 。在吸痰前用 2 %利 多卡因 O . 5 m L~1 . 0 m L沿气管 内壁缓慢 注人 ,2 a r i n ~3 a r i n 后再行气道内吸痰 , 可 减轻气道吸引时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不 良反应。.
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

对于分泌物多且黏稠 的患者 ,灭 菌注射用水效果较好 ; 而 对于痰痂 、 血痂形成的患者 , 建议用 1 . 2 5 %碳 酸氢钠溶液。李红 等目 采用碳酸氢钠联合盐 酸氨溴索( 又名沐舒 坦 ) 用于气管切 开 患者术后进行 气道湿化 , 能使 患者痰 液得到有 效稀释 , 改善肺 通气功能 , 有效地清除气道痰痂 。 一糜蛋 白酶稀释液可用 于
作者简介 : 袁乾 , 女, 本科 , 护师。
E - ma i l : g i g i 1 2 1 6 @1 6 3 . c o m
p n e u m oi t i c a l C a r eMe d i c i n e , 2 0 0 6 , 3 4 ( 3 ) : 6 8 7 . [ 4 ] 于英华 , 赵玮, 李蓓. 微 调输 液器配合 自制 加湿三通吸氧接头 持续
5 . 1 湿 化不足
粗或干 。
痰液 黏稠 , 量少 , 不 易 吸除 , 肺 部 呼吸音
5 - 2 湿 化 良好
清晰 。 5 . 3 湿化 过度
痰液 稀薄 , 量适 中 , 易吸 除 , 肺 部呼 吸音
痰液呈 泡沫状 , 量多, 吸之不 尽 , 肺部大
量粗音 , 或短期 内明显增多。 当湿化不足时 , 应该增加单位时 间内的湿化液 的用量或更 换合适的雾化 液。当湿化过度时 , 应该减少单位 时间内的湿化 液的用量 。这 些调 整都依赖于临床的及时反馈 , 需要护 士细心 观察 , 多总结 , 多思考 。 总之 , 人工气道湿化 是气道管 理 中的重要 环节 , 其效果体 现了神经外科 护士对患者气 道管理的水平 ,对预防肺部感染 、 控制医院感染起 到重要 的作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研究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研究进展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致使患者缺氧窒息,颅内压升高,病情进一步恶化。
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治的关键[4]。
人工气道建立后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湿、加温的功能丧失,使空气未经鼻腔湿化过滤而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下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丢失增加,气道的敞开使呼吸道原本湿化作用减弱,再加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量脱水剂的使用使气管内的干燥程度加重,更加容易造成痰液粘稠结痂,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的机会[5]。
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6]。
因此,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着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选择最佳的气道湿化方法及湿化溶液是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气道湿化的必要性正常呼吸道的水分丢失一般在200ml/d,气管切开后水分丢失可达800 ml/d,粘膜干燥发生率高达30~66%[7],接受氧疗和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造成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黏膜干燥,加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量使用脱水剂使气管内干燥程度加重,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甚至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率升高。
2 湿化溶液的选择2.1 0.9%氯化钠溶液湿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温湿吸入气体,临床一般常规使用生理盐水。
有研究表明生理盐水不能与分泌物混合,滴入生理盐水对稀释或溶解分泌物是无效的,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而钠离子则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引起支气管水肿,影响气体交换,且易引起患者呛咳。
2.2 0.45%氯化钠溶液0.45%氯化钠溶液为低渗溶液,对气道无刺激作用,临床用于刺激性呛咳剧烈的气管切开患者,更加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需要。
余华[8]等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排痰效果优于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探讨

12 4保持人工气道畅通 ..
12 护 理措 施 .
1 2 4 1吸痰操作方法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 .. . 选用 1 4号硅胶吸痰管 ,吸痰 前予 以高浓度 的吸 气 3 ~ 用两根寸带, 一长一短, 5 i ,避免发生低氧血症 ,插管时不能带负压插管 ,一 mn
12 1人工气道的固定 ..
12 1 1气管切开的固定 .. .
分别系于置管的两侧 , 将长的一根绕 过颈后 , 在颈部左侧 次吸痰 时间不能超过 1s 5 ,插管至气管深部遇到阻力时, 打一死结, 系带松紧度 以容纳一手指为空 不要打活结, 管子应后退 1 c ;以免抽吸 时引起支气管的损伤,抽 以  ̄2 m 免 自行松 开 ,套管 固定不牢 脱 出。 吸时,边吸边旋转上提退 出,可减少粘膜损伤,痰液粘 12 12径 口气管插管 的固定 取一条长 3 c ,度 稠 时在吸痰前 向气道注入2 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5 0 l .. . 5m % ~1m
气体温度达 到 3 ℃,相对湿 度应达 1 0 。 7 0 % 12 3 2痰液粘稠 病人用雾化吸入,雾化液常用蒸 ...
科中心重度颅脑外伤 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报告如下。 不 同的湿化 方 法
重度颅脑外伤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 4 例 ,男 3 例 ,女 馏水或生理盐水 ,根据病情 加入化痰 和抗菌药物 。 3 0 1 例 ,年龄最大 8 3 0岁 ,最 小 6岁,平 均 3 2岁 。置管 12 3 3气管切开置管病人气道滴注效果较好;操 ...
痰的时机 和方法 ,保持 人 工气道 的持 续 湿化和 畅通 ,密切 观察 患者 氧合 过程 的病情 变化 。结果 建立人 工 气 道患者 4 例 ,置管 最长 2 3 ,最短 3天 ,平 均 7天 ,均无道 管堵 塞脱 落现 象 ,抢救 成功 3 5天 ,死亡 5例 。 8例 结论 规 范的人 工气 道护理 和持 续的 气道湿化 是确 保有 效通 气 ,保证 人体 最基 本生命 需要 一氧合 的效果 ,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3):3999-4001.5 王申.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6):574-576.6 于宏丽,吕秀英,张丽华,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8):3374-3376.7 贡晓兰.急诊一体化救治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43-44.8 向邱,徐素琴,张子云.品管圈活动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04-105.9 王水妹,钟运彩,张艳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2013,11(13):96-97.10 郑惠,黄巧萍,林惠彬.预见性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25):73.11 龚蕊,毕娟.预见性护理在ICU 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4026-4028.12 彭刚艺,李亚洁,李荼香.连续排班模式对护士工作压力影响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07-409.13 李博,李莉,白冰,等.基于流程重组建立一体化创伤急救流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105-107.14 唐金凤,许艳,沈霖.分层成组排班方式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3):2818-2819.(本文编辑:戚兆力)人工气道湿化方法在重症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王巧平ʌ摘 要ɔ 目的 探讨重症脑外伤患者有效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㊂方法 将124例重症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间断气道湿化组㊁持续湿化气管插管组与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㊂比较3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㊁氧分压㊁肺部感染率和呼吸机使用时间㊂结果 持续湿化组湿化效果㊁肺部感染率㊁氧分压均优于间断湿化组(P <0.05);气管切开组湿化效果㊁呼吸机使用时间均优于气管插管组(P <0.05);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发生率㊁氧分压与气管插管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重症脑外伤持续气管切开湿化方法气道湿化临床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㊂ ʌ关键词ɔ 重症脑外伤; 人工气道; 气道湿化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16.029作者单位:223300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人工气道作为保障呼吸道通畅的关键基础治疗措施,广泛应用于重症脑外伤的临床治疗与护理,但因人工气道也破坏了上呼吸道正常加湿㊁过滤等生理机能,易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㊂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方式,可以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湿润,维持呼吸道正常功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1[㊂由于湿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科室㊁患者中使用的湿化技术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㊁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㊂我科自2011年5月起对重症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无菌注射用水微量泵持续湿化气道,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脑外伤并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24例㊂纳入标准:单纯重症脑外伤入院;Glasgow 昏迷评分(GCS)ɤ8;CT 或MRI 显示脑损伤㊂排除标准:入院前患有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㊁高血压㊁冠心病㊁风心病㊁肾功能不全㊁甲状腺疾病及其他任何内分泌疾病等患者㊂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3组:间断气道湿化组中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8ʃ13.1)岁;持续湿化气管插管组中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1ʃ12.2)岁;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中男3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1ʃ14.2)岁㊂3组患者在性别㊁年龄㊁GCS 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1.2 方法3组患者均以无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剂,间断气道湿化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空气湿度每小时通过注射器沿气管内套管壁缓慢注入湿化液20ml;持续湿化气管插管组与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依据患者的痰液黏稠度以及空气湿度,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痰少稀薄,泵注速度调为l~2ml/h,如果痰液黏稠速度调为4~6ml/h㊂湿化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更换湿化液,定时翻身㊁拍背㊂1.3 观察指标插管5d后评价3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㊁氧分压㊁肺部感染率和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㊂气道湿化情况判断[2[:①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气管插管内无痰痂,听诊气道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呼吸道通畅;②湿化过度:痰液稀薄,需频繁吸引,听诊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㊁血压改变;③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或咯出,听诊气管内有干鸣音,插管内有痰痂形成,患者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发绀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㊂肺部感染根据患者咳嗽㊁咳痰㊁发热等临床症状与实验室血常规㊁痰细菌培养及肺部影像学表现诊断㊂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㊂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ʃs)表示,采用t检验㊂如果数据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多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反之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间断气道湿化组与持续气道湿化组比较持续气道湿化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组氧分压㊁呼吸机使用时间㊁肺部感染率及湿化满意度均优于间断气道湿化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㊁2㊂2.2 持续湿化气管插管组与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比较持续湿化气管插管组与气管切开组湿化满意率分别为76.2%与88.1%,呼吸机使用时间(14.0ʃ6.7)d与(9.0ʃ5.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湿化气管插管组与气管切开组氧分压分别为(85.5ʃ13.4)mmHg与(87.3ʃ12.7) mmHg,肺部感染率分别为11.9%与9.5%,虽然气管切开组优于气管插管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㊁2㊂表1 3组湿化效果比较[n(%)[项目间断气道湿化组(n=40)气管插管湿化组(n=42)气管切开湿化组(n=42)湿化满意9(22.5)32(76.2)37(88.1)湿化过度642湿化不足2563表2 3组氧分压㊁呼吸机使用时间㊁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xʃs),[n(%)[项目间断气道湿化组(n=40)气管插管湿化组(n=42)气管切开湿化组(n=42)氧分压(mmHg)61.4ʃ11.285.5ʃ13.487.3ʃ12.7呼吸机使用时间(d)15.0ʃ4.614.0ʃ6.79.0ʃ5.5肺部感染率29(72.5)5(11.9)4(9.5)3 讨论重症脑外伤患者除给予对症治疗外,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避免由昏迷㊁无法自主呼吸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诱发的二次损伤,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残死率㊂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临床上保障呼吸道通畅的两种有效方法,早期气管插管不但可以提高氧分压,避免高碳酸血症,还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从而改善患者预后㊂叶鸿[3[研究显示,早期气管插管相对于中期气管插管可以显著缩短患者清醒所需时间,降低死亡率㊂但气管插管术中极易损伤患者咽喉,而气管切开术不但能有效地避免该情况发生,且有利于发音和口部进食,缩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等优点㊂本研究中,气管切开组与气管插管组呼吸机使用平均时间分别为(9.0ʃ5.5)d与(14.0ʃ6.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任光辉[4[应用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显示气管切开比气管插管可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而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率㊁氧分压相关数据虽然优于气管插管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平非[5[研究结果一致,结果差异可能与临床病例选择以及患者例数等因素有关,具体原因有待探讨㊂气道湿化可以有效改善人工气道建立后的气道干燥,避免人工气道的刺激损伤,降低肺部感染率[6-7[㊂但传统间断湿化法存在每次滴药量大,易引起刺激性咳嗽,而咳嗽易把部分湿化液咳出,引起气道湿化不足或过度湿化等缺点㊂随着湿化方法的改进,持续气道湿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能够将湿化液持续㊁缓慢而稳定地注入呼吸道,克服了间断湿化法上述缺点,有效改善气道湿化效果,提高气道湿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㊂范惠[8[在严重外伤患者中运用气道持续湿化法,患者气道湿化效果㊁氧分压及肺部感染率均优于间断湿化组,此外患者痰栓堵塞㊁拔管附着痰痂㊁刺激性咳嗽以及气道出血亦低于间断湿化法㊂在本次持续湿化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组中,发现气管切开组湿化满意率高于气管插管组,两组湿化满意率分别为88.1%与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但在持续湿化可能存在湿化液进入气道后分布不均,某些细小支气管得不到充分湿化等缺点,有报道显示[9[使用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气道,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且还具有雾化和氧疗功效,其临床经验需进一步研究总结㊂综上所述,气管切开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提高重症脑外伤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等优点,值得在神经外科中推广㊂但在日常护理中需注意切口保护,及时更换切口覆盖处的纱布,避免切口感染㊂参考文献1 周晓梅,李玉乐,谢宗梅,等.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方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337-3339.2 骆庆峰.气管内插管湿化方法的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3):1608-1610.3 叶鸿.早期气管插管对脑外伤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7):1643-1644.4 任光辉.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0):18-20.5 刘平非.气管切开术与插管术在重症脑外伤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43-45.6 Bassi GL,Ferrer M,Ranzani OT,et al.Prevention of VAP:role of the artificial airway ,body position and setting the venti-lator [J[.Eur Respir Monogr,2012,55(5):153-168.7 王宁,金丽萍.持续小剂量氧气雾化湿化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02-603.8 范惠.两种湿化方法对严重外伤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0):1433-1435.9 夏艳,熊杰,程明珍,等.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5-427.(本文编辑:戚兆力)集束化护理在COPD 急性发作患者中的应用徐婷 付敏ʌ摘 要ɔ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患者的应用情况,以分析该护理模式的临床实用价值㊂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4例COPD 急性发作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案,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㊁护理后的PaCO 2㊁PaO 2㊁心率㊁呼吸等指标㊂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工作总满意度是76.19%(32/42),观察组总满意度则为92.86%(39/42),两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PaCO 2㊁PaO 2㊁心率㊁呼吸指标在护理后相比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 <0.05)㊂结论 集束化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能够有效缓解COPD 患者在急性发作时的症状,改善生命体征,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缓解了护患关系㊂ʌ关键词ɔ 集束化护理; COPD; 急性发作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16.030作者单位:410000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很多患者往往在各种诱因作用下产生急性发作,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心健康㊂COPD 急性发作患者不仅仅需要得到合理及时的治疗,同时也需要接受专业规范化的护理服务[1[㊂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要求的越来越高,传统的护理服务工作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患者的医疗需求㊂近年来,集束化护理服务模式在临床广泛开展,集束化护理的特点是从循证护理角度出发而制定的相关护理措施,对于缓解症状效果明显㊂本文即是探讨分析集束化护理模式在COPD 急性发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希望借此来阐述该护理模式的优势所在,现笔者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84例COPD 急性发作患者的相关资料整理总结,报告如下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