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翻译技巧

合集下载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摘要:一、引言1.严复翻译背景介绍2.严复翻译原则概述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1.忠实原则2.表达原意原则3.语言优美原则4.文化适应原则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应用1.翻译实践案例分析2.翻译成果评价四、严复翻译原则的启示与影响1.对后世翻译理论的启示2.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五、结论1.严复翻译原则的当代价值2.对未来翻译发展的思考正文:一、引言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他的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原则,是他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对严复的翻译原则进行概述,分析其具体内容,并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1.忠实原则:严复强调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他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而这种转化必须遵循忠实、准确的原则。

2.表达原意原则:在翻译过程中,严复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原文的含义。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和语言风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感受到原文的思想内涵。

3.语言优美原则:严复主张译文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追求语言的优美。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字的修饰,力求使译文在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兼具文学价值。

4.文化适应原则:严复深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努力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

这不仅有助于译文的理解与接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应用1.翻译实践案例分析: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为例,可以看出他严格遵循了翻译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准确传达赫胥黎的观点,同时注重语言的优美与表达。

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严复自身的思想倾向。

2.翻译成果评价:严复的翻译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译文既符合原文的含义,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摘要:一、引言二、严复的翻译原则1.信、达、雅2.直译与意译的平衡3.保持原文风格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影响1.翻译实践2.对后世翻译工作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严复是一位清朝末年的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严复的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严复提出翻译原则为“信、达、雅”。

首先,“信”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其次,“达”是指翻译要通顺、易懂,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最后,“雅”是指翻译要优美、文雅,保持原文的风格。

这一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指导。

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力求在直译与意译之间找到平衡。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形式和意义进行翻译,而意译则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适当牺牲原文的形式。

严复认为,过于追求直译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而过于意译则可能使原文失去原有的韵味。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严复努力在直译与意译之间寻求最佳方案。

此外,严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原文的风格。

他认为,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译文时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为此,严复在翻译时注意选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体现原文的风格。

严复的翻译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译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严复的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翻译工作者都以严复的翻译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翻译原则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他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准则,他的直译与意译平衡观念以及保留原文风格的要求,使他的译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

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

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

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

雅者,古正也。

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

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

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严复翻译思想讲解

严复翻译思想讲解
4.He became a respected scholar for his translations, and became politically active.
2019/6/6
1850 — 1900
•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 候官县盖山镇 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 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 总办。
•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 校长;被安 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 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严复避祸于天津。
•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关于严复的评价: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严复不赞成赫胥黎的“自然界没什么道德标准 ,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人类是高于 动物的,人性本善,能做到相亲相爱,不同 于自然竞争,所以社会伦理学不同于自然进 化论”。
(三)《天演论》的传播与影响: 1、它成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它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原动力
总之,严复为近代西学的传播,开启了一 代学风,影响了一代学人,为革命提供了理论 依据。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 ”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 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船坚 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 和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

浅谈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翻译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

“信”在严复的翻译标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严复认为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而原作的“信”则是翻译的基础和起点。

他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作,尽量保留原作的风格、语气和意味。

只有“信”得住,读者才能够真正理解原作的精神内涵。

“信”在严复的翻译标准中,也意味着译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严复认为翻译是一项严肃的职业,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背景。

译者必须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和职务,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原作和读者。

只有具备了这种“信”,译者才能够真正胜任翻译的工作,才能够让读者信任和认可他们的译作。

“信”还体现在严复对翻译技巧的要求上。

严复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要根据原作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要始终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保持对语言和文学的敏感和洞察力。

只有具备了这种“信”,译者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做出高质量的译作。

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标准,它体现了译者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技巧水平和翻译质量。

只有译者具备了这种“信”,才能够真正胜任翻译的工作,将原作的精神与读者的需求完美地结合起来。

相信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为翻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严复翻译理论

严复翻译理论

翻译有三大难事分别是:“信”是指表达原文意义的准确性,译文应忠实于原文思想;“达”指对原文思想内容和深层含义的表达,使译文读者能够读懂、理解;“雅”是忠于原文的文体特征,包括形象、语气、口吻、氛围等,总之要运用读者最为乐意接受的语言风格。

忠实于原著本就不容易了,但是仅仅追求原文意义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层含义,那么即便是译出来了也相当于没有翻译,并未达到“达”的标准。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翻译人才随处可见,不过任取其一翻译的作品来看,能够将“信”与“达”两者结合的很好的却很少。

归结其原因的话其一应该是他们大多对于原著只是蜻蜓点水,粗略的浏览,并且偏离了原著,第三点则是对原文缺乏深入研究的人甚少。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都是近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而且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

我的译文着重在解释他的理论精髓。

所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时常有我自己所附带的感受而进行修正补充。

我并没有计较于逐字逐句之间,(因为我觉得)只要译文思想意义不背离原文那么译文可不必受原文拘束。

换句话说,只要符合原文旨意,那么译文不一定要跟随原著而译,以便译者有发挥的空间,但是这却是不是翻译的正确方法。

鸠摩罗什法师说过:“拘泥于形迹,那么不能够健全的发展。

”将来翻译者会更多,千万不要搬用我的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欣赏 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 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 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One year with another,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It is as little to be doubted, that an essentially similar state of nature prevailed, in this region, for many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coming of Caesar; and there is no assignable reason for denying that it might continue to exist through an equally prolonged futurity, except for t h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o f m a n .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译著
• • • • 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斯密的《原富》(1902)、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与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 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 《穆勒名学》(1905)、 •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 这些译著均已收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严译 名著丛刊》。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严 复
Introduction
• • • • 作家简介 主要作品 翻译理论 作品赏析
作家简介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 军学院。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 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 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 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 论》的翻译工作。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 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 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第一次 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 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当年华已逝
当年华已逝,你两鬓斑白,沉沉欲睡, 坐在炉边慢慢打盹,请取下我的这本诗集, 请缓缓读起,如梦一般,你会重温 你那脉脉眼波,她们是曾经那么的深情和柔美。
多少人曾爱过你容光焕发的楚楚魅力, 爱你的倾城容颜,或是真心,或是做戏, 但只有一个人!他爱的是你圣洁虔诚的心! 当你洗尽铅华,伤逝红颜的老去,他也依然深爱着你! 炉里的火焰温暖明亮,你轻轻低下头去, 带着淡淡的凄然,为了枯萎熄灭的爱情,喃喃低语, 此时他正在千山万壑之间独自游荡, 在那满天凝视你的繁星后面隐起了脸庞。
“信达雅”的翻译原 则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 无误,译文要忠实原 文。 “达”是译文要通顺畅 达,符合现代畅达,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和语言习惯,字通句 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译文要优雅 自然,就是要译文生 动、形象,完美的表 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翻译理念
“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 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 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 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复的翻译“隔尘”观 严复其实是对翻译 不信任的,因为翻译包含隔阂,转译则会 导致双重或者多重隔膜,这样的译文势必 离原文更远。因此他提倡人们通过学习西 文,来直接了解西学,多阅读西文原著并 通过与译著对比进行学习。
诗句赏析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