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合集下载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原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翻译:士人为知己者舍生取义,女子为悦己者打扮美丽。

君子的行为,静心修养,节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懒散则不能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则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日子消逝,最终枯萎衰败,多不称心如意。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必败。

君子的行为,静心修养,节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懒散则不能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则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日子消逝,最终枯萎衰败,多不称心如意。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必败。

《吕氏春秋》中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有追求,要有志向。

只有静心修养,节俭养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珍惜时光,把握每一天,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一番辉煌。

劝学全文文言文翻译

劝学全文文言文翻译

原文:《劝学》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器。

工商食官,不可使为民。

是故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自用则小,能用则大。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劝学》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学须志,才须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耳。

是以古人学者,必有所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劝学》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劝学》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从事工商、饮食的官员,不能让他们成为普通百姓。

因此,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劝学》完整版+注音+译文(20200627164955)

《劝学》完整版+注音+译文(20200627164955)

qu d n xu e pi an劝学篇x tn z i荀子mingku eng q ing约公元前313年一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j u z iyu e xu dDik 勺以丫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q 1 n gq izh iy d a e q i ny t an b i n gshu iw e zh ie h a y (Shu i nmzh izh o ng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sh e ng r 6u zu 勿]nw ei ch e yu a z iy if e ch d y iw e i un q iq Ozh o n g u 1 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su iy o g a 0 do b t 辻f nzh e r 6 u h f h 1 a y e g tmtsh o s h e n g^zh i j i jj u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l iz e i j u nz f 6 xu e r ic a sh e ng U f z e zh imi n e h a n w他u cy f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 (b u d e ngg ash an b u zhti a zh ig a y e b U i sh e n 1 b u zhd izh ih o y e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b U w e xi a nw a izh iy i y anb u zh i u e w 題h id cy e g an yu e y i h a z h iz f sh e ng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e r 6 ngsh e ngch a n@ y is d ji a s h izh ir a y e yu e ji eejr u nz f w u h e ng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劝学》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

《劝学》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

《劝学》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劝学一、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省略“之”)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

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动,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同“性”,本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字词(一)通假字1.輮: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通“智”,智慧。

5.生:通“性”天赋,资质。

(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劝学原文翻译注释(7篇)

劝学原文翻译注释(7篇)

劝学原文翻译注释(7篇)劝学原文翻译注释(7篇)劝学原文翻译注释1《劝学》作者介绍:荀况(约前313——前238年)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字卿,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一、字音木直中(zh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u)螯(áo )蛇鳝(shàn)二、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劝学》原文及译文

《劝学》原文及译文

《劝学》原文及译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吕氏春秋翻译

吕氏春秋翻译

吕氏春秋翻译《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吕氏春秋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

(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

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

人也一样有长短。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

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

劝学的文言文及译文翻译

劝学的文言文及译文翻译

世之学者,或贪于富贵,或溺于名利,或惑于权势,或溺于酒色。

此四者,皆足以乱其志,丧其心,毁其身。

故吾人宜屏弃此四者,专心致志,以学为务。

夫学,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古之圣贤,莫不由此而成德业。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是以古之君子,必先正其心,次修身,次齐家,次治国,终平天下。

此乃学之大旨,吾人宜遵而行之。

夫学,非一日之功,非一年之劳,非一时之兴,非一技之巧。

学之道,深且广,如大海之无涯,如长河之不息。

故学者当以恒心为本,以毅力为舟,以智慧为帆,以勤学为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吾人立志,宜先定其志向。

志向既定,则当勉为其难,勿以小利而废大功。

古之成大事者,无不经历千辛万苦,方能成其大业。

是以学者当以坚忍不拔之志,勇往直前,勿为小利所动,勿为小难所阻。

学者当广求知识,博采众长。

古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所以增长知识,行路,所以开阔视野。

学者宜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德,行圣贤之行。

又宜读百家之书,知百家之长,取百家之短,以为己用。

学贵在问,问则明,不问则暗。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以学者宜虚心求教,勿以己长而傲物,勿以己短而自卑。

问而后知,知而后行,行而后成。

学者当谨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

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是以学者宜谨言慎行,以信义为本,以诚敬为怀,以和顺为美。

夫学,非一日之功,非一年之劳,非一时之兴,非一技之巧。

学者宜持之以恒,勿以小成而自满,勿以小败而气馁。

学海无涯,唯勤是岸。

愿学者勉之,勿负平生所学。

译文:世上的学者,有的贪图富贵,有的沉迷于名利,有的被权势所迷惑,有的沉溺于酒色。

这四种情况,都足以扰乱他们的意志,丧失他们的心灵,毁坏他们的身体。

所以我们这些人应该摒弃这四种情况,专心致志,以学习作为自己的职责。

学习,是用来修养身心、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

古代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通过这个途径成就自己的德行和事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
【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④。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

劝,勉励。

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

②人亲:指父母。

③师:指老师。

④疾学:努力学习。

疾: 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

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

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

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

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

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

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

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

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

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
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释】
①说:说教。

②兑:通“悦”,喜悦,使动用法,使人喜欢。

③硾(zhuì):使物下沉。

④堇(j ǐn):药草名,有毒,能毒死人。

⑤胜:等于说有说服力。

【译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

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

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

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这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

凡是真正说教的人,说得使人欢喜,并不是只顾说个不停。

当今世上说教的人多数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

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却用石头使他下坠,是救治病人却喂他饮毒药。

由此出现的必是世道更加纷乱,使不肖的君主更加迷惑的情况。

所以,老师的职责在于以道理取胜,在于推行道义。

遵循道理,道义确立了,地位就会得到提高,老师就会受尊重,王公大人也不敢对老师骄横看轻,上到天子拜见老师也不会羞惭。

凡君主与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实现;但丢下道理、放下道义来要求这不一定能实现的事,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不也是很困难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以道理取胜,推行道义为先,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原文】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余①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②,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③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⑤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注释】
①余:一说为“我”,一说为“其他的”。

②曾点:字皙,曾参之父,孔子的弟子。

使:派遣。

③畏:通“围”。

下文的“孔子畏于匡”,即“孔子围于匡”。

④孔子畏于匡:孔子去卫适陈,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围困了孔子。

⑤与:语气词。

【译文】曾子说:“君子在路上,可以看出谁有父亲,谁有老师。

但对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能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侍奉老师就像侍奉父母一样。

曾点派遣曾参出外,过了期限曾参还没有回来,人们见了曾点都说:“不是被事情困住了吧?”曾点说:“他虽然被困住了,我还在这儿,他怎么能够受困在那儿不回来?”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住时,颜渊落在了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被杀害了。

”颜渊说:“先生在这儿,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孔子就像侍奉父亲一
样。

古代圣贤的人,他们像这样尊重师长,所以老师竭尽才智方法来教化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