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第二章读书笔记摘抄

三国演义第二章读书笔记摘抄

三国演义第二章读书笔记摘抄【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读书笔记摘抄1.赵子龙单骑救主2.赵云截江救阿斗3.人物形象刻画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5.关羽、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分析三、结论正文【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之间的历史风云。

作者罗贯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第二章开始,对《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进行摘抄和分析。

【读书笔记摘抄】1.赵子龙单骑救主在《三国演义》第二章中,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曹军之中,成功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

这个故事表现了赵云对主公的忠诚和勇敢,也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故事之一。

2.赵云截江救阿斗在长坂坡一战中,赵云为了救出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阿斗,不惜冒险截江救人。

这个故事展示了赵云的智勇双全和忠诚精神。

3.人物形象刻画《三国演义》中有 200 多个人物形象,其中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刻画得尤为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勇猛、智慧等品质。

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中展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最终演变成了吴、蜀、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过程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也孕育出了许多英雄人物。

5.关羽、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分析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勇的代表,他忠诚于刘备,勇猛无敌。

曹操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有雄才大略,又具有奸诈的一面。

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他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结论】《三国演义》第二章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风貌。

通过阅读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罗贯中对忠诚、勇猛、智慧等品质的赞美。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篇1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黄巾起义,桃园三结义这一回讲了东汉末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镇压黄巾,幽州刺史刘焉出榜招募义兵。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正是失业在家呢。

他们看到招募义兵的榜文,就决定到涿县去谋生。

到了涿县,三个人碰巧遇见了。

他们志同道合,结拜为兄弟。

刘备字玄德,他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容慈善,性情宽和;关羽字云长,他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素有“美髯公”之称;张飞字翼德,他豹头环眼,面如紫石蹬,满腮钢须,人称为“张飞雾莽山”。

不久,涿县的治安官赵云也来应募。

赵云字子龙,身高八尺,姿颜雄伟,他也是投奔刘焉的。

后来,他们一起加入了大将军何进率领的西园军。

官渡大战后三年,曹操在洛阳发动了献帝的号令,大会天下英雄。

在群英会上,孔融向曹操求情赦免了祢衡。

不久之后,孔融被曹操表为侍中。

曹操为了削平袁尚、袁谭兄弟二人,又派钟繇和荀彧去劝说张辽。

张辽见荀彧时,荀彧向他讲述了他的家世和才华。

张辽回来后劝说好马不断归降的马超、韩遂等人,使他们重新燃起了反叛的念头。

最后曹操用离间计使韩遂、马超反目成仇,迅速平定了关中。

这一回里有很多人物哦!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祢衡、孔融、马超、韩遂等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备了。

因为他是皇室宗亲,而且他为人正直、志向远大、心胸宽广、任人唯贤。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英雄豪杰都是因为桃园三结义而在一起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了。

因为他是刘备的好兄弟,他很讲义气。

我还知道关羽死的时候才四十二岁呢!当时马超来投降刘备,哥哥关羽为了和他交朋友说了很多的好话。

关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好人!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篇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赵云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赵云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历史故事与人物。

其中,赵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英勇和忠诚深受读者喜爱。

赵云飒爽英姿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描写成一个飒爽英姿,勇猛无比的将领。

他在战场上驰骋,勇猛无畏,对抗敌军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和领导力。

尤其是在长坂坡的战斗中,赵云单枪匹马救出了被围困的刘备,展现了他的忠诚与勇气。

赵云忠诚义气
赵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他的忠诚与义气。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始终忠于自己的主公刘备,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信仰和信念。

在潼关之战中,赵云固守刘备的命令,以身犯险,保护主公,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义气。

赵云的人格魅力
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赵云在个人品质方面也有很高的评价。

他正直忠诚,为人仗义豪爽,深受身边人的尊敬和喜爱。

他忠于朋友,对待部下关怀备至,是一个令人敬畏和敬爱的人物。

总结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不仅仅是一个威猛的将领,在他身上还体现出了忠诚、义气和正直的品质。

他的形象激励着读者,使人们对忠诚、勇气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国演义通过赵云这一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高尚性,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文学作品。

以上便是对三国演义中赵云这一人物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引发更多对于这部经典作品的思考和讨论。

赵云的读书笔记

赵云的读书笔记

赵云的读书笔记关于赵云的读书笔记关于赵云的读书笔记1题记: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之国。

那么这背后,是什么支撑着国人的素质呢?我想,这便是——“文学”的力量。

经典的四大名著,我们引以为傲的冰心、鲁迅等知名作家。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畅游文学的宝库,一起走进经典,去了解经典中的英雄人物。

赵子龙,本名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曾追随刘备,有勇有谋,善始善终。

逝后,因护主有功,追谥为“顺平侯”。

生前辅佐刘备成就一代霸业。

在227年时,随诸葛亮入汉中,次年领兵出战攻曹操,曾于箕谷设置疑兵,牵制了魏兵主力。

一生立下奇功以无数,立下战功以无计。

这是一种超乎常人的概念,试想,如果刘备或蜀国失去了他,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估的!如果说诸葛亮是引导蜀国的一盏明灯,那赵云就是引领万点星光南征北战的领头鹰。

本是陌路人,但却可如此尽忠尽职,对于赵云尽忠刘备的这一义气,后者称之为“尽忠刘氏,义贯金石”。

若我是刘备,旗下有如此忠肝义胆的虎将,定当感动地稀里哗啦。

赵云的英勇事迹,最有名气的,莫过于“长坂坡救主”了。

却说刘备在曹操的逼迫之下,依附了刘表,赤壁前夕,蜀军大败魏军,无奈丢下甘夫人和若子,只与孔明等数十骑亲奔汉水。

在与曹军恶战中,赵云“身抱若子,后护夫人”,以寡敌众,拼力厮杀,终于得其母子幸免于难。

在残酷、危机四伏的战斗中,竟还一心救主,真不愧为常山赵子龙。

浑身是胆!也由此凸显了他那天地可鉴的衷心。

读着《三国演义》,不禁赞叹起:这真不愧为经典名著,精彩绝伦,以特有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将人物性格鲜明地展现在了我们后人的面前,犹如与历史人物对话一般,使人回味无穷关于赵云的读书笔记2《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

这本书主要写了蜀、魏、吴三国争霸的故事。

书中讲述了众多的三国名将:蜀国的“五虎上将”,魏国的“五子良将”、“八骑”,吴国的“四大都督”、“十二虎臣”等,而蜀国五虎将之一的赵云,他的英雄气概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篇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篇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篇大学生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一进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这本书。

相信大家都认识而他就是《三国演义》。

他就是四大名著之一。

他讲的是从汉朝高祖皇帝斩白蛇而起义,到光武皇帝振兴汉朝,后来黄巾军掀起,汉朝急忙招军。

也就是因为汉朝招军才会的刘备、张飞、关羽结拜桃源。

之后成就了一番大业。

看完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让我最钦佩的两个故事之一是赵子龙单骑救主。

话说赵子龙走在林阴小路却碰见曹操的带刀将军夏侯恩,他们废话不说就开战赵子龙趁他不备一枪刺死他,获到了神器青缸剑至今倚天剑不知在何处,当年高祖就是靠这两把剑打下了天下。

赵子龙获得神器,立马背在身上骑马飞奔。

他跟着那些难民一起走。

找到了甘夫人可是还不知在哪?他又走到一间破宅看听见里面有小孩儿在哭翻开帘子一看原来是甘夫人,甘夫人把阿斗交赵云之后便跳枯井而亡,后来他走到了最后一到关卡是曹操的雄兵把守赵子龙的宝驹一跃就跃过了曹操的第一道防线。

于是雄兵向赵子龙来,赵子龙把枪放到地上拿神器青缸剑挥舞一下中你可曾知道,这兵器对兵器室可是削铁如泥,顿时将士们枪就变成了木头,赵子龙经历了重重突围终于走出了曹操的布防线走出来的时候曹操问叫什么名字?他说本人乃常山赵子龙。

二是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的仁义之举也许你们都会以为我这个说法是错的,而你们听下面的故事就知道为什么了,当年曹操的船被销毁军士也都死亡了,走到华容道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队人马出来,原来将军是关羽。

曹操走到,关羽面前哀求。

关羽便说你走吧,我念你昔日对我厚爱之情。

这是多么仁义之举啊,这就是我最钦佩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三国演义读后的感想。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二我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以前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只觉得曹操很奸诈,很不喜欢他。

但是读完原著以后,我对他的认识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他身上也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于赵云读书笔记(原创5篇)

关于赵云读书笔记(原创5篇)

关于赵云读书笔记(原创5篇)关于赵云读书笔记篇1赵云读书笔记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

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总的来说,赵云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气都是不可忽视的。

关于赵云读书笔记篇2赵云:乱世中的飘逸长锋在三国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然而,在这些璀璨的星辰中,赵云无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

他不仅具备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还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儒雅的气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赵云的生涯始于东汉末年,历经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等历史事件,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他最初效力于公孙瓒,以其出色的武艺和忠诚的品质赢得了主公的信任。

然而,当他得知刘备是天下英雄时,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公孙瓒,成为了刘备手下的一名重要将领。

在跟随刘备的日子里,赵云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曾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为保护刘备和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他还曾在汉中之战中,于箕谷大破曹军,成功阻击了曹操对汉中的进攻。

这些战绩充分证明了赵云在军事领域的才华。

然而,赵云并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还是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他忠诚、仁爱、勇敢、正直,这些品质在历史上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他对待家人和朋友十分关心,甚至在战场上也常常保护敌方士兵,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赵云之所以被人们尊敬,还因为他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他喜欢读书,善于书法,对诗词歌赋也有一定的涉猎。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在战乱之中保持了一份从容和优雅。

他曾以一首《长坂逃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的才情,也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总结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赵云是一个集军事才能、高尚品格和深厚文化素养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他的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却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流传。

读《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赵云_1000字

读《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赵云_10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赵云_1000字《三国演义》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但最令我难忘的人物就是……血染征袍透甲红,乱世谁敢与争锋。

一杆银枪无人能敌。

越战越勇。

杀得敌将闻风丧胆,招架不住。

一把青缸剑削铁如泥,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能受得了如此之称号者,非赵云,常山赵子龙不可。

赵云,字子龙常山人氏,五虎将之一。

身长五尺,威风凛凛,浓眉大眼。

从小就酷爱枪法,14岁就拜遍河北名枪师,16岁经人指点投师于山东琅邪着名枪师童原门下,学艺只一年,因天资聪慧,而且勤奋,所以尽得真传,初投袁绍帐下。

但袁绍是个昏君,赵云看不惯它的所作所为,就投于刘备。

在长坂坡一战,蜀汉人民大举南迁避难,但刘备妻妾糜夫人带着阿斗(刘禅)深陷曹操大军之中。

但子龙为救刘备之子,不顾一切的单枪匹马深入曹操大军中前去解救。

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就跳井自杀,赵云将墙推倒后将糜夫人埋后就带着阿斗(刘禅)杀出重围。

子龙在十万曹军之中来去自如。

所向无敌,无人可挡,一人斩杀猛将50余名,斩伤猛将100余名。

韩荣、张颌、曹仁、毛介、于禁统统都被赵云所伤。

赵云也伤余数10处。

最终赵云突出了重围,将刘禅带到了刘备面前,只说了一句:“少主未醒。

”刘备在事后这样称赞赵云:“子龙浑身是胆也。

”赵云,不仅有勇,而且有也有谋也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名全军回国,让赵云断后。

赵云不动声色,沉着应对,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命令部队在暗中埋伏……不久,司马懿的军队到达。

霎时,万箭齐发。

司马懿生性多疑,以为后面还有更多的伏兵。

就惶恐的下命令:“穷…寇莫追…穷寇莫追…”语音未落,司马懿的马就中了一箭,仓促逃跑。

事后赵云以零伤亡的成绩,让诸葛亮喜出望外。

还称赞赵云说:“子龙,有勇有谋也。

”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赵云病亡。

诸葛亮,顿时呆若木鸡。

接着对天长叹说:“老天断我一臂啊,老天断我一臂啊!”没过多久诸葛亮也身亡与五丈原。

赵云,20岁就投靠刘备,60岁病亡。

40年的戎马生涯,立下无数的赫赫战功。

赵云死读后感

赵云死读后感

赵云死读后感《赵云死》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的作家陈舜臣。

小说以赵云为主角,描写了他忠诚、勇敢、正直的形象,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赵云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他以其忠诚、勇敢和正直而闻名于世。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赵云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在激烈的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以自己的忠诚和担当,为蜀汉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蜀汉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赵云在人生道路上也展现出了坚定的品格。

在小说中,赵云始终秉持着忠诚、正直的原则,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不为权力金钱所迷惑。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甚至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坚定和执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应该有的品格和态度。

读完《赵云死》,我对赵云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赵云的忠诚、勇敢和正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虽然不再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忠诚、勇敢和正直的品格,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我们需要像赵云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外在的诱惑所动摇,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断努力和奋斗。

除此之外,赵云的故事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加生动的印象。

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是我们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总的来说,读完《赵云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感悟。

赵云的忠诚、勇敢和正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赵云的故事,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云作为一员勇将的形象,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更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传神。

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刘备就曾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①]。

那么,赵云的“胆”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赵云的“胆”是以卓然不群的武艺为基础,在千军万马中英勇无惧的血性汉子的大无畏气概。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里,就有对赵云的武艺进行颇有诗意的描述:“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

”[②]可见,赵云的枪法是可以和号称“万人敌”的关张所媲美的。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赵云的“胆”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事例上。

1.长坂救主长坂坡一战奠定了赵云的猛将地位,也成就赵云威震华夏之名。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就这样描写赵云的胆气:他怀中抱着小阿斗,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从四更时分一直厮杀到天明,七进七出并连斩曹营56将。

真是可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③]试问此等神威,又有哪员武将能够做到。

先说时间是从四更时分到天明,不可谓不长。

而且面对的不是一两员敌将,而是打了胜仗意气高昂的百万曹军。

碰上一只这样的大军,一般人早逃之夭夭了,更别说是七进七出了。

而赵云仅靠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却能在千军万马中保得幼主安然无恙,更连斩敌军56将全身而退。

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其精湛的武艺,更对其无畏的胆气钦佩。

就连敌首曹操也由衷的地感叹:“真虎将也!”[④]。

类似赵云的冲阵救主,号称“三国第一武将”的吕布也曾经为嫁女而突围。

我们看看,吕布自身的武艺无疑在赵云之上,也有自己的军队,面对的军队更没有这支胜利的曹军强大,却在仅仅一次突围不成后以失败而告终。

对比吕布灰头土脸的失败,这更我们看到赵云在这场战争中,以他的英勇独特地透视出铮铮汉子的血性,使他的大无畏气概开始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光彩。

2.力斩五将在《三国演义》中,描写老将写的最出色最勇猛的要数长沙黄汉升了。

黄忠在《三国演义》中曾箭射关云长(第五十三回)、力斩夏侯渊(第七十一回)盖过多少壮年猛将的风头。

可以说除了老迈,也可称得上是一位“完人”。

而在第九十二回中,年老的赵云也有了黄忠的风采——年过七十尚能力斩五将。

看看小说中夏侯茂对其部将所说的话:“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

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⑤]可见,夏侯茂对赵云的英勇无惧的胆气的畏惧,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力斩五将的英勇神采。

这里从侧面描写了年老赵云的威风胆气,不仅使赵云英勇无畏的形象得到延续,更善始善终的保持了赵云不败的神话,使之形象得以圆满。

以上两个事例是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活动经历的两次特殊时期。

表现了赵云在战场上无畏的勇气和英勇的魅力,使读者在佩服其勇猛无双的之时,更佩服其大无畏的胆气。

二、赵云之识如果说一员武将只有胆而没有识的话,那就根本谈不上是第一流的武将。

而赵云被称为“虎威将军”仅仅是凭着胆气和蛮力吗?我认为那肯定是不尽然的。

前人对赵云早已有过见解:“客问:‘子龙,先主称曰,‘子龙一身都是胆。

’全以胆胜乎?’答曰:‘还是识胜,非胆胜也。

盖胆从识生,无识而有胆,妄耳狂耳,非胆也。

’”[⑥]看看在《三国演义》里那些只有蛮力的武将的下场:吕布命丧白门楼(第十九回)、典韦救曹损命(第十六回)……而赵云能够树立英雄之旗终年不倒,全赖他的智识过人。

那么,他的“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从《三国演义》中看出以下几点:1.将才之识作为第一流的武将,赵云很好的把他的将识同他大无畏的胆气相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个军事上的传奇。

他的这种将才之识我认为首先是一种灵活善变的无畏常胜的军事才能。

将他的这一“识”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是有名的汉水之战。

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就有其精彩的描写,活脱脱是诸葛亮‘空城计’的翻版。

他引军撤回,面对曹操的大军毫无惧色,单枪匹马独立营前,这就显现出他过人的胆气。

趁着曹军多疑退去,却令旗一招,戎弩飞射曹军。

最后乘胜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

这份谋略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次的汉水之战,充分显示了赵云胆气和将略的完美结合。

加上在第五十二回中的三千精兵计取桂阳的精彩和在九十六回中不折一骑的箕谷退敌的传奇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赵云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这些都是赵云胆大灵变为将之识的具体表现。

其次,赵云在其胆大灵活中又多了一些细致谨慎。

谦虚谨慎既是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他作为一位将军应有的认识。

从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最后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出谦虚谨慎对赵云为将的作用。

而且,这一类将军通常都有保护君主的能力。

所以,从《三国演义》上来看,赵云的工作多是充当“保镖”。

我们知道,在封建年代,君主无疑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一个国家的灵魂。

保护君主等于是在保护一个国家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是非同一般的。

不谨慎的将军是胜任不了这一任务的。

众观《三国演义》,你看刘备和诸葛亮哪次出席什么重要活动,不是由赵云陪同的,如第二十四回参加刘表的宴请等。

难怪网上有人说要是没了赵云,也就没了刘备和其蜀势力。

这话虽然夸张了些,但我认为还是有其合理性。

而且,我们知道,赵云的救主行为是出了名的。

在文章的前面已经说过了的的“长坂救主”,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勇猛无惧,能达到目的全身而出就显示出他的胆大心细的为将之识和忠君为国的大智大勇。

正如诗歌所赞的:“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⑦]。

面对曹操百万大军无所畏惧,面对跋扈的女主人与吴兵更能“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

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⑧]。

如果说在前次救主是靠大无畏胆气和过人的武艺的话,那么,后一次救主则是对赵云勇气和智慧的挑战。

因为,这次面对的不是百万大军,而是自己的主子,既要把小主子留下来又不能够伤害自己的女主子,这就不得不要用合适的智谋了。

最后与张飞联手,终于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通过张飞和赵云的对比,更显示出赵云细腻灵活的处理同上下级的关系。

对比刘备的手足——张飞把嫂子失陷给吕布(第十四回)关羽失陷二嫂(第二十五回),还有谁能比赵云更能胜任保护家小的工作。

而且,上文已经说过,君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不然,曹操为何独独先哭典韦。

可见,赵云在保护君主方面的确劳苦功高。

再者,赵云不仅负责保护君主等,更身负着断后接应之类的重任。

我们知道,这种工作一项吃力不讨好,却始终必须有人担当。

有多少次刘备打输了仗不是赵云接应断后的,最着名的当然要数蜀汉败的最惨的彝陵之战,想想如果没了赵云的接应,刘备是否连到白帝城托孤都成妄想。

可以说,赵云作为刘备集团的武将,其完美的为将品质是得到了刘备集团的认同的,否则,也不会让其担任保驾、断后之类既有挑战性又非常重要的职责工作。

由此可见,赵云既有独当一面、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更有胆大心细、不求名利的大将之风。

2.良臣之识赵云的“识”不仅表现在他战无不胜的军事才能上,更表现在他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见上。

那么,他的“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就表现了赵云的择主之识。

三国是一个君选臣,臣亦择君的时代。

一些名臣在择君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显露出他们的政治主张,如鲁肃、诸葛亮等。

而正面表达出了政治理想的只有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第二十八回中赵云对刘备是这样说的:“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

今得相随,大称平生。

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⑨]那么在赵云的心目中“主”该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七回赵云对公孙瓒的话里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本袁绍辖下之人。

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

”[⑩]可见,赵云择主的前提条件是其主必须要有忠君爱民之心。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的确比任何人更符合赵云心目中的这一君主形象。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更在“衣带昭”事件上为君出力,虽然并没成功,却能见其忠君。

他更是仁慈的主子,携民渡江犹能看出其爱民。

难怪跟了公孙瓒的赵云后来“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11]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赵云是一个具有着“忠君爱民”之“大识”思想的将领,在他的择主意识里,“忠君爱民”既是首要条件,更是必要条件。

并且这一“识”决定了他一生的行为。

在这种“忠君爱民”的思想支配下,赵云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便是最受争议的赵云拒美(第五十二回)之事。

有人认为,赵云这是在假道学,沽名钓誉。

我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请看赵云答刘备其拒美的原因:“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

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所以,我认为前面的两点只是赵云为拒美随口而出的原由,这不仅没有假道学之风,反而是为他人着想,更突出了他性格的闪光点。

至于第三点,我认为这才是“拒美”的真正理由。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是联系赵云依附刘备的原因来看的,赵云是一个忠君的人,他始终是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这才是支配他拒美的最基本的原因。

其次,看看后来他做了那些事。

其中,最着名的的当然要数那使赵云被称为“云有谏臣之风”的力谏刘备的事例——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一回赵云是这样谏刘备的::“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

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

愿陛下察之。

”[12]从这个事例上我们可以看出赵云的心中对于“国家”的概念。

他能深刻认识到刘备势力乃至汉家天下的最大敌人是曹操。

所以,他才会以“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愿以天下为重。

”[13]的大义来说服刘备。

怎耐刘备这时在节骨眼上把持不住,没听从赵云的劝告,最终落败收场。

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为国着想始终赵云是做人的第一标准。

最后,赵云懂得怎么正确对待人民,能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

在封建年代,各方军势势力的混战,都是以取得最大利益为动力,视人命如草芥。

在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年代里,能有这么一位能把眼光放在百姓身上并替百姓说话的将军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五回中,赵云就是这么为百姓说话的:“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14]这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更是达到一定高度的政治眼光。

赵云为军之将,为国之臣,在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下,他能用其无惧的胆气同出色军事谋略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更能够深明大义的向君主上谏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主张。

他的“识”以“忠君爱民”为核心,达到了空前统一。

使其形象更加完美。

三、堪称完美赵云的“胆”使他成就了“虎威将军”的威名,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这不但与他超群的武艺有关,更与他的“胆”和“识”的密切联系有关。

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忠君为国的大智大识,他如何有七进七出单枪匹马面对百万大军的勇气;如果没有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胆气,他又如何在空营前指挥自如呢;只有胆而没有识或是有识却无胆,终究都不会有什么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