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④。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
劝,勉励。
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
②人亲:指父母。
③师:指老师。
④疾学:努力学习。
疾: 力。
【译文】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
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
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
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
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
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
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
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
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
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译文】如今世间糊涂的君王,过多地设置官职,反而不利于民生,这就失去设置职官的初衷了。
【原文】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但很多人却可以无法获得长寿,那是由于外物搅乱了他的心智,因而他不能享寿长久。
外物,是用来修养身心、涵养天性的,人不应该损耗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
【原文】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译文】身居高位而富足有余的人,却不明白养生的道理,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反倒不如做个贫苦而身份低微的人。
【原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译文】凡是生命长久都是因为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反过来,使生命不顺的,正是欲望。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原文】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在细小之处苛求,也不愿意玩弄小聪明。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译文】上天覆围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负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替循环,没有偏私。
【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孔子听说了祁黄羊荐人唯才的这些事,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外人时不回避敌雠,举荐家人时也不回避亲子。
”祁黄羊算得上说公正无私了。
【原文】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译文】这就好比各种职官,不能让他们专擅独行,必须得有所制的一样。
吕氏春秋全文翻译

吕⽒春秋全⽂翻译 吕⽒春秋全⽂翻译是: 功名⼤⽴,是天意。
为了这个缘故,就不谨慎做⼈,不可。
舜遇尧,是天意。
舜在历⼭耕作,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都喜欢他,优秀的⼈⼠都追随他,是尽⼈事。
禹遇舜,是天意。
禹周游天下,以求贤者,做事利于百姓,可以疏通的江河湖泊,禹全都疏通,是尽⼈事。
汤遇桀,武遇纣,是天意。
汤、武修⾝积善为义,体恤民⽣疾苦,是尽⼈事。
功名⼤⽴,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於历⼭,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说之,秀⼠从之,⼈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於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也。
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
汤、武修⾝积善为义,以忧苦於民,⼈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利,编蒲苇,结罘⽹,⼿⾜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贤⼠归之,万民誉之,丈夫⼥⼦,振振殷殷,⽆不戴说。
舜⾃为诗⽈:“普天之下,莫⾮王⼟;率⼟之滨,莫⾮王⾂。
”所以见尽有之也。
尽有之,贤⾮加也;尽⽆之,贤⾮损也。
时使然也。
百⾥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虏晋,饭⽜於秦,传鬻以五⽺之⽪。
公孙枝得⽽说之,献诸缪公,三⽇,请属事焉。
缪公⽈:“买之五⽺之⽪⽽属事焉,⽆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信贤⽽任之,君之明也;让贤⽽下之,⾂之忠也。
君为明君,⾂为忠⾂。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之。
谋⽆不当,举必有功,⾮加贤也。
使百⾥奚虽贤,⽆得缪公,必⽆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百⾥奚哉?故⼈主之欲求⼠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穷於陈、蔡之间,七⽇不尝⾷,藜羹不糁。
宰予备矣,孔⼦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
⼦路与⼦贡相与⽽⾔⽈:“夫⼦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
杀夫⼦者⽆罪,藉夫⼦者不禁,夫⼦弦歌⿎舞,未尝绝⾳。
盖君⼦之⽆所丑也若此乎?”颜回⽆以对,⼊以告孔⼦。
孔⼦憱然推琴,喟然⽽叹⽈:“由与赐⼩⼈也。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虽然主要探讨选贤任能、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问题,但其中有不少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专门讨论有关养生的内容,其养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1】(原文)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1);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2),此官之所自立也(3);立官者以全生也(4)。
今世之惑主(5),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谓立之矣(6)。
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注释)(1)樱:触犯,戾。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是说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物而不是去触犯它(生物),这样的人称他为天子。
(2)全天:指保全生命;故:事。
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是说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以顺应天性而为其事的。
(3)此官之所自立也:是说这也是他能自立为天子的原因。
官:官吏之官;自:从也。
(4)立官者以全生也:生,指生命。
本句意谓:能够立而为官的人,是重视全生的。
(5)惑主:指糊涂的君主。
(6)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是说虽多立官职,然而不听使令,反致亡国而伤己之生命。
(7)则亦失所为修之矣:高诱注曰:“若秦筑长城以备患。
不知长城之所以自亡也,亦失其所谓修兵之法也。
”(按语)本段原文节选自《本生》篇,所谓本生,即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
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办法在于重生轻物,不应当本末倒置。
此篇是吕不韦“取利舍害”思想集中体现的篇章,只有从观念上分清外物与生命孰轻孰重,这样在行动上就能做到“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
”(原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蝼(1),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目蔑)(2)为聋;处目则为挶(3)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4);处腹则为张为府(5);处足则为瘘为蹶。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尰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痤人(11),苦水(12)所多尫与伛人(13)。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下面,为大家提供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吕氏春秋》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注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桑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注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桑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
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
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2.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
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无忌劝王夺。
王已夺之,而疏太子。
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
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
』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
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
』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
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宛,国人说之。
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集矣。
』王信之,使执连尹。
太子建出。
左尹宛曰:『我贱人]宛曰:『令尹欲饮酒于子之家。
』]宛欲饮令尹酒。
』又谓]子常曰:『也,不足以辱令尹。
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
』及飨日,惟门左右而寘甲兵焉。
无忌因谓令尹曰:宛,杀之。
国人大]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
』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吾几祸令尹。
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
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
』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
』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
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吕氏春秋·慎行》)【译文】楚平王有个大臣叫费无忌,嫉恨太子建,还想除掉太子。
平王从秦国给太子建娶了个妻子,长得很美,费无忌劝平王把她夺过来,平王就照他说的做了,从而疏远了太子。
费无忌劝平王说:“晋王之所以称霸,是因为距各诸侯国近,而我们楚国太偏僻,不能够与晋国争霸。
不如扩大城父城,将太子安置在那里,以谋取北方的宋、郑、鲁、卫,大王您收取南方的吴越,这样就可以得天下了。
王很高兴地同意了,让太子住在城父城里。
太子在那里才一年,费无忌就诬陷他说:“太子建与连尹①将要在方城②外发动叛乱。
”楚平王说:“他已经是我的太子了,还想要怎样?”费无忌应对说:“因为他妻子的事结了怨,而且他自以为如同宋国一样,有齐国、晋国的帮助就可以加害于我国了,他们已经谋划好了。
王相信了他,派人逮捕了连尹,太子建跑掉了。
左尹③郄宛,楚国人都很爱戴他,费无忌又想杀他,就对令尹④子常说:“郄宛想请令尹您喝酒。
”又去对郄宛说:“令尹想来你家喝酒。
”郄宛说:“我地位低贱,不足让令尹有辱身份到我这里喝酒,如果他一定要来,我该如何招待他呢?”费无忌说:“令尹喜欢兵甲,你将兵甲布置在门口,令尹到了,看过后一定会酬劳你的。
”到了请客的那天,左尹郄宛便在门两侧布置了兵甲。
费无忌就去对令尹说:“我差一点害了令尹,郄宛想要杀您,已在门口布置了兵甲。
”令尹派人去察看,果然如此,于是出兵攻击郄宛并杀了他。
民众对这事非常愤怒,没有不说令尹的不是的。
沈尹戍对令尹说:“费无忌这个人,是楚国专说别人坏话的人,他使太子建逃奔他国,杀害了连尹伍奢,堵塞了国王的视听。
现在令尹又听了他的话,杀死了这么多无辜,老百姓指责您的过错的人不少,祸患险些要降到您头上了。
”于是令尹杀了费无忌,连他同族的人也都杀尽了,想用这种办法取悦群众。
做事情不讲道义,只知道害别人而不知道这也是在害自己,最终招致自己家族的毁灭,着难道说的不是费无忌吗?【注释】楚国官名,这里指伍奢,即伍子胥的父亲。
楚国城名,处在要塞位置。
楚国官名。
楚国官名,是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
3.倕,至巧也。
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
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
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
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
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
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
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
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
寿长至常亦然。
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
此论不可不熟。
(《吕氏春秋·重己》)【译文】倕是最手巧的人了。
可是人们不爱护倕的手指,而是爱护自己的手指,这是因为自己的手指对自己有所帮助的缘故;人们不爱护昆山的宝玉、江汉的明珠,却爱护自己的一块成色不高的宝石、一颗形状不圆的小珠子,这是因为自己的东西才对自己有用的缘故。
现在,我的生命归我所有,给我带来的好处也很多。
从贵贱方面来说,即使地位高到做天子,也不能够和它相比;从轻重方面来说,即使富裕到拥有天下,也不能和它交换;从安危方面来说,一旦有一天失去了它,就一生再也不能得到。
这三个方面,是有道行的人小心的地方。
有虽然小心但反而损害了他的人,这是没有领悟人性与生命的情理。
不领悟人性、生命的情理,小心它又有什么用?这就像盲人虽然疼爱儿子,但却免不了让他枕在谷糠上;这就像聋子养育婴儿,正在打雷的时候却让他在堂屋里向外观望。
这比起不知道小心的人又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知道小心的人,对生死存亡、可以不可以,从来没有辨别清楚。
没辨别清楚的人,他们所说的正确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所谓的错误也未必是错误的。
这就叫非常糊涂。
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
用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用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必定衰败,必定灭亡。
这种死亡、衰败和灭亡不是自动找上门来的,而是糊涂招来的。
长寿也常常是这样。
所以有道行的人,不察看导致的结果,而察看引起它的原因,那么达到结果就是不可遏制的了。
这个道理不能不彻底理解。
4.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
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吕氏春秋·尊师》)【译文】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位种为师。
这十个圣人、六个贤人,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现在的人,尊贵没有达到帝的地位,智慧没有达到圣人的水平,却要不尊重老师,怎么能达到帝、圣的境界呢?这正是五帝绝迹、三代不再现的原因。
5.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
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
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吕氏春秋·诬徒》)【译文】不善于学习的人,跟老师学习态度不认真,却想学得很精;跟老师学习不求甚解,却想学得很深。
草木、鸡狗、牛马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它们,粗暴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又何况是精通教学的老师和道术的讲授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实,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学习不努力,辩论起来分不清是非,教育人不精深。
对老师怨恨,安于世俗,在眼前杂事上花费精力;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因此沉迷于耍弄奸巧计谋,迷恋微小的利益;在嗜欲上惑乱,处理事情前后矛盾;作文章观点杂乱不一致,即使简单也会有相反之处。
分散的东西不能综合起来,综合的东西不能分析,重大的事来临却不能承受,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毛病。
6.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
』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