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合集下载

希望理论_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_张青方

希望理论_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_张青方

·综述·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

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l-liott,Witty,Herrick,&H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R.;Irving,L.M&Anderson,J.R.[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oshinobu[9]见Snyder,C.R., Harris,C.,Anderson,J.R.,Holleran, S.A.,Irving,L.M.,Sigmon,S.T., Yoshinobu,L.,Gibb,J.,Langelle,C., &Harney,P.,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

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R;Mc-Dermott,D;Cook,W;Rapoff,M,A,[11] 1997)。

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一、希望的定义及理论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Luthans的心理资本四因素(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之一。

Miller 和 Powers(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

心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出发来对希望进行定义。

但是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其中对希望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是Snyder。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Snyder,1994 ;Snyder ,Harris,etal.,1991 ;Snyder, Hoza ,等,1997)。

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cy and pathway)。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

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Snyder 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 它包括意愿动力, 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 , a goal -directed energy)和路径, 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oals)。

”(Snyder, Irving , &Anderson, 1991)。

此外,关于希望的定义还有,埃里克森(Erikson,1968)把希望定义为“对强烈愿望能够实现的持久的信念”,提出希望和其他动机之间的辨证关系,最强烈和最重要的一对是信任/希望对不信任,这是婴儿的第一个任务。

希望量表的述评

希望量表的述评

希望量表的述评-教育心理学论文希望量表的述评苌云莉(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国内外学者对希望的关注与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相应地,希望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也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如今,测量个体希望及分阶段的量表有很多种,但学术界应用最广泛的属Snyder等人编制的希望量表及国内学者对该量表的翻译与本土化研究土化的修订。

通过对希望量表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论述,以期为后续的希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希望希望理论希望量表1.引言你觉得幸福吗?你希望你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吗……生活中这些问题经常会被问及,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型模式,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作为积极体验的一种形态,希望近年来受到广大心理学研究者们的关注。

然而,希望是什么?用什么来测量?有哪些标准等围绕希望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受到心理学界学者们的关注。

艾维里尔、莫勒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一种个体处于逆境时能坚持其美好信念的特定情绪;布雷兹尼茨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找到实现目标途径的认知,也是对自己有能力、有毅力采取持续的行动而达到目标的认知;然而斯塔茨、Snyder等人认为希望既包含情绪的成分又包含认知的成分,是一种情感与认知的整合[1]。

Snyder(2002)的希望理论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但他并不赞同斯塔茨有关情感性认知的说法,他认为希望是经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一种个人思维。

这种思维包含激发个体不断朝向目标前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的动力思维和有效达到目标的方法、策略的路径思维[1-2]。

在希望的测量方面,大多数心理学家主张应该使用自陈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希望特质。

认为希望是情感的心理学家则坚持用积极情绪来测量希望特质,而主张希望是认知的心理学者坚持用认知量表来对其进行测量[3-4]。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详解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详解

3
3.希望的测量
1 无望量表:Beck(1974)发展了“无望量表”(HopelessScale),主要 以住院病人为样本,考查他们的无望态度,项目包括他们现有的忧虑情 绪,做决定时的放弃倾向,以及对未来的黑暗消极预期。Kazdin等人 (1983)发展了“儿童无望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儿童指向自我和将来 的消极预期。 Gottschalk(1974)的希望量表 :Gottschalk1974年的“希望量表” 是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希望的测量工具。这一量表主要采用内容分析 的方法,要求被试尽可能详尽地写出过去到现在的4年里发生的重要 的生活事件。4个评估者分别阅读每一个故事,并用7等分法(其中4 个是富有希望的得分,3个是缺少希望的得分)为这些故事评分。这 一测验的评分员内部一致性达到0.61;在富于希望和缺乏希望的评分 一致性上也达到了0.88。
2
3.希望的测量
3
Miller(1988)的希望特质量表:“米勒希望特质量表”是基于对希 望的辞源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 护理学和健康学等的综合考察,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 40个题目,采用6点量表,量表总分范围在40到240之间。此量表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两周后的再测信度为0.82,经因素分析检 验,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期望平衡量表和希望指数:Staats及其同事根据测量目的,将希望分 为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期望平衡量表(EBS;Staats,1989)评估希望 的情感方面,采用自我报告法,量表共18个项目(积极和消极项目各9 个)。希望指数用来衡量希望的认知方面,关注具体的事件和结果,包 括4个分量表:希望—自我、希望-他人、愿望和预期,各分量表均有 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5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人类作为有思想意识的生物,常常希望寻找一种能够引导自己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的理论和信仰。

希望理论即是人们对于希望本质和含义的思考和解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类心灵需求的哲学体系。

希望理论包含了对希望的概念本质的探讨,以及对希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的研究。

希望被认为是一种对未来积极期待的心态和信念,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希望理论强调了希望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存在。

希望是人们对可能的未来情景的预期,是一种精神动力的源泉。

希望能够激励人们克服逆境、追求目标,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轻易放弃。

它是一种乐观主义的体现,帮助人们看到困境中的机会和希望。

其次,希望理论探讨了希望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希望使得人们在追求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变革时获得动力,并持续努力。

它有助于提升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强自我肯定感和幸福感。

希望使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充满信心,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希望理论还关注希望的建构和培养。

希望并非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来获得的。

个体通过树立明确的目标、寻求助力和资源、制定可行的计划来增强希望感。

教育与社会环境也在培育和激发希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面的反馈和认可可以增加个体的希望感,帮助其保持积极的心态。

此外,希望理论还探讨了希望的消长和演变。

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往往会感到希望的消失和动力的减退。

然而,希望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环境和个人经历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思、重新思考目标和调整期望来恢复希望感。

希望的力量不仅来源于个体,也与社会和环境的支持息息相关。

最后,希望理论提醒人们关注希望的误用和滥用。

希望并非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也不应成为推迟行动和回避现实的借口。

过度的希望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导致虚假的幸福感和沮丧。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希望,需要建立在对事实和现实的客观认知之上。

希望的原理 下载

希望的原理 下载

希望的原理下载
希望的原理,也被称为吸引力原理或法则吸引力,是指个人的意愿、目标和期望会吸引和引导相关的情境和资源,从而使这些意愿、目标和期望得以实现的一种心理机制。

希望的原理认为,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愿望可以引导他们的行动和决策,促使他们朝着实现这些期望和愿望的方向努力。

当人们积极地期望某种结果时,他们会倾向于采取行动、寻找机会,并更加专注于与这个结果相关的事物。

这种积极的期望和愿望会激发个人内部的积极情绪,提高动机和努力程度,增加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希望的原理主要与个人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过程相关。

当个人对未来充满积极的期望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和毅力,更加专注于目标,更容易克服挫折和困难。

希望的原理也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密切相关。

当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时,他们会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期望,并付诸行动。

希望的原理也与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主义和幸福感有关。

积极的期望和愿望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并对抗消极情绪和情感困境。

通过培养积极的期望和愿望,个人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境。

因此,希望的原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它通过激发个人的积极期望和愿望,引导他们的行为,提高动机和努力程度,并增加实现愿望和目标的可能性。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况 更 好 ( 兀 , 18 ) c s 9 9 ;他 们 从 意 外

,19 ) 诸 多 的 研 究 已 经 发 现 97 。
“ 望 是 一 个 对 人 类 身 心 健 康 有 着 重 希
要 影 响 的课 题 。
2 希 望 理 论 ( o et oy H p h r) e
的希 望 水 平 的 高 低 与其 心 理 发 展 和 健 康 状 况 有 显 著 的 相 关 ( 如 , Fec 例 rnh 15 ; enne ,15 ; rr , 9 8 92 M ni  ̄ g 99 F i 16 ; ak Lzrs .18 ) 研 究 发 现 那 些 怀 有 较 a u a 90 高希 望 的人 具 有 更 强 的 免 疰 系统 ( dI Ue— I tt & O e l ,18 ) ll ll dla l nn 95 ;他 们 的 健 康 状
】 希 望 ” { oe 的概 念 +” H p)  ̄i r P ̄ r ,l 和 o's Il e * e (9 8 从 希 望 的 18 )
的身 体 伤 害 中 康 复 的更 快 ,对 于 慢 性 病 他们 也 有 更 好 的 适 应 和 谓 整 能 力 ( l E一
] a, W iy. i o t t He rc & rik, Ho ma . l f n
d r rig e ,I n ,&A d Fo ,19 ,P 2 7 v n esl 9 1 8 ) l
W F Ra o , M ;W a e,L; Da v , M ; pf r no s
Hih e g r g b re , L;
Ru isen, H bn ti
Sa l th ,
精 神 医学 领 域 开 始 差 往 希 望 ( o e hp ) 这 十概 念 ,很 多 的研 究 都 证 明个 人 内 在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

4
3.希望的测量
5
Herth希望量表 :由美国学者Herth编制,1999年由中国医科大学的 赵海平等学者翻译引入我国。该量表从非常反对、反对、同意到非 常同意采用1-4四级计分,共12项,分为3个方面,即对现实和未来的积 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劢;不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等。Herth希望量表 总分为12-48分,其中12-23分者定义为低水平;24-35分者定义为中等 水平;36-48分者定义为高水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Snyder(1991)的希望特质量表:美国Kansas大学心理系以Snyder 教授为首的希望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希望迚行了一系列研 究,其中包括一系列希望特质评定量表的制定。到目前为止,他们 已绊成型可供使用的量表包括“成人一般希望量表”(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Scale ) ( ADHS )、“希望状态量表”( State Hope Scale ) ( SHS )、“成人丌同生活侧面希望量表”( Adult Domain specific HopeScale ) ( ADSHS )、“儿童希望量 表”( Children's Hope Scale ) ( CHS )、“幼儿希望量表”( Young Childre'sHope Scale ) ( YCHS )、“幼儿希望量表一故事本’, ( Young Children's Hope Scale一Story Form)(YCHS-SF)。
Staats等人(1985)认为,希望在情绪上体现了“预期达到目标后的积 极情绪和预期没有达到目标后的消极情绪之间的差异”,在认知上具 有愿望和预期的交互作用。
2.希望理论
1 Snyder (1991)对希望的定义是“希望是由个体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 个人思维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认知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劢力状态”。 希望的结构: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 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不信念(路径思维)和 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迚的必要劢机的认知及信念(劢力 思维)。 希望理论模型:Snyder和他的同事们在1991年提出一种聚焦于目 标达成的认知劢力理论模型,即希望理论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希 望作为一种认知特征,是以目标为核心、路径思维和劢力思维的融 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Ξ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

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2 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 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 l2 liott,Witty,Herrick,&H 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1R1;Irving,L1M&Anders on,J1R1[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 oshinobu[9]见Snyder,C1R1, Harris,C1,Anders on,J1R1,H olleran, S1A1,Irving,L1M1,S igm on,S1T1, Y oshinobu,L1,G ibb,J1,Langelle,C1, &Harney,P1,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

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1R;Mc2 Derm ott,D;C ook,W;Rapoff,M,A,[11] 1997)。

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此外,高希望得分的儿童还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

他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儿童在希望量表上的得分与智力量表上的得分没有相关,但却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Snyder,C1R;H oza,B;Pelham,W1F1Rapoff,M;Ware,L;Danovsky,M;Highberger,L;Rubinstein,H;S tahl,K1J[12],1997)。

诸多的研究已经发现“希望”是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的课题。

一、“希望”和有关的“希望理论”11“希望”(H ope)的概念M iller和P owers[13](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这种美好预期不一定要建立在某个具体的事物和现实的目标之上。

因此,希望是一种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主要是与他人相关)为基础的美好预期,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满意度,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意义感的体验,以及对生活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Snyder,1994;Snyder,Harris,et al1,1991;Sny2der,H oza,等,1997)。

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个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2cy and pathway)。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

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都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Snyder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它包括意愿动力,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a g oal-directed en2ergy)和路径,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 oals)。

”(Sny2der,Irving,&Anders on,1991,p1287)21希望理论(H ope theory)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的模型主要包括如下要素:211 目标(g oals)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

它应该既不是100%能够达到的轻易之物(Proba2bility of attainment),也应该不是毫不可能之物。

Samuel C oleridge在他的名为《无望的劳作》(W ork without hope)中指出希望的本质,他说,“没有目标就无所谓希望。

”(1912,p1447)目标是人们的精神活动的支点。

它也是Snyder希望理论的支点(Snyder,1994;Snyder,Cheavens,&Sym ps on,1997)。

212 路径意念(Pathways Thoughts)对于怀有希望的个体来说,一旦目标产生,设计实现所渴望的目标的路径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

大脑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去了解和预期某种可能的结果(例如,A→B)。

这一观点在最近的一本叫做《大脑是如何工作的》(H ow thebrain w orks)一书中有进一步的验证和说明。

路径意念就是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力系统,在头脑中生产出指向目标进而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方法。

213 意愿信念(Agency Thoughts)意愿信念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沿着他们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的动力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会决定个体的目标产生、路径设计和计划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能坚持下去精神意志力(Mental willpower)。

213 障碍(Barriers)通常情况下,个体的目标实现途中总是遇到困难。

根据希望理论,大多数Ξ现单位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的人会知觉到不只一种路径实现目标。

对于那些高希望水平的人来说,他们会考虑更多种实现目标的路径(Snyder, 1994)。

即行为主体在自我内在的行为驱动力(意愿),并在此动力的推动下和所渴望目标的吸引下,调动自己的能力,设计路径迈向目标。

当个体知觉到“此路不通”时,个体会在意愿的推动和所渴望目标的吸引下改变旧的路径,通过其他的路径来实现所渴望的目标。

214 想法决定感觉(Thought Drives Feelings)Farran[14]等人(1995)提出,个人的感受与个人如何解释整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紧密相关。

个体的希望水平会影响其对自己行为过程及其原因的解释。

积极的情感来自于个人对目标实现的成功的可能性的知觉,而消极的情感来自于个人对目标实现可能面临的失败的知觉。

希望理论认为,尽管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主体在非强制性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Snyder等人通过系列相关和因果实验研究,证明障碍的出现确实与消极情绪的紧密相关(Snyder, Sym ps on等,1997)。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在个人的某些重要目标实现过程中设障,会严重消弱个人生活的满意度(Diener,1984;Emm oons,1986;Lit2 tle,1983;Om odei&Wearing,1990; Palys&Little,1983;Ruehlman&W olchik, 1998见Snyder,Sym ps on等,1997),然而,研究证明低生活满意度并非一定会妨碍随后目标的执行(Brunstein,1993; Little,1989见Snyder,Sym ps on等,1997)。

尽管阻碍会引起消极情绪反映,但不同希望水平的个体反映还是会有所不同。

高希望的个体更多采用适应性的,积极的情绪来回应他们所面对的困难。

当他们碰壁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生成另外的,更多的路径去实现目标。

此外,高希望的个体在受挫时,还会倾向于更多地知觉到可供他们选择的其他路径。

他们有强大的动力系统支持他们的目标实现过程,而且障碍还会刺激和提高他们的这一功能(Snyder,1994)。

二、有关希望的测量学研究虽然心理学家对希望(H ope)这个概念较晚,但对和其相对的另外一个消极意义的概念—无望(H opeless)的研究和测量却早在20世纪中期就有了一定的结果。

Beck,Weissman,Lester&T rexler[15](1974)发展了“无望量表”(H opeless Scale),主要以住院病人为样本,考查他们的无望态度,项目包括他们现有的忧虑情绪,做决定时的放弃倾向,以及对未来的黑暗消极预期。

K azdin[16]等人(1983)发展了“儿童无望量表”(H opeless Scale for Children),主要用来测量儿童指向自我和将来的消极预期。

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希望的测量工具是G ottschalk[17](1974)的“希望量表”(H ope Scale)。

这一量表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C ontent Analysis),要求被试尽可能详尽地写出过去到现在的4年里发生的重要生活事件。

4个评估者分别阅读每个故事,并用7等分法(其中4个是富于希望的得分,3个是缺乏希望的得分)为这些故事评分。

这一测验的评分员内部一致性达到161;在富于希望和缺乏希望的评分一致性上也达到了188。

另外的较有影响的希望量表是“米勒希望量表”(M iller H ope Scale)(MHS)(M iller&P owers[18],1988)。

这一量表基于对希望的词源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护理和健康学等的综合考查,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40个题目,采用6点量表,分数范围在40到240之间。

典型的问题如:“我感觉被困住,动弹不得”;“我没有什么内在的力量”;“我的生活充满意义”等。

据报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193;2周后的再测信度为182。

因素分析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其亦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美国K ansas大学心理学系以Snyder为首的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希望进行了系列研究,其中包括一系列希望评定量表的制作。

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成型可供使用的量表包括:“成人一般希望量表”(Adult Dispositional H opeScale)(ADHS)、“成人不同生活侧面希望量表”(Adult D omain specific H opeScale)(ADSHS)、“儿童希望量表”(Children’s H ope Scale)(CHS)、“幼儿希望量表”(Y oung Childre’d H ope Scale)(Y CHS)、“幼儿希望量表-故事本”(Y oung Children’s H ope Scale-S toryF orm)(Y CHS-S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