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察传》译文
子夏之晋过卫全文翻译

子夏之晋过卫全文翻译
子夏之晋,过卫是出自《吕氏春秋·察传》。
原文如下: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译文: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
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
”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中考文言文《察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察传》全文详细翻译导读:察传选自《吕氏春秋》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
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
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
因而天下归顺。
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察传为《吕氏春秋》名。
“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
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吕氏春秋察传原文翻译 1古文原文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 古文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
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
《吕氏春秋·察传》

視:近看,引申出“視察”義。 望:遠看,引申出“盼望”義。 觀:有目的地看,引申出“欣賞”義。 見:“視”“望”的結果。 睹:“見”的同義詞(但少用)。 看:探望、訪問。
教材第一冊220頁
玃:大母猴。 注意:母猴的性別。“沐猴而冠”。
大過 過,犯錯誤。“大過”,犯大錯誤。 課本注釋為“用如動詞”之說,不可取。 注意翻譯時句法成分的轉換。
沈尹茎:与他篇的“沈尹筮”“沈尹蒸”“沈尹巫”等实为一人。
《呂氏春秋·不苟》
沈尹莖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 辭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 之,臣不若也。”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 為令尹,十二年而莊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功無 大乎進賢。
《呂氏春秋·不苟》
(文)種止句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 利,請間行言之。”於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 吳太宰嚭。嚭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種頓首言曰: “原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 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 當也。”
復習:“議”“論”之別
“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的結果往往是作出決 定;“論”著重在是非,所以“論”的結果往往是作出判 斷。“議”往往是許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換意 見;“論”不一定要有許多人在一起。作為名詞用時, “議”和“論”更有分別:“議”是建議,而“論”是評 論或議論。
來源:課本1066頁:[辨]議,論。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 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 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 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 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史記·管晏列傳》
完整版吕氏春秋察传译文

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覆,覆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那么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那么为福矣;闻而不审,不假设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晶,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假设夔者一而足矣.’ 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之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那么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那么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那么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屡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覆,覆似殊猴,殊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异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晶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但凡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根据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 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 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
求问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是“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口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个消息就在全国传开了,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人询问情况,姓丁的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一个活人。
”像这样听到个事情的影子就造谣、传谣,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意思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意思一、译文: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二、原文: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扩展资料:一、基本信息本文典故:意思是打好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远处提水。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二、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穿井得一人 文言文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
《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全文如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并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察传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之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
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
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
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
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
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
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
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象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
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
”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
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