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因没文化用白话文发圣旨 圣旨经常搞笑
历史趣谈:大老粗皇帝朱元璋的一道白话圣旨让人好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老粗皇帝朱元璋的一道白话圣旨让人好笑导语:朱元璋的白话圣旨读后忍俊不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濠州(今安徽凤阳)贫苦人家。
根据《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朱元璋的白话圣旨读后忍俊不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濠州(今安徽凤阳)贫苦人家。
根据《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最后落户濠州。
朱元璋从小受苦,是个放牛娃,还出家当过和尚。
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
元朝末期,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参加义军后,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
郭子兴把他视作心腹知己。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
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才把“朱重八”换成了朱元璋。
再后来,朱元璋成为义军领袖,并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推翻元朝,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在遗诏中说:“三十有一年,生活常识分享。
朱元璋搞笑故事

朱元璋搞笑故事
一、朱元璋的幽默感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虽然他是一个严肃的统治者,但他也有着出色的幽默感。
有一次,他在宫廷里听到了一些官员们的议论,他们在讨论如何让皇帝更加尊贵。
朱元璋听了之后,笑着说:“我已经是皇帝了,再怎么尊贵也没用了。
”
二、朱元璋的机智应对
朱元璋在统治时期,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官员在私下里收受贿赂,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调查。
当他到达官员的家时,官员却说:“陛下,您来得正好,我正要请您吃饭呢。
”朱元璋机智地回答:“我来的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查看你的账目。
”
三、朱元璋的幽默表现
朱元璋在生活中也有着幽默的表现。
有一次,他在宫廷里听到了一位官员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于是他决定去看望这个孩子。
当他到达官员家时,他看到孩子的脸上有一些红色的斑点。
他问官员的妻子:“这是什么?”妻子回答:“这是红痘。
”朱元璋笑着说:“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居然能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得了红痘。
”
四、朱元璋的幽默故事
朱元璋还有一些幽默的故事。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官员在宴会上喝
醉了酒,于是他决定去看看这个官员。
当他到达宴会现场时,他看到
这个官员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了。
他走上前去,问官员:“你喝醉了吗?”官员回答:“是的,陛下。
”朱元璋笑着说:“那你还能回答我的问题,看来你还没有完全喝醉。
”
总之,朱元璋是一个有着出色幽默感的皇帝,他的幽默和机智让人们
在他的故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趣谈:朱元璋白话圣旨内容超搞笑 中国古代皇帝的圣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元璋白话圣旨内容超搞笑中国古代皇帝的圣旨导语: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右图为明代正统年间圣旨。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古代皇帝的圣旨图片: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最粗鲁没文化的圣旨,脏话连篇,手下听了直接造反

中国最粗鲁没文化的圣旨,脏话连篇,手下听了直接造反本文导读:根据授予官员的品级不同而不同,比如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措辞当然也是慎之又慎的,格式明确,内容简洁,让人看到听到都心生畏惧。
可是你们见过用口语书写,而且言辞还粗俗,脏话连篇的圣旨吗?今天咱们要说到的就是这样的圣旨。
一个皇帝的文化修养是因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而定的,但是如果说开国皇帝是刘邦、朱元璋这样的草莽英雄的话,他们的文化水平可比不说出口成章的文学大家。
不过这几位都比较有自知之明和政治头脑,他们会委派有文化的人来替他们书写充满威严的圣旨。
当然除了一个皇帝——张献忠。
严格意义上来说,张献忠不过是一个地方政权的领袖,并非大一统的皇帝,所以他这个大西国皇帝的眼光什么的肯定比不上刘邦、朱元璋了。
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登基为帝,确定年号为大顺。
坐在自己找工匠设计制造的龙椅上,也不会改变张献忠这个人的本性的。
这个从小就没读过几本书,私塾的门都不知道朝哪开的文盲马上下令:我们大西朝廷不整这些虚的,不要搞什么杂七杂八的规矩,朝廷上的事情他张献忠怎么喜欢怎么办。
而重中之重的圣旨,也是张献忠口述,托人照着写,一个字也不许改的。
既然如此,那么可想而知大西朝廷的圣旨该是多么的“平易近人”。
有一次四川夹江县县令给张献忠送来一筐荔枝,可这一送还送出罪过来了。
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县令特地用盐水浸泡过。
可没想到张献忠不会吃啊,他直接把荔枝放进嘴巴里嚼,皮都不带剥的。
吃到的当然是盐水的咸味和荔枝皮的苦涩。
张献忠还以为是县令故意给这么难吃的东西来羞辱他,一气之下便命太监王珂前去砍了县令的脑袋。
等到大臣们跟张献忠解释后,张献忠立马反应过来,赶紧下圣旨阻止王珂。
圣旨的内容是:“王珂你回来,饶了夹江那个龟知县!”这么粗俗的圣旨可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了。
张献忠可不会只干这一件蠢事,他册封皇后的时候就写:“皇后何必仪注,只要喒(咱)老子毬头硬,养得他快活,便是一块皇后矣,钦此。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文”,没法和古人交流。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
春秋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白话文的区别并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
但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导致的语言变化。
唐朝之后,白话文和文言文分离得更加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古人为何写文章的时候不用白话文呢?这样岂不是更方便读懂吗?白话文尽管容易读懂,但真的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
同等信息含量的内容,如果用白话文,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
在纸张没有发明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
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
打个比方,您正在读的这部书总共十余万字,如果用竹简写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简。
如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用竹简写成,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
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省字控制成本。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印刷术。
书写材料便宜了,过程也不那么费劲了,为啥还用文言文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惯性,文言文格式稳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
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文言文还能提高自己的格调——这样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众”区分开来,通过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来获得优越感。
两千多年来,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读书人的身份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后,文言文的优越感才消失。
宋朝之后,随着民众阅读的普及,白话文在书籍文章中的使用数量大大增多。
宋代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实际上就是说书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底本。
这种话本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产生了一种浅近文言体,即白话小说。
没文化的朱元璋开创出“口语体”圣旨

没文化的朱元璋开创出“口语体”圣旨为什么偏偏要谈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草莽皇帝的文笔呢?朱元璋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只在幼年时上过短暂的私塾,识得几个字。
然而从他打天下、治天下的经历来看,又不像一个文盲,一生勤奋好学,广泛涉猎经史、兵法,颇能舞文弄墨。
但是要研究他的文笔,仍然有点困难。
他的《御制文集》洋洋二十卷,绝大部分是出于御用文人之手的官样文章,从中看不出他的文笔究竟如何。
前几年出版的《全明文》,卷首连篇累牍全是朱元璋的文章,编者显然上了《御制文集》的当了,真正出于朱元璋手笔的寥寥无几,实在当不得真。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此人没有什么文化,却喜欢写点东西,胆子很大,不怕出洋相。
现在还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手迹,是给部下的信函或便笺,文笔自然,不加修饰,如同当面讲话一般,而且毛笔字写得也还可以。
此外可以考证断定,出于他的手笔的文章还有一些,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皇陵碑》了。
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淮北大旱,继以瘟疫,父母兄长相继过世,他到於皇寺(“於”字当地人读作“乌”)当小和尚。
於皇寺后来改名为皇觉寺,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改名为龙兴寺,位于凤阳城北。
民间饥荒,庙里和尚也无以为生,朱元璋有两年时间一直四处游方,美其名曰“化缘”,实际上是叫化,也就是乞讨。
二十一岁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当地的红巾军起义已经热火朝天。
小时候的放牛伙伴汤和,从红巾军那里写信劝他来投奔。
朱元璋犹豫不决之际,有人告诉他,前天那封信已走漏风声。
何去何从,朱元璋束手无策,只得向菩萨卜卦求签,签文示意他:逃跑与留守都有危险,不妨“就凶”(投奔红巾军),才是唯一出路。
二十六年后,当了皇帝的他,亲笔书写了《皇陵碑》的碑文,回忆这段往事,如此写道:友人寄书,云及趋降。
既忧且惧,无可筹详。
旁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我者为我画计,且默祷以阴阳。
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
朱元璋删《孟子》惹笑话

取缔《 孟子》 这本书 , 人们终于明 白, 孟夫子是因为什 么招他的恨 了。 封建社会 , 科举年代 , 《 大学》 、 《 中庸》 、 《 论语 》 、 《 孟子》 是学塾 的基
础教科 书 , 是称 之“ 四书” 的古典读本。现在少 了一书 , 也 不是办 法。这
位皇帝发话 , 那就 另出一本删节版《 孟子》 。在这本新版《 孟子节 文》 里,
凡他不喜欢 、 不爱 听、 反感的 , 有损帝王威严 的词句 , 通通删节掉 了。
看看朱元璋认为必须删掉《 孟子》 里的章句 , 如“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 、 “ 君 之视 臣如草芥 , 则 臣视君如寇仇 ” 等。通过这些话 , 就不难
了解他 为什么与孟夫子结下深仇 大恨 了。因为孟子 的民本思想不太把 皇帝 当回事 , 而把老百姓高看了一些。 这还 了得? 居然胜过做 皇帝的他 ,
珍本孤本 , 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 霉 6 9 t i O X !
朱元璋愣住 了 , 迟疑 了。第一 , 他 终究是个农 民 , 而且是小农经济
社会下靠 天吃饭 的赤贫 农民 , 因为靠 天吃 饭 , 从基 因中就 有 这种对 天 的敬畏 之心, 别人 是不敢对他发 脾气的 , 但老 天爷要发脾气 , 他还是 不 能不在乎 的。 第二, 他 虽然贵为天子 , 唯辟作威 , 唯辟作福 , 谁也奈何他 不得 , 可是 , 他再伟 大 , 再英 明, 他 的命 是掌握在 老天手里 的。所 以, 这 位本质 上 的农 民让步 了 , 撤销 圣 旨, 总算让孟 夫子在 祭孔时 可 以分得
D U S H I ・ Y U A N S E I读 史 。 原 色
1
朱元璋 删 《 孟 子 》 惹 笑 话
朱元璋的圣旨为什么像村干部讲话

朱元璋的圣旨为什么像村干部讲话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3期朱元璋是一代传奇开国皇帝,其立国规模极为恢宏,统治风格极具个人色彩。
其中,白话圣旨就是朱氏风格的典型。
一直以来,不少人对朱元璋通俗的白话圣旨很感兴趣,并演绎出不少误导性的认识。
朱元璋真实的文化水平需要明确的是,朱元璋颁发的圣旨(又称诏书、诏令)的确有通俗的大白话,但并非满篇都是。
朱元璋《御制文集》所收280条左右的诏令,只有1篇白话诏令,其余都是文言或半文言体。
一些文章還认为,朱元璋白话诏书是其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朱元璋尽管出身极为贫穷、寒微,但其母陈氏见识可能不低。
因为陈氏父亲乃南宋末行伍出身,参加过崖山之战,入元后,又辗转各地,以占卜巫术度日。
这种人见识过三教九流,经验阅历极广,自然会深深影响到朱元璋之母。
《明实录》记载,陈氏曾引他人预言,指朱元璋日后可能会发迹,便对聪慧小儿寄予厚望,可能是朱元璋的启蒙识读老师。
至1347年至1352年,外出乞讨化缘的朱元璋第二次回到皇觉寺苦修五年,这是文化启蒙的五年。
他重新读书识字,诵习佛经。
《皇朝本纪》说:“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
”至1354年,入幕之士范常写了篇短雅明快的文言祷文,朱元璋大加赞赏,可见他已具备一定的文言鉴赏能力。
不仅如此,从军早期的朱元璋还留有一些诗作,平仄合韵,章法也属工整。
当然,朱元璋大幅提升文学修养确是在举义之后,因他身边聚居了大批读书人,可随时求教探讨。
加之本人智慧出众、领悟能力强、刻苦向学,故其文学词养进步神速,非寻常人可比。
从现有资料来看,朱元璋对经典兵书有很高的造诣,经常活学活用《孙子兵法》。
其后随着事业不断走向成功,又很在意《四书》《五经》。
他本人就曾说过,只要有闲就经常吟读《论语》。
又与官员谈话,往往信口引《诗》,还经常讨论《周易》《仪礼》《孟子》。
他甚至还为《尚书·洪范》以及《道德经》做过注释。
经典之外,朱元璋酷爱读史,晓谕臣下,多引《春秋》《史记》《汉书》《唐书》《宋史》等史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朱元璋因没文化用白话文发圣旨圣旨经常搞笑
导语: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且是贫下中农,小时候朱元璋给地主放牛,根本无法读书,他的人生第一堂课基本就是苦难和凄惨。
那时候大家都叫他“朱重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且是贫下中农,小时候朱元璋给地主放牛,根本无法读书,他的人生第一堂课基本就是苦难和凄惨。
那时候大家都叫他“朱重八”,整天跟在老牛的屁股后头抢着捡粪蛋,就连如此情形也没坚持几年,没多久,他家那里干旱得连蛤蟆也死了,遭遇了大灾之后,又来了严重的瘟疫,这次他的父、母、兄、姐、先后病逝,如此悲惨的境遇一下子都让这个小孩子遇到了,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去了皇觉寺当行童,可是这时候连寺院都吃不上饭了,不得已又被寺院遣散,无奈之下当了游方僧,四年之后返回。
之后的事情历史都已经写出来了,无非是朱重八参加起义,走到了皇帝的宝座,这里面的辛苦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由于从小没文化,他当了皇帝之后依旧用白话发布圣旨,只不过这该是自古以来最新鲜的圣旨了,由于皇帝这一身份,他在一时之间竟然引领了“白话文运动”,是真正的“文学艺术领导人了”。
相较严肃的圣旨内容和语气来讲,读他的白话圣旨,总是觉得好笑,有这么一个事情,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钦此。
”中国的封建帝制实在漫长,浩如烟海的圣旨大多千篇一律,如此简洁扼要的圣旨恐怕只有他才能想得出来。
不需要任何文秘代笔,只是“直抒胸臆”,想说啥就说啥,我说啥就是啥,看来朱元璋真不愧是白话文的第一人。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