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

合集下载

庄暴见孟子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庄暴见孟子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庄暴见孟子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翻译译文或注释: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及译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及译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 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
汇报人: 2023-12-29
• 庄暴简介 • 孟子思想 • 庄暴见孟子背景 • 庄暴见孟子过程 • 庄暴见孟子的意义与影响
01
庄暴简介
生平简介
01
庄暴,齐国大夫,与孟子同时代,曾担任齐宣王的 近臣。
02
庄暴与孟子交往密切,两人曾多次探讨政治、伦理 等议题。
03
关于庄暴的生平事迹,历史文献记载较少,因此难 以了解其完整的人生轨迹。
谐与繁荣。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实行仁政,而非暴政,君主应 该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道德楷
模。
孟子认为政治家应该注重选拔贤 才,通过选拔具有高尚道德和卓 越能力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03
庄暴见孟子背景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庄暴见孟子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时代 。各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社会矛盾 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事件背景
庄暴与齐王的对话
庄暴在与齐王的对话中,表达了对齐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他 认为儒家思想能够为齐国的治理提供有益的指导,因此决定寻求与孟子的交流。
孟子齐国的经历
孟子在齐国期间,曾多次与齐王和官员们交流,试图将自己的政治理念付诸实践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充分采纳。
道德论
孟子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 要标志。
孟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 们应该以仁义为行为准则,以仁义待人处世。
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 习、实践和反思,人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过程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政治哲学
孟子认为政治的本质是实现仁政 ,政治家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 点,推行仁政,以实现社会的和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档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档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庄暴见孟子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庄暴见孟子

【导语】庄暴见孟⼦⽈①:“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②。

” ⽈③:“好乐何如?” 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乎④。

” 他⽇见于王⽈⑤:“王尝语庄⼦以好乐,有诸⑥?” 王变乎⾊⑦⽈:“寡⼈⾮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⑧。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乎,今之乐由⑨古之乐也。

” ⽈:“可得闻与?” ⽈:“独乐乐⑩,与⼈乐乐,孰乐?” ⽈:“不若与⼈。

”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不若与众。

” “⾂请为王⾔乐 :今王⿎乐于此,百姓闻王钟⿎之声管籥之⾳,举疾⾸蹙頞⽽相告⽈ :‘吾王之好⿎乐,夫何使我⾄于此极也:⽗⼦不相见,兄弟妻⼦离散 !’今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见⽻旄之美 ,举疾⾸蹙頞⽽相告⽈:‘吾王之好⽥猎,夫何使我⾄于此极也:⽗⼦不相见,兄弟妻⼦离散!’此⽆他 ,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乐于此,百姓闻王钟⿎之声管籥之⾳,举欣欣然有喜⾊⽽相告⽈:‘吾王庶⼏⽆疾病与,何以能⿎乐也!’今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见⽻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相告⽈:‘吾王庶⼏⽆疾病与,何以能⽥猎也!’此⽆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 矣。

” [原⽂通释] 庄暴来见孟⼦说:“我被⼤王召见,⼤王把他喜好⾳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他。

” 接着就问:“喜好⾳乐怎么样啊?” 孟⼦说:“⼤王这么喜好⾳乐,那齐国⼤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 过了⼏天孟⼦见到齐宣王时问道:“⼤王您曾经把喜好⾳乐的事告诉了庄⼦,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变了脸⾊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提倡的⾳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乐罢了。

” 孟⼦说,“⼤王这么喜好⾳乐,那齐国⼤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如今⼈们喜爱的⾳乐就像古代⼈喜爱的⾳乐啊。

” 齐王说:“能让我听听是什么道理吗?” 孟⼦说:“独⾃⼀⼈欣赏⾳乐的快乐,跟与他⼈⼀起欣赏⾳乐的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起欣赏⾳乐更快乐。

” 孟⼦说:“与少数⼈⼀起欣赏⾳乐的快乐,跟与多数⼈⼀起欣赏⾳乐的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起欣赏⾳乐更快乐。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庄暴见孟子》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
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庄暴见孟子》原
文翻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幺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与译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与译文

《xx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11)田猎:在野外打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暴见孟子《孟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循循导入,刻意对比,语言生动形象等高明的论辩艺术。

2、加强朗读,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1、文意的梳理。

2、学习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并注意摘录整理。

3、了解孟子的思想,理解本文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1、对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讨论和学习。

2、对孟子思想的当时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3、音乐和古时君王治国之联系。

【教学方法】用探究学习的方法,看透其内部结构,把文章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庄暴见孟子态度结果不与民同乐闻王钟鼓之声举疾首蹙额对与民同乐闻王钟鼓之声举欣欣然有喜色比观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可王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

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儒家学者。

姬姓,孟孙氏,名孟轲,字子舆。

鲁国邹(山东邹县东南)人。

早年丧父,母仇氏为求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而居于学宫之旁,让孟子学习俎豆之事,后又在子思之门人那里学习。

学成,游学于宋、鲁、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或合纵、或连横、以攻伐为事,他则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仁政、省刑罚,反对兼并战争。

不合时宜,晚年回到邹,课徒讲学。

著书立说。

其主要言论见于《孟子》。

《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篇,今存七篇,由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

他是孔子儒学的嫡系正传,后世尊为“亚圣”。

三、《孟子》简介《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由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

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跟《论语》一样,《孟子》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节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四、文题解读《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为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五、整体感知这是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孟子与齐王的对话,论述了国君享乐与百姓苦乐的关系,提出了实施仁政,与民同乐的主张。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王道(即以宽厚、仁慈的政治制度和行政措施及不以武力统治天下,而是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这是继承孔子的“仁”的学说加以发展而来的。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王道,才能统一天下,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让百姓生活安定,不违农时,发展生产,免于饥饿,再加以教育,敬老爱幼,这样的君主就能获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曾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看法,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仁政主张,客观上马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

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非标准,看群众满意不满意,“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真理,谁违背了它,必将受到人民唾弃。

六、课文分析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注释】见:第一个见,二者地位平等,故为“会见、见到”;第二个见,齐王与暴是君臣关系,故为“接见”。

于:介词,被。

语:告诉,动词。

以:第一个以,介词,把。

“以好乐”是介宾词组作补语,译作状语;第二个以,介词,用,拿。

好:爱好。

【译文】(齐国的臣子)庄暴会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却没有话来回答他。

”(借庄暴之口引出音乐)【原文】曰:“好乐如何?”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注释】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语气副词,表揣测,也许。

庶几:差不多。

【译文】又说:“爱好音乐又怎么样呢?”孟子回答说:“君王如果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也许差不多了。

”【评析】在齐宣王面前没有对国君爱好音乐发表任何意见,为何?暴有难处,说好,有阿谀奉承之嫌;说不好,暴知道宣王的脾气,怕自讨苦吃,所以只好不表态(大凡不表达者多数是持反对意见者),找孟子讨教。

但孟子也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这“大概差不多”,可以说“差不多治理得很好了”,也可以说“差不多要完蛋了”。

这么一个难题庄暴无法解答,孟子又未明说,悬念,使读者要看下去。

第一部分: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提出论题:怎样看待国君爱好音乐。

七、课堂小结第一部分,引出话题,提出论题,引出下文。

八、课后作业预习第二部分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原文】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注释】见:求见,谒见。

语:告诉。

庄子:对庄暴的尊称,而不是指庄周。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有诸”就是“有这回事吗?”王尝语庄子以好乐:状语后置句。

【译文】有一天,孟子拜见齐宣王,问:“君王曾把爱好音乐的癖好告诉庄子,有这回事吗?”【原文】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注释】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直:副词,仅,只是。

世俗:社会的民俗,这里指现今流行的风俗。

耳:“而已”的合音。

【译文】齐宣王一听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只不过爱好时下流行的音乐罢了。

”【评析】齐宣王为什么听到孟子提起他爱好音乐之事而“变乎色”?原来,上古的音乐也有高雅和低俗,严肃和轻浮之分。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音乐与礼制配套,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样的礼仪,配什么音乐,都是明确规定的,不得乱用,乱用了就破坏了规矩,有所谓“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之分。

“世俗之乐”一般比较低俗,轻浮,作为国君是不应该接触它的,更不应该爱好它。

齐王只是私下里告诉了他的近臣,没有想到让孟子知道了,传出去要坏了大事,所以变色并声明(找托辞,借口)“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先表示歉意,不好意思啦!“直好世俗之乐耳”,只是爱好世俗之乐罢了,你就不要再提它了。

这番对话,显然话不投机,气氛不佳。

第一层:孟子提起庄暴说过好乐之事,引起了齐王的不安——羞愧与恼怒。

第二层:【原文】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注释】乎:句末表感叹的证据词。

犹:动词,如同。

【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该差不多了吧。

今天的音乐同古代的音乐一样。

”【原文】曰:“可得闻与?”【注释】闻:使动词,使……闻。

“闻”后省略了宾语“之”。

与:与“欤”,疑问语气词。

【译文】齐王说:“能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吗?”【原文】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注释】乐:第一、三念yuè,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第二、四、五念lè,形容词,快乐。

孰:意同“何”。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欢乐,跟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欢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原文】曰:“不若与人。

”【译文】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原文】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注释】少:少数人。

【译文】孟子说:“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哪一个更快乐呢?”【原文】曰:“不若与众。

”【译文】齐王说:“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评析】这里可以体会到孟子说话之巧妙,为了放下齐王的思想包袱,他没有直接去接触“先王之乐”,而是换了个概念:古之乐同今之乐,使齐王听上去似乎有“今之世俗之乐”犹“古之先王之乐”的意思,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追问其中的道理“可得闻与?”可是孟子没有给他回答,而是趁他积极性正高的机会,接连提出了两个与音乐有关的问题,转换了话题。

问题简单,就欣赏音乐,是独自一个人好,还是与别人同赏好?是与少数人欣赏好,还是与多数人同赏好?齐王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若与人,不若与众”,这一回答正好走进了孟子设下的埋伏圈。

由此可见孟子的辩论艺术多么高超,他能巧妙地转变话题,缓和谈话气氛,松弛对手心理,不露痕迹地步步诱人深入,入我套中。

第二层:孟子调动齐王,把谈话引向中心。

第三层:【原文】“臣请为王言乐。

【注释】为:介词,给。

乐:娱乐,包括奏乐和田猎。

【译文】请让我给大王谈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原文】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注释】今:假设连词,如果。

钟鼓与管籥互文。

举:副词,全,都。

蹙额:皱眉头。

之:语助词,无义,起舒缓语气和强调的作用。

夫:发语词。

何:疑问副词。

极:顶点。

【译文】如果大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听到你的钟鼓箫笛的声音,全都觉得头痛并皱眉头,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怎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四散分离(流离失所)!’【原文】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注释】田:通“畋”,打猎。

羽旄:本指旗帜,这里指仪仗。

他:别的。

【译文】如果大王您在这儿打猎,老百姓听到大王的车马的声音,看到大王仪仗队华美的服饰,全都觉得头痛并皱眉头,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这样喜欢打猎,那么怎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四散分离(流离失所)!’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不与民同欢乐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