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名言精选(原文与翻译)

《吕氏春秋》名言精选(原文与翻译)
《吕氏春秋》名言精选(原文与翻译)

《吕氏春秋》中的名言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招:射的目标,箭靶。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悖(bèi备):混乱。持国:保持目家安定与繁荣。过几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骄傲,低至百姓也不烦闷,这才是道德完备之人。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

上天不会给两次机会,时机也不会长久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同时达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想战胜他人,就必须先战胜自己;想和他人辩论,就必须先说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须先理解自己。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好剑只期求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求它有“镆铘”的美名;好马只期求能行千里,不期求它有“骥骜”的美名。实际上用来形容好东西只要有用即可,不在乎有着怎样的美名。“镆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剑。“骥骜”是中国古代千里良驹的代名词。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夺:侵夺,改变。丹:朱砂。这几句大意是: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听别人的话不能不加以分析、考察,否则就不能区分好坏善恶的界线了。平常所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就是说对别人的话要加以分析。听来的话不加以分析,不仅无法区分是非曲直,好坏善恶,而且还会上当受骗,给工作带来失误。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吞舟之鱼:大鱼。陆处:处于陆地上。这两句大意是:大鱼若处于陆地上,莲蝼蛄蚂蚁都不如。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节目:树身上的节结。瑕讁(zhè柘):指玉的小疵病。这两句大意是:一尺长的树木一定会有结节,一寸长的玉一定会有小的毛病。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乡(xiàng向):同“向”。睹:看见。这两句大意是:向东面看的,自然看不见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自然看不到北方。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假:借。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若:好像。这几句大意是: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jie接)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全部捕杀,不留余地。这几句太意是:戽干池水捉鱼,怎能捉不到鱼?但明年就没鱼可捕了。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匹好马,只不过是十匹好马而已,而得到一个伯乐,却可以发现和得到更多的好马。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奖。

易、移:变,更改。宜:应当。向:从前,寿民:长寿者。殇(shāeng伤)子:短命人。这几句大意是: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改变过去的法令是应当的。这就好像药,疾病千变万化,药也随之变化;疾病不同了而药不改变,以往可以长寿的人,现在就要短命夭亡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天下太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安:安定。这几句大意是:整个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整个国家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家庭;整个家庭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个人。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治乱存亡: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与亡,这里是指动乱和衰亡。若:像。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大物:重要的事物。过:过失。这几句大意是:一个国家的动乱和衰亡,它开始的时候总像秋毫一样细微,若能明察开始时的细微祸端,那么以后重大的过失就不会出现。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私:偏爱。这两句大意是:甘霖雨露对天下万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爱而独降于某一物上。

事师之犹事父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公:正直无私。道:道德。意思是和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德(的培养)。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世上人的心性修养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务治理好的前提。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新选.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习古堂国学网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加以翻译,供广大庄子爱好者学习欣赏。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吕氏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吕氏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 【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2.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左尹宛曰:『我贱人]宛曰:『令尹欲饮酒于子之家。』]宛欲饮令尹酒。』又谓]子常曰:『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寘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宛,杀之。国人大]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吾几祸令尹。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吕氏春秋·慎行》) 【译文】

卓顶精文最新庄子50名句带翻译.doc

庄子50名句带翻译 1.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4.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庄子经典名言名句语录

庄子经典名言名句语录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8.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2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 原文: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

庄子名言名句集锦

庄子名言名句集锦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名言名句集锦 1、“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趋时混俗)––––––如此高洁之士,只能钦佩,不能学习。 2、“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苏轼区分匹夫之勇与大勇,庄周区分烈士之勇与圣人之勇。中国要末培养出凡夫,要末培养出圣人––––––高不可攀的人,几百年才一个。如明朝的刘基,清朝的曾国藩才是。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是直觉(神遇)主义者,惠子是名家的逻辑主义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当然不一样。 4、“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庄周是中国极少的有个性的人,但他的个性不敢声张。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庄周主张对知识、学问要适可而止,重在境界的提高。中国思想就是不求知识,唯求境界。 6、“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庄周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驾驭),其思想超越了时代。西方只在近代才有类似的思想。 7、“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返璞归真,应当是人格上、心理上的,不应当是置身于蛮荒。 8、“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

庄子名言大全_名句_语录赏析_句子迷

庄子名言大全_名句_语录赏析_句子迷 喜欢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共收录203个庄子的句子:本页收录的庄子名言/庄子名句根据受

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庄子名言大全/庄子名句可以了解庄子的文字风格。如果您也有私藏的庄子经典语录或喜欢的庄子名言,欢迎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喜欢(1613)加入句集1416890评论(16)CathyCafe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喜欢(1381)加入句集453840评论(23)风华是一指流砂、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喜欢(966)加入句集657330评论(4)婉容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秋水》喜欢(813)加入句集97690评论(12)末曰未日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喜欢(661)加入句集1697210评论(3)rain 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喜欢(485)加入句集214970评论(2)木纳人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腾迅微博0泉涸 鱼相与处于陆 相呴以湿 相濡以沫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 【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④。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劝,勉励。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②人亲:指父母。③师:指老师。④疾学:努力学习。疾: 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

庄子名言名句

23、若白驹之过隙。 24、生有涯而知无涯。 25、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26、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27、刀刃若新发于硎。 28、鉴明则尘垢不止。 29、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30、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3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3、以管窥天,以锥刺地。 34、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35、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36、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谓之县解。 37、逐万物而不还。 38、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39、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40、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41、君子之交淡如水。 4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4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4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5、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6、临大难而不惧。 47、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48、相嘘以湿。相濡以沫。 4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0、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5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5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54、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55、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5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官为贤。 57、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58、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 59、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60、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6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6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63、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64、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65、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6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67、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68、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69、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7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7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7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名人名言大全带解释

名人名言大全带解释 导读: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大全带解释,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好学而不贰。—《左传》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3、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4、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6、三思而后行。—《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8、知耻近乎勇。—《中庸》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0、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

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11、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4、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15、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1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1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1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2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2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2、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3、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6、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7、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8、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9、今日适越而昔来。 1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11、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12、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13、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15、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

行也。 16、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7、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8、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19、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0、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2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2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3、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24、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6、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27、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28、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29、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30、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31、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3、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吕氏春秋》仲夏纪原文及翻译.pdf

《吕氏春秋》仲夏纪原文及翻译 【仲夏】 一曰: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 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 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鸡始鸣,反舌无声。 天子居明堂太庙,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 菽与鸡,其器高以觕,养壮狡。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 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锺磬柷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 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 以祈谷实。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 庙。令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无暴布,门闾无闭,关市无索;挺重囚,益其食,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正。是月也,日长至, 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 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 阴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是月也,无用火南 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处台榭。仲夏行 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於疫。 【大乐】 二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 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 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 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 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於和,和出於 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 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 必由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

《庄子》传世名句赏析

庄子20名句带翻译 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 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吕氏春秋·察传》译文

察传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之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

庄子名言警句

庄子名言警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庄子及庄子思想有关的名言介绍

庄子及庄子思想有关的名言介绍、庄子思想高考题目链接 一、庄子的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天道无为” 2、相对的认识论---齐物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 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3、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应该追求自由。 4、政治思想:和儒家不同,反对推崇圣贤;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认为万 物平等。 二、和庄子思想有关的名言片段 【名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名言】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名言】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名言】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名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名言】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名言】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名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

庄子名言名句

《庄子》名言名句 松溪一中吴朝晖2008年3月编写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解】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 九、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解】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十、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译解】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解】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