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务为治”与《吕氏春秋》杂家特色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吕氏春秋的调味理论中融进了诸子思想的成分是什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吕氏春秋的调味理论中融进了诸子思想的成分是什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吕氏春秋的调味理论中融进了诸子
思想的成分是什
吕氏春秋的“五味调和”原则是中国传统烹调术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

第一从“和”的思想来源上看。

味理论自然地融进了诸子思想的成分是“百家”归儒的趋同。

第二从“和”的内容上看。

甘、酸、苦、辛、咸“五味”又必须衡先后多少之物性变化用“其性”且又不失“其理”才能“灭腥去臊除膻”达于“和”之大道也。

第三从“和”的效果上看。

五味调和“的理论将“甘、酸、苦、辛、咸”五味加以调和折其中而用之使之“甘”
第四从“和”的思想之辩证关系与深刻性上看。

可见“五味调和”理论的形成是先秦时代人们对长期饮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饮食审美意识的反映。

而饮食美“和谐”至高境界的无尽追求乃是调味理论迄今仍指导我们饮食审美实践和认识的无限魅力之所在。

三、“五世长者知饮食”——高层次的审美
它说明自遥远的古代我们民族的先人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美食家
和饮食理论家们一向非常注重从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的高度来审视、理解与追求“吃”这一物质活动。

饮食文化作为精神和心理因素的一面始终与物质和生理因素的另一面紧密结合并渗融参悟逐渐形成
民族饮食文化特征和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组成的完美系统的审美思想。

刘向雄:诸子百家的形成渊源及简介

刘向雄:诸子百家的形成渊源及简介

诸子百家的形成渊源及简介刘向雄诸子百家,百家实际上只有十家,百言其多。

据《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将诸子百家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

而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只重视记录民间民俗议论而没有自己理论的的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这是“十家九流”说法的来源。

诸子在诸侯分立、求贤若渴的历史机遇下,根据所学和自身经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或重臣采纳自己的观点治国,另一方面,各学说之间出于各自需要,相互交流和攻讦,也进一步完善了各自的学说,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相较之前的散乱不成系统的表述,更具有理论特征和合理性,进而也形成士人的文化知识专属的特征。

以下简要地对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述,通过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源流发展,对于理解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以及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助益。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其以继承和发扬周礼为己任,崇尚仁义和礼乐,试图通过重新恢复礼乐制度来结束社会动乱。

在具体的政治主张上,强调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个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儒家发展至战国时期,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又称“道德家”。

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

其理论学说的重点是关于“道”的理论,认为天道无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合理的发展规律,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处雌守柔。

在政治主张上,提倡无为而治,反对各种仁义道德的宣传教育,并提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创始人为墨翟。

墨子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试图通过博爱与非攻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同时还身体力行地强调强本节用,反对天命,认同个人依靠自身力量生存发展。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国学常识-什么是杂家——杂家介绍_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什么是杂家——杂家介绍_国学经典

什么是杂家——杂家介绍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

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后有赵蕤著<反经>综述杂家.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

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

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认为《淮南王》一书以道家为主,兼才众家。

应属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划入道藏)为代表著作。

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杂家的代表性人物是吕不韦,吕不韦(约前290—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他任秦相期间,招揽门客三千余人,并亲自参与其间,历时近十年,编成《吕氏春秋》,足可为杂家代表性著作。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

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责编/刘立志版式/任海Email:llz@ 电话:8520285323发扬民族风格李伏雨作岁岁平安邱云泽作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百家都是“务为治者”,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治道”传统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中山王铁足铜鼎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了九件列鼎,中山王铁足铜鼎是列鼎中的首鼎。

鼎身上有铭文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

月末面对全球政府、市场调控常常失灵,20世纪90年代全球兴起了治理思潮。

治理理论引入中国可否发挥积极作用,要看它服不服中国的水土。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哲学有丰厚的治理思想土壤。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百家都是“务为治者”,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治道”传统。

行“王道”,以此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孔子明王道”。

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

据《尚书·洪范》,“王道”与“帝道”、“霸道”不同,可以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

儒家治理哲学的内容主要有:其一、“以礼治国”。

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

《礼记·曲礼上》说,放弃礼,则道德、风化、法律、人伦、教育、军政、宗教都会失灵。

实际上,礼仪制度是社会风俗和认知长期进化的产物,成为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办法是顺理成章的。

其二、礼制与德治相配合。

儒家注重物理、事理、心理、情理的交融,不尚空谈,寓礼于教,仁礼结合。

其三、角色和责任统一的伦理。

儒家深信民本主义,孟子说民贵君轻。

民本有上下协同治理的意思。

《大学》将个人的正心、诚意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绑到一起,将天下平治落实到社会成员的身上。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指出每一种社会角色都要担当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其四、儒家追求永久太平的理想。

儒家讲“大同”、“小康”。

“大同”社会中天下一家、天下为公,是一个自然平等和利好共享的社会。

杂家经典吕氏春秋

杂家经典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的兴起
杂家学派的兴起和分派
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和杂家学派的兴起,为中国思想史 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杂家学派的定义
对杂家思想的阐释和归纳
杂家学派代表
以韩非子、荀子、吕不韦为代表
杂家学派特点
实用主义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 宗旨
02.吕不韦的生平和贡献
吕不韦与杂家
吕不韦命运多舛
吕不韦的家族背景
吕氏春秋对战国时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启迪人们的思想
吕氏春秋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
丰富文化内涵
吕氏春秋对当时文化的贡献
开创文化新局
吕氏春秋对当时文化的影响
05.吕氏春秋启示
吕氏春秋与思想教育启示
吕不韦:策略智慧
吕不韦的思想主张
吕不韦的杂家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
兼容并蓄
主张吸取不同学派之长
实用性
注重实践应用而非纯 理论
接受了法家的重法制、重实 践的思想
融合法家思想
03.吕氏春秋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介绍
吕氏春秋作者创作动机
富有野心的吕不韦
吕不韦作为《吕氏春秋》的作者,是一位政 治家和思想家。
吕不韦的出身背景
家族世代为卿士
吕不韦的政治野心
希望通过《吕氏春秋》影响天下
《吕氏春秋》创作
弥补自己在政治上的缺陷
《吕氏春秋》主旨
吕不韦来自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
吕不韦的政府职位
吕不韦担任秦国宰相的重要职位
吕不韦的政治影响
吕不韦在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吕不韦杂家贡献
吕不韦的思想
将仁爱、礼仪等儒家思想融 入杂家学派
融合儒家思想
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观念和物 我合一思想

杂家——精选推荐

杂家——精选推荐

杂家
杂家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的对策与主张。

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或以弥补⾃⼰学说的缺陷。

然⽽,任何⼀个流派也都有其特⾊与长处,⽽“杂家”便是充分的利⽤这个特点,博采众议,形成⼀套兼容并蓄的主张。

从《晏⼦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有近似于儒家的思想,《晏⼦春秋》也表现出近似于墨家的尚俭观点,但⼜与墨家尚俭的⽬的作⽤迥然不同。

其思想近道近儒近墨,⼜⾮道⾮儒⾮墨,属杂家。

《淮南⼦》⼜称《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李尚等编著。

《淮南⼦》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五⾏等多家思想,提出“道”、“⽓”学说和观点。

国学常识:杂家以及《吕氏春秋》

国学常识:杂家以及《吕氏春秋》

国学常识:杂家以及《吕氏春秋》杂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

其学说主要是折衷和糅合各学派思想。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并指出杂家的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记载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

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为代表著作。

杂家著作现存仅《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三书。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下的食客们共同编撰的。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60篇)、六论(36篇)、八览(64篇),加上序意,本该有161篇,但是流传过程中八览里缺失了一篇。

所以现存共12卷,160篇,20余万字。

因为书中有八览,所以又名《吕览》。

由于《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思想很不统一,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传说此书完稿后,吕不韦将其公布在秦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

这也是'一字千金'的典故的由来。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毎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原有64篇,现存63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 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有63篇,八十三篇,八览者,{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 {离俗}、{恃君}。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 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六论者,{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杂论 各家学说。《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6张)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 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 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 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 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 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 是拒斥不取的。
相对道、儒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摒弃 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 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 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 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 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节 葬篇》说:“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 亲孝子之心也。”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旨》 先 秦诸 子 各 家皆 “ 为 治 ” 深 刻 指 出 了其 中“ 人 ” “ 治 ” 谓 务 , 知 、为 的参 政 目的 。 _ 因 为诸 子 各 家 皆 “ 为 治 ” 促 进 了《 氏 Y t - 务 才 吕 春 秋 》 家特 色的 形 成 , 时该 书杂 而成 家及 突 出的 政 治 理 论 思 想 , 正是 诸 子 各 家 因“ 为 治 ” 融 通 发展 的 集 中表 现 。 杂 同 也治; 《 吕氏春秋》 杂 家特 色 ; [ 中图分 类号 】 B 2 [ 29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7 0 5 (0 1 0 一 0 8— 3 6 3— 7 5 2 1 ) l 0 5 0
变社 会 现 实 出 发 , 相 提 出 自 己 的 救 世 纲 领 和 政 治 主 张 , 竞 从 而 获 取 当权 统 治者 的 认 可 并 占据 主 导 地 位 。 因此 诸 子 百 家 相互 争 鸣 , 称 我 国 历 史 上 光 辉 的 一 页 。 到 西汉 时 司 马谈 对 誉
并 总结 诸 子各 家 皆 “ 为 治 ” 就 是 说 诸 子 百 家 不 管 如 何 争 务 , 鸣 , 路 虽 然 有 所 不 同 , “ 为 治 ” 相 同 的 。 他 们 都 是 为 言 但 务 是
学术主张 , 可谓先秦诸子 中一个独立 的学派 。杂家 的特点 即
在 于 通 众 家 之 意 , 百 家 之 长 , 达 到 “ 治 ” 政 治 目标 , 兼 以 王 的 并 非 没 有 自 己 的 思 想 体 系 。 吕思 勉 说 : 所 谓 议 官 , 啧 室 “ 则 之 类也 。 … 谓 喷 室 , 指正 直 人 士 批 评 君 主 过 失 , 析 是 非 ” 是 剖
F b. 01 e 2 1
诸子“ 务为治” 吕氏春秋》 与《 杂家特色的形成
杨 汉 民
( 阳师 范学 院 人 文社科 系 , 衡 湖南 衡 阳 4 10 ) 208
[ 摘 要] 《 吕氏春秋》 杂而成家不仅在 于兼容并蓄 , 而且 有 系统 的思想体 系即 以政 治理论 为主 旨。 司马谈《 论六 家要
收, 长补短 , 而融通发展 。 取 进
的场所。刘元彦认 为 , 《吕氏春 秋》 思想 文化 上综合 先秦 在 诸子百 家是 比较 明显 的 , 政治上则在于制定统一天下和治 理 天下的方略 , 可谓兼 容并 蓄 的杂 家。洪家 义在 《 吕不韦 传》
众所周知 , 从儒 家孑 、 、 的列 国游说 , L孟 苟 到法家商 、 的 韩 变革 图强 , 从道 家老 、 的自然无为 , 庄 再到墨家 的兼爱互利 以 及纵横家苏秦 、 张仪 的历史事 迹记载 等等 , 子各 派无不 致 诸
了人 生的安顿 、 社会 的治理 而提 出 了各 种学 说 , 即在“ 亦 究
天人 之 际 ” 的普 遍 模 式 中 把 “ 人 ” “ 治 ” 为 中 心 和 宗 知 、为 作 旨 , 关 注 和参 与 政 治 为 目的 。 而 恰 恰 正 是 由 于 这 种 “ 为 以 务 治 ” 共 同 目 的 , 得 各 家 各 派 在 相 互 批 判 中 得 以相 互 吸 的 使
势 必 带 来 学 术 思 想 上 的 相 互 攻 讦 。 为 了证 明 自 己 学 说 的合
是诸子 百家 争 鸣 的共 同 目的。其实 正 是 因 为诸 子 各 家 皆 “ 务为治” 才促进 了《吕氏春秋》 杂家 特色 的形成 , 同时该 书
阳 、 、 、 、 、 德 , 务为 治者也 , 所从 言之异路 , 儒 墨 名 法 道 此 直 有 省 不省 耳 。 对 各 思 想 流 派 进 行 了评 价 并 明确 指 出 “ 为 治 ” ” 务
求正 而以 自为也 。 在这种 形势下 , ” 百家争鸣必 然愈演愈烈 , 诸子互绌进而此消彼 长就在所 难免 了。政治 上 的你争我夺
先秦 及 延 续 到 当 时 的各 种 思 想 流 派 进 行 了较 为 客 观 的评 价 ,
《 吕氏春秋》 作为先 秦“ 家” 杂 思想 的重要代 表作 , 于 对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的发展 演 变产 生 了深远 的 影响 。《 书 汉

艺文 志》 指 出: 杂 家者 流 , 出于议 官 。兼 儒 、 , 曾 “ 盖 墨 合
第1 第1 2卷 期
2 l 年 2月 01
Ju n l f n es yo o t 社n ( oi e c dt n o ra o i南 华 大f 学报 ( ia科 学版S in eE io ) U v ri 学 uh C 会 S ca ) t S h l c i
V 1 1 o 1 o. 2 N .
中也指 出 , 吕氏春秋》 弃诸 子学说 , 内容都是 围绕政 治 《 扬 其
这个主体而展开 的, 可谓 一 部政治 理论 著作 。可见 , 《吕氏
春 秋 》 而 成 家 不 仅 在 于 兼 容 并 蓄 , 且 有 系 统 的思 想 体 系 杂 而
即以政 治理论 为主旨。西汉 司马谈《 六家要 旨》 : 夫 阴 论 言 “
力 于 社 会 政 治 的考 察 与 论 说 。这 种 政 治 参 与 或 直 接 或 间 接 , 或 正 面 或 反 面 , 都 正 如 司 马谈 所 深 刻 指 出 的 , “ 为 治 但 皆 务 者也 ” 苟子 ・ 蔽》 记 载 :今 诸侯异 政 , 家异 说 , 。《 解 篇 “ 百 则 必 或 是 或 非 , 治 或 乱 。乱 国之 君 , 家 之 人 , 其 诚 心 莫 不 或 乱 此
名 、 , 国 体 之 有 此 , 王 治 之 无 不 贯 , 其 所 长 也 。 在 班 法 知 见 此 ” 固看 来 , 家 和 议 官 是 相 通 的 , 对 道 、 、 、 等 各 家 而 杂 相 儒 墨 法 言 , 家 即在 于 批 判 吸 收 当 时 各 派 思 想 , 彻 其 政 治 意 图 和 杂 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