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中的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深宅惊破一瓯春——基于人物分析与舞台艺术的音乐剧《家》剧评

深宅惊破一瓯春——基于人物分析与舞台艺术的音乐剧《家》剧评

音乐剧《家》是中央戏剧学院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制作的原创音乐剧,由刘红梅、李雄辉担任导演,陈小玲作词并担任音乐剧编剧,戴劲松作曲。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该剧以音乐剧形式呈现了文学巨匠巴金的同名长篇小说。

该剧讲述了一大户高家在北伐前表面光鲜自持,实际上却已摇摇欲坠的生活。

故事围绕高门大宅中的一群年轻人展开。

高家大房的三个儿子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在五四运动后都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却受困于“家”的责任与重担,挣扎在黢黑厚重的封建泥沼之中。

长房长孙高觉新在高家老太爷的主持下放弃了与青梅竹马的表妹钱梅芬的爱情,迎娶素不相识的李瑞珏,从此三人一生都活在被猜疑、犹豫和不忍分隔的悲哀之中。

最终梅芬积郁而亡,瑞珏也因恰好在高老太爷过世时生产而被迷信的高家长辈赶到城外,死在春天到来之前。

老三高觉慧和大房的丫鬟鸣凤两情相悦,鸣凤却被高老太爷道貌岸然的世交冯乐山看上。

性格刚烈的她不愿受辱,在觉慧忙于赶稿、无暇他顾的雷雨夜自沉于湖中。

老二高觉民最终在兄弟的启发与帮助下逃离了高家,和自己的心上人琴小姐奔赴光明尚存的未来。

除了恰好生于新旧之交的高家小辈外,该剧更着重刻画了三个虽是外姓、命运却与倾覆的高家紧紧缠绕的女子。

让观众看到食肉啖血的旧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折,也看到山雨欲来时希望与美好绽放过的痕迹。

一、主要人物分析1.高觉新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玄孙,也是《家》的主角之一。

他在中学时成绩优异,但却因为长子的身份被迫放弃留学德国的梦想。

父母让他娶李瑞珏,他便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钱梅芬。

钱梅芬病逝,他痛苦不已。

高家因为“血光之灾”要求李瑞珏去野外生产,高觉新不敢反抗,致妻子死亡。

高觉新的人物性格和处事风格处处显示着新与旧的矛盾。

从他的身上既能看到封建礼教的“吃人”过程,又能看到来自未来的一抹光亮。

在本音乐剧中,高觉新遇到过三次转变——与李瑞珏结婚、与钱梅芬重逢和李瑞珏之死。

与李瑞珏结婚,是高觉新的第一次妥协,是自由深宅惊破一瓯春——基于人物分析与舞台艺术的音乐剧《家》剧评■ 王叶莫 魏明 吕牧原 武泽英 陈雨萌 高森泉 黄云意 皮欣予 黄钰婷摘 要:音乐剧《家》改编自现代文学巨匠巴金经典同名小说,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提炼、重塑主要人物与情节,以写实手法重现巴金笔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旧时代封建大家庭中的众生百态,以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命运与高家交缠的瑞珏、梅芬、鸣凤等人物的命运轨迹为线索,揭示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和新时代新青年的进步与觉醒。

试论巴金《家》中觉新的性格矛盾

试论巴金《家》中觉新的性格矛盾

试论巴金《家》中觉新的矛盾性格摘要:《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作品的众多人物中,觉新是作者刻画得形象最丰满的一个典型。

他思想矛盾、性格复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多余人”之一。

作为同样的一位青年,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偶有奋发进取、希求新貌的一面;他善良,正直,尽管他自己不想作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却保护了他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妹们。

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逆来顺受,得过且过。

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

关键词:觉新性格悲剧矛盾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其文化思想渊远流长。

而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以“家庭文化”为核心,得以发扬光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齐家”,家庭正如一个缩小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文化能否得以发扬光大,又体现在“长子”身上,“觉新”是巴金现实主义著作《家》中的主人公,作为封建家族的“长房长孙”,他身上肩负着整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可是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思潮)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反抗的灵魂,就是这样,造就了一个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一、觉新性格的总体表现1、既对现实不满又没有坚决的反抗。

觉新性本善良,又是“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的,他憧憬于自己远大的前程和美妙的梦幻:对未来,他想报考北京或上海的大学专修化学,以科学救世;对爱情,他倾心于“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表妹,想望有朝一日能终成眷属。

他接触过新思潮,心里也明白新的人生的方向,灵魂里同样不乏神往与热望。

在高家,高觉新作为长子长孙,理所当然是家族的继承人,但他“不仅是生物意义上延续家庭的承担者,更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承传者”。

因此,长孙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不允许高觉新有“越雷池半步”的思想和言论。

在封建家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高觉新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抛弃与梅的爱情,娶了门当户对的瑞珏来维系一个家庭的新兴和后代的繁衍,使之香火永旺,实现高老太爷四世同堂的愿望。

论巴金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以《家》为例并与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进行对比

论巴金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以《家》为例并与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进行对比

论巴金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以《家》为例并与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摘要:巴金的《家》、《春》、《秋》以及《寒夜》,包括张爱玲的《金锁记》、《十八春》等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让人或爱或恨,先进或落后的女性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味。

陈姨太和曹七巧等人代表了落后反动的一派,是批判的对象;梅和瑞珏等人代表了深受封建传统磨难的一派,是解救与唤醒的对象;琴与许倩如代表的是接受新思想熏陶拥有反叛意识的先进一派,是女性解放的践行与引领者。

所有的这些女性角色都是作者对那个时期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女性解放运动的道路指向。

关键词:巴金;女性形象;反叛精神;解放在巴金先生的《家》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的女性形象,有以陈姨太、周氏、王氏、沈氏等为代表的在高老太爷之下的上层女家长们,她们的一生已在封建泥潭中被淹没、思想已被腐蚀,她们站在受害人的位置上无所知的挥起镰刀又将这些苦痛施加给了下一辈的女性。

此外,还有像瑞珏、梅小姐、淑贞这样的受到旧式封建礼教束缚的小姐,也有像婉儿、鸣凤那样的身份低微的丫头,又有像琴小姐、许倩如这样的有着不同思想的新女性。

前两者备受封建礼教制度的压迫,被迫做出了许多并非发自本意的举动,她们被腐烂陈旧的制度裹挟着前进,最后分别以不同的悲剧收场。

而后者则是紧随着时代潮流、进行社会运动以谋求出路。

1.封建压迫下深受男权主义影响的奴性女性形象在巴金先生的《家》中,梅小姐与瑞珏都是深受封建礼制压迫与陈旧思想统治的女性形象,她们俩的婚姻践行的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而她们一生的悲剧也都是源于这样的婚姻。

梅在《家》中的形象是年轻旧小姐的形象,从她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赋予其的传统古典意味。

她与觉新亲梅竹马情投意合,但却因为家长的一些小摩擦而被断送了可能。

她新婚即寡、孤独无依,无法对已婚的觉新忘怀,便决心不再嫁,最后郁郁寡欢而死。

她的思想中带着浓重的传统男权文化烙印,面对家长的阻挠,她对自己爱情与婚姻毫无斗争反抗之心,只一味的承受着本可舍去的痛苦,不停的自我折磨。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佳木斯职业学院巴金《家》中女性形象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二零一二年六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家》主要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败落史,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发人深思,作品中年亲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

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

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

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写“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

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一、旧社会牢笼中的“奴隶”有着秀美外表个纯洁心灵的鸣凤在高家的地位是极卑微的,出生于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做丫头。

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

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在高公馆,他尽心服侍少爷觉慧,当觉慧的爱向她走来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中救出来。

”做我一个年轻的少女,她也有自己的梦想。

她最美的幻想就是自己也像服侍的小姐一样,享受那些“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受着大家的宠爱,最后和少爷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她也真的和三少爷觉慧相爱了。

纯洁的爱情鼓舞着她,给了她美妙的幻想,使她暂时忘却了现实里的一切,只是期待并祈祷有一天觉慧把她从污泥中救出来,让她成为他一个人忠顺的奴隶,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佳木斯职业学院巴金《家》中女性形象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二零一二年六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家》主要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败落史,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发人深思,作品中年亲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

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

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

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写“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

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一、旧社会牢笼中的“奴隶”有着秀美外表个纯洁心灵的鸣凤在高家的地位是极卑微的,出生于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做丫头。

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

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在高公馆,他尽心服侍少爷觉慧,当觉慧的爱向她走来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中救出来。

”做我一个年轻的少女,她也有自己的梦想。

她最美的幻想就是自己也像服侍的小姐一样,享受那些“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受着大家的宠爱,最后和少爷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她也真的和三少爷觉慧相爱了。

纯洁的爱情鼓舞着她,给了她美妙的幻想,使她暂时忘却了现实里的一切,只是期待并祈祷有一天觉慧把她从污泥中救出来,让她成为他一个人忠顺的奴隶,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浅析巴金《家》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毕业论文 精品

浅析巴金《家》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毕业论文 精品

【标题】浅析巴金《家》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作者】袁嘉忆【关键词】《家》封建礼教人物形象悲剧意义【指导老师】梁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1931年底巴金完成了《家》的写作。

《家》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记录着一个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个封建制度背景下生存的大家庭,有着不可避免的各种纠纷,勾心斗角,压迫与不公。

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下受苦、挣扎而不免于死亡,小说带着血和泪,带着悲愤与痛苦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揭示了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家》包含着巴金最真实的情感,渗透着封建家庭中种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体现了巴金对家的爱与憎。

曾经的家是可爱的,那里有贤惠慈爱的母亲,从小给予巴金爱的教育,因此幼年的巴金把母亲所教的“爱一切人”作为衡量一切人和事的主要准则①。

尽管这里曾经有爱,但封建大家庭注定不能摆脱“树倒猢狲散”的命运。

同时,这里还充满了险恶,是人吃人的黑暗社会。

在高家这样的封建王国里,有以高老太爷、冯乐山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制者,残酷、专横、腐朽、虚伪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在高家,高老太爷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许违抗,他肆无忌惮的摧残青年一代的青春、爱情、生命。

他的专横残暴,造成了高家年轻一代的一系列悲剧。

一、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何谓悲剧?广义的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狭义的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它的主人公大多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宣泄。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

52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文/张晓晨摘要:在巴金的作品当中,《家》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通过讲述高公馆家族这一封建大家庭之中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的命运发展,揭示和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同时也歌颂年青一代人勇于抗争的精神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

在《家》当中,主人公之一高觉新命运的悲剧令人唏嘘。

就高觉新这一人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悲剧形象。

关键词:《家》;高觉新;悲剧形象在《家》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非常鲜明,其中高觉新等人的性格特征非常典型,高觉新也是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

就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形象,以下将展开深入分析。

一、家庭环境下的矛盾冲突高觉新所处的家庭环境为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他作为长孙、长房,需要承担高家的重担。

因此,高觉新也被剥夺了学业、剥夺了爱情,中学毕业的那天便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婚。

觉新受过新思想的熏陶,虽然不满家庭的独裁专制,但因为长孙、长房的位置,做不到反抗,因而觉新与家庭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而也必然会导致觉新的悲剧命运[1]。

从觉新的家庭环境来看,觉新的父母早逝,长辈当中继母周太太善良、懦弱,是典型封建社会的女性,高老太爷则是封建旧势力的集中,四叔和五叔又不成器,而其弟弟、妹妹也都受到过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这其中三叔和觉新则成为了封建旧势力和新思想中间的桥梁。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当中,整个家庭又是封建大家庭,高觉新作为长孙、长房则必然要承担起封建势力与新思想的冲突和矛盾[2]。

因此,高觉新一方面要和封建势力周旋,另一方面要为觉慧、觉民等新思想影响下的“叛逆”行为买单。

如此一来,高觉新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则使得其性格特征非常矛盾,这也为其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二、对待爱情的态度高觉新的性格以及悲剧形象来源于其家庭,但是在对待爱情方面,其悲剧形象以及矛盾的性格更为突出[3]。

高觉新在毕业那天,接受父亲的安排不继续学业回家娶妻放弃了梅,这是觉新对待自己第一段爱情的态度和选择。

浅析巴金《家》中的新旧女性形象

浅析巴金《家》中的新旧女性形象

008《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巴金作品《家》中的妇女角色有地位低下的丫鬟、受封建礼教约束的老派妇女,也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投身社会改革的新兴青年。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不同的出身、性格、背景,注定了她们不同的人生际遇。

以封建专制统治下妇女的堕落与残忍,揭露了封建独裁的食人性,进而折射出封建专制的伦理观念对妇女精神品格的损害,提出独立、自由、平等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妇女勇于反抗,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追求独立,实现自我的价值和自由。

[关 键 词] 《家》;女性意识;女性形象浅析巴金《家》中的新旧女性形象齐文婷巴金《家》中的女主人公们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她们有着各自的性格与目标,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悲惨的。

她们的境遇折射出旧时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

我们不由感慨,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妇女无法享有应有的公平。

一、“旧”女性形象的特点(一)瑞珏:受封建礼教之害的人瑞珏是《家》中描绘的富家千金,自幼锦衣玉食,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虽然表面上一切如常,但终究是封建伦理的受害者。

在封建时代,她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贤良淑德的妻子,温文尔雅、文采斐然。

身为高家长孙的妻子,她遵从封建社会的意志,深得高家人的喜爱,就连下人也不例外。

然而,她在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同时,也逐渐沦为封建伦理的受害者。

她的婚姻完全是靠抽签来确定的,对此她既不反对,也不抱怨,在她看来这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自从她与觉新结婚以后,她就发现觉新与钱梅芬有一段感情,不过她并没有放在心上。

高家的先祖去世后,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主义派系以“血光之灾”为借口将其送到了郊外。

瑞珏再一次听话了,她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愿意为那些荒唐的封建思想和道德荒唐的东西而选择忍气吞声,不知道如何抵抗,如何争取妇女的民主和解放。

封建观念的影响,使得她丧失了对人性的抵抗。

(二)钱梅芬:怯懦的懦夫钱梅芬和觉新是青梅竹马,他们是所有人都看好的一对,但是被包办的关系给破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家》中的人物分析
旧礼教的叛徒——高觉惠
09级设计系展示2班杨蕊学号
20095120557
内容摘要: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主要特征,他是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个新兴人类,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

他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年青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反对大哥唯唯诺诺,毫无自我主张,一切听从他人安排的生活方式。

他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同情下层人,主张人格平等。

关键词:叛逆正直大胆封建家庭新社会
正文
高氏三兄弟共同成长在同一个环境中,可以说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封建家长专制与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他们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想的熏陶,面对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但是作者巴金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走了不同的路,拥有了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不同的人生命运。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小的。

因为年轻,所以激进。

巴金曾评价这个人物说:“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
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十版代序)的确,他有着新思想并觉察到旧社会的弊端、反对旧礼教。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幼稚,他不像他的哥哥们那样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敢于大胆地反抗。

在鸣凤死后,他更是毫无牵挂,毅然冲出了那个充斥着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开始了他所向往的新生活。

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

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他的这些性格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分不开的。

首先,他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书中写道:“从来不坐轿子”,他认为“‘底下人’跟主人一样有感情”,他对鸣凤说:“我想起你,总觉得很惭愧,我一天过得舒舒服服,你却在我家里受罪!”他认为自己跟鸣凤是一样的人,如果永远让鸣凤做自己的丫头那就是欺负她。

可以看出他对所有的下人都是平等的,他憎恨封建的等级制度。

他要求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自己的命运,他敢于违反祖父的命令帮助觉民逃婚。

在那没有自由,没有活
力的封建家庭中,他想到那是一个:“狭的笼”,因此,他要逃出这个家,他要到一个自由的天地中去寻找新的生活,他宣誓“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他追求的是真实的生命.
2,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

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首先,觉慧对鸣凤的爱就是充满矛盾的。

他生活在那个腐朽、勾心斗角,没有温暖、没有爱的家庭中,他感到只有象鸣凤这样美丽、纯洁的婢女最可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鸣凤。

但是如书中写道“然而他一旦走到外面,进入新的环境,跟新的朋友接触,他的眼界又放宽了。

他觉得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春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于是他投身于写作之中,热爱写作。

就在鸣凤想要告诉他自己就要出嫁的时候他也没有给鸣凤这个机会说出来。

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追求是真诚和热烈的,胜过对一个美丽纯洁少女的爱,然而这也只是暂时的。

他在外面活动的时候,的确忘记了鸣凤,但是回到家里,他又不能不想她,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

“而这种思想在他的脑子里战斗,或者可以说是‘社会’跟鸣凤的战斗。

鸣凤是孤立的,而且还有整个的礼教和高家全体家族做她的敌人。

所以在他脑子里的战斗中,鸣凤完全失败了。

”这就写出了他这个高公馆三少爷的头脑中,还没有摆脱本阶级的意识,他还是向封建礼教、封建
家长制表现了自己的软弱。

于是他把鸣凤放弃了。

然而他究竞是一个有丰实感情的人,他对鸣凤的爱绝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忘却的。

特别是当他刚刚得知鸣凤投湖自尽的消息时,简直是痛不欲生,在这里,人情得到充分的表现。

只有这样,才让读者感到他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人。

总而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他参加学生运动,祖父禁止,他反抗了,他爱鸣凤,祖父把她逼死了,他愤怒;觉民的婚事,祖父专横包办,他帮助觉民逃婚。

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尖锐对立,使他毫不让步,坚持斗争。

他在小说之中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

他是年轻一代群体中“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从封建大家庭的黑暗王国里成长起来,从切身的体验中,看到了旧制度和丑恶的现象。

他顺应时代的大潮,吸取力量,最终成为了激流勇进的新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