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事

合集下载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下面是为大家的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一、人物生平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事迹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事迹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事迹韩愈:唐宋八大家中的文学巨匠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如《师说》、《获麟解》等,至今仍被广大读者传颂。

生平简介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灾,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藩镇之乱,任行军司马,官复刑部郎中、知江陵府。

在政治生涯中,韩愈多次因直言敢谏而触犯权贵,但他的忠诚和勇气却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文学成就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韩愈还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写作要回归自然、质朴,摒弃浮华、矫揉造作的文风。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个性特点与品质韩愈性格刚直,敢于直言不讳,这种个性特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他好学不倦,精通经史百家,这为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愈的忠诚、勇敢、好学等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社会影响韩愈的事迹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提高了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

此外,韩愈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的精神品质,也激励着后来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们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

对比其他作家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与其他作家相比,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例如,与柳宗元相比,韩愈的文学风格更为雄浑豪放,而柳宗元则更注重细腻描绘;与欧阳修相比,韩愈更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而欧阳修则更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这些差异使得韩愈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巨匠。

总结韩愈的一生英勇无畏、积极向上,他的文学成就和品质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宝贵遗产。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使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人物和故事呢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人物和故事呢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人物和故事呢韩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散文家、诗人和书法家。

他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卒于唐德宗咸宁五年(818年),享年97岁。

他的文学成就卓著,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千篇以上,其中《师说》、《进学解》、《讲求过失》等政论诗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传世的《唐人传》中,他被评价为“声冠诸古”。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韩愈的简介中有哪些人物和故事。

一、韩愈的师父——谢振之谢振之是唐代大儒,韩愈在长安读书时曾拜他为师。

谢振之是一位非常严格的老师,韩愈在他门下学到的不仅仅是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

谢振之在生活中非常节俭,甚至连佛殿建筑都不会请人施工,而是自己亲自操刀。

他还常常教育韩愈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能让所学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

二、韩愈的父亲——韩玉韩愈的父亲韩玉是出了名的孝子。

他年轻时曾违反税法,被剐切三百下,并被贬往边疆的耕田之中。

他在贫困中艰难度日,却始终不忘孝顺父母。

他每年赚到的第一桶米都要献给父母,即使自己饥饿难耐都不松口。

他还精通经书,经常在村里带领人民念经祈福,备受乡亲们的尊敬。

三、韩愈的妻子——姚氏韩愈的妻子姚氏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女子。

她虽然不通文墨,但却明白人情世故,经常给丈夫出主意,帮他解决难题。

有一次,韩愈写了一篇文章,但却发现自己的文字颇为平淡无奇,姚氏便建议他用“秋毫不犯,磊落不羁”来形容文章的风格,结果韩愈使用了这个比喻,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四、韩愈的助手——裴烜裴烜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官员,同时也是韩愈的助手。

他与韩愈交情很深,曾经为他写过一篇《送韩合主簿赴峡中幕》,赞扬韩愈的英明才智和清廉正直。

此外,他还曾参与编辑和整理韩愈的诗文,被誉为韩愈集团中的一员。

五、韩愈的故事——拒九锡之事韩愈曾经拒绝唐德宗赐予的九锡礼,以示清正廉明。

唐德宗曾经听说韩愈为人超然自得,对权力不感兴趣,并且对孔子的“中庸之道”极为推崇,于是决定重用他。

韩愈的励志故事

韩愈的励志故事

韩愈的励志故事韩愈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文学家,因为韩愈不仅只是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他在官场上也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韩愈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韩愈的励志故事:1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说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评价自然是很有些夸张了。

苏东坡还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其他暂且不表,单说这“忠犯人主之怒”,于韩愈确实不为过。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

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文中字字情真意切,流露出身为臣子的拳拳之心。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的乌纱得来不易。

他考进士三次落第,考官时又三次碰壁,按说应该惜官如命。

但他屡次犯上,逆披龙鳞,被贬之后也不吸取教训,一如既往。

他傻吗?当然不是。

在提笔给两位圣上写奏状时,特别是在给唐宪宗反映迎佛骨的危害时,他早已充分考虑到可能的后果。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事韩愈为人正直而不曲求,在他看来一件事是错就是错,不允许有狡辩的余地。

韩愈的正义凌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很多的体现,同样也反映在他的为官生涯。

韩愈说话总是直言直语的,谏言必中要害,语言深刻入理极具感染力。

但就是因为这种性子,给韩愈带来了小人的诽谤,带给他多次的被贬经历。

刚任监察御史后不久,关中地区发生大旱,庄家颗粒无收,导致百姓生活困顿,流离失所,过着乞讨为生的悲凉生活。

实地查访的韩愈看到这种境况是悲痛难忍,但是主张京城周边事物的李实封锁了消息,谎称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气愤之下,写下了《论天旱人饥状》来反驳李实,但反被李实陷害,被贬连州。

两年后,韩愈适逢天下大赦,才离开了连州阳山县。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年初,唐宪宗大张旗鼓的迎接佛骨,这是的长安城都沸沸扬扬,带领国人走起了信佛之路。

韩愈立刻写了篇《论佛骨表》上书极力陈述了迎接佛骨一事的荒唐无稽,这会为天下带来灾祸,应该停止迎接佛骨。

但是这让处在兴头上的唐宪宗很是恼火,正所谓忠言逆耳,唐宪宗在气愤之余竟然要夺了韩愈的性命。

幸亏当时在朝的大臣和一些皇亲贵族们极力求亲,才保留了韩愈的性命。

但是被贬是逃不了的,于是韩愈被贬到瘴气十分眼中的潮州,这对常年生活在中原的韩愈来说是一次痛苦的旅程。

韩愈虽然屡次被贬在外,但是这反而彰显了他正直的形象。

韩愈也在被贬期间,留下了许多文学史上极为珍贵难得的作品。

被贬的经历也丰富了韩愈的人生经历和阅历,这也为韩愈日后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宝贵的财富,所以是祸福相依的。

韩愈是唐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朝为官时期,素以敢于直言,说周围官员不敢言之事,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韩愈不同于常人之处。

韩愈的散文和诗词功底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力求革了当时盛行的却毫无用处的浮华的行文之风气。

所以韩愈在后世,是被极力推崇的,关于他的故事也是有很多,还都有一些奇幻的色彩。

相传韩愈被贬在地方为官,心情很是不爽,刚好遇到侄子和修仙道士吕洞宾,说他可以上华山游览风景排解郁闷心情。

韩文公过秦岭的故事

韩文公过秦岭的故事

韩文公过秦岭的故事
韩文公是指韩愈,字退之,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文公过秦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由长安经蓝田到潮州,必须穿越秦岭。

在过秦岭的途中,韩愈为秦岭的雄伟山势所吸引,写下了许多描绘秦岭的诗句。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的首联描述了韩愈被贬的原因和贬谪的路程之远;颔联表达了他忠而获罪的悲愤之情;颈联描绘了秦岭的雄伟山势和路途艰险;尾联则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眷恋和为后人留下的遗愿。

整首诗气势磅礴,悲壮豪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过秦岭的过程中,韩文公还写下了许多其他的诗篇,如《南山》、《雪拥蓝关》等,这些诗篇都以秦岭为背景,表达了韩愈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之,韩文公过秦岭的故事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故事,它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追求,也展示了秦岭的
自然美景和人文底蕴。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故事《长嫂为母》大胡子修改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故事《长嫂为母》大胡子修改

唐宋八大家韩愈成长的故事长嫂为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的父韩冲卿学识渊博,官居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颇有才名,不幸的是在韩愈未满3岁的时候便英年早世,不久韩愈的母亲也去世了。

从此,韩愈便由大哥韩会和嫂嫂郑氏抚养。

大哥大嫂对他十分关爱,教他识字、读书,再加上韩愈从小聪慧,7岁时便能背诵许多诗文,并且还会写诗作文章了。

很小,韩愈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韩会本来也在朝中做官,大历十四年,因卷入朝中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失败后遭人陷害被贬到远离京城几千里外的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做刺史,这年韩愈只有10岁。

在随哥嫂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去韶州的路上,每到一处,哥嫂就给他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名人典故。

出潼关过肴山时,嫂嫂给他讲,在这里,春秋时代,晋国是如何打败秦国的;过洛阳时,哥嫂领他参观龙门石窟,那些引人人胜的精湛的雕刻艺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大石佛,绐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过南阳时,带他到朋友家,听朋友介绍南阳的名胜古迹,其中诸葛亮居住过的卧龙岗更是引起韩愈极大的兴趣。

到长江后,一家人乘船南下,在船舱里,哥嫂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古代贤人不平凡的故事:屈原怎样受陷害被放逐,写出了不朽的名著《离骚》;孙膑怎样遭庞涓毒手被割掉膝盖骨,发愤著述《孙膑兵法》;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使刘备转危为安,建立蜀国;周瑜如何雄姿勇武,足智多谋,战赤壁大败曹军……韩愈记忆力强,又虚心好学,从这些典故中不仅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还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到韶州不久,公元780年,哥哥不幸病故。

韩愈和侄儿十二郎便由嫂嫂一个人带回老家抚养。

中国有句俗语:“长嫂为母”。

嫂嫂对韩愈像母亲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关心爱护,经常教育弟弟和儿子要发愤学习,刻苦读书。

她常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历史却是永存的。

你们应该把这短暂的一生,用在做学问上。

不要求得显赫一时,而要有作为。

你们要勉励自己呀!”韩愈家中藏书很多。

毎天早晨天ー亮,嫂嫂就叫韩愈起床,亲自教韩愈读《论语》、《孟子》。

韩愈简介100字

韩愈简介100字

韩愈简介100字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简介】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简介一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简介二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 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

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简介三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那么关于韩愈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韩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韩愈为人正直而不曲求,在他看来一件事是错就是错,不允许有狡辩的余地。

韩愈的正义凌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很多的体现,同样也反映在他的为官生涯。

韩愈说话总是直言直语的,谏言必中要害,语言深刻入理极具感染力。

但就是因为这种性子,给韩愈带来了小人的诽谤,带给他多次的被贬经历。

刚任监察御史后不久,关中地区发生大旱,庄家颗粒无收,导致百姓生活困顿,流离失所,过着乞讨为生的悲凉生活。

实地查访的韩愈看到这种境况是悲痛难忍,但是主张京城周边事物的李实封锁了消息,谎称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气愤之下,写下了《论天旱人饥状》来反驳李实,但反被李实陷害,被贬连州。

两年后,韩愈适逢天下大赦,才离开了连州阳山县。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年初,唐宪宗大张旗鼓的迎接佛骨,这是的长安城都沸沸扬扬,带领国人走起了信佛之路。

韩愈立刻写了篇《论佛骨表》上书极力陈述了迎接佛骨一事的荒唐无稽,这会为天下带来灾祸,应该停止迎接佛骨。

但是这让处在兴头上的唐宪宗很是恼火,正所谓忠言逆耳,唐宪宗在气愤之余竟然要夺了韩愈的性命。


亏当时在朝的大臣和一些皇亲贵族们极力求亲,才保留了韩愈的性命。

但是被贬是逃不了的,于是韩愈被贬到瘴气十分眼中的潮州,这对常年生活在中原的韩愈来说是一次痛苦的旅程。

韩愈虽然屡次被贬在外,但是这反而彰显了他正直的形象。

韩愈也在被贬期间,留下了许多文学史上极为珍贵难得的作品。

被贬的经历也丰富了韩愈的人生经历和阅历,这也为韩愈日后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宝贵的财富,所以是祸福相依的。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故事韩愈是唐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朝为官时期,素以敢于直言,说周围官员不敢言之事,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韩愈不同于常人之处。

韩愈的散文和诗词功底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力求革了当时盛行的却毫无用处的浮华的行文之风气。

所以韩愈在后世,是被极力推崇的,关于他的故事也是有很多,还都有一些奇幻的色彩。

相传韩愈被贬在地方为官,心情很是不爽,刚好遇到侄子和修仙道士吕洞宾,说他可以上华山游览风景排解郁闷心情。

韩愈觉得主意不错,可是苦于华山高险难登,于是被吕洞宾用仙法助其来到顶峰,顿时一览众山小。

望着眼前层峦叠嶂,流云飘渺的世界,韩愈的心情顿时大好。

韩愈又信步来到通往帝座的南天门边,看到擎天一柱,不免觉得黎明的渺小。

游玩尽兴之后,韩愈想要下山,突然发现上山是别人帮忙的,可是下山更加艰险。

华山素来以险峻著称,古时的华山更没有什么护栏。

所以几次尝试下山都失败的韩愈坐在一处涯石边是无奈地嚎啕大哭
啊,忽然想到一计,他用随身携带的纸张写了封求救信扔下悬崖。

这封信最终被山下采药人发现,并被通报了官府。

之后官府派人上山救下了被困的韩愈。

当后人来到当年韩愈大哭的并扔求救信的地方时,不觉很是好笑,觉得韩愈当年很是可爱。

韩愈的这段逸趣之事,也的确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唐宋八大家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又与欧阳修、苏轼四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可见其名誉甚广,对后世影响极深。

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辈皆在朝为官或是担任地方官,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官拜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早逝,留韩愈一人,孤苦无依,由其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韩愈自幼懂事,勤勉刻苦,无需他人嘉许勉励,七岁便言出成文,十三岁时便能写作极具风采的文章。

未及韩愈成年,其兄长韩会便离世,韩愈随同寡嫂郑氏为躲避宣城战乱,离乡背井,颠沛流离。

十九岁定居于京师长安,韩愈文风受到大家影响,慢慢趋于主流。

唐代文人好推崇古风,效仿杨雄、董仲舒等人的著述风格,以文义深奥著称的孤独及、梁肃的文章极受世人推崇。

韩愈遂与孤独及、梁肃交往,悉心钻研其文笔,获悉文中思路,望自己能突破其文章影响,在这一代文人中崭露头角。

《旧广东通志》中称韩愈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
对后人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其代表作品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