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与鼻断层解剖
合集下载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头(颅脑)冠状位解剖示意图 PPT课件

(1)大脑纵裂(2)大脑镰(3) 上矢状窦(4)胼胝体干(5) 透明隔(6)胼胝体嘴(7)胼 胝体下区(8)侧脑室前角(9) 大脑前动脉(10)大脑中动脉 (11)尾状核头(12)内囊前 肢(13)豆状核(14)外囊 (15)屏状核(16)最外囊 (17)岛叶(18)胼胝体沟 (19)扣带沟(20)扣带回 (21)外侧沟(22)岛环状沟 (23)额叶(24)额上回(25) 额中回(26)额下回(27)颞 叶(28)直回(29)嗅三角 (30)眶回(31)鞍结节(32) 前床突(33)蝶窦(34)视神 经(35)视交叉(36)颈内动 脉(37)海绵窦(38)鼻后孔 (39)蝶骨翼突(40)软腭 (41)翼外肌(42)颞肌 (43)冠突(44)上颌动脉 (45)下颌支(46)咬肌(47) 颧弓(48)颏舌肌(49)颏舌 骨肌(50)下颌舌骨肌(51) 舌动脉(52)舌神经(53)舌 下腺
(1)上矢状窦(2)大脑镰(3)胼胝体 干(4)穹窿体(5)大脑内静脉(6)内 髓板(7)丘脑带(8)第三脑室(9) 侧脑室体(10)尾状核体(11)丘纹上 静脉(12)丘脑前核群(13)丘脑内侧 核群(14)丘脑外侧核群(15)内囊 (16)苍白球(17)壳(18)外囊(19) 屏状核(20)最外囊(21)岛叶(22) 胼胝体沟(23)扣带回(24)扣带沟 (25)额上回(26)中央前回(27)中 央沟(28)中央后回(29)顶下小叶 (30)外侧沟(31)颞横回(32)颞上 回(33)颞下回(34)枕颞内侧回(35) 海马旁回(36)海马(37)海马伞(38) 侧脑室下角(39)尾状核尾(40)内、 外侧膝状体(41)红核(42)黑质(43) 大脑脚底(44)脚间窝(45)丘脑间粘 合(46)小脑上脚交叉(47)脑桥基底 部(48)三叉神经(49)前庭蜗神经 (50)内耳道(51)基底动脉(52)桥 池(53)岩下窦(54)小脑脑桥角池 (55)小脑绒球(56)颈内动脉(57) 颈内静脉(58)颞骨鼓部(59)茎突 (60)茎突咽肌(61)鼓室(62)内耳 (63)咽(64)咽外侧间隙(65)翼内 肌(66)上颌动脉(67)下颌支(68) 咬肌(69)腮腺(70)颞浅动脉(71) 下颌后静脉(72)面神经分支(73)外 耳道(74)小脑幕(75)乳突窦(76) 颞肌(77)头前直肌(78)头外侧直肌 (79)枕骨基底部(80)视束(81)大 脑后动脉
鼻的解剖PPT课件

.
6
鼻的软骨支架nasus cartilagineus侧面观
②骨部
鼻骨nasal bones 额骨鼻部nasal process of coronale
上颌骨额突frontal process of maxilla
鼻骨:上窄厚 下宽薄
梨状孔
额骨鼻部
pyriform aperture
筛骨正中板
鼻骨 上颌骨额突
左右各一 两侧形状大小常不对称
位于颅底深部 周围解剖复杂 手术风 险大
与颅中窝的蝶鞍、颈内A、海绵窦、 视N管、视交叉以及第三到第八脑N关 系密切
上壁为蝶鞍底部 承托垂体
.
47
.
48
.
49
.
50
鼻窦与炎症相关的解剖特点:
共同特点:
①窦口小。 ②窦腔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 ③各窦口彼此毗邻。
各自特点:
顶、底、内、外壁. 前、后鼻孔
①顶壁: 前-鼻骨 额骨鼻突 后-蝶窦前壁 中-筛骨水平板 筛板cribriform plate.
特点:薄而脆颅前窝颅内并发症
很窄,易骨折,是鼻部手术的危险区。
.
14
筛骨模式图
②底壁:硬腭。
¾ 上颌骨腭突palatine process of maxilla ¼ 腭骨水平部horizontal process of palate bone
为鼻旁颅骨中的含气空腔。 左右成对,共四对,开口于鼻腔。
鼻 窦 的 面 部 投 影
.
正位
31
侧位
额窦 frontal sinus
筛窦 ethmoid sinus. ethmoid labyrinth
上颌窦 maxillary sinus
五官影像解剖

4. 泪囊造影
用于慢性泪囊炎病人,以明确泪囊大小, 泪液通路的通畅情况。正常泪囊和鼻泪管 通畅,泪小管呈细线状,长10~12mm,宽 4~7mm,鼻泪管宽约2mm,走行迂曲,造 影剂大部分流入下鼻道底部。
5. 眼眶超声检查
自角膜弧形线测量至后极球壁为眼球长径, 一般为24mm,横径23mm。
4. 眶裂和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构成,视神经和眼动脉位 于管内,长约10~12mm。
眶上裂位于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之间的空隙, 眼经脉和3.4.6颅神经及第8颅神经第一分支通 过眶上裂进入中颅窝。
眶下裂是眼眶和翼腭窝.颞下窝之间的通道。
二. 眼及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和表现 1. X线平片 (1)眼眶正位片(柯氏位)
正常MRI表现:骨质和气体均无信号,正常外耳 道、中耳、听小骨与乳突小房均为低信号。内 耳的内外淋巴液T1WI像上为低信号,T2WI像 上为高信号。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上 能 清楚显示耳蜗、半规管、前庭和面神经。
四、咽部
一、基本知识: 上起颅底,下起C6椎体下缘平面(环状软
骨下缘)移行于食管,以软腭与会厌上缘 分界,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喉咽。
2.中耳 a.鼓室:六个壁: (1)上壁:盖壁,即鼓室盖,为一薄 层骨板,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2)下壁:颈静脉壁,由薄骨板与颈 内动脉静脉起始部隔开。 (3)前壁:颈静脉壁,即颈动脉管的 后壁,此壁上方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 开口。由此突向后通入乳突小房, 开口的下方有一小的锥隆起。
• 2.室带后端止于杓状软骨上突(点状),声 带止于声带突(三角形)。
• 3.室带内缘游离外缘模糊,与甲状软骨间有 喉旁间隙,声带外缘紧贴甲状软骨内缘。
眼眶解剖与病变

75%的眼眶淋巴瘤不伴有眼外恶性淋巴瘤, 仅小部分伴有全身疾病即作为系统淋巴瘤 的局部表现。
• 眼眶淋巴瘤的特点:
1.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肌锥外间隙的前方紧靠 眶隔后方或眶隔前区,有包绕眼球生长的 趋势
2.累及单侧或双侧,以单侧多见,常沿肌锥 外间隙向后延伸生长,肿块后缘呈锐角, 即呈铸形生长。
• 3、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由于无包膜, 以浸润生长为主,机械性推移占位效应不 明显,因此常累及肌锥内外间隙。
1.沿视神经扩散至眶内、颅内 2.侵犯软脑膜的瘤细胞可扩散到脑脊液中,继而 发生种植转移。 3.血行播散至全身。
• CT表现:
眼球壁软组织肿块突入玻璃体腔内,呈 R对钙化不敏感
• 但RB在T1WI上信号高于玻璃体,在T2WI上 信号低于玻璃体,具有特征性。
眼眶的解剖及病变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影像科
眼眶的正常解剖
(一)眶壁 1、眶顶:大部分由额骨的眶板组成。眶顶的
后部部分由蝶骨小翼构成。 2、眶底:主要由上颌骨的眶板组成,其中也
含有颧骨和腭骨的成份。眶底很薄,分隔 眼与上颌窦。 3、外壁:前部有颧骨构成,后部是蝶骨大翼。 4、内壁:组成眶内壁的有上颌骨、泪骨、筛 骨和蝶骨体。眶壁中最薄弱。
双侧眼眶泪腺区梭形软组织影,增强明显强化
泪腺增大合并眼外肌增粗是 炎性假瘤较为特异的征象
• 右侧泪腺、上直 肌、下直肌肿胀, T2信号增高
鉴别诊断 CT检查示左视神经增粗,按炎症给予激素治疗无效
眶底很薄,分隔眼与上颌窦。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构成,内壁是蝶骨体,下和外壁是由蝶骨小翼根构成(视柱),分隔视神经管和眶上裂。 眼动脉: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后,在前床突内侧发出眼动脉,先居于视神经外侧,再经视神经上方与上直肌之间至眶内侧。 3、外壁:前部有颧骨构成,后部是蝶骨大翼。
• 眼眶淋巴瘤的特点:
1.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肌锥外间隙的前方紧靠 眶隔后方或眶隔前区,有包绕眼球生长的 趋势
2.累及单侧或双侧,以单侧多见,常沿肌锥 外间隙向后延伸生长,肿块后缘呈锐角, 即呈铸形生长。
• 3、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由于无包膜, 以浸润生长为主,机械性推移占位效应不 明显,因此常累及肌锥内外间隙。
1.沿视神经扩散至眶内、颅内 2.侵犯软脑膜的瘤细胞可扩散到脑脊液中,继而 发生种植转移。 3.血行播散至全身。
• CT表现:
眼球壁软组织肿块突入玻璃体腔内,呈 R对钙化不敏感
• 但RB在T1WI上信号高于玻璃体,在T2WI上 信号低于玻璃体,具有特征性。
眼眶的解剖及病变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影像科
眼眶的正常解剖
(一)眶壁 1、眶顶:大部分由额骨的眶板组成。眶顶的
后部部分由蝶骨小翼构成。 2、眶底:主要由上颌骨的眶板组成,其中也
含有颧骨和腭骨的成份。眶底很薄,分隔 眼与上颌窦。 3、外壁:前部有颧骨构成,后部是蝶骨大翼。 4、内壁:组成眶内壁的有上颌骨、泪骨、筛 骨和蝶骨体。眶壁中最薄弱。
双侧眼眶泪腺区梭形软组织影,增强明显强化
泪腺增大合并眼外肌增粗是 炎性假瘤较为特异的征象
• 右侧泪腺、上直 肌、下直肌肿胀, T2信号增高
鉴别诊断 CT检查示左视神经增粗,按炎症给予激素治疗无效
眶底很薄,分隔眼与上颌窦。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构成,内壁是蝶骨体,下和外壁是由蝶骨小翼根构成(视柱),分隔视神经管和眶上裂。 眼动脉: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后,在前床突内侧发出眼动脉,先居于视神经外侧,再经视神经上方与上直肌之间至眶内侧。 3、外壁:前部有颧骨构成,后部是蝶骨大翼。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头(颅脑)冠状位解剖示意图 (1)

• (31)额鳞(32)蝶轭 (33)前床突(34)蝶 骨大翼(35)额叶(36) 颞叶(37)岛叶(38) 胼胝体膝(39)大脑前 动脉(40)胼胝体沟 (41)额内侧回(42) 外侧沟(43)眶回(44) 尾状核头(45)侧脑室 前角(46)内囊(47) 大脑中动脉(48)视神 经和眼动脉(49)蝶窦 (50)后筛窦小房(51) 颈内动脉(52)颞肌 (53)冠突(54)翼腭 窝(55)眶下裂(56) 颞下窝(57)下颌体 (58)下颌管(59)下 颌舌骨肌(60)咬肌
(1)上矢状窦(2)大脑镰(3)胼胝体 干(4)透明隔(5)穹隆(6)第三脑 室(7)室间孔(8)结节区(9)穹窿 柱(10)视束(11)尾状核(12)丘纹 上静脉(13)丘脑前核群(14)丘脑 内侧核群(15)丘脑外侧核群(16) 乳头体(17)乳头丘脑束(18)红核 (19)内囊前肢(20)内囊膝(21) 内囊后肢外囊(28)岛叶(29)外侧沟(30) 前连合(31)前外侧中央动脉(32) 胼胝体沟(33)扣带沟(34)扣带回 (35)额内侧回(36)额上口(37) 额中回(38)额下回(39)颞上回 (40)颞中回(41)颞下回(42)枕颞 回(43)海马旁回(44)海马(45) 杏仁体(46)侧脑室下角(47)蝶窦 (48)海绵窦(49)颈内动脉(50) 三叉神经腔(51)下颌神经(52)环 池(53)基底动脉(54)动眼神经 (55)翼管(56)脑膜中动脉(57) 小脑幕(58)枕骨基底部(59)卵圆 孔(60)颞骨岩部(61)鼻咽(62) 咽鼓管软骨(63)腭帆提肌(64)腭 帆张肌(65)咽扁桃体(66)咽隐窝 (67)咽鼓管扁桃体(68)软腭(69) 腭垂(70)腭扁桃体(71)舌扁桃体 (72)口咽(73)舌(74)下颌支 (75)下颌头(76)关节盘(77)颞 下颌关节(78)翼内肌(79)翼外肌 (80)咬肌(81)上颌动脉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一、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眦耳线(眶耳线)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 线,颅脑横断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2、Reid 基线(人类学基线)为眶下缘至外 耳
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常以此为准 制作。 3、上眶耳线 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 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 4、Frankfort平面 为眶下缘和左、右外耳
■ 层面高低
■ 周围结构
2020/11/3
27
(四)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前向后分4部分 ■ 大脑脚底 ■ 黑质 ■ 中脑被盖 ■ 顶盖
乳头体层面
下丘层面
2020/11/3
28
(五)小脑幕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 窦汇以上“Y”形 ■ 窦汇层面“V”形 ■ 窦汇以下,“M”、
“八”
2020/11/3
29
■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构, 长约15mm
■ 第Ⅳ脑室: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呈 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脑脊 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2020/11/3
32
2020/11/3
33
2020/11/3
34
2020/11/3
35
■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 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 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胼胝体压部层面
51
2020/11/3
上丘层面 52
2020/11/3
下丘层面
53
2020/11/3
小脑上脚层面 54
2020/11/3
视交叉、小脑中脚层面
55
2020/11/3
一、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眦耳线(眶耳线)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 线,颅脑横断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2、Reid 基线(人类学基线)为眶下缘至外 耳
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常以此为准 制作。 3、上眶耳线 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 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 4、Frankfort平面 为眶下缘和左、右外耳
■ 层面高低
■ 周围结构
2020/11/3
27
(四)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前向后分4部分 ■ 大脑脚底 ■ 黑质 ■ 中脑被盖 ■ 顶盖
乳头体层面
下丘层面
2020/11/3
28
(五)小脑幕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 窦汇以上“Y”形 ■ 窦汇层面“V”形 ■ 窦汇以下,“M”、
“八”
2020/11/3
29
■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构, 长约15mm
■ 第Ⅳ脑室: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呈 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脑脊 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2020/11/3
32
2020/11/3
33
2020/11/3
34
2020/11/3
35
■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 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 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胼胝体压部层面
51
2020/11/3
上丘层面 52
2020/11/3
下丘层面
53
2020/11/3
小脑上脚层面 54
2020/11/3
视交叉、小脑中脚层面
55
2020/11/3
2013-颌面部断层解剖学-1

腮腺 (parotid gland)
以面神经主干
和分支平面为 界,将腮腺分 为浅深两叶;
腮腺管 副腮腺
腮腺的毗邻
穿行腮腺的结构
横行结构: 面横动脉、面神经 及其分支;
纵行结构:
颈外动脉、下颌后 静脉、耳颞神经、颞 浅动静脉
穿行腮腺的结构
横行结构: 上颌动静脉、面神 经及其分支; 纵行结构:
前界上颌骨的后面;
后界腮腺深叶; 内界蝶骨翼突外侧板 外界下颌支及颧弓; 上界为蝶骨大翼的颞
下面和颞下嵴;
下以翼外肌下缘平面
为界。
3. 颞下间隙 ( infratemporal space )
解剖上特点:
间隙中有翼丛、上颌动脉
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 的分支通过;
处于颌面深部诸间隙的中
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翼静脉丛等。
(五)颌面部的主要间隙
1. 咬肌间隙( masseter space )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前邻磨牙后区;
后界腮腺;
间隙感染多来自下颌第
三磨牙;
咬肌间隙与翼颌、颊、
颞及颞下诸间隙相连通。
2. 翼下颌间隙 ( pterygomandibular space )
间隙内主要有上颌神经、翼
腭神经节、上颌动脉的第三 段及其分支;
间隙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
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外 经翼上颌裂连通颞下间隙, 向下经翼腭管通口腔,向后 上经圆孔通颅腔。
Pterygopalatine fossa
5. 舌下间隙( sublingual space )
呈马蹄形,上界为口底黏膜,下界为下颌舌骨
央;与颞间隙、翼颌间隙、 颊间隙、翼腭间隙及咽旁 间隙相通;
眼眶影像解剖 (100页)

位于眼眶周边,上、内侧多见
病变眶侧边缘清楚 眼外肌受压移位 眼球受压内侧方移位 视神经受压少见 眶骨改变
眶隔前间隙
• 眶隔为一层纤维膜,连
接眶缘的骨膜与睑板,后
为眼眶,前为隔前结构 • 包括眼睑及血管神经
眶隔前常见病变
毛细血管瘤 淋巴瘤 炎性病变 睑板腺癌 基底细胞癌
毛细血管瘤
眶隔前炎症
定位征像
脂肪、神经(动眼、外展、鼻睫)及血管
肌锥内间隙- 常见病变
神经源性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
脉管性: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淋巴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鞘瘤
定位征像
位于肌锥内 边界清楚 圆形或椭圆形 视神经受压扭曲
眼球前突
眼外肌外移
肌锥外间隙
肌锥与骨膜之间,前界为眶隔。含泪腺、软组织、 神经等,较早引起复视、眼球偏突
眶周骨折(眶缘骨折/直接骨折),波及眶外、上、下壁 复合型骨折 眶内加眶周骨折 眶尖骨折 视神经孔
眶内爆裂骨折
眶内及/或下壁连续性中断 眶内及/或下壁塌陷 筛骨小房/上颌窦内积血 内直肌肿胀内移/眶下壁“泪滴征” 眼睑/面颊部软组织肿胀/眶内积气/皮下气肿
眶壁塌陷/软组织嵌顿/泪滴征
眶周(眶缘)骨折
颧骨、蝶骨骨折波及眼眶外壁(缘) 额骨垂直部骨折波及额骨水平部(眶顶) 上颌骨体骨折波及眶 下缘
眼眶复合型骨折/视神经孔骨折
眼眶骨折中尚有一种特殊骨折类型, 显示眶壁无明显中断,但有明显的 曲度改变,有些类似于儿童青枝骨 折,本组发生率为8.75%(37/423), 应引起特别注意。 ——《中放》
only right eye being hit
34 Y/O. M Only left eye being hit
病变眶侧边缘清楚 眼外肌受压移位 眼球受压内侧方移位 视神经受压少见 眶骨改变
眶隔前间隙
• 眶隔为一层纤维膜,连
接眶缘的骨膜与睑板,后
为眼眶,前为隔前结构 • 包括眼睑及血管神经
眶隔前常见病变
毛细血管瘤 淋巴瘤 炎性病变 睑板腺癌 基底细胞癌
毛细血管瘤
眶隔前炎症
定位征像
脂肪、神经(动眼、外展、鼻睫)及血管
肌锥内间隙- 常见病变
神经源性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
脉管性: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淋巴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鞘瘤
定位征像
位于肌锥内 边界清楚 圆形或椭圆形 视神经受压扭曲
眼球前突
眼外肌外移
肌锥外间隙
肌锥与骨膜之间,前界为眶隔。含泪腺、软组织、 神经等,较早引起复视、眼球偏突
眶周骨折(眶缘骨折/直接骨折),波及眶外、上、下壁 复合型骨折 眶内加眶周骨折 眶尖骨折 视神经孔
眶内爆裂骨折
眶内及/或下壁连续性中断 眶内及/或下壁塌陷 筛骨小房/上颌窦内积血 内直肌肿胀内移/眶下壁“泪滴征” 眼睑/面颊部软组织肿胀/眶内积气/皮下气肿
眶壁塌陷/软组织嵌顿/泪滴征
眶周(眶缘)骨折
颧骨、蝶骨骨折波及眼眶外壁(缘) 额骨垂直部骨折波及额骨水平部(眶顶) 上颌骨体骨折波及眶 下缘
眼眶复合型骨折/视神经孔骨折
眼眶骨折中尚有一种特殊骨折类型, 显示眶壁无明显中断,但有明显的 曲度改变,有些类似于儿童青枝骨 折,本组发生率为8.75%(37/423), 应引起特别注意。 ——《中放》
only right eye being hit
34 Y/O. M Only left eye being hi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鼻中隔5 犁骨6 眶下壁10 中鼻甲11 上颌窦12 枕内隆凸13 颞肌14 颧弓15 咬肌16 关节结节17 颈动脉管外 口18 颈静脉孔19 乳突20 棘孔21 下颌头22 卵圆孔23 翼腭窝24 翼外肌27
•经 下 鼻 甲 层 面
12
1.上颌窦 2.下鼻甲 3. 咬肌 4.下颌支 5.颞肌 6. 翼外肌 7.翼内肌 8.鼻咽部 9.蝶骨翼突内、外侧板 10.下鼻道 11.鼻腔 12.鼻中隔
• • • • • • • • • • • •
额窦1 额窦中隔2 颞肌5 上睑提肌和 上直肌6 眼球7 后床突8 滑车9 上斜肌10 眼上静脉11 泪腺12 前床突13 筛窦14
•经 眼 球 中 部 层 面
1.泪腺 2.颧骨 3.内直肌 4.外直肌 5.视神经孔 6.颞叶 7.视交叉 8. 视束 9.蝶窦 10.筛窦 11.视神经 12.内直肌 13.玻璃体 14.晶状体
眼球1 晶状体2 视神经3 外直肌4 内直肌5 泪腺6 筛窦7 视神经管9 眶脂体10 颞肌11 蝶窦12 蝶窦中隔 13
经 眼 球 中 部 层 面
•经 眼 球 下 部 层 面
1.鼻泪管 2.眼球 3.下直肌 4.鼻腔 5. 眶下裂 6.蝶骨翼突 7.鼻咽部 8.下颌头 9.颞肌 10.鼻中隔 11. 上颌窦 12.颧骨 13.筛窦 14.筛骨 迷路眶板(纸样板)15.鼻骨
鼻旁窦的张口位X线图像
二、眶和鼻的横断面解剖
•经 眼 球 上 部 层 面
1.额窦 2.上斜肌 3.眼球 4.额叶眶回和直回 5.颞叶 6.上睑提肌 7.上直肌 8.泪腺
眶上缘16 滑车凹和棘17 额骨18 眉间、额窦19 直回20 嗅束沟21 上斜肌22 上睑提肌23 上直肌24 泪腺25 眶脂体26 眶上裂28
经 眶 上 裂 层 面
1.蝶骨大翼 2.蝶骨小翼 3.蝶窦 4.眶上裂 5.翼管 6.腭 7.下颌骨 8.口腔 9.蝶骨翼突 10.鼻中隔 11.颧弓
• • • • • • • • • • • • • •
蝶骨小翼1 上斜肌2 视神经3 内直肌4 颞下窝5 翼突内侧板6 咬肌7 颞肌8 翼突外侧板9 鼻后孔10 犁骨11 颧弓12 蝶窦13 颞叶14
• • • • • • • • • • • • • • •
鼻中隔1 下鼻甲2 上颌窦3 鼻咽4 咽鼓管腭襞5 咽隐窝6 咽扁桃体7 下颌支8 颞肌9 翼外肌10 翼内肌11 腭帆张肌12 翼突13 腮腺14 咬肌15
• • • • • • • • • • • • • • • • • •
鼻中隔1 鼻道2 上颌窦3 咬肌4 翼突外侧板5 颞肌6 翼外肌7 茎突8 咽鼓管咽口9 下鼻甲10 咽隐窝11 腮腺12 头长肌13 齿突15 头最长肌17 椎动、静脉18 脊髓19 咽鼓管软骨20
• • • • • • • • • • • • • •
鸡冠8 内直肌9 外直肌10 上睑提肌及 上直肌11 下直肌12 额窦13 眼球14 筛窦15 鼻中隔16 中鼻甲17 颊肌18 中鼻道19 下鼻甲20 上颌窦21
•经 眶 中 部 层 面
1.上直肌和上 睑提肌 2.视神经 3.内直肌 4.上颌窦口 5.筛窦 6.上斜肌 7.外直肌 8.上颌窦 9.口腔 10.中鼻甲和 中鼻道 11.下鼻甲和 下鼻道
头部断层解剖
(六)
眶与鼻的断层解剖
一、眶和鼻的局部解剖
眼球、眼球外肌、泪腺、眶脂体
视 神 经 与 眼 球 外 肌
眶的矢状断层解剖
2. 鼻 腔 与 鼻 旁 窦
鼻 旁 窦
鼻 旁 窦 的 体 表 投 影
上 颌 窦 和 额 窦 的 生 长 发 育头 部 x 线 前 Nhomakorabea后 位 图
头 部 X 线 侧 位 图 像
眼球1 筛窦7 眶脂体10 颞肌11 蝶窦12 眶下裂14 犁骨15 下直肌16
•经 中 鼻 甲 层 面
1.鼻泪管 2.上颌窦 3.上颌窦口 4.颞肌 5.蝶骨翼突内、外侧板 6. 翼外肌 7.下颌颈 8. 翼内肌和腭帆提肌 9.头长肌 10.鼻咽部 11. 中鼻甲 12.鼻中隔 13.鼻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额窦16 鸡冠19 嗅球20 上斜肌21 提上睑肌22 内直肌23 视神经24 外直肌25 泪腺26 颞肌27 颧骨额突28 咬肌腱29 筛窦31 上鼻甲32 鼻中隔33 中鼻甲34 下鼻甲35 下直肌38 眶脂体39 筛骨40 上颌骨41 颊肌42
鼻中隔1 中鼻甲2 上颌窦3 鼻后孔4 咽鼓管圆枕5 咽鼓管软骨6 腭帆张肌7 腭帆提肌8 咽隐窝9 咽扁桃体10 颞肌11 翼外肌12 翼突外侧板13 下颌颈14 翼内肌15 乳突16 腮腺17 咬肌18 颈内静脉19 茎突20 颈内动脉21 颈外动脉22
• • • • • • • • • • •
眼球1 晶状体2 视神经3 外直肌4 内直肌5 泪腺6 筛窦7 后床突8 视神经管 9 • 眶脂体10 • 颞肌11 • 眶上裂17
经 眼 球 中 部 层 面
1.晶状体 2.内直肌 3.外直肌 4.颞肌 5.蝶骨大翼 6.棘孔 7.卵圆孔 8.蝶窦 9.筛 窦 10.视神经 11. 筛骨迷路眶板(纸样板) 12.颧骨 13.玻璃体
1.上直肌和上 睑提肌 2.上斜肌 3.外直肌 4.内直肌 5.下直肌 6. 筛窦 7.中鼻甲 8.上颌窦 9.下鼻甲 10. 下鼻道 11. 中鼻道 12.中鼻隔 14.颧弓 15.眼上动脉 16.鸡冠 18.视神经
眶后部层面
• • • • • • • • • • • • • • • • • • • • 上睑提肌及上直肌1 视神经2 外直肌3 内直肌4 下直肌5 上鼻甲6 上颌窦7 中鼻甲8 鼻中隔9 下鼻甲10 下鼻道11 中鼻道12 筛窦13 上斜肌14 眼动脉15 上鼻道16 颞肌17 咬肌22 腭骨23 颧弓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额窦16 鸡冠19 嗅球20 上斜肌21 提上睑肌22 内直肌23 视神经24 外直肌25 泪腺26 颞肌27 颧骨额突28 咬肌腱29 筛窦31 上鼻甲32 鼻中隔33 中鼻甲34 下鼻甲35 下直肌38 眶脂体39 筛骨40 上颌骨41 颊肌42
• • • • • • • • • • • • • • • • • • •
鼻骨1 鼻泪管2 鼻中隔3 上鼻甲4 上颌窦5 下直肌6 下斜肌7 颧弓8 翼突9 翼腭窝10 腭降动脉11 颞肌12 翼外肌13 翼内肌14 上颌动脉15 上颌神经16 翼静脉丛17 鼻咽18 咽鼓管软骨19
• • • • • • • •
额窦15 泪腺16 视网膜17 巩膜18 中鼻甲19 鼻中隔20 下鼻甲21 下鼻道22 内直肌23 下直肌24 下斜肌25 颧骨26 上颌窦27 额骨颧突28 上颌骨29 口腔30 舌体31 颊肌32
• • • • • • • • •
额窦1 筛窦3 上颌窦4 鼻中隔5 下鼻甲6 下直肌7 下斜肌8 内直肌9 上睑提肌及上直 肌10 • 晶状体19
经 下 鼻 甲 层 面
三、眶和鼻的冠状断面解剖
•经 眶 前 部 层 面
眶与鼻的冠状断面解剖
1.上直肌 2.外直肌 3.下直肌 4.上颌窦 5.鼻中隔 6.下鼻甲 7.眼球 8.下斜肌 9.额窦 10.筛窦 11.上斜肌 12.内直肌 13.上睑提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角膜1 巩膜2 晶状体3 外眦4 眶脂体5 翼腭窝6 上颌神经7 鼻骨8 鼻中隔9 筛窦10 鼻泪管11 蝶窦12 翼突13 蝶骨大翼14 翼管15 卵圆孔16 棘孔17 颞肌18 枕骨基底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眉间1 额窦2 筛窦3 蝶窦4 筛骨眶板5 额骨6 蝶骨大翼7 视神经8 眼动脉9 眼球10 眼球壁11 上睑12 眶脂体13 内直肌14 外直肌15 眼球鞘16 泪腺17 蝶窦顶18 斜坡19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