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合集下载

-钱钟书

-钱钟书

对“信、达、雅”三字的评论
• 钱钟书对“信、达、雅”三字作了精湛的 评论。他更深刻的指出:
• “译事之信,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 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 斯之谓信。支,严于此,尚未推究。雅之 非润色加藻,识者就多;信之必得意忘言, 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矣,未 有不达而能信者也。”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 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Thousands of mountains can’t hear the wings of the birds, Thousands of paths can’t find any footprints of the livings. • A loney boat carries a grass raincape behind an old man, In the snowed river he alone fishes,fishes and fishes.
• 1916年 六岁 在亲戚 • 1929年 十九岁考入清 家的附塾附学,曾念 华大学外文系。报考 《毛诗》。以后由伯 时,数学仅得15分, 父教他读书。读了 但因国文、英文成绩 《西游记》、《水 突出,其中英文更是 浒》、《三国演义》 获得满分,于1929年 以及《说唐》、《济 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 公传》、《七侠五义》 取。 等小说。
钱钟书的罗曼史
杨绛
•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 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 研究所的研究员。
• • • • •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忠实原意: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表达和情感。

通顺易懂:翻译应该通顺易懂,避免生硬、繁琐、拗口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文字精炼:翻译应该精简语言,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用冗长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文化传承:翻译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将原著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

美感再现:翻译应该追求美感再现,不仅要传达原著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地体现原著的文学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些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钱钟书翻译理论

钱钟书翻译理论
领域所起的作用,即诱导人认 识外国文学。 • 林纾的翻译起的是“媒”的作用
• 二、“讹”: • 讹主要指的是翻译作品中的“讹错”。 • 钱钟书先生认为正是讹错起到了抗腐作用。
• 三、“化”:
•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 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 于“化境”。
• 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 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 点,翻译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 思的“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 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 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妙;有时甚 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却准确 传神: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either. 脚踏两只船。 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 苦尽甘来。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以上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 道,他的父亲教诲他的话,言者的慧黠跃然纸上;第二句 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心有悲伤但不废饮食,显 示出言者的洒脱;第三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 雅。文言译文读来亲切不隔,相反,若硬用白话迻译,令 古人操今语,则有不伦不类之憾。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钱先生的翻译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 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 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 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
主要著作
1941 《写在人生边上》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荣安馆札记》 2005 《宋诗纪事补订》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thank you!
翻译思想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和成就
人物简介
01
翻译思想

钱钟书先生的简介

钱钟书先生的简介

钱钟书先生的简介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最喜爱的作品。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钱钟书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钟书先生的简介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钱钟书的性格怎样钱钟书作为文人,钱钟书的性格中却有着一份坦率直白,他从不装腔作势。

他敢说敢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钱钟书接受到了宴会的邀请,钱钟书毅然决然的拒绝了邀请,即便是江青点名邀请他也不去,有人给钱钟书编理由说自己身体不好,借着这个理由就不用去了,可钱钟书不行,他说我自己身体这么好,不用编,不想去就不去不需要任何理由。

由此可以看出钱钟书的性格不仅是坦率而且还不会趋炎附势,他一贯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便是得罪他人,也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

钱钟书的性格出来坦率直白,还有乐观积极的性格,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钱钟书也被批斗,在这段时间中,钱钟书遭受着各种折磨,外在的表现有剃光头,其他的一些文人感觉这是很大的耻辱,然而钱钟书却乐观的说我想剃光头的愿望终于有人帮我完成了。

在同一件事件上钱钟书的反应表现出来了他遇到困难仍然乐观的精神性格。

因为钱钟书的对文学颇有研究,在当时也是文化界的名人,因为电视要采访名人,钱钟书也是其中一位,可钱钟书拒绝了这个要求,即便是给他钱,他也不接受。

可见钱钟书有一种不贪图名利,淡薄的性格。

钱钟书在写作时候真的是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他都会仔细查阅,可见钱钟书的性格还是十分谨慎的。

钱钟书 简介

钱钟书   简介

译文赏析
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T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To make itself, in thee, ; fair and admired! ——Antony and Cleopatra William Shakespeare 嗔骂,嬉笑,嘀泣,各态咸宜, 嗔骂,嬉笑,嘀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 媚。
作品介绍《林纾的翻译》 作品介绍《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在1964 1964年对林纾的翻译成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在1964年对林纾的翻译成 就发表的一篇广泛性评论文章,全文约两万多字, 就发表的一篇广泛性评论文章,全文约两万多字, 收录于《七缀集》一书。 收录于《七缀集》一书。 “集翻译批评与理论建树于一炉”,“博瞻综赅.融 集翻译批评与理论建树于一炉” 博瞻综赅. 中西学理之长;深识创见. 中西学理之长;深识创见.成钱氏一家之 ”“可视为 钱钟书的翻译论》 可视为《 言。”“可视为《钱钟书的翻译论》”(罗新璋 语.1990/8) 借助于对林纾翻译的解读, 借助于对林纾翻译的解读,表达自己的翻译观点和 理论。 理论。
• 三、“化”: •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 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 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 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 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于“化境” 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于“化境”。 • 化即是转化(conversion),即上文所述的“将 化即是转化(conversion),即上文所述的“ ),即上文所述的 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 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 • 化即是归化(adaptation),将外文用自然而流 化即是归化(adaptation), ),将外文用自然而流 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 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 • 化即是“化境”。也即是“原作的‘投胎转世’, 化即是“化境” 也即是“原作的‘投胎转世’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这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这 与傅雷 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和以译莎士比亚 重神似不重形似” 名闻遐迩、成绩卓著的朱生豪的“ 名闻遐迩、成绩卓著的朱生豪的“保持原作之神 异曲同工之妙。 韵”有异曲同工之妙。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

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1、“化境”“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化境”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文章开始,钱钟书叙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话:�,译也。

从“口”,化“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
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和成 就
*人物简介 *翻译思想 *翻译成就
人物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出生 于江苏无锡县,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 槐聚,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牛津大学就读,曾 用笔名中书君,是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翻 译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 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 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1)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文。 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散之别, 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 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 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 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 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 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 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 典的高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 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

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

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

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

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看来,钱钟书先生的翻译观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表现的较为全面,另外还有很多见地独到的有关翻译的片断论述,在《管锥编》、《谈艺录》等作品中出现。

在这些作品中,钱老对翻译研究中的常规问题和热门问题,从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的性质、方法、规则到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功用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钱钟书先生提出翻译理论的基础在我看来有这几点,首先,对语言、文化和翻译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融通。

其次,钱老在学术观察方法与学术观念风格中别具一格的特征。

最后,钱老先生对中西文学比较与文化交流思想所持的文化观点。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诱”即“媒”。

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钱钟书先生指出“译”作为“媒”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取资异国,岂徒手乐器用”,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更应是在语言、思想和文化层面上,即在于“诱”。

“讹”这一字的解释,钱老在《林纾的翻译》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而且译者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不尽相同。

”所以,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也和原文的风格不符。

也就是说,翻译中,劣等的译文不是“居间而是离间”,如果所阅读的译文质量不高,就不能吸引读者去阅读原作,同时,也破坏了原作的名誉。

相反,“好的译本能达到“消灭自己”的效果。

吸引广大读者去研读原作,这时体现出译文“媒”的作用。

在读过原作之后,有的读者会马上放弃译本,从新开始研读原作。

这是因为译文在有的时候会掺杂译者的观念,出现与原文不符差别很大,这就是“讹”。

对于“讹”这一字眼,钱老有一句话能很好的概括“一部作品读起来很顺畅容易,到翻译就会出现疑难,而这种疑难常常并非翻翻字典所能解决。

不能解决而回避,那就是任意删节的‘讹’,不肯躲避而强解,那又是胡乱猜测的‘讹’。


“化境”,从字眼上看,就是能够将原作的思想、情感都很好的理解,“化开”
来更好的融入的译文当中。

钱钟书先生认为,译者作为翻译这种艺术活动的主体, 只有发挥创造性, 才能化解翻译过程中的种种“隔膜” ,使原作者所写的事物和境界得以无遮隐地暴露在读者眼前, 达到“不隔”的审美效果。

一般说来,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是有距离的。

作为翻译标准,“化境”仅是一种理想。

三、翻译例文欣赏
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T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To make itself, in thee, fair and admired! ——Antony and Cleopatra
William Shakespeare
嗔骂,嬉笑,嘀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拜伦致情人语《谈艺录》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

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
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除了这三个字的思想,钱钟书先生也梳理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

四、我的观点
当然,我对钱老的看法纯属自己的观点,对于这样一个大家,我不敢妄下评论,他的手法都体现出其独特的文风、翻译思想。

对于翻译,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就英语和汉语来说,这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比较大。

翻译,绝不仅仅是将字面的意思翻译过去,就像字典翻译一般,而是需要去联系文章的内容,将文章的感情,将原文中的那种感觉能够完全的转译至另一种语言,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有读原文时那种感觉,能够完全的去体会原文中的感情。

我的观点没有做到很条理,也许在某些方面也符合钱老的观点吧。

总之,翻译绝对是个大学问,要想做好翻译,必须不断去学习,融会贯通两种语言,才能真正的做到翻译也传神。

参考文献
1、
2、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谈艺录》
《管锥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