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名言精选(原文与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译文】如今世间糊涂的君王,过多地设置官职,反而不利于民生,这就失去设置职官的初衷了。
【原文】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但很多人却可以无法获得长寿,那是由于外物搅乱了他的心智,因而他不能享寿长久。
外物,是用来修养身心、涵养天性的,人不应该损耗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
【原文】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译文】身居高位而富足有余的人,却不明白养生的道理,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反倒不如做个贫苦而身份低微的人。
【原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译文】凡是生命长久都是因为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反过来,使生命不顺的,正是欲望。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原文】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在细小之处苛求,也不愿意玩弄小聪明。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译文】上天覆围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负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替循环,没有偏私。
【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孔子听说了祁黄羊荐人唯才的这些事,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外人时不回避敌雠,举荐家人时也不回避亲子。
”祁黄羊算得上说公正无私了。
【原文】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译文】这就好比各种职官,不能让他们专擅独行,必须得有所制的一样。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及解释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及解释1、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同时把两件事情都做得特别好,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摘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3、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摘自《吕氏春秋·览·有始览》解释:不知道却自认为知道,这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4、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太完美了必定会出现缺陷,发展到极端必定走向反面,过于满盈必定发生亏失。
5、言之易,行之难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光说话很容易,付出行动难。
6、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
指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长远打算。
7、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摘自《吕氏春秋·览·慎大览》解释: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反过来又互相责难。
8、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想要战胜对手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必须先正确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夏纪》解释: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10、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摘自《吕氏春秋·览·审分览》解释:在水中能吞食船只的大鱼,一旦处于陆地上,还不如一只蝼蛄、蚂蚁的力量。
《吕氏春秋》中的名句

《吕氏春秋》中的名句1、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和自我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2、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这句话警示我们,不要盲目自信,不要在自己不懂的领域里装懂。
只有保持谦逊和虚心学习,才能够避免灾难和错误。
3、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企业的时候,需要注重细节,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只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和灾难。
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坚定品质和信念的重要性。
即使遭遇挫折和困难,我们也应该保持坚定,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5、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以利于他人为先,要秉持正义和道德。
只有通过教育和引导,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
6、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
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我们不能够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信仰。
只有保持廉洁和正直,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7、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看如何运用。
只有善用好的方面,才能够带来福祉,而不善用则会导致灾难。
8、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都不要忘记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我们去攀登。
只有持续努力和不满足,才能够让我们不断地向前。
9、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
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
遁焉,性恶得不伤?这句话揭示了贪欲的危害。
不要为了一时的享乐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只有克自己的贪欲,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10、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
只有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吕氏春秋_文言文翻译

原文:《察今》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所。
是以圣人之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度而不可量。
故夫圣人之所以为道者,以其所行也,非以其所闻也。
是以闻道者,足以守身,足以治人,不足以守家,不足以治天下。
是以君子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察今》篇说:世道变化,事情也随之变化;事情变化,准备工作也要随之变化。
事物的不一样,是事物的本质。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向上取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成就;向下取法,只能得到一般水平。
所以,圣人的道,可以传授,但不能接受;可以度量,但不能衡量。
因此,圣人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
所以,听到道理的人,足以保全自己,足以治理他人,但不足以保全家庭,不足以治理天下。
因此,君子之道,不可不仔细观察。
在这篇文章中,吕不韦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学问的态度。
他认为,事物是不一样的,这是事物的本质。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从上到下取法,以求得到更好的成就。
然而,圣人之道是可以传授的,但不能接受;可以度量,但不能衡量。
这说明,圣人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
文章还指出,听到道理的人,足以保全自己,足以治理他人,但不足以保全家庭,不足以治理天下。
这告诫人们,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问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之,《察今》一文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学问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要善于观察、适应,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以下是全文的文言文翻译:《察今》篇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所。
是以圣人之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度而不可量。
故夫圣人之所以为道者,以其所行也,非以其所闻也。
吕氏春秋中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古之善为政者,必先修其身,而后正其家,而后修其国,而后平天下。
故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圣王之治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故古之圣王,所以身正者,必以德也。
翻译: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先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端正家庭,再治理国家,最后平定天下。
所以,如果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之所以能够自身品行端正,必定是因为他们的品德高尚。
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再治理国家,最后平定天下。
这一观点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借鉴作用。
在这段文言文中,吕不韦用“身正”和“身不正”来比喻君王的品德。
他认为,君王的品德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如果君王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君王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因此,他强调了圣明君王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这段文言文还强调了“德”在治国中的地位。
吕不韦认为,君王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治理好国家。
这一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相呼应,表明了古代政治家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总之,《吕氏春秋》中的这段文言文,通过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君王品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虽然主要探讨选贤任能、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问题,但其中有不少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专门讨论有关养生的内容,其养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1】(原文)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1);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2),此官之所自立也(3);立官者以全生也(4)。
今世之惑主(5),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谓立之矣(6)。
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注释)(1)樱:触犯,戾。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是说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物而不是去触犯它(生物),这样的人称他为天子。
(2)全天:指保全生命;故:事。
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是说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以顺应天性而为其事的。
(3)此官之所自立也:是说这也是他能自立为天子的原因。
官:官吏之官;自:从也。
(4)立官者以全生也:生,指生命。
本句意谓:能够立而为官的人,是重视全生的。
(5)惑主:指糊涂的君主。
(6)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是说虽多立官职,然而不听使令,反致亡国而伤己之生命。
(7)则亦失所为修之矣:高诱注曰:“若秦筑长城以备患。
不知长城之所以自亡也,亦失其所谓修兵之法也。
”(按语)本段原文节选自《本生》篇,所谓本生,即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
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办法在于重生轻物,不应当本末倒置。
此篇是吕不韦“取利舍害”思想集中体现的篇章,只有从观念上分清外物与生命孰轻孰重,这样在行动上就能做到“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
”(原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蝼(1),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目蔑)(2)为聋;处目则为挶(3)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4);处腹则为张为府(5);处足则为瘘为蹶。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尰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痤人(11),苦水(12)所多尫与伛人(13)。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六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所谓本者,非耕耘之谓,务其人也。
务耕者,民饥,务织者,民寒。
为劝人之耕织也,而夺其食,委其事,安能致其民?能赡足,则民可教。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故礼义生而制法度,法度明,而民知所避就。
礼义以为文,法度以为武,文武并用,是故威厉而不试。
惠厚而不欺,政之极也。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必须致力于根本,然后才能顾及枝节。
所谓根本,不是指耕耘土地,而是指务求得到贤人。
如果致力于耕耘土地,那么人民就会饥饿;如果致力于织布,那么人民就会受寒。
为了鼓励人们耕种和织布,却剥夺他们的食物,放弃他们的工作,怎么能使人民归附呢?如果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那么人民就可以接受教育。
人民富足了,还应该做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他们。
因此,礼义产生后制定了法度,法度明确,人民就知道应该避免什么,追求什么。
礼义作为文,法度作为武,文武并用,因此威严而不需要使用,恩惠深厚而不被欺骗,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然而,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和教育民众是不够的。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决策能力。
这样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国家的长远利益,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领导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他们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和支持他们的领导者,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合作,国家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繁荣昌盛。
在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取决于其人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道德品质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关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中的名言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招:射的目标,箭靶。
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悖(bèi备):混乱。
持国:保持目家安定与繁荣。
过几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骄傲,低至百姓也不烦闷,这才是道德完备之人。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
上天不会给两次机会,时机也不会长久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同时达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想战胜他人,就必须先战胜自己;想和他人辩论,就必须先说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须先理解自己。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好剑只期求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求它有“镆铘”的美名;好马只期求能行千里,不期求它有“骥骜”的美名。
实际上用来形容好东西只要有用即可,不在乎有着怎样的美名。
“镆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剑。
“骥骜”是中国古代千里良驹的代名词。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夺:侵夺,改变。
丹:朱砂。
这几句大意是: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听别人的话不能不加以分析、考察,否则就不能区分好坏善恶的界线了。
平常所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就是说对别人的话要加以分析。
听来的话不加以分析,不仅无法区分是非曲直,好坏善恶,而且还会上当受骗,给工作带来失误。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吞舟之鱼:大鱼。
陆处:处于陆地上。
这两句大意是:大鱼若处于陆地上,莲蝼蛄蚂蚁都不如。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节目:树身上的节结。
瑕讁(zhè柘):指玉的小疵病。
这两句大意是:一尺长的树木一定会有结节,一寸长的玉一定会有小的毛病。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乡(xiàng向):同“向”。
睹:看见。
这两句大意是:向东面看的,自然看不见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自然看不到北方。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假:借。
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若:好像。
这几句大意是: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jie接)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全部捕杀,不留余地。
这几句太意是:戽干池水捉鱼,怎能捉不到鱼?但明年就没鱼可捕了。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
这两句大意是: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
得到十匹好马,只不过是十匹好马而已,而得到一个伯乐,却可以发现和得到更多的好马。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奖。
易、移:变,更改。
宜:应当。
向:从前,寿民:长寿者。
殇(shāeng伤)子:短命人。
这几句大意是: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改变过去的法令是应当的。
这就好像药,疾病千变万化,药也随之变化;疾病不同了而药不改变,以往可以长寿的人,现在就要短命夭亡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天下太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安:安定。
这几句大意是:整个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整个国家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家庭;整个家庭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个人。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治乱存亡: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与亡,这里是指动乱和衰亡。
若:像。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大物:重要的事物。
过:过失。
这几句大意是:一个国家的动乱和衰亡,它开始的时候总像秋毫一样细微,若能明察开始时的细微祸端,那么以后重大的过失就不会出现。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私:偏爱。
这两句大意是:甘霖雨露对天下万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爱而独降于某一物上。
事师之犹事父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公:正直无私。
道:道德。
意思是和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德(的培养)。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世上人的心性修养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务治理好的前提。
得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
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