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原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翻译:士人为知己者舍生取义,女子为悦己者打扮美丽。
君子的行为,静心修养,节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懒散则不能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则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日子消逝,最终枯萎衰败,多不称心如意。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必败。
君子的行为,静心修养,节俭养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器物。
放纵懒散则不能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则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日子消逝,最终枯萎衰败,多不称心如意。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闲居必败。
《吕氏春秋》中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有追求,要有志向。
只有静心修养,节俭养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珍惜时光,把握每一天,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一番辉煌。
《吕氏春秋》文言文阅读附译文

《吕氏春秋》文言文阅读附译文_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20分,考试时间10分钟! *试题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学们及时观察做题结果!功名大立,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
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
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
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
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
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
召,吾语之。
”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
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参考译文能建立大的功名,要靠天意。
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是不行的。
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吕氏春秋全文翻译

吕⽒春秋全⽂翻译 吕⽒春秋全⽂翻译是: 功名⼤⽴,是天意。
为了这个缘故,就不谨慎做⼈,不可。
舜遇尧,是天意。
舜在历⼭耕作,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都喜欢他,优秀的⼈⼠都追随他,是尽⼈事。
禹遇舜,是天意。
禹周游天下,以求贤者,做事利于百姓,可以疏通的江河湖泊,禹全都疏通,是尽⼈事。
汤遇桀,武遇纣,是天意。
汤、武修⾝积善为义,体恤民⽣疾苦,是尽⼈事。
功名⼤⽴,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於历⼭,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说之,秀⼠从之,⼈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於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也。
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
汤、武修⾝积善为义,以忧苦於民,⼈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利,编蒲苇,结罘⽹,⼿⾜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贤⼠归之,万民誉之,丈夫⼥⼦,振振殷殷,⽆不戴说。
舜⾃为诗⽈:“普天之下,莫⾮王⼟;率⼟之滨,莫⾮王⾂。
”所以见尽有之也。
尽有之,贤⾮加也;尽⽆之,贤⾮损也。
时使然也。
百⾥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虏晋,饭⽜於秦,传鬻以五⽺之⽪。
公孙枝得⽽说之,献诸缪公,三⽇,请属事焉。
缪公⽈:“买之五⽺之⽪⽽属事焉,⽆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信贤⽽任之,君之明也;让贤⽽下之,⾂之忠也。
君为明君,⾂为忠⾂。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之。
谋⽆不当,举必有功,⾮加贤也。
使百⾥奚虽贤,⽆得缪公,必⽆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百⾥奚哉?故⼈主之欲求⼠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穷於陈、蔡之间,七⽇不尝⾷,藜羹不糁。
宰予备矣,孔⼦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
⼦路与⼦贡相与⽽⾔⽈:“夫⼦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
杀夫⼦者⽆罪,藉夫⼦者不禁,夫⼦弦歌⿎舞,未尝绝⾳。
盖君⼦之⽆所丑也若此乎?”颜回⽆以对,⼊以告孔⼦。
孔⼦憱然推琴,喟然⽽叹⽈:“由与赐⼩⼈也。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览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
先识览
审分览
审应览
离俗览
恃君览
论
开春论
慎行论
贵直论
不苟论
似顺论
士容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
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
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
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于是罢师去之。
斩司马子反以为戮。
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
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
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
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弗听,有顷,谏之。
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
”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
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
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
”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
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吕氏春秋中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古之善为政者,必先修其身,而后正其家,而后修其国,而后平天下。
故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圣王之治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故古之圣王,所以身正者,必以德也。
翻译: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先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端正家庭,再治理国家,最后平定天下。
所以,如果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之所以能够自身品行端正,必定是因为他们的品德高尚。
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再治理国家,最后平定天下。
这一观点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借鉴作用。
在这段文言文中,吕不韦用“身正”和“身不正”来比喻君王的品德。
他认为,君王的品德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如果君王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君王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因此,他强调了圣明君王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这段文言文还强调了“德”在治国中的地位。
吕不韦认为,君王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治理好国家。
这一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相呼应,表明了古代政治家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总之,《吕氏春秋》中的这段文言文,通过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君王品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
原文: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
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
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
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
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
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
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
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
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
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
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
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
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
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
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
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
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
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
’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
”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
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
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
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
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
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
”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
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
”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
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