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四:严复共16页文档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摘要:一、引言1.严复翻译背景介绍2.严复翻译原则概述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1.忠实原则2.表达原意原则3.语言优美原则4.文化适应原则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应用1.翻译实践案例分析2.翻译成果评价四、严复翻译原则的启示与影响1.对后世翻译理论的启示2.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五、结论1.严复翻译原则的当代价值2.对未来翻译发展的思考正文:一、引言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他的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原则,是他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对严复的翻译原则进行概述,分析其具体内容,并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1.忠实原则:严复强调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他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而这种转化必须遵循忠实、准确的原则。
2.表达原意原则:在翻译过程中,严复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原文的含义。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和语言风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感受到原文的思想内涵。
3.语言优美原则:严复主张译文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追求语言的优美。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字的修饰,力求使译文在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兼具文学价值。
4.文化适应原则:严复深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努力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
这不仅有助于译文的理解与接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应用1.翻译实践案例分析: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为例,可以看出他严格遵循了翻译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准确传达赫胥黎的观点,同时注重语言的优美与表达。
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严复自身的思想倾向。
2.翻译成果评价:严复的翻译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译文既符合原文的含义,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翻译家严复

严复生平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 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 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 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批海军人才,并 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 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 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 国人”之一。[
•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严复的经济思想
• 严复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翻译的A.斯密的 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严译名 《原富》)的“译事例言”和“按语”中。该译 本于1902年出版,这时正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获 得初步发展的前夕。严复的经济思想典型地体现 了当时一些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商人、地主和官僚 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业的要求。严复经济思想的一 个重要内容,是直接用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作为理论武器,为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要求服务。
严复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他毕生最大的贡献,是 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其第一部, 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 论》。《天演论》的出版使进化论的新思想在中 国传播开来,尤其是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 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严复学贯中西,被 誉为于西学中学皆为中国第一流人物。他是近代 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 一人。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1).译书的目的性 梁启超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新变法的“强国”之道。梁启超“翻译强国” 的目的性极为明确,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 强国的成功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 (2).译书“当首立三义”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深人地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目 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故今日而言译书, 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 1)择当译之本 这是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梁启超指出:西人之强,不在于兵,而在于文化、 科学技术。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 西对照表,以为参照;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 可沿用。 3)养能译之材 这是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华文和西文, 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才是好译本。
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译者 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也有论述。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而滥。 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他的译文一 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 专门知识。
主要贡献:
严译八著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社会学等诸多 社科领域。 1931年,商务印书馆汇集上述八种,出版《严译名著丛书》,在翻 译史上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或严译“八经”。 严复所选择的这些书都是西学的精髓,都是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名著,这些著作合在一起, 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治国的思想体系。所以,严复的翻译有着 明确的政治目的。总体服务于“救亡图存、启蒙思想”的大目标。 他的八大名著的翻译意义,已远远超过翻译本身,而成为中国资产 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些译著即当时所谓的“西学”,宣 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勒振聋发聩的 启蒙作用。使他成为我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 化、制度的第一人。
思想家翻译家严复

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第一节弃科举,习海军严复,初名传初,乳名体乾,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年号癒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辅自然斋主人、观我生室主人,别署天演宗哲学家,门人谥为文惠先生。
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为福州市)人。
祖父严秉符是一名医生,父严振先继承祖业。
咸丰三年十一月十日(1853 年12 月10 日),严复生于福州南台。
咸丰九年(1859),“始就外传”①,先后从师数人,中间曾从五叔父严厚甫(光绪年间举人)受业就读。
同治二年(1863),严父聘请同邑黄少岩(昌彝)在家设立学馆。
黄是“闽之宿儒”①,治学以汉宋并重,平时严复跟他学儒家经典,闲时听他讲述宋元明儒学案,因而为学“明汉宋源委,听指日异”②。
越三年,黄少岩去世,其子孟修(拔贡生)继续设馆。
同治五年(1866),严复的父亲病逝,学馆中辍。
由于生活困难,严复不得不放弃走科举的“正途”。
同治六年(1867),严复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在后学堂学习驾驶。
同治十年(1871),他从船政学堂毕业,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由于他实习认真,成绩优秀,被选派去英国深造。
光绪三年二月(1877 年 3 月),严复到英国后,先在抱士穆德(Portsmouth)学习,后入格林尼次海军大学(GreenwichNaval College)。
尽管严复是抱着学习海军知识的目的来到英国的,然而到了英国之后,使他感兴趣的不是西方军事知识与技术,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思想。
在英国期间,除了认真学习军事学校规定的高等数学、格致、海军战术、海战公法以及建筑海军炮堡诸学等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外,他十分注意接触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和阅读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并曾去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的法国游历。
由于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西学问同异”,探索中国富强之道,“穷日夕弗休”③,因而他的学习往往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不同,引起了清朝出使大臣郭嵩焘的注意。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四:严复

• 他这三个标准,虽少有人办到。但影响却 很大。在翻译西籍史上的意义,尤为重大; 因为在他以前,翻译西书的人都没有讨论 到这个问题。严复既首先提出三个标准, 后来译书的人,总难免不受他这三个标准 支配。
评价
• 傅斯年说:“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 最糟„„这都是因为他不曾对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 己负责任。”又说:“严先生那种达恉的办法,实在不可 为训;势必至于改恉而后已。”(见《新潮》一卷三号532 及539页) 蔡元培说:“„„他(指严复)的译文,又很雅驯,给那时 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 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见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第1页) 胡先彇说:“严氏译文之佳处,在其殚思竭虑,一字不苟, ‘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故其译笔信雅达三善俱备。吾 尝取《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与原文对观,见其 义无不达„„要为从事翻译者永久之模范也。”
翻译大家——严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 • • • • • 简介 理论:教育 翻译 翻译著作 翻译实例 争议
• 严复(1854.1.8—1921.10.27), 原名宗光,字又陵,汉族,福建 侯官(今福州市)人,是清末极 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 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 的中国人”之一。 • 严复在海军、人才培养、提倡西 学以及翻译等诸多方面都很有建 树。
翻译著作
翻译的著作 《天演论》 《原富》(即《国富论》) 原文作者 赫胥黎 亚达· 斯密 发表时间 1896年~1898年 1901年
《群学肄言》 《群己权界论》
《穆勒名学》 《社会通诠》 《名学浅说》
斯宾塞 约翰· 穆勒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Henry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正式出版。
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H. Spenser,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 Stuart Mill,On Liberty)、《穆勒名学》(J. Stuart Mill,System of Logic)、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C.D.S Montesquien,Spirit of Law)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W.S Jevons,Logic)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
严复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严林”即严复和林纾。
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同时兼备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
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严复简介_严复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严复
严复
中文名称: 严复
又名: 字又陵宗光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854~1921
相关事件: 戊戌变法甲午辛亥革命
生平简介
严复(1854~1921)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原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和社会政治学说。
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
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
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
1897年主办《国闻报》。
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
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中国国会,任副会长。
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
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
1915年参加筹安会。
提倡尊孔,诋毁五四运动。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最新版)目录1.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2.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3.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与影响4.严复翻译原则的现代意义正文一、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严复,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翻译原则,被称为严复翻译原则。
严复翻译原则是在他长期翻译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国内外翻译理论,总结而成的。
严复翻译原则主张“信、达、雅”,即要求翻译准确、通顺、优美,这一原则对后世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1.信:要求翻译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不随意增删、更改原文内容。
严复认为,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任何翻译都不能背离原文。
2.达:要求翻译通顺易懂,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习惯用法,让读者易于理解。
严复主张,翻译应该克服语言障碍,使原文的意思能够顺利传达给读者。
3.雅:要求翻译优美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审美要求,使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严复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还要体现文学价值。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与影响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为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严复之前,翻译理论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使翻译理论更加完善,更具系统性。
同时,严复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翻译家都以严复翻译原则为指导,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翻译作品。
四、严复翻译原则的现代意义时至今日,严复翻译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严复翻译原则为现代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