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原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翻译:士人为知己者舍生取义,女子为悦己者打扮美丽。

君子的行为,静心修养,节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懒散则不能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则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日子消逝,最终枯萎衰败,多不称心如意。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必败。

君子的行为,静心修养,节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懒散则不能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则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日子消逝,最终枯萎衰败,多不称心如意。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必败。

《吕氏春秋》中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有追求,要有志向。

只有静心修养,节俭养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珍惜时光,把握每一天,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一番辉煌。

《吕氏春秋》及译文

《吕氏春秋》及译文

《吕氏春秋》及译文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注释】[1]营、参、尾: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氏,又叫木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氏的儿子,木官之神。

[4]太蔟:即阳律。

古人把乐律与历法相结合,一年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相配。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
先识览
审分览
审应览
离俗览
恃君览

开春论
慎行论
贵直论
不苟论
似顺论
士容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原文:【审分】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

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

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

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

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

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

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

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

[吕氏春秋去私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去私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去私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篇(一):小学文言文大全小升初常考短篇文言文一.酒以成礼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以:用来,连词,表目的。

4.值:正好。

5.寝:睡觉。

6.因:趁机。

7.时:当时。

8.而:连词,表承接。

9.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10.既而:过了一会儿。

11.何以:为什么。

12.觉:醒。

13.值:当......时。

14.且:尚且,姑且。

15.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16.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17.共:一同。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

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

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值父昼寝(睡觉)因共偷服药酒(趁机) 其父时觉(当时) 又问会何以不拜(为什么)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知分》原文及翻译
xx
原文: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

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

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

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

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

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

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

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

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

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

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

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

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

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

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

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

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

’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

”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

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

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

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

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

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

”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

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

”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

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