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背后的故事
部编版初中语文的20个古诗词典故汇总 初中古诗词典故汇编

部编版初中语文的20个古诗词典故汇总初中古诗词典故汇编一般来说,每首古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典故,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典故,才能知道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投入其中的情感,下面是带来的部编版初中语文的20个古诗词典故汇总,供大家阅读参考。
1.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古诗词的爱情故事

3词讲述了诗人在元宵佳节寻找意中人的故事,他在人群中寻找了很久,最终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了自己的爱人。
古诗词的爱情故事
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经典之作,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和文化传统。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及其背后的爱情故事:
1. 《长恨歌》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他们的爱情被政治和战争所摧毁,但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流传千古。
4.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作品,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即使妻子已经离开了人世,他仍然无法忘记她。
这些古诗词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和文化传统。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的珍贵财富。
《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详解》

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详解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古诗词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这些美妙动人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更展现了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诗词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为读者揭示其中蕴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 古代诗人传记与生平2.1 伟大的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唐朝著名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社会苦难和民众疾苦的关怀。
本节将围绕杜甫的生平经历展开,包括早年失意、流离失所以及晚年破落等方面。
2.2 文学巨匠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被誉为“诗仙”,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本节将探讨他多彩的生平:与贵族友人往来、放浪形骸的旅行经历以及最后的庐山登顶等等。
2.3 优雅的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巨匠之一,擅长写作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揭示他作为一个官员而得到的经历和成就,并探索他与唐玄宗之间复杂的关系。
3. 古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3.1 社会动荡岁月下的诗人在中国古代时期,社会动荡是许多古诗词背后重要的创作背景。
通过介绍篇章中部分著名古诗词的作者及其时代的大事件,我将解释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出具体历史事件,并对文人士大夫们进行情感寄托。
3.2 文化氛围对诗人影响文化氛围也是影响古代诗人创作背景的重要因素。
本节将研究不同朝代重大文化运动对当时古代诗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披露一些著名诗人如何受到时代文化氛围的启发。
3.3 个人经历与诗歌创作诗人个人经历对于他们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几位诗人(如李白、苏轼等)独特的生活经历,并揭示这些经历是如何成为他们创作优秀古诗词的灵感来源。
4. 结论通过分析古代诗人的传记和生平经历,以及探讨古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年之前的杰作。
每一首古诗都承载着作者深邃思想和世态炎凉,而了解其所处时代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古诗背后的故事

沙场征戍客,寒苦难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 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
棉衣千里迢迢运至边疆,一位士兵分到棉衣后,看到了这首诗。因为 棉衣乃是皇帝所赐,士兵不敢隐瞒,便向元帅递交了这首诗。元帅也 不敢擅自处理,又转呈给了皇帝。 玄宗把所有的宫女都召集起来,让她们看了这首诗,然后说:“谁写 的这首诗,不要隐瞒,我不怪罪。”一个宫女走出人群,跪倒称罪。 但玄宗理解并怜悯她的真情实意,说:“我为你结今生缘。” 遂下旨让她嫁给了那个得到诗歌的士兵。
古诗背后故事(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这是司马相如进京考取功名后,产生了休妻的念头时写给卓文君信。 它的大意就是我们从头开始到现在,可环境变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回到起初的样 子。 卓士文君伤透了心,为了极力挽救他们的爱情, 于是她就以司马相如的信的内容展开回了封信,可谓是缠绵悱恻、感人之至。 不愧为数字诗中的精品,足以展现了卓士文君的横溢的才华。 全诗如下: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胜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阅信后一方面感到大为惭愧,另一方佩服文君的才华,于是打消了休妻 的念头。
古诗背后故事(五)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唐玄宗锐意开疆拓土,大举对外用兵。 边塞苦寒,需要输送大量的棉衣等军用物资。有一年冬天,玄宗为了 表示对边塞士兵的体恤,以皇帝的名义颁赐棉衣,而且所有棉衣一律 由宫中的宫女动手缝制而成。一个宫女无法忍受宫中的寂寞生活,便 大胆写了一首“征婚诗”,夹藏在棉衣短袍中。诗曰:
经典古诗词:你知道这些古诗背后的故事吗

经典古诗词:你知道这些古诗背后的故事吗这些妙言诗佐,字字珠玑、让人动容……然而在这一句句绝美的诗词背后,都有一段凄美的经历。
而它们究竟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呢?古诗词背后的故事0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的女儿。
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
说得煽情一点。
他拿自己的过去,换来了这个女人。
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
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
而且,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
因为几个月前,王氏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
0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诗出自《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是纳兰性德为安慰一位失恋的朋友所做。
当初两人订有私情,而后来女方迫于某压力,不得不另嫁他人,男方无法接受,所以作者他安慰自己的朋友接受现实,并引经据典说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开些。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境遇,很多人,都还如初见之时的模样该有多好。
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然而很多时候,初见,惊艳无比;蓦然回首,却已物是人非。
沧海桑田,无一不是此理…..0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佑八年,苏轼被贬惠州。
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苏轼,别人提亲都不愿意,说只愿嫁苏学士那样的人。
苏轼去惠州后,她每天晚上都去苏轼窗前听他读书赋词。
苏轼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情投意合。
三年后,苏轼再次因事被贬海南。
临行前,他想到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再回惠州,所以和温都监商量,欲安排超超嫁给自己的好友王公子,但超超坚决不同意。
古诗词和它背后的故事

古诗词和它背后的故事
嘿,朋友!你可知道古诗词就像是一扇神秘的时光之门?当我们轻
轻推开它,就能走进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里。
就说李白的那首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
”你能想象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李白独自在外,望着那洒在
床前的皎白月光,恍惚间还以为是地上的寒霜。
他抬头仰望那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然后默默地低下头。
这得多孤独、多惆怅啊!这
不就像咱们在外地求学或者工作,夜深人静时想起家的那种感觉吗?
还有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
”这简单的几句,描绘出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不就跟咱们遇到
困难,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一样吗?
再看看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在中秋佳节,思念
着远方的亲人,却又能豁达地送出美好的祝愿。
这不就是当我们和亲
人朋友分隔两地,心里那种既想念又希望他们安好的心情吗?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
它们记录着诗人的喜怒哀乐,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
每一首诗
词都是一个小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感受。
朋友,难道你不觉得古诗词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是咱们中华文化的
瑰宝吗?难道你不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它们吗?我觉得呀,咱们真应该
好好品读这些古诗词,去领略其中的美妙和深情!。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一首古诗词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古诗词的背后故事,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仰望明月时的心情。
李白在写这首诗时,正身处逆境,家国飘零,心情郁结。
他在这首诗中借助静夜和明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抒发了对家国的深情眷恋。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北方流亡时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苏轼在这首词中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苦闷。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时的壮美景象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王之涣在这首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以其雄浑壮美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探寻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意境,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与韵味。
古诗词中的故事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故事有哪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融汇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
本文将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故事。
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事:据传,此诗写于唐代大诗人李白遭流放之际,当时他身在长安,长夜无眠,思念家乡。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之情。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故事: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站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寓意着努力追求卓越和超越的人生态度。
3. 《渔家傲》 - 于谦黄金洗尽,不尽相思,不道离情正苦。
一双白鸳鸯,会教两处同难舍。
故事:此词讲述了渔家傲的故事,描述了他与妻子相互深爱却又因种种原因分离的悲情,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离别之苦的坚强态度。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故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冬日的江边景象。
据说,柳宗元是在他的家乡遭遇政治事变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寒冷。
5. 《水调歌头》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故事:苏轼在这首词中情景交融地抒发了自己对往事的怀念。
他通过描绘月亮和酒的意象,表达了对官场失意和过往岁月的痛惜之情。
这些古诗词取材丰富,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表达,将故事情节融入其中,赋予了诗词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些作品通过笔墨将各种故事情节展现出来,以此引起读者共鸣,并传达了作者们的情感和心境。
古诗词中的故事丰富多样,每一首作品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
这些故事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反映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词句和出色的艺术表达,还可以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底蕴,感受诗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总之,古诗词中的故事丰富多彩,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古诗词背后的故事1■白住长安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
11岁时,拿着个名片(当时有名片的)去请宰相指教。
当时宰相看到白居易这三个字就笑着说:“长安米很贵的,而你是白白居住在长安很容易。
”宰相继续往下看(名片下面一般都会有自己作的诗,用来显示自己的文采)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之后拍案叫道:“有这等文采,可以很容易的在长安白白居住。
”2.墓上题诗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
有人写了一首绝句:米石江边一坯土,李白诗名耀千古。
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3.横槊赋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
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
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
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
曹操告诉众将官: 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
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们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
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
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火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
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绝命之词李后主(李煜)被赵匡胤囚禁之后被封为“违命侯”,在七夕之夜,李煜写了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并让宫女演唱,太宗赵光义听到这首词后,认为李煜有复国之心,因此便在当夜赐毒酒将李煜毒死。
这首词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5.孟郊思母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
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
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
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游山西村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
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
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
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7.推敲之问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 好。
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8.侯门似海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
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
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
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
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9.人面桃花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于是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
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10.红叶题诗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
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
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
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
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
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
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
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
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
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
“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td, input, button, select, body{font-family:Helvetica,'Microsoft Yahei', verdana} pre {white-space:pre-wrap;white-space:-moz-pre-wrap;white-sp ace:-pre-wrap;white-space:-o-pre-wrap;word-wrap:break-w ord} th,td{font-family:arial,verdana,sans-serif;line-height:1.666}img{ border:。
}header,footer,section,aside,article,nav,hgroup,figure,figcaption{display:block}a,td a{color:#064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