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 察今
吕氏春秋 古诗文

吕氏春秋古诗文原文:《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一、衍生注释:“上”:指君主。
“法”:动词,取法、效仿。
“先王之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
“益”:增加。
“损”:减少。
二、赏析: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反问的手法,深刻地阐述了不能一味遵循先王之法的道理。
它强调了时代在变化,法令制度也应随之改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现实意义。
三、作者介绍:《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班级讨论会上,大家争论要不要沿用以前的班级规章制度。
小明就说:“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如今情况变化这么大,以前的制度怎么能照搬呢?就像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呀!”原文:《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衍生注释:“涉”:过,渡。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
“惑”:糊涂。
二、赏析:这则寓言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讽刺了那些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
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荒唐举动,揭示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来处理问题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吕氏春秋》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而成。
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哲学、道德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四、运用片段:有一天,小红在找东西时,只在原来放东西的地方找,妈妈着急地说:“你这不是刻舟求剑吗?东西可能早就被挪地方啦!”原文:《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一、衍生注释:“方”:正在。
“故”:原因。
“遽”:就。
“悖”:荒谬。
二、赏析:此文通过一个荒唐的举动,揭示了处理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吕氏春秋_文言文翻译

原文:《察今》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所。
是以圣人之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度而不可量。
故夫圣人之所以为道者,以其所行也,非以其所闻也。
是以闻道者,足以守身,足以治人,不足以守家,不足以治天下。
是以君子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察今》篇说:世道变化,事情也随之变化;事情变化,准备工作也要随之变化。
事物的不一样,是事物的本质。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向上取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成就;向下取法,只能得到一般水平。
所以,圣人的道,可以传授,但不能接受;可以度量,但不能衡量。
因此,圣人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
所以,听到道理的人,足以保全自己,足以治理他人,但不足以保全家庭,不足以治理天下。
因此,君子之道,不可不仔细观察。
在这篇文章中,吕不韦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学问的态度。
他认为,事物是不一样的,这是事物的本质。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从上到下取法,以求得到更好的成就。
然而,圣人之道是可以传授的,但不能接受;可以度量,但不能衡量。
这说明,圣人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
文章还指出,听到道理的人,足以保全自己,足以治理他人,但不足以保全家庭,不足以治理天下。
这告诫人们,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问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之,《察今》一文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学问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要善于观察、适应,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以下是全文的文言文翻译:《察今》篇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所。
是以圣人之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度而不可量。
故夫圣人之所以为道者,以其所行也,非以其所闻也。
荆人袭宋文言文

荆人袭宋文言文荆人袭宋文言文 1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楚人要攻打宋国,就派人在水中立了一个牌子。
水突然涨了,楚人却不知道。
他们跟着路标,在夜间徒步过河,一千多人淹死了。
军队中恐怖的声音就像杜毅房屋倒塌的声音。
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2. 英语翻译: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翻译: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测量好水深并做好记号.后来河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依然按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有一千多人,军队受到惊吓,声音就像房屋倒了(一样大).先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原先的标记引导渡河,这正是他们遭到失败的原因啊. 现在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适应了,却还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且效法它,以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难道不是很可悲吗?道理:做人不能不知变通、墨守成规,遇事更不能片面考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荆人袭宋文言文 3白话译文: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遣人先去在澭水中测量深浅并做标记。
澭水突然涨高了,楚国人不知道,在夜里沿着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有一千多人淹死了,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
先前做标记时士兵是可以通过的,现在水位发生了变化,上涨了许多,楚国人还通过旧标记渡河,这就是楚国人所以失败的原因。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刻舟求剑》出自哪里原文及译文

《刻舟求剑》出自哪里《刻舟求剑》出自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发音】kè zhōu qiú jiàn【解释】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典故】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是--这。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
若--如果。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淮南子-察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淮南子-察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是全书中十分著名的一篇论说文,主要体现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察今”就是明察当今形势,据以制定法令制度,它既是篇名,同时也概括了全文题旨。
原文:八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于此。
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
口惛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
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龟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纪昀《河中石兽》和《吕氏春秋—察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纪昀《河中石兽》和《吕氏春秋—察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转转不已.待君久不至,已.去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以为大有所益C.遂反溯流逆上矣.宜乎众矣.D.至石之.半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C.然则/天下之事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告诉人们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乙文结构层次清晰明了,先写作者的议论,再写楚人刻舟求剑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指出楚人未找到剑的原因,又以一反问句结尾,引人深思。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但叙述方式略有不同,甲文层层铺垫,平而不板,最终谜底揭晓,极具戏剧性;乙文则平铺直叙,简洁精炼。
《吕氏春秋●察今》详细教案

《察今》教案教学目、理解课文“”、“法”、“故”、“表”、“益”等词不同意义法。
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领般文言句式结构意义。
二、理解课文量运比喻寓言故事,从反两方面阐明论点,说理、举例、设喻三好地结合起以及逐层推进引出心论点作。
教学设想、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思考、练习。
二、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学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
教学容步骤:、板书课题:察今《吕氏春秋》二、解题:察今,篇名,《吕氏春秋·慎览》第八篇。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
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
(以引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重资料。
”)课文节选《察今》部分,主阐明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实际。
(以引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三、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
明确:“非不贤,其不得而法。
”这句并列复句。
先否定,再肯定,目加强肯定。
第分句主语“先王法”,承省。
“其”,代词,代“”(国君)。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心词。
“法”字面省略代“先王法”宾语“”。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得而法”,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欲擒先纵,纵更好地擒。
“虽……犹若……”“即使……还……意思。
“先王所以法,何?”设问句。
“”,结构助词,嵌定语心词间,相当于“”。
“所以”,跟现代汉语法不同,应特别注意。
①“所以……”等于“……原因”、“……缘故”等;②“所以……”等于“……东西”、“……根据”、“……”、“……”等。
这里作“……根据”讲。
“察己则以知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相当于“就”。
“以”,跟现代汉语法不同。
“”“以”意思。
“以”,介词,相当于“凭借”,省略代词“”。
“人同耳”“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察今》文章为了说明“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根据当今的实际情况,不能泥古不变”的道理,以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寓言讲述了随着时间、地点、对象等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世易时移,顺应‘大势所趋’,择机‘因势利导’,‘识时务者为俊杰’。
人生在世,贵在重‘势’识‘时’,也即是,不能太刻板、太教条,提倡“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知足常乐’都值得称道。
顺势而为,‘势’即为‘幅度’‘空间’,时间不同了,‘世道’和‘势道’都不一样了,股市的波动幅度也发生了变化,获利空间一定要做出相应调整。
因此,趋‘研’附势,的确很重要。
※※※※※※※※※※※※※※※※※※※※※※※※※※※※※※※※※※【原文】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
篇章2【原文】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时代的需要的。
(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
(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
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自己本来也是人。
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
古代和现在是相通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通的。
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
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
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译文】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
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
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
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时间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篇章4【原文】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
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
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
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
所以说:对于好剑人们只期望它能斩断东西,没有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对于好马人们只期望它能日行千里,没有期望它是骥骜那样的宝马。
凡是成就功名的人,就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篇章5【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困难了吗!【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译文】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大声地哭。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字音释词弗(fú)损益要(yào )于时一脟(luán)肉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悖(bèi)乱殇(shāng)子镆(mò)铘(yé)骥(jì)骜(ào)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
法令。
非不贤也:贤明。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认为...有益;认为...有损失,意动用法凡先王之法:凡是有要于时也:重大故释先王之成法:放下;已有的,已成的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
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
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涉:徒步渡水。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军惊而坏都舍:而:如,好像。
坏:倒塌,崩塌。
士兵们惊恐的声音就像房屋倒塌的声音。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向:从前,原先。
导:涉水,渡水。
益多矣:增加。
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
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
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
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先王之法亏矣亏:违背,差异。
守法而弗变则悖: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悖:悖谬,行不通。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
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
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
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
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
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不亦惑乎惑:糊涂。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迁徙,改变。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括:箭的尾部。
镞:箭头。
孔子说,在箭的尾端加上羽毛,它的飞行就更加稳定;在箭的头部加上箭头,它就能射入更深。
明·尹宾商《白豪子兵·兵垒》节选: <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
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厥疾弗能瘳也。
孙子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善为将者,杀机在心,活局在臆。
每自运方略,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异势殊耳。
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捷于矢不袭其镞,铦于剑不刻其舟。
若赵括读父书而不知其变,其覆军擒将,为天下万世笑,非不幸也。
药不瞑眩,厥疾勿瘳”,语出《书经》。