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案

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重点1.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生动、优美并富有感情的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3.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怀;在阅读理解中陶冶学生情操;4.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描写景物方法,并学会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深化主题.二、设计思路一、朗读背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二、协作探究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等形式探究文本的结构特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以及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三、练习强化教师精心设计和整合不同形式的习题及时全面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总计16课时,其中:《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 2课时《石榴》 1课时《马说》 2课时《紫藤萝瀑布》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测试与单元小结2课时1、海燕高尔基教学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2.理解课文中物与情的关系教学难重点:1.学习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2.理解文中象征、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难重点:能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1)由我们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导入。
(2)为什么海燕这种鸟儿能唤起高尔基的创作激情?(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①)“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
作者当时已经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
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底层》、《小市民》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新版)苏教版

5、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它们各有什么含义?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指被紫藤萝的旺 盛所吸引。设置悬念。
教学流程安排
集体 智慧
(以知识体系为主)
个性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因为这些花中都能体现出生命的顽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宗璞的脚步,一起走进《紫藤萝瀑布》。
写作思路行踪词语感情变化
赏花停住脚步繁花似锦,内心愉悦
忆花伫立花前回忆往事,遗憾悲痛
悟花加快脚步感悟生命,精神振奋
2、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紫藤萝败落家庭不幸,小弟病症
紫藤萝盛开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紫藤萝的衰胜变化自己家庭的衰胜变化
人生哲理
写景感悟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生命,
如果跟顽强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有生命,
就有希望。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
长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古诗三首基本目标: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提升目标: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领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默一默1.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饯.()别校.( )书郎称.( )意扁.()舟燕.()然未勒千zhànɡ( ) qiānɡ( )管人不miè( )举杯xiāo( )愁2.背诵这三首古诗。
二、读一读1。
学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习《渔家傲》(1)词的上阕着重写了怎样的景色?又起怎样的作用?(2)词的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结合关键词语加以赏析.3。
学习《天净沙秋思》(1)这首曲子前三句描绘一幅怎样的秋郊夕照图?这三句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2)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三、想一想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
2.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3。
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初中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方案

初中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方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方案单元主题:人生体验常州市花园中学朱光琪一、单元课文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其中有对人生中“错过”的体悟;有对浓浓亲情的表达;有对生与死的哲理阐发;有“一棵树”的自比;也有对求学艰苦历程的回顾……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
故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提倡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反应,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体悟文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产生对生命历程的珍惜感。
2、能通过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的语言,产生独到的人生体验,辨证的感悟人生。
3、能通过诵读和品位语言,理解诗的主旨,感受诗中的艺术形象。
4、能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5、能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二十一错过(2课时)★二十二散步(1课时)★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二十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1课时)★二十五有的人(1课时)★诵读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课时)(古诗二首)无题★写作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3课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2课时)四、单元教学步骤: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单元课文内容;2、能明确单元学习目标;3、为单元探究活动蓄势。
1、整体感知单元课文内容: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反思1、听,思考。
导入:由单元提示导入2、浏览单元内容。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
巡视;指导。
反思2、精读自己喜欢的课文: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反思1、用学过的读书方法精读自己喜欢的课文。
巡视;指导。
2、向大家推荐你喜欢的课文,并说明推荐原因听,适度评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教案 苏教版

第8课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教学目标理解做人与做事、交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周国平的相关知识。
2.理清课文的层次,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3.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认为什么最重要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国平先生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谋.生(móu)联.结(lián)譬.如(pì)衡.量(héng)蕴.含(yùn)大义凛.然(lǐn)行径.(jìng)背叛.(pàn)(2)理解词义①联结:结合(在一起)。
②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③蕴含:包含。
④贬薄:抑制轻视。
⑤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⑥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
⑦光明磊落:形容胸怀坦白,没有私心。
⑧背信弃义:不讲信用和道义。
⑨春风得意: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
2.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成都中学、上海中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
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情为一体,是周国平作品的显著特色。
三、整体感知1.本文的标题是“第一重要的是做人”,能否换成“如何做人”?请简要概述理由。
不能。
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是做人”,作者从做事和交人两方面论述了做人的重要性,而对于“如何做人”没有详细论述。
“第一重要”加强肯定语气,强调了“做人”是人生中首要的、最重要的事情。
而“如何做人”没有强调的意味。
2.怎样才能算是把做人看成人生第一位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2)》教案苏教版

《孔乙己》(2)教学内容小说主旨探究,以笑衬悲及对比写法的运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孔乙己的形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呢?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人物要告诉读者什么呢?我想这是许多同学都想知道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
二•深入探究1•试根据小说的环境、孔乙己自身及其周围人物的状况。
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①社会原因。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仅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圭寸建等级制度和圭寸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②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2•探究小说主旨:作者“弃医从文”,目的是要疗救中国人的病态灵魂,本文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又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思考后讨论交流。
明确: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圭寸建文化和圭寸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曾说,小说是“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3.探究以衬笑衬悲的艺术写法: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讨论并归纳: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统罩全文。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课标引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单元学习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懂课文大意,积累“交通”“妻子”“无论”“不足”等常用的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读懂课文大意。
2、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2、引导学生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导入】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请一个同学说说“世外桃源”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出处,并屏显该成语的含义,提醒学生积累该成语。
)2、学习目标(屏显)(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读懂课文大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设计意图:1、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
3、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之一——读懂课文,积累词语】一、正读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或把握不准的字圈出来,然后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解决。
2、屏显重点字词,正音并帮助学生掌握。
夹岸数百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咸来问讯此中人语云诣太守南阳刘子骥3、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画出把握不准的语句,师生共同研讨。
(屏显可能误读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后/遂/无问津者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1、要求学生大声地慢慢地理解性地朗读课文注释,不理解之处画上横线。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陋室铭》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
2.翻译并背诵课文。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2.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点拨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预习给下面的字注音铭()斯()馨()苔()鸿()儒()调()牍()庐()蜀()二、情境导入1.(多媒体展示图片)这里有两种房子,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但X禹锡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2.作家简介作者X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某某人。
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X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3. 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X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某某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X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X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X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X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X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X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X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下载关注! 1 / 18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下载关注! 2 / 18 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 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 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 ___________恐龙无处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 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 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下载关注! 3 / 18 参考:①引出说明对象→②-⑥摆出对立理论→⑦-?解释斯石英的成因、性质(高压产生斯石英,高温还原为沙子)→推断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未发生过火山运动→恐龙年代岩层发现斯石英→?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知识卡片助读: 事理说明文多用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到次等。 小结:两篇文章都运用了逻辑顺序,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古生物学转入地质学,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先摆出两种对立观点,再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特性,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行星撞击说,解释了生物界恐龙灭绝的原因。采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梳理脉络看行文思路,让学生在有层次的小组活动中初步感受推理的过程,最后适时落脚在对逻辑顺序的研讨上。) 四、语言聚焦——品读,鉴赏表达悟写法 研讨三:科普文的科学严谨和通俗生动,你能发现吗? 1.关注括号中的补充文字(课后练习题3)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科学方法,补充证据) b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科学价值,现实意义) c即非常纯的沙子。 (科学态度,严谨认真) 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下载关注! 4 / 18 (适时调侃,幽默生动) 小结: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关注短文中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引导学生研究说明文的语言,通过细腻的品读发现说明文语言的共性特点和作者语言的个性特色,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科普文准确严密而又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并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情怀。) 五、头脑风暴——补写,激活思维试身手 研讨四:科普文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技巧,你能运用吗? 1、辨识:认一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2、印证:加一加,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子。 科学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参考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 参考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下载关注! 5 / 18 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参考3: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参考4:制造业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术,做成透镜放大物体。显微镜的发明,使生物学向前迈了一大步,人们进入了观察细胞的时代。 参考5: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期出现的内燃机不仅仅使工业,还让整个世界、各个学科都得到了助力。 (这一步,重在学习并践行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学生掌握的科学事例有限,还可扩大为谈论“不同学科”间的影响。) 过渡: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科学观点,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他说服你了吗?其实,这只是众多推论中的一个,并不是定论。 3、质疑:比一比,请为“恐龙灭绝”这一话题补充一个你认可的学说。 布置作业:查资料,从众多的“灭绝说”中选择一个你认可的,用从本文中学到的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恐龙灭绝”这一话题的思考,并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探究并书面表达,交流研讨。这样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两篇科普文所传递的信息不是客观的定论,而是主观的一己之见。学习这类文章,要进行理解式阅读,在文本和生活的联系中去理解作者的观点,试着将文本观点与生活经验进行相互印证。还要进行批判性阅读,与作者展开“对话”,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作者商榷,激活思维。)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