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古诗相关背景故事
《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详解》

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详解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古诗词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这些美妙动人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更展现了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诗词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为读者揭示其中蕴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 古代诗人传记与生平2.1 伟大的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唐朝著名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社会苦难和民众疾苦的关怀。
本节将围绕杜甫的生平经历展开,包括早年失意、流离失所以及晚年破落等方面。
2.2 文学巨匠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被誉为“诗仙”,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本节将探讨他多彩的生平:与贵族友人往来、放浪形骸的旅行经历以及最后的庐山登顶等等。
2.3 优雅的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巨匠之一,擅长写作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揭示他作为一个官员而得到的经历和成就,并探索他与唐玄宗之间复杂的关系。
3. 古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3.1 社会动荡岁月下的诗人在中国古代时期,社会动荡是许多古诗词背后重要的创作背景。
通过介绍篇章中部分著名古诗词的作者及其时代的大事件,我将解释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出具体历史事件,并对文人士大夫们进行情感寄托。
3.2 文化氛围对诗人影响文化氛围也是影响古代诗人创作背景的重要因素。
本节将研究不同朝代重大文化运动对当时古代诗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披露一些著名诗人如何受到时代文化氛围的启发。
3.3 个人经历与诗歌创作诗人个人经历对于他们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几位诗人(如李白、苏轼等)独特的生活经历,并揭示这些经历是如何成为他们创作优秀古诗词的灵感来源。
4. 结论通过分析古代诗人的传记和生平经历,以及探讨古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年之前的杰作。
每一首古诗都承载着作者深邃思想和世态炎凉,而了解其所处时代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背景介绍

《惠崇春江晚景》背景介绍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古诗采薇的背景故事作文600字

古诗采薇的背景故事作文600字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的故事,是关于一首古诗《采薇》的背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勇敢的战士。
他们离开自己温暖的家,去保卫国家的边疆。
那时候,战争不断,敌人很凶猛。
这些战士们在战场上拼命战斗,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他们走的时候,家乡还是春天,花儿开得很漂亮,草儿也绿绿的。
可是,他们在外面打仗,一年又一年,错过了家乡好多美丽的季节。
有一个战士,他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他想起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想起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
但是,他不能回家,因为他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保卫大家的安全。
就这样,他们一直在外面战斗,经历了风风雨雨。
当冬天来的时候,他们没有厚衣服穿,又冷又饿。
可是,他们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
战争终于结束了,他们可以回家了。
这个战士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又高兴又难过。
高兴的是能见到亲人了,难过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可能已经变了样子。
这就是《采薇》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是不是很感人呀?作文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采薇》这首古诗吗?今天我来讲讲它背后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国家遇到了危险,敌人要来攻打啦。
于是,好多勇敢的人就站了出来,他们组成了军队,要去把敌人赶走。
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也在里面。
他离开家的时候,家里的桃花正开得美美的,爸爸妈妈都很舍不得他。
他跟着军队走啊走,一路上要翻过高山,跨过河流。
有时候没有东西吃,肚子饿得咕咕叫;有时候天气很冷,冻得直发抖。
他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打完仗回家呢?想家里的大床,想奶奶讲的故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打了好多场仗。
终于,胜利啦!可以回家啦!这个小伙子开心极了,他归心似箭,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家人身边。
小朋友们,这就是《采薇》的背景故事,是不是很不容易呀?。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知识点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古诗示儿的背景故事

古诗示儿的背景故事
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北方金兵的严重威胁。
陆游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山河破碎的时代。
陆游一生都渴望着南宋朝廷能够收复北方被金兵侵占的失地。
他年轻时就积极投身于抗金斗争,有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可是南宋朝廷却软弱无能,主和派势力强大,他们不断地向金兵求和,打压像陆游这样的主战派。
陆游的仕途也因此充满坎坷,多次被贬官,但他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
诗的内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单来说就是,陆游知道自己死了之后,世间的一切都和自己没关系了,但是唯一悲痛的就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他坚信宋朝的军队总有一天能够北伐成功,收复中原地区。
他叮嘱儿子们,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在家祭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这个老头子。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他都快死了,还心心念念着国家大事,就像一个执着的老小孩,一生的梦想就是看到国家完整。
他这份爱国情就像一团火,烧得热烈又持久,几百年过去了,还能让我们读诗的时候感受到那份滚烫的热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背景、注释、译文、赏析

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注释】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太行:太行山。
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
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当。
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古诗过级目录(三级)

古诗过级目录(三级)山中杂诗(作者:吴均,南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作者介绍吴均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竹里馆朝代:唐代作者: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
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峨眉山月歌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古诗词三首》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word文档资料

《古诗词三首》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读古,字灵舒。
浙江柳市人。
布衣终身。
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
有着重要的诗篇。
着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二集互有出入。
翁卷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之一,他曾有“病多怜骨瘦,吟苦笑身穷”(《秋日闲居呈赵端行》)之句自况。
此诗写秋日出游望中之景,闲淡灵动,野趣盎然。
起首两句平淡无奇,而后两句却有突如其来的美感,令人拍案叫绝。
“闲上山来看野水”,可见前些时日已有秋雨来访,但诗人不直接写所看到的野水情态,而是笔锋一转,道“忽于水底见青山”,使雨后山塘野水溢满,波光粼粼的情趣不言而喻。
构思妙绝,颇见立意炼句之工。
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
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
”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
更多的还是近体诗。
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
”《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永嘉四灵”是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
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
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
他们的诗风承袭晚唐,选择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
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级古诗相关背景故事《寒食》:【赏析一】“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寒食节来源: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
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他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篚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
咏柳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
武月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
游子吟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46岁始中进士。
50岁任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0岁因母死去官。
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
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诗与韩愈并称“韩孟”。
有《孟东野诗集》。
滁州西涧①滁(chú)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椒三市县地。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有偏爱之意。
④黄鹂:黄莺,一种鸟类,叫声婉转动听。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诗意: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树阴深处黄鹂诱人的叫声。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那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
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此一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作者描写了早春的景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注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又称《初春小雨》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润如酥(sū):滋润如酥。
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处:时。
⑥绝胜:远远胜过。
⑦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⑧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
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
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
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
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
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诗人,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河南河阳(今河北孟县)人。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公,又称韩文公。
他是中唐古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
韩愈还以爱护人才著称,诗人李贺,贾岛都受过他的赏识和教益。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譬巧喻,形象鲜明,具有多样性的艺术特色。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
“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
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1)半入江风半入云。
(2)此曲只应天上有,(3)人间能得几回闻?(4)编辑本段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1](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之孙。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
漫游各地。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
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