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中考复习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物态变化(含答案)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物态变化(含答案)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物态变化知识点回顾一、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不同的物质在熔化时,表现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一类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直到由固态全部熔化为液态,温度才上升。

这类固体称之为晶体。

另一类物质在熔化时,没有一定不变的温度,在吸热后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全部变为液态,温度不断升高,这类物质称之为非晶体。

(2)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晶体溶液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是不相同的。

(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读:熔化和凝固图象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由图可知:A点开始计时,B点表示t=5 min时萘的温度为80 ℃,此时萘仍全部处于固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萘不断吸收热量,萘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萘的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萘的熔点是80 ℃。

BC段与时间轴平行,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

此后,萘继续吸热升温,如CD段所示。

从图象看出,B点是80 ℃固态的萘,C点是80 ℃液态的萘,BC之间是80 ℃固液共存状态的萘。

若从D点起停止加热后,液态萘温度不断降低。

当降到E点(80 ℃)时,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仍保持80 ℃不变,直到F点全部凝固。

以后,固态萘放热,温度才开始下降,即图线中FG段。

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凝固时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二、汽化和液化1.汽化(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过程中物质要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蒸发要吸热,所以有制冷作用。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物态变化易错真题汇编中考物理复习

物态变化易错真题汇编中考物理复习

物态变化(易错真题汇编)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3•北京)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

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A.10℃B.30℃C.50℃D.60℃2.(2023•泰安)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A.滴水成冰B.气凝结霜C.冰雪消融D.浓雾消散3.(2023•广州)小明将凝固点为47℃的某液态合金放在室温为25℃的实验室中,该合金从70℃降至47℃并保持一段时间再降至35℃,合金在此过程( )A.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B.存在液化现象,内能一直增加C.温度保持47℃时,不吸热也不放热D.存在凝固现象,内能先减少后不变再减少4.(2023•自贡)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B.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C.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D.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5.(2023•武汉)在清晨,人们经常看到湖面上大雾逐渐散去,这是( )A.升华现象B.凝华现象C.汽化现象D.熔化现象6.(2023•德州)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冰雪消融B.露珠晶莹C.霜挂枝头D.千里冰封7.(2023•成都)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

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8.(2023•长沙)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 )A.熔化现象B.液化现象C.凝华现象D.汽化现象9.(2023•镇江)能用纸锅烧开水吗?小华带着疑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探究。

她惊奇地发现:水真的能烧开!对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水烧开时水中的气泡是液化形成的B.水面上方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C.水烧开时纸锅底部温度低于水的温度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故纸没烧着10.(2023•南通)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A.洒水降温——熔化吸热B.冰袋冷敷——升华吸热C.蒸汽熨烫——液化放热D.干冰保鲜——凝华放热11.(2023•沈阳)小组同学做对比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

中考物理 物态变化(真题训练)解析版)

中考物理 物态变化(真题训练)解析版)

专题03 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人体的正常体温为()A.0℃B.20℃C.37℃D.45℃【答案】C【详解】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若高于37.3℃,则视为发烧,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情况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霜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雪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答案】B【详解】A.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B.露是液态的小水滴集合而成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C.雪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D.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3.(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刹那间,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这是喷水系统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仅液化B.仅汽化C.先液化后汽化D.先汽化后液化【答案】D【详解】水池中的水先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成水珠,产生白气,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

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答案】A【详解】A.小草上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B.树叶上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错误;C.河面上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D.群山间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中考物态变化知识点

中考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第一节.熔点与沸点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水的熔点是0℃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2024年中考物理三轮复习突破-物态变化

2024年中考物理三轮复习突破-物态变化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1.温度:(1)温度:表示物体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规定: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沸水的温度定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3)常考温度估测:①人的正常体温约为℃;②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③洗澡时合适的水温约为40℃;(1个标准大气压下)。

2.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和读数:①估: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③选:根据估测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④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在被测物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⑤读: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柱的相平,如图中视线。

(注:若液面所在处刻度由下至上变大,则为“零上温度”,反之为“零下温度”)⑥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3.体温计的使用方法:读数时可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因为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温度很低,水银从缩口处断开,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因此使用前需用力向下甩,使液柱回到玻璃泡内。

4.六种物态变化:注意:“白气”实际是(选填“小水珠”或“水蒸气”),是由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物体(气体) 形成的。

5.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非晶体定义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例子海波、冰、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等蜡、松香、玻璃、沥青等熔点熔点熔点熔化图像性质(1)OA 之间为熔化前,物质处于固态,是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2)AB 之间为熔化时,物质处于 态, 是晶体熔化过程,吸热内能 ,但温度 ,此温度为熔点(如图中T 1); (3)BC 之间为熔化后,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内能不断 ,无确定熔点。

6.汽化的两种方式:(1)沸腾:达到一定温度,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 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总复习   物态变化

( )
固态(
)( )
液态(
)(

气态
三、熔化和凝固
5.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
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熔点 , 晶体熔液凝固时的 6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_______
温度叫做__________ 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四、汽化和液化 蒸发 和_______ 沸腾 。沸腾:液体沸腾的 7 . 汽化方式:汽化有两种方式: ______
3.(2013,日照)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4.(2014,临沂)如图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 ,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A.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B.选:根据被测量温度选用
合适的温度计;C.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 ____________ 分度值 ;D.放:玻璃泡与被测物 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E.读:等示数稳定后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不 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与液柱的__________ 上表面 相平;F.记:测量结果由________ 数值 和 _______ 单位 组成。
凝华要____ 放 热。生活中利用升华吸热达到致冷。
11.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人 工降雨、电冰箱、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等。
1.(2013,安徽)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

第三章 物态变化(高频考点精讲)(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全国通用)

第三章 物态变化(高频考点精讲)(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全国通用)

第三章物态变化(高频考点精讲)考点01温度【高频考点精讲】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3.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①明确量程和分度值;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侧壁;③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4.体温计①量程:35℃—42℃,分度值:0.1℃;②使用前用力向下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经典试题】1.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

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A.37.0℃B.37.5℃C.38.0℃D.38.5℃解:①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②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答案:D。

2.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解:A、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考场内的气温感觉舒适,在23℃左右。

不符合实际;B、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内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应该高于0℃,在4℃左右。

不符合实际;C、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达到70℃.不符合实际;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

符合实际。

答案:D。

3.图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

(中考物理)总复习系列物态变化

(中考物理)总复习系列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__冷热程度__叫做温度。

常用单位摄氏度(℃)2.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2)使用方法:【提示】体温计与温度计在使用上的不同之处:(1)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使用体温计前应用力将细管中水银柱甩回玻璃泡。

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固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液态 2.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 1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 1. 考查热点: 温度计的原理、使用与读数,物态变化中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判断与分析2. 考查题型: 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综合能力题为主3. 备考重点: 考点1:温度和温度计例1 如图所示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一部分,其中图__乙__(选填“甲”或“乙”)为寒暑表,其示数为__-5__℃。

方法点拨: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如果是数值由上到下逐渐变大,则此时温度是零下温度;如果数值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小,则此时温度是零上温度。

读数时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考点2:物态变化的判断例2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理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D )方法点拨:判断物态变化的步骤:明确物态变化前研究对象的状态→弄清物态变化后研究对象的状态→根据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类型考点3:熔化和凝固图像例3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晶体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__80__℃,熔化的时间是__15__min。

方法点拨:分析图像上有没有一个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的水平段,从而得出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利用这些特点解题。

考点4: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4 “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凝成9 ℃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在皮肤上不留黏黏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中考考点考点1、温度计的读数及使用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温度的测量:温度计制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构造特点玻璃泡、毛细管、玻璃外壳、刻度常见种类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使用方法估测根据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的液体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体的上表面相平(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这是与其他温度计不同的地方)记录让温度计在液体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变化稳定后再读数温度计的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必须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可离开人体读数规律总结:如用体温计前不甩,被测的体温如果高于体温计的示数,水银柱会上升;如果低于体温计的示数,水银柱不会下降,可简记作“能上不能下”1、【2009?雅安市】炸油条、炸土豆用菜油;煮玉米棒子、煮鸡蛋用水。

这样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________(选填“热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不同。

2、(09南昌).今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因此要用到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12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1);(2);(3).考点2、熔化与凝固1.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

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2.凝固:(1)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熔化(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熔化、凝固1、【2009?北京市】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A.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B.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C.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D.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2、【2009?重庆市】?如图3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3、【2009?河南省】图4是某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降低,它的凝固点也在降低B. BC段表示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它是晶体C. BC段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已经完全凝固D.该图像可能是石蜡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4、【2009?长沙市】如图5是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A.BC段是一个放热过程B.冰的熔点是0℃C.CD段该物质处于气态D.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5、【2009?北京市】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123456789101112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48505356石蜡的温度(℃40414244464748495152545659(1)在海波和石蜡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2)该晶体的熔点是℃;(3)当该晶体的温度为42℃时,它处于态。

(选填“固”或“液”)6、【2009?广州市】(7分)用图22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22,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

(3)t2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4)t2与t3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5)已知0~t1与t5~t6的时间相等,从图23可知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以做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的判断。

请写出做出此判断的依据考点3、汽化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沸腾: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液体温度不变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平和的汽化现象。

蒸发时液体温度下降。

1.沸腾: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2.蒸发:⑴蒸发现象: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

(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

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考点4、液化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汽化1.液化现象: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

(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

(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⑤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⑥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⑴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3、液化放热: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②1000C的水蒸气比10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0C的水要放热)汽化、液化1、【2009?重庆市】?我市在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时,大量增加水面面积,是利用水的____大的特性,且水在蒸发时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可以调节气温,营造“宜居重庆”的舒适环境。

2、【2009?茂名市】“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茂名人喜爱。

“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1所示。

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煲盖不断跳动,这是水蒸气的____能转化为煲盖的机械能。

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

3、【2009?临沂】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的缘故。

4、【2009?黔东南州】身处偏远海岛,按图2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

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____,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______形成小水滴;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____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淡水。

学科网5、【2009?北京市】下列措施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A.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B.将湿手放在干手器下吹干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D.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6、【2009?贵阳市】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7、【2009?茂名市】白菜在存放过程中需要减慢蒸发,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温B.密封C.摊开D.通风8、【2009?绵阳市】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9、【2009?安顺市】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10、【2009?泰安市】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min12345678水的温度/℃9092949898989898(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1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11、【2009?娄底市】某实验小组在我市新化县大熊山森林公园山顶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17a、b所示. 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时间/min…4567温度/℃…9091939798时间/min910111213…温度/℃9898989898…(1)图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2)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____℃.(3)实验得到的结论____(填“大于”或“小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009?江苏省】?(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405060708090混合液的凝固点/℃-17-28-37-49-48-46-28混合液的沸点/℃103104107111117124141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这是因为水的____较大.(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A.30% B.40% C.60% D.90%(4)请在图19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考点5、升华与凝华1.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现象: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