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韩愈为人民做贡献的事

韩愈为人民做贡献的事

韩愈为人民做贡献的事
韩愈是一位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为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

以下是其中一些具体的事例:
1.潮州抗洪:韩愈曾任潮州刺史,期间潮州发生严重洪水灾害。

他亲自率领官员和民众筑堤防洪,采用竹竿修筑堤坝,成功挡住了洪水。

这次抗洪行动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展现了韩愈的领导能力和为民本色。

2.为民请命:韩愈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曾与两位同僚为京畿诸县百姓所遭天灾人祸请命撤免捐税,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为民请命,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高尚品德。

3.阳山改革:韩愈曾被贬到岭南蛮荒山区阳山作县令。

他并没有因为贬谪而消极怠工,反而积极调查民情、社情,为当地百姓办实事、解困窘。

他整顿县治,开展正常有效的政务;开荒植树,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整顿恢复教育,宣传儒道秩序,让百姓安定有序地生产生活。

这些改革措施改善了阳山的社会状况,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这些事迹表明,韩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位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

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韩愈经典小故事六则

韩愈经典小故事六则

韩愈经典小故事六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着有《韩昌黎集》等。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的故事,希望你喜欢!过马牵山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

驱逐鳄鱼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

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

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

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

如果七天还不走,绝对严处。

”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

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梦吞丹篆韩愈在年少之时曾有一梦,梦中有一个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迫强行吞下丹篆,旁边还有一人在拊掌大笑,顿时觉得惊恐不已,随即便醒来了。

醒后,韩愈只觉胃中似乎犹如有物体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记上其中一两字,笔法非凡。

之后得缘见到孟郊,总觉得似曾相识,细想之下才惊奇地发现,孟郊就是那个梦中在旁大笑之人。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辉煌而又波折的历程。

在韩愈的传记中,有很多充满离奇的故事,这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韩愈的一些故事和传奇经历。

一、韩愈与柳宗元的论战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朝文学界的巨匠,他们之间有一次著名的文学论战。

这场论战始于柳宗元的“祭姑文”,他在文中抨击了韩愈的“祭妇文”。

两篇文章之间的争论使得文坛上形成了两个派别,分别支持柳派和韩派。

在这次论战中,韩愈的代表作品是《对柳宗元论衡》。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针对柳宗元的文中论点一个一个进行驳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祭妇文”所反映出的恶习是社会问题,而不是女性问题。

因此,韩派在这次辩论中占据了上风。

这场论战是唐代文坛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韩愈的一个重要成就。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口才,成功地辩证出了柳宗元的错误,并赢得了了文坛上的声望和崇敬。

二、韩愈的“愈仲”之名韩愈是唐代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曾经被尊称为“愈仲”。

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他才华的一种赞颂,还得益于他的性格魅力。

韩愈自幼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道理和规律。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

他的思想观念、文学作品和为政方法都体现了这种道德理念。

韩愈的作品反映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感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教育人民,引导他们追求真理和美好。

三、韩愈的“楚辞与汉书”事件在韩愈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就是他的“楚辞与汉书”事件。

这场争论始于韩愈的“师说”,他在其中抨击道士的虚假政治宣传。

而当时的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却坚持以某种道家原本的形式来维护国家的宗教信仰。

因此,韩愈的“师说”遭到了朝廷的大力抵制,而他却在信仰上更加坚定,写出了《神懿论》。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强调了人们所信仰的神灵应该符合伦理和公义之道。

他认为维护尊重和道德的信仰是国家的唯一出路,否则就将引发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在这次事件中,韩愈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信仰观点,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呢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呢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呢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代“经义文学”和“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非常重视道德观念,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历史上,创造了新的篇章。

韩愈的简介有很多故事,下面我将针对其代表性的几个故事作进一步的介绍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

故事一:韩愈荐举柳宗元柳宗元是唐朝的一位大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韩愈在唐朝时期时,曾在内阁文学院中荐举柳宗元。

当时柳宗元十分年轻,但是他的才华过人,写了很多备受推崇的古文文章。

在当时的文坛上,柳宗元的才华被很多人瞩目,但由于没有权势,他未能获得官职。

正是在韩愈的推荐下,柳宗元才从内阁文学院入选,成为了一名官员。

这个故事说明了韩愈在唐朝时期被重视的地位,并证明了韩愈的才华和眼光。

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在韩愈的影响下,接受了古文运动的思想和书写技法,成为了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事二:韩愈与李白、杜甫的故事韩愈、李白、杜甫的文学成就都非常显著,因此有许多人常常把他们并列称之为“唐三杰”。

然而,韩愈、李白、杜甫却并不是朋友。

相反,李白和杜甫都曾经批评过韩愈的文学才华和思想。

尽管如此,因为他们的作品都非常重要,这使得在他们的时代和以后的历史上,他们的成就都遭到了高度的认可。

因此,尽管韩愈、李白和杜甫之间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但是他们共同书写了唐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展现出来的是唐代文学之好的辉煌局面。

故事三:韩愈的“师说”韩愈曾经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被称为“师说”。

根据这个说法,一个人只有在学习他人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独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就是说,培养好的学术背景是发展个人才华的前提。

“师说”的观点反映了韩愈对于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应否认识和理解,强调人类类固有的互动性和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不断深化个人认识和理解,创造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而以更为深刻的认识来理解整个世界。

以上就是关于韩愈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故事的介绍。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名称呢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名称呢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名称呢韩愈,唐代文学家,也是唐代最伟大的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被人们称为“唐代第一文学家”。

韩愈经历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人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和事件,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些:1. 韩愈与李白据传,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在梦中向韩愈借酒喝,并留下了“画地为牢”的诗句。

后来,韩愈真正地在一些重要场合重复使用这句诗,并把它演变成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2. 韩愈与滑稽戏韩愈是唐代散文和文言文的先驱者之一,他不赞成滑稽戏和低俗文学。

为了抵制这些不符合正统文学的东西,他亲自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散文和诗歌,以鼓励对正统文学的研究和推广。

3. 韩愈的撰墓诗之争唐代墓葬建筑有一个很流行的习俗,那就是在墓前立立巨大的石碑,上面刻上死者的生平事迹和又是谁主持了为其立墓。

在韩愈发现许多墓葬上所立的文字处理得很差,导致许多荒唐的事情发生以后,他写了一篇撰墓诗与此现象进行揭发并进行批判。

这个事件因其所触及的利益和力量而引起很大的争议。

4. 韩愈的韵书诏韩愈曾担任过教士一职,他在这个职位上制定了一份叫做《韵书诏》的文书,规定了所有官员必须遵守和使用正确的音韵文字来进行交流。

这个诏书对传播正统文化和推广古音有很大的影响。

5. 韩愈的退谪洛阳韩愈在年老之后,时所处政治局势不利,于是向朝廷请求退休。

他被迫离开了长安,在洛阳安营扎寨,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继续创作了许多重要的文论和诗歌。

总的来说,韩愈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波折和起伏。

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不断扩大,是唐代文化史上不可逆转的重要角色。

今天,人们仍在庆祝和赞扬他成功所付出的努力。

韩愈的故事六则

韩愈的故事六则

韩愈的故事六则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的故事,希望你喜欢!“公卷”延誉“通榜”推荐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19岁的韩愈赴长安投奔族兄韩弇。

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前往河中。

当时的科举,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试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至关重要。

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给朝中硕学名儒传阅评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公卷”延誉。

硕学名儒根据自己对考生诗文的评判,向主考官推荐一个预选榜,这就是“通榜”推荐。

科举的试卷并不糊名,由主试者决定取舍。

通常,主考官根据“通榜”推荐和考生临场试卷,综合决定名次高下。

考生如果没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仅凭试卷水平是很难中第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自己要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得行。

韩愈要想找到为自己“公卷”延誉的名人,只有通过族兄韩弇这一条路。

但当时韩弇重任在身,找关系为韩愈“公卷”延誉只能等到回长安以后。

韩愈到长安不久,便传来吐蕃劫盟的消息,除浑瑊一人逃脱外,其余一千多人全部被吐蕃所擒,韩弇更是遇害。

韩愈的期待落空了。

“长安米贵,居之大不易”,他在长安“穷不自存”,生计成了问题。

万般无奈之际,韩愈想到了故人北平王马燧。

马燧请韩愈到自己家,给两个儿子当老师,韩愈的生活这才有了着落。

四次考进士终进“龙虎榜”稳定下来的韩愈开始准备应考礼部进士试。

他先向一些考中进士的人请教应试方法。

有的拿出礼部考过的赋、诗、策等考试题,韩愈一看,“以为可无学而能”,觉得自己根本不用学就可以答得挺好。

可是,事实远比想象的残酷得多。

此后的三次科考,韩愈都是名落孙山。

但是,韩愈并不气馁。

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合于古人之道,而当下考试刻意追求形式的四六骈文,毫无价值。

关于韩愈的故事(精选10篇)

关于韩愈的故事(精选10篇)

关于韩愈的故事(精选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韩愈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韩愈的故事篇1韩愈投书苍龙岭苍龙岭乃西岳华山上一处著名景观。

是从云台峰通往“天外三峰”的一条险径。

远远望去,像一条直冲云霄的游龙,游行在两山之间,龙脊突兀,宽不足三尺,两边皆为万丈深渊。

云涌华山之时,若隐若现,十分神奇险峻。

苍龙岭的顶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

这处遗迹其中蕴含了一段唐朝杰出文学家韩愈游览华山的有趣故事。

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

韩愈对名川大山一贯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苦不得游,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

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于是两个道人夹着韩愈瓢至山顶,然后两人离去。

韩愈立于峰头上,放眼环视,只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小径通幽,奇鸟鸣丛,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

他漫步山上,观赏了镇岳宫、玉井楼、二十八宿潭。

他纵目西峰,气势磅礴,莲叶覆顶,开石为洞,庙宇依山势而建,道路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辉相映,翠草绿树,互为衬托,无限奇景佳境引得韩愈诗兴打发,遂吟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极顶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点。

他又来到南天门,观看了凌空高撑的长空栈道。

他怀着欲罢难舍的心情,走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

下了金锁关,来到五云峰,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难,变迈开脚步往下走,转眼来到“苍龙岭”顶端,往下一看,天际茫茫,苍龙岭形似云雾中的一座独桥,两边深不见底。

聪明的小韩愈故事

聪明的小韩愈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关于他小时候的一个聪明故事:据说,韩愈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晚上读书只能借助月光。

有一天晚上,他读书读得太入迷,以至于蜡烛烧完了他都没有发现。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夜深人静,周围一片漆黑。

但是,韩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读书,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

他找来一个大盆,里面装满了水,然后放在月光下。

由于水的反射作用,月光被投射到了盆子里,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

韩愈就借着这个光斑继续读书,直到天亮。

这个故事表现了韩愈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不仅能够善于利用资源,而且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够想出巧妙的解决办法。

这种精神品质对于他日后的成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小故事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韩愈的小故事吧。

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设水布
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
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

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性情中人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

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吏部开锁
韩愈曾任吏部侍郎,当时吏部的吏员中令史的权势最重,因为是吏部过去常关锁着,等待选补任命的官员不能到吏部来见面。

韩愈上任后,将关锁放开,任凭候选官员出入,他说:“人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够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


鸢飞鱼跃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连州知州石炳璋从阳山拓韩愈真迹,
将“鸢飞鱼跃”四字刻于燕喜亭右后侧的卧龙石上,后有何健的楷书题跋:“韩公大字世罕见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阳山,得四字于土人家,为之勒石。

”韩愈“鸢飞鱼跃”石刻见于山东潍坊十笏园、广东潮州韩文公祠、广西贺州小西湖、肇庆七星岩等地,影响颇广。

过马牵山
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

驱逐鳄鱼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

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

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

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

如果七天还不走,绝对严处。

”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

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
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梦吞丹篆
韩愈在年少之时曾有一梦,梦中有一个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迫强行吞下丹篆,旁边还有一人在拊掌大笑,顿时觉得惊恐不已,随即便醒来了。

醒后,韩愈只觉胃中似乎犹如有物体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记上其中一两字,笔法非凡。

之后得缘见到孟郊,总觉得似曾相识,细想之下才惊奇地发现,孟郊就是那个梦中在旁大笑之人。

此事在《异人传》中有记载,在《龙城录》中的记录也较为详细,据说韩愈醒后“笔势非人间书也。

后识孟郊,似与之目熟,思之,乃梦中旁笑者”。

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

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

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

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

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关于此梦是韩愈在受人瞩目之后对人所讲述的,所以也不排除有附加成分。

而梦中孟郊在旁拊掌而笑,也当属鼓励,而非嘲笑。

大概
是韩愈潜意识中希望有这样一位朋友,以至于后来见到孟郊,并与其关系密切后,就很自然地把梦中“拊掌而笑”者同密友孟郊联系起来了。

误传相貌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世人画韩愈像,脸小且美髯,戴纱帽。

这其实是南唐的韩熙载,在北宋时还有当时所画的韩熙载像保存,题词非常明确。

韩熙载谥号文靖,江南人称之为韩文公,因此世人便误以为是韩愈。

韩愈身体肥胖而少胡须。

此后,韩愈配享孔子,各州县孔庙所画的都是韩熙载。

后世无法辨别,便一直认为韩熙载的画像为韩愈。

风流成性
据记载,韩愈纵欲且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

他经常服用**药,古代的**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韩愈听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

宋陶谷《清异录》记载:“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拓展阅读:韩愈与古文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兴起了“骈文”。

这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和词藻的文体,全篇以上下对称的双句为主,每句四个字或六个字相间,所以也称“四六文”。

骈文发展到后期,越来越讲究声韵对仗
的工整,追求华丽的词藻,运用的典故晦涩难懂,而文章的内容却很空洞,有时甚至让人不知所云。

对这种靡丽、不健康的文风,很多有识之士都很反感,提出改革文风。

隋朝时,隋文帝甚至下诏要求匡正文风;初唐的魏徵等人,在编写《隋书》等史书时,都没有用骈文,相反还在著作中批评了六朝时期的文风。

他们主张使用“古文”(指秦汉时所用的散体文),恢复秦汉以前那种自由、质朴、实用的文风。

但由于这时期并没有产生令人信服的佳作,所以他们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拥护。

直到唐德宗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以他们优异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理论主张,使唐代的“古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文学改革。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县)人。

韩家曾是昌黎(在今属辽宁义县)地方的望族,所以他又自称昌黎人,后人则称他为韩昌黎。

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长兄韩会抚养。

可不久韩会又去世了,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小名十二郎。

韩愈叔侄是由寡嫂郑氏抚养长大的,他们过着颠沛流离、含辛茹苦的生活。

韩愈从小就学习刻苦,他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就能写文章。

二十岁时他到京师应考,可考了三次都没考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了进士,那年他已经二十五岁了。

十年后,他才得到国子监四门博士(国家最高学府的讲官)这一职位,第二年又和柳宗元等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可他上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奏本后,马上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韩愈在官场上一直不得意,但在文学上的成就却越来越大,写下了《杂说》《师说》等传诵千古的好文章。

在《杂说四》中,他以“伯乐相马”的典故,批评当政者不懂得识用人才。

他们埋没、摧残了人才却又哀叹世上没有人才。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已成为精辟的警句和名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